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
作者 干德彪 李军涛 +4 位作者 刘冰 段军燕 张博 贾宗翰 霍会永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全身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 目的探讨入院时全身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BAD患者326例,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97例和非END组229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D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SII对BAD患者发生END的预测价值。结果END组年龄、入院NIHSS评分、hs-CRP、中性粒细胞、SII显著高于非END组,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1.134,95%CI:1.050~1.226,P=0.001)、hs-CRP(OR=1.131,95%CI:1.024~1.249,P=0.015)、SII(OR=1.001,95%CI:1.001~1.002,P=0.003)为BAD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SII预测BAD患者发生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660,显著优于入院NIHSS评分和hs-CRP(P<0.05)。结论炎症指数SII是BAD患者发生END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SII对BAD患者发生END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神经功能恶化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高龄患者溶栓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甜文 马志 +1 位作者 曹辉 邱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59,共7页
目的:探讨≥80岁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BAD老年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0~79岁组和≥80岁组,比较两... 目的:探讨≥80岁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BAD老年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0~79岁组和≥80岁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90 d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6例患者,60~79岁组114例,≥80岁组42例。基线信息中,≥80岁组患者的B型钠尿肽、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明显高于60~79岁组(P均<0.05)。治疗有效性分析中,≥80岁组患者溶栓后24 h和7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高于60~7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80岁组更容易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38.1%vs.12.3%,P=0.025)。两组患者的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NIHSS评分、m Rs≤2分和mRs≥4分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安全性分析中,两组患者的颅内出血转化和消化道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80岁组患者出现黏膜出血和卒中相关肺炎的比例明显高于60~79岁组(P均<0.05)。结论:≥80岁的BAD患者仍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但需要关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静脉溶栓 高龄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胡孟良 李敏 +4 位作者 钟孟飞 李海蓉 丁仪 李梦 刘迎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4-269,共6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类型,易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焦点之一。该文从BAD患者END的诊断、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影像学特征及新技术和防治策略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早期...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类型,易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焦点之一。该文从BAD患者END的诊断、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影像学特征及新技术和防治策略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干预END以改善BAD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朱利利 付胜奇 +4 位作者 胡胜洁 禹萌 张洪涛 宋良 刘海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胱抑素C(Cys C)、尿酸/肌酐(UA/Cr)比值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7月至202... 目的探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胱抑素C(Cys C)、尿酸/肌酐(UA/Cr)比值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AD患者235例,根据入院7 d内第2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的运动评分项增加≥1分或总分增加≥2分定义END,将患者分为END组56例和非END组179例。记录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sdLDL-C、Lp-PLA2、Cys C、UA/Cr比值。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D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s-CRP、sdLDL-C、Lp-PLA2、Cys C、UA/Cr比值预测END的准确性。结果END组患者sdLDL-C、hs-CRP、Lp-PLA2、Cr、Cys C、出院时NIHSS评分、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高于非END组,男性、UA、UA/Cr比值低于非END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OR=1.160,95%CI:1.044~1.290,P=0.006)、sdLDL-C(OR=4.756,95%CI:1.994~11.344,P=0.000)、Cys C(OR=4.555,95%CI:2.191~9.470,P=0.000)、Lp-PLA2(OR=1.025,95%CI:1.013~1.037,P=0.000)是BAD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UA/Cr比值(OR=0.424,95%CI:0.280~0.642,P=0.000)是BAD患者发生END的保护性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s-CRP、sdLDL-C、Lp-PLA2、Cys C、UA/Cr比值5项指标联合检测END的AUC为0.853(95%CI:0.791~0.91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和84.4%。结论临床检测血清hs-CRP、sdLDL-C、Lp-PLA2、Cys C、UA/Cr比值可作为BAD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检测有助于患者病情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质 尿酸 肌酸酐 神经学表现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84
5
作者 门雪娇 陈玮琪 +29 位作者 许玉园 朱以诚 胡文立 程忻 柏峰 王丽华 毛玲 曲辉 吕佩源 刘军 孙中武 孙莉 李玉生 吴中亮 吴丹红 吴波 谷文萍 范玉华 周国钰 倪俊 高峰 黄仕雄 曹勇军 彭丹涛 谢春明 蔡志友 徐运 王伊龙 陆正齐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5期508-514,共7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Caplan认为BAD是一个“被忽视的、疏于研究且未被应用的概念”。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Caplan认为BAD是一个“被忽视的、疏于研究且未被应用的概念”。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脑桥旁正中动脉(paramedian pontine arteries,P PA)、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前动脉、Heubner’s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等。BAD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的10%~15%,临床上多表现为以进行性运动功能缺失(progressive motor deficiency,PDM)为主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多发生在发病48~72 h,临床预后差[2-3]。传统影像学很难发现BAD的血管病变,导致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基于临床及头颅MRI表现,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是发生在LSA和PPA部位的B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缺血性卒中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7期728-729,共2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脑桥旁正中动脉(paramedian pontine arteries,PPA)、丘...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脑桥旁正中动脉(paramedian pontine arteries,PPA)、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前动脉、Heubner’s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缺血性卒中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璐 王健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0期1191-1195,共5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发病后容易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导致患者功能预后不佳,给临床医师带来极大挑战。目前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且在治疗方面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强化...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发病后容易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导致患者功能预后不佳,给临床医师带来极大挑战。目前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且在治疗方面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强化抗栓的策略可能是合理的。本文对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病机制、风险预测及干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风险预测 强化抗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穿支动脉病变梗死类型和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一轻 刘平国 +1 位作者 沈佳慧 蔡增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9期876-882,共7页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血管的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和髓质动脉等,阻塞会导致脑深部缺血性病变。不同穿支动脉梗死类型不同:豆纹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类型为腔隙性梗死、穿支动脉...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血管的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和髓质动脉等,阻塞会导致脑深部缺血性病变。不同穿支动脉梗死类型不同:豆纹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类型为腔隙性梗死、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型梗死和纹状体内囊梗死;AChA病变可导致AChA综合征;髓质分支梗死会导致半卵圆中心、放射冠部位的边界区梗死。7T二维相位对比MRI、三维时间飞跃法MRA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1WI序列等神经影像学新技术有助于确定穿支动脉早期病变,并可早期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动脉 腔隙性脑梗死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纹状体内囊梗死 边界区梗死 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分析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诺 张首龙 +4 位作者 秦鲁平 朱宣 张敏敏 邓本强 吴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6-1060,共5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分析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并完成大脑中动脉管壁磁共振成像的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对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分析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并完成大脑中动脉管壁磁共振成像的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对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管评估结果提示,15例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大脑中动脉无狭窄6例,轻度狭窄4例,中度狭窄2例,重度狭窄3例。HR-MRI检查提示10例患者病变侧大脑中动脉有斑块形成,其中7例为弧形斑块、3例为环形斑块。T1加权像增强检查结果提示8例患者斑块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1例无强化。结论基底节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复杂,HR-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大脑中动脉的管壁及斑块情况,为病因判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神经节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大脑中动脉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