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窦性心率震荡及心率变异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袁敏杰 李京波 +3 位作者 魏盟 胡伟国 陆志刚 张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7-510,共4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围术期窦性心率震荡(HRT)及心率变异性(HRV)的检测及随访,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探讨HRT和HRV对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入组确诊为ACS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目的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围术期窦性心率震荡(HRT)及心率变异性(HRV)的检测及随访,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探讨HRT和HRV对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入组确诊为ACS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167例,于发病2~4周内采用美国Delmar动态心电检测系统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评价HRT,以连续24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评价HRV。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患者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HRT异常组51例,发生MACE7例(13.73%);HRT正常组59例,发生MACE7例(11.85%);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T预测ACS患者MAC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和54.2%,准确度为53.6%;HRV预测ACS患者发生MACE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和92.4%,SDNN降低与ACS患者发生MACE有关(P〈0.05)。结论围术期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十分必要,HRV的降低对ACS患者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而HRT的预测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窦性心率震荡 震荡初始 震荡 变异性 连续24 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性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贾锋鹏 雷寒 +1 位作者 覃数 马康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8期843-845,855,共4页
目的:窦性心率震荡(HRT)是新出现的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预测指标,本研究探讨HRT和心率变异(HRV)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平均心率,β受体阻滞剂等因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收集一般临床... 目的:窦性心率震荡(HRT)是新出现的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预测指标,本研究探讨HRT和心率变异(HRV)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平均心率,β受体阻滞剂等因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分析HRV和HRT各项指标参数。用非参数相关分析方法分析HRV和HRT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与平均心率,β受体阻滞剂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TS与SDNN、PNN50、RMSSD、HF均呈正相关,其中与HF的相关性最强(r=0.644,P<0.001),TO与SDNN、HF、LF均呈负相关,但与LF相关性较强(r=-0.543,P<0.001)。SDNN与24h平均心率、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合并高血压、LVEF等都有较弱的相关性,TS和TO与这些因素之间无相关性。结论:TS主要与心脏迷走神经的张力有关,TO很可能与迷走和交感神经共同调节有关,与HRV相比,HRT指标(TS和TO)受平均心率、β受体阻滞剂和左室射血功能等因素的影响较小,这可能是一些研究中发现HRT对SCD高危患者预测价值高于HRV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 窦性心率震荡 心脏性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前后窦性心率震荡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邰炜彦 妇产科 +2 位作者 肖文良 王璟 王治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3799-3801,共3页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探讨UA患者PCI后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UA患者120例,进行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各20例(PCI组,均行PCI治疗),每组设药物治疗对...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探讨UA患者PCI后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UA患者120例,进行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各20例(PCI组,均行PCI治疗),每组设药物治疗对照者各20例(药物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并比较HRT的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治疗前,高危组与中、低危组间TO、TS均有明显差异,中危与低危组之间TO、TS无明显差异。治疗后,PCI组患者HRT参数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且高危组TO、TS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高危组较治疗前TO明显降低,T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低危组治疗前后TO、TS无明显变化。PCI组较药物组治疗后TO、TS改善明显(P<0.05)。结论UA患者HRT指标明显异常,与危险分层有关。经过PCI治疗后TO、TS得到改善,尤其是高危组患者改善明显。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HRT参数在高危组有所改善,而在中、低危组无明显改善。因此对UA患者尽早进行介入干预(尤其是对高危者)可有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危险性评估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动态心电图 窦性心率震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赵雅楠 邓洪华 杨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4-378,共5页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阐明其对于评估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及25名正常对照者。测定CHF患者入院后24h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所有研究对象左心...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阐明其对于评估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及25名正常对照者。测定CHF患者入院后24h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所有研究对象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获取震荡初始(TO)值和震荡斜率(TS)值;比较心衰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的TO、TS、LVEF、LVEDD值、BNP水平和HRT分级,随访患者出院后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因心衰加重入院等不良预后;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死亡与HRT分级的关系。结果:CHF组患者TO和LVEDD值高于对照组(P<0.01)、TS值和LVEF值低于对照组(P<0.01)。中、重度CHF组患者TO值、BNP水平和LVEOD值高于轻度CHF组(P<0.05或P<0.01),中、重度CHF组患者TS和LVEF值明显小于轻度CHF组(P<0.01)。预后良好的患者TS值明显高于预后不良者(P<0.05),TO值明显低于预后不良者。TO值与BNP水平和LVEDD值呈正相关关系(r=0.330,r=0.349,P<0.05),与LVEF值呈负相关关系(r=-0.44,P<0.05);TS值与BNP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03,P<0.05),与LVEF值呈正相关关系(r=0.326,P<0.05)。死亡患者的TO值和BNP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的患者,TS值和LVEF值明显低于生存患者(P<0.05)。死亡与HRT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0.153,P<0.05)。结论:CHF患者HRT明显减弱,其对CHF患者心源性猝死及预后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率震荡 慢性心力衰竭 危险性评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 被引量:7
