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板块晚古生代海侵事件沉积类型及分布 被引量:8
1
作者 吕大炜 刘海燕 +4 位作者 孟彦如 李建委 宗瑞芳 张燕 王绪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5-38,共4页
采用沉积学、煤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事件沉积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海侵事件沉积类型及其特征,并进行了海侵事件沉积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发现:海侵事件沉积具有4种类型,即海相灰岩—煤层—根土岩或铝质泥岩、海相灰... 采用沉积学、煤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事件沉积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海侵事件沉积类型及其特征,并进行了海侵事件沉积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发现:海侵事件沉积具有4种类型,即海相灰岩—煤层—根土岩或铝质泥岩、海相灰岩—深水泥岩—煤层—铝质泥岩或根土岩组合、深水泥岩—煤层—铝质泥岩或根土岩组合和深水泥岩(海相灰岩)—铝质泥岩或根土岩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早紫松期海侵事件沉积具全区对比性意义,格舍尔期最大海泛期、紫松期中期以及隆林期中期初始海泛期具有区域对比意义;以华北晚古生代紫松期最大事件型海侵为例分析了其不同沉积类型的平面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海侵 海侵事件成煤 陆表海盆地 沉积类 华北板块 晚古生代紫松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微观沉积特征及成煤探讨 被引量:21
2
作者 吕大炜 李增学 +5 位作者 王东东 刘海燕 贾强 王平丽 于得明 吴晓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3-640,共8页
采用沉积学、煤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及地球化学等多技术手段,结合比较分析法的思路,分析了事件型海侵的特点和海侵事件沉积组合特征,研究发现:海侵事件沉积组合为区域对比性强、具沉积时间连续性与相序间断性的暴露沉积—煤层—灰... 采用沉积学、煤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及地球化学等多技术手段,结合比较分析法的思路,分析了事件型海侵的特点和海侵事件沉积组合特征,研究发现:海侵事件沉积组合为区域对比性强、具沉积时间连续性与相序间断性的暴露沉积—煤层—灰岩组合,其关键沉积学特征是煤层底板的暴露沉积。海侵事件组合灰岩的古生化石个体小、破碎强烈等特征表现为高能量水体运动等环境,孢粉表现为低含量的单缝孢和裸子植物及高含量的三缝孢。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暴露沉积为陆相环境,煤层中的微量元素表现为海相主要原因是由于泥炭沼泽覆于深水后受海水影响所致。海侵事件成煤与海侵过程成煤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盆地属性差异,即海侵事件成煤形成于陆表海盆地之中,而海侵过程成煤则形成于具有缓坡的边缘海盆地,第二,成煤原理存在着差异,海侵事件成煤强调的是成煤前海侵未发生前的碎屑体系废弃而发育大量泥炭沼泽且被后期突发性海侵终止,而海侵过程成煤则强调的是泥炭沼泽发育于滨海的活动碎屑体系并终止于后期的缓慢海平面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海盆地 突发性(事件)海侵 海侵事件成煤 海侵过程成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克拉通盆地海侵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吕大炜 李增学 +2 位作者 刘海燕 马明永 魏欣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1,29,共6页
大型克拉通盆地内发生的海侵可以归为2种类型:第1种是基于均变论思想的发生于类似被动大陆边缘地区的渐进型海侵,第2种是基于突变论的发生于陆表海盆地内的事件型海侵,这2种海侵发生背景、沉积特征等存在很大的差异。经对比分析发现,2... 大型克拉通盆地内发生的海侵可以归为2种类型:第1种是基于均变论思想的发生于类似被动大陆边缘地区的渐进型海侵,第2种是基于突变论的发生于陆表海盆地内的事件型海侵,这2种海侵发生背景、沉积特征等存在很大的差异。经对比分析发现,2种海侵存在3方面较大的差别:①发生背景不同,渐进型海侵主要发育于被动大陆具有明显坡折带处,而事件型海侵发生于大型陆表海盆地;②所形成的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意义不同,渐进型海侵形成的煤层为海侵过程成煤,具有穿时性,而事件型海侵形成的煤层具有等时性,可全区对比;③所成煤层的泥炭化与煤化原理不同,渐进型海侵过程成煤泥炭化与煤化作用是随着海侵的进行而发生的,而事件型海侵成煤的泥炭化作用是在海侵发生之前,海侵之后则开始煤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盆地 渐进海侵 事件海侵 泥炭化 陆表海盆地 煤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及其层序地层响应 被引量:16
4
作者 吕大炜 李增学 +3 位作者 刘海燕 郭建斌 刘彬彬 孟召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9-1086,共8页
依据沉积学、煤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方法,对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并研究了相对海平面升降和其层序地层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存在着8种层序界面,主要包括古构造运动面、古生物... 依据沉积学、煤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方法,对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并研究了相对海平面升降和其层序地层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存在着8种层序界面,主要包括古构造运动面、古生物间断面、大面积泥炭化沼泽化界面、陆表海低水位砂体底界、盆地转换界面、大范围冲刷面、大面积暴露面和硅质海绵岩等;依据界面的划分原则可以将研究区地层划分出1个盆地充填层序、3个构造层序(相当于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分析发现,基于层序格架下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可以分为层序1—层序3的短期大规模海侵阶段及长时间海退阶段和层序4—层序7的长时期的海退阶段。在此基础上,依据海平面变化曲线及其层序地层响应特征发现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具有周期性与复合性和高频性与事件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海平面变化 事件海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