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合并鼻咽部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秋雨 贾恩朝 +3 位作者 胡桂明 冯尚恩 李栋革 孔令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83-1385,共3页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IDCS进行HE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2岁,孕31周,发现鼻咽部肿物。PET-C...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IDCS进行HE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2岁,孕31周,发现鼻咽部肿物。PET-CT示浅表及深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并累及肠道和胰腺组织。镜下肿瘤组织表面溃疡,肿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胞质淡粉染且界限不清,细胞核卵圆形或杆状不规则形,核仁明显,可见巨核/奇异核细胞,核分裂象易见,背景富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瘤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D68、CD45、S-100、vimentin、CD163呈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40%。终止妊娠后化疗2个周期,随访2个月,肿瘤无新发。结论妊娠期鼻咽部IDCS为首次报道,临床罕见且侵袭性高,病理形态学易与多种肿瘤相混淆,准确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等辅助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部肿瘤 突状细胞肉瘤 妊娠期肿瘤 突状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胸腺指突状细胞的免疫形态学定量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小南 张泰和 +1 位作者 黄福林 徐根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9-282,T004,共5页
对20例外科治疗的重症肌无力病人,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观察其胸腺指突状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分布特征,结合临床随访发现,患者胸腺内指突状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形态特征区别,但对S-100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反应,... 对20例外科治疗的重症肌无力病人,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观察其胸腺指突状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分布特征,结合临床随访发现,患者胸腺内指突状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形态特征区别,但对S-100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反应,其数量在重症肌无力组增多(P<0.05),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组增多更明显(P<0.01);患者胸腺内S-100阳性细胞数量越多,对胸腺切除的疗效越差。认为胸腺内指突状细胞的数量增多在重症肌无力胸腺自身耐受机制障碍及患者临床预后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胸腺 突状细胞 免疫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突状细胞在胸腺瘤中的分布
3
作者 祁敏现 高冬玲 +2 位作者 张云汉 李惠翔 郝志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7-229,共3页
采用S-100蛋白免疫组化方法对18例胸腺瘤指突状细胞(IDC)的分布、形态和数量进行观察研究,并与胸腺瘤的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相对照。发现:髓质型胸腺瘤多处于早期临床阶段,IDC弥散地分布于瘤组织内,数量较多,形态... 采用S-100蛋白免疫组化方法对18例胸腺瘤指突状细胞(IDC)的分布、形态和数量进行观察研究,并与胸腺瘤的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相对照。发现:髓质型胸腺瘤多处于早期临床阶段,IDC弥散地分布于瘤组织内,数量较多,形态多样。皮质型胸腺瘤多处于晚期临床阶段,IDC多分布于血管周围及实质与间质交界处,数量较少。结果提示,IDC的多少与胸腺瘤的组织学类型及预后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免疫组织化学 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NY-ESO-1多肽的树突状细胞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静维 卢戌 +2 位作者 杨照敏 邓丽娟 杨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0-846,共7页
目的:探讨以NY-ESO-1为靶抗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为抗原载体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反应的能力,以明确特异性CTLs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方法:在临床前实验基础上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 目的:探讨以NY-ESO-1为靶抗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为抗原载体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反应的能力,以明确特异性CTLs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方法:在临床前实验基础上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5例Ⅱ~Ⅲ期HLAA0201+NY-ESO-1+胃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s),并诱导出成熟DCs(mature dendritic cell,m DCs);将人工合成的NY-ESO-1多肽负载m DCs后通过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分析细胞表型,检测体外反复致敏PBLs后负载NY-ESO-1的DCs激发特异性CTLs的能力以及CTLs对NY-ESO-1+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同时患者回输CTLs细胞,每2周1次,共回输2次,检测回输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和特异性CTLs水平变化。