5
作者 邓国兰 张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9-501,共3页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及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情况,探讨患者自主神经状态。方法:原发性高血压8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左心室肥厚组45例,左心室正常组44例;健康对照组47例共3组。记录其24h动...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及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情况,探讨患者自主神经状态。方法:原发性高血压8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左心室肥厚组45例,左心室正常组44例;健康对照组47例共3组。记录其24h动态心电图,计算窦性心率震荡初始值(Turbulence onset,TO)与震荡斜率值(Turbulenceslope,TS),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左心室肥厚组、左心室正常组较对照组TO增大,TS降低,TO、TS异常发生率高(均P<0.01);左心室肥厚组较左心室正常组TO增大,TS降低,TO、TS异常发生率高(均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RT明显减弱,合并有左室肥厚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加严重,提示高血压患者存在自主神经损害,左室肥厚者损害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左心室肥大 窦性心率震荡 自主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性心率震荡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林晓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227-2229,共3页
目的评价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对213例ACS患者,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27例,以及健康对照组100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HRT指标,根据全球急性冠... 目的评价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对213例ACS患者,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27例,以及健康对照组100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HRT指标,根据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将ACS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比较各组HRT指标的差异和HRT异常发生率。结果 3组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UAP组TO高于对照组,TS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患者不同危险分层的TO、TS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组与中、低危组比较,TO增大,TS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患者不同危险分层的HRT2异常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TO、TS对AMI和UAP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TS是ACS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T可作为ACS危险分层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率震荡 急性冠脉综合征 危险分层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性高血压及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武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756-759,共4页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MH)及白大衣性高血压(WCH)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MH患者58例,WCH患者62例。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NT组...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MH)及白大衣性高血压(WCH)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MH患者58例,WCH患者62例。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NT组)60例,对上述四组进行24h动态血压、24h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从而计算出HRT的参数--初始震荡TO(%)、震荡斜率TS(ms/RR)、SDNN(ms)、SDANN(ms)及RMSSD(ms),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高血压组(EH组、MH组及WCH组)血压(24hSBP、24hDBP、dSBP、dDBP、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较N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组内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2)高血压组较NT组TO明显增大、TS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高血压组内TO、TS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高血压组SDNN、SDANN、RMSSD及PNN50(%)较NT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组内SDNN、SDANN、RMSSD及PNN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与WCH患者同原发性高血压一样,HRT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应对HRT各参数值进行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高血压 白大衣性高血压 窦性心率震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傅鸣郁 安新江 +3 位作者 牛玲 朱磊 田静 何秀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444-3446,共3页
