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体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参数优化及舒筋效应研究
1
作者 蓝石坚 丘明旺 +2 位作者 李晓惠 范志勇 吴山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91-1799,共9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力学参数下立体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应,并在最佳力学参数下探讨立体定位斜扳法与传统腰椎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舒筋效应。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将纳入本研究的27例LDH患者随机分...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力学参数下立体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应,并在最佳力学参数下探讨立体定位斜扳法与传统腰椎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舒筋效应。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将纳入本研究的27例LDH患者随机分为9个参数组,每组3例患者,分别进行不同参数的立体定位斜扳法治疗,设按压力度、次数、治疗间隔3因素,各因素包含3水平,即按压力度设立3个水平:300~400、400~500、500~600 N;按压次数设立3个水平:6、9、12次;治疗间隔3个水平:间隔1、2、3日。通过VAS、ODI和FDD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力学参数后,纳入9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最佳力学参数配置下的立体定位斜扳法,对照组为传统腰椎斜扳法,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以及多裂肌厚度与横截面积变化。通过健康志愿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多裂肌的对比,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的特征。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26.0分析各观察指标与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得出最佳的手法治疗参数。结果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对疗效影响顺序为按压力度>治疗间隔>按压次数,疗效最佳的压力区间为:500~600 N,次数为12次,治疗间隔2日1次。腰椎间盘突症患者腰部多裂肌与健康志愿者比较,退变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6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更大。多裂肌结果表明,经治疗后治疗组可显著增加多裂肌静息厚度、收缩厚度、收缩率和横截面积有显著变化(P<0.05),其中缩厚度、收缩率治疗前后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结论立体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其中以手法参数压力500~600 N,按压次数12次,治疗间隔2日1次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更佳的镇痛,降低肌肉张力以及改善功能障碍作用。与传统腰椎斜扳法相比,立体定位斜扳法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功能障碍,以及多裂肌静息厚度、收缩厚度、收缩变化率、横截面积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位斜扳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力学参数 多裂肌 舒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2
2
作者 洪晓燕 赵家友 +1 位作者 范志勇 吴山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1期3070-3073,共4页
急性腰扭伤,作为腰部急性病变的常见病之一,归属于中医学“腰痛”以及俗称的“闪腰”“岔气”等范畴,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及功能活动受限。目前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主要包括西医以消炎镇痛为主的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 急性腰扭伤,作为腰部急性病变的常见病之一,归属于中医学“腰痛”以及俗称的“闪腰”“岔气”等范畴,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及功能活动受限。目前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主要包括西医以消炎镇痛为主的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正骨手法、运动疗法、联合治疗等,其中推拿正骨手法具有通畅血脉、解痉通络、消肿镇痛的作用,通过作用于腰骶部局部肌肉,给予一定刺激,促进软组织痉挛的解除和炎症介质的吸收,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岭南林氏正骨手法为林应强教授所创立,以爆发力的使用为特点,讲求筋骨并重,手法正骨兼理筋,对于急性腰扭伤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错缝 筋出槽 急性腰扭伤 林氏经筋弹拨手 林氏正骨手 垫枕背伸定点按压 立体定位斜扳法 林氏提拉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