结果:采用FCM分析DCs细胞表型显示HLA-DR+CD11c+细胞为93.6%±1.2%,其中CD80+细胞为87.3%±3.6%,CD83+细胞为82.8%±2.5%,CD86+细胞为93.4%±6.4%。患者外周血分离的PBLs经NY-ESO-1多肽负载的DCs反复诱导后,细胞不断增殖,其中未负载多肽的DCs也能促进PBLs增殖,但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明显低于负载多肽的DC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NY-ESO-1多肽DCs诱导的NY-ESO-1多肽特异性的CTLs比例较未负载NY-ESO-1多肽DCs诱导的对照组明显升高(5.2%±1.2%vs.0.4%±0.1%,P<0.05),且致敏后CTLs对NY-ESO-1+胃癌细胞及负载NY-ESO-1+多肽T2靶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输注CTLs细胞后,患者体内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1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132.9±10.2)μg/L vs.(46.4±3.1)μg/L;(101.3±6.4)μg/L vs.(26.7±1.2)μg/L;(51.3±2.6)μg/L vs.(26.4±1.1)μg/L;P均<0.05],且患者外周血特异性CTLs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结论:负载NY-ESO-1多肽的DCs体内外均具有激发特异性CTLs反应的能力,可诱导明显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免疫 抗原 肽类 免疫治疗 突状细胞 NY-ES0-1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晨飞 赵武干 +3 位作者 王冠男 李晟磊 王丰 李文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t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例IDCS的临床资料,对其形态学、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IDCS男、女各1例,... 目的探讨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t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例IDCS的临床资料,对其形态学、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IDCS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3和27岁,发病部位分别为左颈部淋巴结和左眼内侧球结膜。结内病变位于副皮质区,肿瘤细胞呈梭形,不规则片状累及滤泡间或副皮质区;结外肿瘤细胞呈束状或漩涡状排列,胞质丰富弱嗜酸性,界限不清。免疫表型:S-100、Fascin均强阳性,vimentin、CD68部分阳性,CK(AE1/AE3)、EMA、CD45、CD3、CD20、CD79a、CD30、ALK、CD1a、CD21、CD23、CD35、HMB-45和SMA均阴性。结论 IDCS是一类相对较少见的侵袭性肿瘤,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形态缺乏特异性,需结合相关临床特点、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特点确诊,并需排除相似疾病进行综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肉瘤 突状细胞肉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丽君 潘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54-1654,共1页
患者男.68岁,主因“发现右颈部无痛性肿物5个月”就诊。CT:右颈部胸锁乳突肌深面约2.93cm×2.84cm软组织密度肿物.实质部分CT值约44HU,中心CT值26HU.界限欠清;
关键词 突状细胞肉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髁状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常嘉 马绪臣 +2 位作者 孙开华 武登诚 焦岩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7-511,共5页
目的 :从兔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模型动物获得髁状突软骨细胞并行体外培养。方法 :采用部分关节盘手术切除的方法制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模型 ,组织大体观察、超微结构观察和组化检测方法确定骨关节病的存在。在此基础上 ,通过机械分离... 目的 :从兔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模型动物获得髁状突软骨细胞并行体外培养。方法 :采用部分关节盘手术切除的方法制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模型 ,组织大体观察、超微结构观察和组化检测方法确定骨关节病的存在。在此基础上 ,通过机械分离、胰蛋白酶和胶原酶联合消化的方法从骨关节病髁状突软骨组织中获得软骨细胞 ,进行体外环境下的贴壁培养 ;通过软骨细胞特异性蛋白的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细胞鉴定。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比较病理模型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结果 :上述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模型全面地模拟了骨关节病变关节软骨组织的特征 ;利用机械分离、胰蛋白酶胶原酶联合消化的方法成功地从骨关节病髁状突软骨组织中分离出软骨细胞并在体外贴壁条件下培养成活 ;应用特异性的Ⅱ型胶原多克隆抗体和聚合性糖胺多糖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鉴定 ,均显示阳性。骨关节病髁状突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正常细胞。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骨关节病髁状突软骨细胞的体外模型 ;骨关节病早期的髁状突软骨细胞表现出增殖活跃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细胞生物学 颞下颌关节疾病 细胞体外培养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8