目的:分析研究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经体检发现室性早搏的健康儿童106例,分析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分别与年龄、性别、基础心率、室早频度的相关性。结果:TO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目的:分析研究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经体检发现室性早搏的健康儿童106例,分析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分别与年龄、性别、基础心率、室早频度的相关性。结果:TO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组中,TO值在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TS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岁组中,男性TS值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3岁组和3~7岁组中,TS值在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TO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下降,两者有相关性(r=0.494,P〈0.00)。TS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升高,两者有相关性(r=-0.569,P〈0.00)。室早频度与TO、TS均无明显相关性(r=0.104,P=0.290;r=0.122,P=0.212)。结论: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受年龄和基础心率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率的下降,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增强。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参考指标应区别于成人,有待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窦性心率震荡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率震荡的影响 被引量:45
9
作者 邵波 王炳银 +2 位作者 陈润祥 李勇 刘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6月经冠脉造影和/或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73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5)和曲美他嗪组(n=38)。对照...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6月经冠脉造影和/或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73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5)和曲美他嗪组(n=38)。对照组采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抗心力衰竭治疗;曲美他嗪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曲美他嗪片。两组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3个月后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4 h动态心电图,测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以及反映HRT的两个量化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经3个月治疗,两组LVEF提高,LVd缩小(P<0.01)。曲美他嗪组LVEF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曲美他嗪组TO和TS均改善(P<0.05),对照组仅TO改善(P<0.05)。曲美他嗪组TO和TS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HRT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慢性心力衰竭 曲美他嗪 窦性心率震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贾锋鹏 雷寒 +1 位作者 覃数 马康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84-1388,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10d内、3月时自主神经功能(窦性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的动态变化,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对自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淋巴细胞Gαi-2蛋白表达的变化与自主神经功能恢复的...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10d内、3月时自主神经功能(窦性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的动态变化,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对自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淋巴细胞Gαi-2蛋白表达的变化与自主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64例无严重并发症的AMI患者根据冠脉血运重建情况分为血运重建组和非血运重建组,分别在发病10 d内(6~10 d),3月时两个时间段作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分析,并检测患者淋巴细胞Gαi-2蛋白表达。结果:非血运重建组患者AMI 10 d内HRT指标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TS),HRV指标高功率谱(High-frequency power,HF)/总功率谱(Total-frequency power,TF)和SDNN均降低,AMI后3月这些指标均比10 d时有显著改善(P<0.05);血运重建组患者AMI 10 d内TS明显恢复,AMI后3月TO、HF/TF、SDNN值才有明显恢复。以SDNN>100 ms、TO<0、TS>2.5 ms/RR为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两组在AMI 10 d内只有TS>2.5ms/RR有显著差异(P=0.024),AMI后3月这3个指标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AMI后不同时间内淋巴细胞Gαi-2蛋白表达的变化仅与SDNN的变化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448,P=0.017),与TS、TO、HF/TF等无相关性。结论:AMI后患者HRT和HRV均有动态变化现象,成功的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可以使反应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HRT很快恢复,但对HRV无明显影响。Gαi-2蛋白表达与心脏迷走神经变化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窦性心率震荡 变异性 Gαi-2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特点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晓丹 吕聪敏 +2 位作者 杜琼颖 田晨光 胡云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09-1313,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特点,为临床监测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性期前收缩的T2DM患者138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性...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特点,为临床监测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性期前收缩的T2DM患者138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性期前收缩的体检者102例为对照组。受试者采用同步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仪进行24 h监测,记录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部位,分析是否出现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异常。结果病例组24 h室性期前收缩>100次为109例(79.0%),对照组为68例(66.7%)。病例组24 h室性期前收缩>100次比例高于对照组(χ~2=4.597,P<0.05)。病例组0:00~5:59、18:00~23:59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高于对照组,6:00~11:59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0:00~5:59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均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病例组起源于左心室心尖部的室性期前收缩比例高于对照组,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性期前收缩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TO、TS及DRs异常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更加频繁,尤其在凌晨显著,以起源于左心室心尖部为主,窦性心率震荡(HRT)及DRs异常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复合征 糖尿病 2型 老年人 窦性心率震荡 连续心减速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