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高飞 刘永江 +4 位作者 温泉波 李伟民 冯志强 范文亮 汤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9-783,共15页
内蒙古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等。鉴于目前研究区地质资料缺乏对整个突泉—科右中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较为... 内蒙古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等。鉴于目前研究区地质资料缺乏对整个突泉—科右中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较为完善的研究和论述,笔者旨在对全区范围内的中生代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同时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划分该地区不同的中生代岩浆作用期次,进而讨论本区不同花岗岩所代表的地质意义。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孟恩陶勒盖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为(241.2±2.8)Ma,杜尔基镇南部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148.2±1.0)Ma,宝格吐岩体的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为(226.0±1.1)Ma,马家屯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为(124.6±1.1)Ma,这与广泛分布于本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较为一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邻区的地质资料,认为本区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中—晚三叠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可能属于古亚洲洋闭合造山后岩石圈伸展作用的产物,而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中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早白垩世花岗岩可能反映了板内拉张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 中生代 花岗岩 锆石U-PB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科右中旗—突泉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碎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树旺 张海华 +6 位作者 郑月娟 卞雄飞 张健 苏飞 公繁浩 黄欣 甄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69-1877,共9页
内蒙古科右中旗—突泉地区出露一套缺少化石、遭受接触变质作用的巨厚层碎屑岩,其先后被划归为早二叠世索伦组、晚二叠世林西组、下寒武统。取自该套地层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数据表现为2个主要年龄区间:255~354Ma,峰... 内蒙古科右中旗—突泉地区出露一套缺少化石、遭受接触变质作用的巨厚层碎屑岩,其先后被划归为早二叠世索伦组、晚二叠世林西组、下寒武统。取自该套地层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数据表现为2个主要年龄区间:255~354Ma,峰值年龄为263Ma和283Ma;413~529Ma,峰值年龄为485Ma。另有5颗锆石的年龄值分别为625Ma、965Ma、1372Ma、1707Ma、1727Ma。263Ma的峰值年龄限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下限应为晚二叠世,结合区域地层对比,认为是晚二叠世林西组。该地层年代为突泉盆地下伏第二低阻层为林西组的推断提供了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 林西组 晚二叠世 科右中旗突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时限:来自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角度不整合关系的约束 被引量:7
3
作者 宋维民 王建恒 +6 位作者 杨佳林 那福超 庞雪娇 杜继宇 刘英才 钱程 葛锦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02-1213,共12页
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限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普遍存在角度不整合关系,上覆地层为下白垩统白音高老组沉凝灰岩,层理产状为332°∠15°,下伏地层构造变形强... 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限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普遍存在角度不整合关系,上覆地层为下白垩统白音高老组沉凝灰岩,层理产状为332°∠15°,下伏地层构造变形强烈,膝折褶皱发育,且顶部见10 cm古风化壳。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对比研究,这是一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是鉴别造山运动的直接标志之一。此不整合面既代表蒙古-鄂霍茨克洋在早白垩世前闭合碰撞造山,又暗示从早白垩世开始进入东部大陆边缘向东蠕散伸展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洋 闭合时限 突泉地区 下白垩统 角度不整合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突泉地区早白垩世碱性流纹岩锆石U-Pb定年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2
4
作者 宋维民 杜继宇 +6 位作者 那福超 庞雪娇 杨佳林 刘英才 孙巍 陶楠 葛锦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9-631,共13页
LA-ICP-MS锆石U-Pb年龄表明,突泉地区碱性流纹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35±1Ma、133±1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碱性流纹岩具富SiO_2、K_2O和高TFeO/MgO值,低Al_2O_3、CaO和MgO的特征... LA-ICP-MS锆石U-Pb年龄表明,突泉地区碱性流纹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35±1Ma、133±1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碱性流纹岩具富SiO_2、K_2O和高TFeO/MgO值,低Al_2O_3、CaO和MgO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右倾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负Eu异常明显,相对富集Rb、U、Zr、Hf,亏损Sr、Ti、Nb、Ta等元素,花岗岩判别图解上,样品分布在A型花岗岩区;在Nb-Y-3Ga图解上,显示拉张构造环境的A_2型花岗岩的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示踪指出,突泉地区碱性流纹岩可能起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上分布的同时代火山岩及A型花岗岩类,可以限定碱性流纹岩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并可能与北部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演化有关。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本区早白垩世流纹岩ε_(Hf)(t)值为+4.2~+10.7,其二阶模式年龄平均为0.74~0.76Ga,结合松嫩地块、兴安地块Hf同位素资料,表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具有相似的地壳增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泉地区 碱性流纹岩 早白垩世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树造林二十年 荒滩变成果树园——记突泉县溪柳办事处林果专业户陈国友
5
作者 张艳青 姚春杰 《内蒙古林业》 2008年第12期48-49,共2页
农民陈国友的果树园位于溪柳办事处永保村境内,总面积400余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他也因此在周边地区远近闻名。多年来,陈国友带领并帮扶众多乡亲发展林果业增收致富,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果树园 林果业 植树造林 专业户 突泉 荒滩 经济效益 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东福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5
6
作者 杜继宇 宋维民 +3 位作者 杨佳林 陶楠 庞雪娇 杨扬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9-928,共10页
对突泉地区东福岩体二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构造背景。结果显示,二长岩形成于161.8±1.1 Ma,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二长岩具有弱负Eu异常、富大离子亲石元素、贫高场强元素特征,原始岩浆应来... 对突泉地区东福岩体二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构造背景。结果显示,二长岩形成于161.8±1.1 Ma,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二长岩具有弱负Eu异常、富大离子亲石元素、贫高场强元素特征,原始岩浆应来自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较高的Sr含量表明源区有少量斜长石残留,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暗示源区富集重稀土元素矿物(如石榴子石)的残留,二者共同揭示二长岩形成于中-高压环境,是加厚陆壳坍塌或拆沉到一定阶段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该区晚侏罗世二长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演化至后碰撞阶段构造环境有关,蒙古-鄂霍茨克洋南西段在晚侏罗世早期已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泉地区 地球化学 晚中生代 二长岩 蒙古-鄂霍茨克洋 后碰撞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状况
7
作者 巩丽霞 《理论探索》 1987年第2期67-,共1页
1.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在解放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很不适应。据统计,1982年的中国每千人具有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人口数249.8人,与1970年的美国541.3人、1979... 1.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在解放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很不适应。据统计,1982年的中国每千人具有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人口数249.8人,与1970年的美国541.3人、1979年的苏联530.0人相比,都低一倍多;1982年的中国每千人具有的高等教育人口,与世界相比,则更为逊色,只相当于1970年美国的4.0%和苏联1979年的8.7%甚至还不如1970年时的菲律宾和巴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素质 素质状况 千人 现代化建设 科尔沁右翼中旗 文盲率 石渠县 西藏那曲地区 绿春县 入学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