作者 邱堃 毛永荣 +1 位作者 邹积骏 延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7-498,共2页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临床表现的研究,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右颌下肿块,进行性增大。光镜下瘤组织位于...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临床表现的研究,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右颌下肿块,进行性增大。光镜下瘤组织位于淋巴结内,由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的梭形、多角形细胞弥散分布。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vimen-tin、CD68、S-100、LCA阳性,但CK、EMA、HMB45、CD30、CD21、CD35、CD1a阴性。结论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及电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肉瘤/肿瘤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体外培养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基质中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卫平 苏凯 +3 位作者 张志光 郑有华 葛成 匡世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机械压力对体外培养兔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基质中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制压力装置对体外培养兔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施以不同压力,收集细胞基质中的蛋白多糖,以硫酸咔唑法测定蛋白多糖代谢产物葡萄糖醛酸的含量... 【目的】探讨机械压力对体外培养兔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基质中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制压力装置对体外培养兔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施以不同压力,收集细胞基质中的蛋白多糖,以硫酸咔唑法测定蛋白多糖代谢产物葡萄糖醛酸的含量,间接反映软骨细胞基质中蛋白多糖合成变化情况。【结果】-0.05 MPa组中葡萄糖醛酸含量高于其余各组(P< 0.05),持续作用10min后,葡萄糖醛酸含量最高;而0.1 MPa组葡萄糖醛酸含量低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0.05 MPa的压力持续作用10 min,能促进兔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蛋白多糖的合成代谢,可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髁软骨细胞 压力 蛋白多糖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1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江秋菊 黄海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05-1006,共2页
患者女性,52岁,以自觉发现外阴肿物1年为主诉入院。患者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发现外阴肿物。初如绿豆大小,偶有触痛,无其它不适,未予重视,近来呈渐进性增大,活动好,伴触痛。
关键词 外阴肿瘤 细胞肉瘤 诊断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淋巴结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志强 章方莉 +2 位作者 王宗敏 李松梅 王海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s sarcoma,IDCS)的组织来源、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少见的IDCS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侵犯副皮质区可见残存的淋...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s sarcoma,IDCS)的组织来源、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少见的IDCS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侵犯副皮质区可见残存的淋巴滤泡。肿瘤细胞呈组织细胞样,胞质丰富、淡嗜酸性、边界不清,核大、泡状,核仁清晰,嗜酸性。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S-100和vimentin均(+),Ki-67增殖指数在10%~20%之间,CD68弱(+);HMB-45、EMA、CK(AE1/AE3)、CAM5.2、CD34、CD5、CD15、CD20、CD21、CD30、CD34、CD45、ALK-1、SMA均(-)。超微结构显示:肿瘤细胞核不规则,有切迹,核仁清晰,核膜下不规则凝结染色质,胞膜表面有杂乱的指状突起。结论 IDC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颈淋巴结,临床症状及病理形态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孤立性病变预后较好,而多发或多器官累及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肿瘤 细胞肉瘤 电镜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髁状突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兴华 刘云生 彭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02-104,共3页
关键词 软骨细胞 体外培养条件 鉴定研究 生物工程技术 软骨组织工程 软骨移植 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功能 动物试验 耳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玥熠 冯莉娟 杨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04-1204,共1页
患者女,55岁,体检发现肝占位性病变2月余;既往无乙肝病史及其他病史。查体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白蛋白(28.8 g/L)降低,谷丙转氨酶(223 U/L)及谷草转氨酶(188 U/L)均升高。腹部CT:肝右叶见约3.2 cm×3.1 cm稍低密度肿块影,边界欠... 患者女,55岁,体检发现肝占位性病变2月余;既往无乙肝病史及其他病史。查体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白蛋白(28.8 g/L)降低,谷丙转氨酶(223 U/L)及谷草转氨酶(188 U/L)均升高。腹部CT:肝右叶见约3.2 cm×3.1 cm稍低密度肿块影,边界欠清(图1A),CT值36 HU;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肿块内强化不均(图1B),CT值187 HU;门静脉期强化减低(图1C),CT值114 HU;诊断为肝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癌。行“右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手术”,术中见右肝被膜下约4 cm×4 cm占位,边界不清,周围见多个转移灶。病理:光镜下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束状排列,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淡染且边界不清,部分细胞核呈空泡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图1D);免疫组织化学:S-100、Vim、CD34、CD20及CD68均阳性;诊断为肝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ID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突状细胞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IL-1β及TGF-β对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14
