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窄间隙矩形通道沸腾传热强化判定准则研究
1
作者 黄军 王秋旺 +1 位作者 黄彦平 白博峰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16,共4页
为了研究以水为介质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临界热流密度(CHF)时的传热强化,构建了一个判定准则。根据窄间隙矩形通道的流道结构特点,参考圆管环状流CHF预测解析模型,得到了可以预测通道间隙厚度不小于0.5 mm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沸... 为了研究以水为介质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临界热流密度(CHF)时的传热强化,构建了一个判定准则。根据窄间隙矩形通道的流道结构特点,参考圆管环状流CHF预测解析模型,得到了可以预测通道间隙厚度不小于0.5 mm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沸腾二相流环状流时的CHF解析模型。根据汽液二相介质的特点,推导出了在沸腾二相流系统中发生CHF时的传热强化判定准则,通过分析计算表明这个判定准则是合理的。这个判定准则适用于高Re数下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强迫流动时发生CHF的传热强化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定准则 CHF 解析模型 窄间隙矩形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间隙矩形通道的临界热流密度解析模型
2
作者 黄军 王秋旺 +1 位作者 黄彦平 白博峰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3-926,共4页
根据窄间隙矩形通道的流道结构特点,参考圆管环状流临界热流密度(CHF)预测解析模型,得到了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环状流CHF解析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通道间隙不小于0.5mm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沸腾两相流环状流时的CHF值。计算表明,... 根据窄间隙矩形通道的流道结构特点,参考圆管环状流临界热流密度(CHF)预测解析模型,得到了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环状流CHF解析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通道间隙不小于0.5mm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沸腾两相流环状流时的CHF值。计算表明,当窄间隙矩形通道的进口截面宽高比为25~85时,通道内的CHF值强化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解析模型 窄间隙矩形通道 临界热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隙通道内纵向涡作用下汽泡行为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军 黄彦平 +2 位作者 马建 王艳林 王秋旺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6-51,共6页
当流体流过纵向涡发生器时,会在纵向涡发生器后产生沿纵向移动的涡旋,这些纵向涡的强烈运动,促进了主流区与传热壁面附近的流体搅混,削薄或破坏边界层,实现了强化传热。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的加热板上布置矩形块的纵向涡发生器,通过正面4... 当流体流过纵向涡发生器时,会在纵向涡发生器后产生沿纵向移动的涡旋,这些纵向涡的强烈运动,促进了主流区与传热壁面附近的流体搅混,削薄或破坏边界层,实现了强化传热。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的加热板上布置矩形块的纵向涡发生器,通过正面450 mm×40 mm和侧面3 mm宽的石英玻璃可视窗内对纵向涡作用下的汽泡行为进行了可视化研究。通过分析纵向涡对单个汽泡、多个汽泡和汽泡演化作用特性的影响,表明纵向涡对汽泡产生了强烈的扰动作用,抑制了汽泡在加热板上的长大和聚集,加强了近壁区热流体和流道中央区冷流体之间质量、动量和能量的交换,对加热板表面的热边界层起到破坏和削薄作用,从而使汽液二相工况下的传热明显强化。由于纵向涡发生器作用距离远、结构简单,对平面或近似平面的窄间隙换热结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汽泡 可视化 纵向涡 窄间隙矩形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间隙堆芯中子注量率测量扰动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明昌 黄礼渊 +1 位作者 代启东 踪训成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4-626,共3页
通过理论计算与模拟验证,分析了有机玻璃支架对堆芯中子场的扰动情况,为窄间隙通道中子注量率测量活化片支架的制作及布置提供了依据,实堆测量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有机玻璃支架对X堆芯中子场的扰动可降低到较低水平。
关键词 窄间隙矩形通道 有机玻璃 中子场 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