作者 李松 赵书芳 金岩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2002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探讨rhIL 1β及TGF β对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以酶消化法获得兔髁状突软骨细胞。用MTT法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不同浓度rhIL 1β及TGF β对体外培养的兔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MTT检测 ,rhIL 1β( 10、2 ... 目的 :探讨rhIL 1β及TGF β对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以酶消化法获得兔髁状突软骨细胞。用MTT法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不同浓度rhIL 1β及TGF β对体外培养的兔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MTT检测 ,rhIL 1β( 10、2 0ng/ml)处理软骨细胞 4 8h后 ,可明显抑制软骨细胞增殖 ,经统计学检验 ,处理 3~ 6d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t检验 ) ;加入TGF β( 10、2 0ng/ml)可明显拮抗rhIL 1β对软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并且浓度愈高对rhIL 1β的抑制作用愈强。PCNA检测 ,rhIL 1β处理软骨细胞后PCNA阳性细胞率降低 ,随rhIL 1β的刺激浓度增加 ,阳性率明显降低 ;加入外源性TGF β可以使PCNA的阳性率提高。 结论 :rhIL 1β对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外源性T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重组细胞介素-1β 转化生长因子-Β 软骨细胞 细胞增殖 软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1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文娟 高怡瑾 +1 位作者 陈莲 朱雄增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2期158-160,共3页
1病例资料 患儿,男,23月龄,因"双侧颈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近1个月"于2010年7月30日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患儿于7月初发现颈部有2个小肿块,直径0.5~1.5cm,无红、肿、热、痛,未予特殊处理;
关键词 细胞肉瘤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双侧颈部淋巴结 儿童 病例资料 进行性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脏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鸿远 董辉 +3 位作者 俞花 朱玉瑶 余秋凤 钱尤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 探讨肝脏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 I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2例肝脏IDCS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 目的 探讨肝脏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 I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2例肝脏IDCS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年龄分别为39、67岁,肿瘤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见肿瘤组织呈弥漫片、巢状分布,有凝固性坏死,对周围肝窦有侵犯,细胞卵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胞界不清、胞质嗜酸,核大空泡状,核膜及核仁明显,部分可见核沟,核分裂象易见,间质内有大量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见一定数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免疫表型:vimentin、S-100、Fascin、CD68和CD163均阳性,CD4部分阳性,CD1a、Langerin(CD207)、CD21、CD23、CD35等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10%~30%;MMR蛋白均阳性,微卫星检测均为微卫星稳定型。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未检测到B细胞及T细胞克隆性重排。二代测序结果示:1例存在ERBB2、IDH1、FGFR3和KRAS基因错义突变,1例存在ERBB2、BRAF V600E和CREBBP基因错义突变。结论 原发性肝脏IDCS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组织细胞/树突细胞肿瘤,恶性度高,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测,需与组织细胞肉瘤、Langerhans细胞肉瘤、转移性黑色素瘤等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细胞肉瘤 分子遗传学特征 ERB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树突细胞肿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定宝 宋秋静 沈丹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86-1390,共5页
目的探讨肝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cell sarcoma,FDCS)和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及原位杂交法对1例肝FDCS和1例肝IDC... 目的探讨肝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cell sarcoma,FDCS)和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及原位杂交法对1例肝FDCS和1例肝IDCS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46岁,肝FDCS患者,伴有肝炎及肝硬化;例2女性,64岁,肝IDCS患者,同时伴有乳腺浸润性小叶癌。2例患者均行肝肿物切除术。2例肿瘤细胞均呈梭形或卵圆形,异型明显,呈结节状、束状或旋涡状排列,可见核分裂象,背景富于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其中IDCS部分区域可见纤维化分隔。二者均呈炎性假瘤样表现。免疫表型:肝FDCS表达CD21、CD35,肝IDCS表达S-100蛋白,二者均表达CD68、lysozyme、vimentin;FDCS背景以B淋巴细胞为主,而IDCS则以T细胞为主。二者EBER检测均呈(-)。例1术后行化疗,术后2个月复发,5个月后行栓塞术,病情平稳。例2合并分期为T1CN0M0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术后随访2个月,健在。结论 FDCS和IDCS均可发生于肝脏,极其少见,可发生于中老年人,形态学均可呈炎性假瘤样表现,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肝IDCS预后差。EB病毒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滤泡性树细胞肉瘤 细胞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髁突软骨细胞受压力刺激前后的差异蛋白质电泳分析
18
作者 李锋 陈永进 +1 位作者 张旻 李玮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加载压力刺激前后双向电泳差异表达谱。方法:利用已建立的髁突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抽提各组细胞总蛋白质,进行等电聚焦双向电泳,建立压力刺激前后髁突软骨细胞双向电泳差异表达谱。结果:加压组的体...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加载压力刺激前后双向电泳差异表达谱。方法:利用已建立的髁突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抽提各组细胞总蛋白质,进行等电聚焦双向电泳,建立压力刺激前后髁突软骨细胞双向电泳差异表达谱。结果:加压组的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表达谱与对照组的相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图谱斑点的增减以及部分斑点的染色面积和染色深浅发生了明显变化,本实验共发现了10个加压后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3个在加压培养后表达消失,1个在加压培养后出现表达,4个在加压培养后表达减弱,有2个蛋白点呈进行性表达增强。结论:压力刺激髁突软骨细胞细胞会造成其表达差异性的蛋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静压力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足细胞损害后肾小球血管生成素的异常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卢远航 邓安国 +2 位作者 杨晓 刘建社 朱忠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5,共7页
目的:探讨大鼠足细胞损害后,内源性血管生成素的异常变化及其在进行性肾小球硬化中的病理作用。方法:选择柔红霉素诱导足细胞损害的大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25只、单侧肾切除(UNx)组25只和U... 目的:探讨大鼠足细胞损害后,内源性血管生成素的异常变化及其在进行性肾小球硬化中的病理作用。方法:选择柔红霉素诱导足细胞损害的大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25只、单侧肾切除(UNx)组25只和UNx+柔红霉素(DRB)组30只。DRB组大鼠,摘除左肾后的第7、14d,从尾静脉注射柔红霉素5mg.kg-1各1次。然后,分别于造模后的第1、2、4、6、8周,随机取各组大鼠5只,收集24h尿量,采血取肾,检测24h尿蛋白定量(24hUPQ)、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用PAS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DRB组的24hUPQ、BUN、Scr显著高于相同时点的sham组和UNx组;肾小球硬化指数(GSI)随病变的进展逐步升高。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显示,DRB组的肾小球表达Ang1mRNA和Ang1蛋白下调,表达Ang2mRNA和Ang2蛋白上调。电镜显示,DRB组逐步出现严重的足细胞损害。Sham组和UNx组的肾小球没有病理改变。DRB组的Ang1mRNA表达与Ang2mRNA表达呈负相关;Ang1蛋白表达与Ang1mRNA表达呈正相关,与Ang2蛋白表达、四型胶原(CoIV)蛋白表达、GSI、24hUPQ、Bun、Scr呈负相关;Ang2蛋白表达与Ang2mRNA表达、CoIV蛋白表达、GSI、24hUPQ、BUN、Scr之间呈正相关。结论:足细胞损伤可能是导致肾小球内Ang1和Ang2表达失衡的主要原因,Ang1表达下调,失去对Ang2的抑制,使Ang2表达上调,并介导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和肾小球硬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 肾小球硬化症 病灶性 柔红霉素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Smads信号传导通路在兔下颌持续前导后髁突的表达 被引量:7
20
作者 詹静 吴慧玲 +3 位作者 冯剑颖 谷志远 刘丽 吴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85-490,共6页
目的:探讨兔下颌持续功能前导后髁突软骨中BM P/Sm ads信号传导通路表达与髁突改建的关系。方法:60只8周龄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24),实验组动物每日24 h戴用咬合前导矫正器。实验动物分别在第3天、1周、2周、... 目的:探讨兔下颌持续功能前导后髁突软骨中BM P/Sm ads信号传导通路表达与髁突改建的关系。方法:60只8周龄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24),实验组动物每日24 h戴用咬合前导矫正器。实验动物分别在第3天、1周、2周、4周、8周及12周时处死并取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髁突组织内BM P-2和Sm ad1/5、4、6的分布和表达,并对其表达进行灰度测定。结果:BM P-2和Sm ad1/5、4、6主要在髁突软骨过渡层和肥大层软骨细胞中表达,钙化层的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也可见BM P-2和Sm ad1/5、4、6的表达。实验组兔髁突软骨BM P-2和Sm ad1/5、4、6的表达强度在早期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与髁突骨组织改建的活跃程度同步。结论:下颌持续前导后,Sm ad1/5、4、6作为BM P-2的细胞内信号传导分子,与下颌髁突适应性生长改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导 信号传导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下颌骨髁/细胞 软骨细胞 骨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