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对比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罗容 侍海存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2-768,共7页
目的 初步探索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轻型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联合... 目的 初步探索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轻型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组(双泵组)和替罗非班组。发病7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或肢体功能评分增加≥1分定义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病3个月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 共纳入轻型BAD患者83例,其中双泵组31例,替罗非班组52例,两组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泵组发生END的比例低于替罗非班组[6.5%(2/31)vs.26.9%(14/52),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泵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替罗非班组[96.8%(30/31)vs.76.9%(40/52),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泵组有1例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渗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颅内出血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是BAD患者不发生END和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治疗较替罗非班治疗能够降低轻型BAD患者END的发生率,增加发病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替罗非班联合阿加曲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荆彦平 郭振安 +6 位作者 孙留严 吴连强 王熹 荆怡玟 陈丽微 吴肖峰 薛惠元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2-36,72,共6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评估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以及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完整性和损害程度的价值,协助预判临床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评估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以及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完整性和损害程度的价值,协助预判临床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9月经临床诊断为BAD患者病例31例,根据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MMT)评分,将患者进行预测分组,分为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和瘫痪组;同时通过DTI获取关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CST与BAD梗死部位的相对位置(相邻、部分穿过、穿过)关系,将患者预测为恢复组(相对位置为相邻)、部分恢复组(相对位置为部分穿过)及瘫痪组(相对位置为穿过);患者在治疗后1周、2周、4周进行NIHSS评分、MMT评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实际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FA值、CST损害程度与NIHSS及MMT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验证其线性数量关系。结果31例患者FA图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显示良好,结构清晰,梗死灶FA值较镜像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降低,ADC值降低,t值分别为2.836、2.107,P值分别为0.015、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T重建显示良好,左右两侧显示率均为100%;纤维束重建后10例患者可见CST与梗死灶邻近但未穿过梗死灶,这部分患者预后良好,肌力恢复较快,恢复程度明显;11例患者CST部分穿过梗死灶,这部分患者预后稍差,肌力恢复稍差;10例患者CST全部穿过梗死灶,这部分患者预后差,病程长,肌力减退明显。经相关分析显示,BAD患者NIHSS评分、MMT预测评分及治疗后实际评分与患侧FA值呈正相关(P均<0.05);进一步行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患侧CST与BAD梗死部位的相对位置(相邻、部分穿过、穿过)关系与评分的恢复组、部分恢复组、瘫痪组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DTI技术能对BAD以及CST完整性进行有效评估,其评估结果与临床预测及实际预后存在高度正相关性,可为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皮质脊髓束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6
3
作者 步红静 马娜 +1 位作者 张盼盼 刘远洪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6,共9页
目的 探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penetratingarteryinfarction,PA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急性外... 目的 探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penetratingarteryinfarction,PA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急性外侧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入院后5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急性脑梗死后END组;入院后5 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的患者纳入非END组。按7∶3的比例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测试集用来评估模型性能。在训练集中,用R(4.2.3)软件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10的变量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对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ROC曲线及其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curve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采用校准图评估模型准确度。结果 共纳入400例急性外侧豆纹动脉或脑桥旁正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61例(65.25%),年龄64(56~70)岁;END组135例(33.75%),非END组265例(66.25%)。训练集中急性PAI患者280例,94例(33.57%)发生END;测试集120例,41例(34.17%)发生END。训练集中11个变量(P<0.10)进入LASSO回归,筛选出5个变量:入院时舒张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梗死灶最大直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OR 40.85,95%CI 13.34~196.43,P<0.01)、糖尿病病史(OR 24.10,95%CI 6.92~106.30,P<0.01)、吸烟史(OR 6.16,95%CI 1.54~28.39,P=0.01)、梗死灶最大直径(OR 4.93,95%CI 1.35~19.82,P=0.02)是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分别绘制训练集及测试集的ROC曲线、校准曲线、DCA曲线。训练集和测试集ROC的AUC分别为0.88、0.87;校准图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显示预测模型临床实用性较高。结论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梗死灶最大直径是急性PA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动脉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差异meta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广志 曹江慧 +1 位作者 梅斌 刘煜敏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41-946,共6页
目的比较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之间的临床差异。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查找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文献,使用Rev Man 5.2进行数据处理,对文献进行m... 目的比较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之间的临床差异。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查找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文献,使用Rev Man 5.2进行数据处理,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中国人群中BAD患者年龄小于LI患者(MD-2.70,95%CI-4.29^-1.11,P<0.01);在日本人群中BAD患者年龄大于LI患者(MD 2.58,95%CI 0.75~4.41,P<0.01)。BAD患者的高脂血症患病率更高(OR 1.26,95%CI 1.03~1.55,P=0.03)。行敏感性分析后发现,BAD患者糖尿病(OR 1.28,95%CI 1.02~1.61,P=0.03)、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MD 0.76,95%CI 0.50~1.02,P<0.01)和预后情况(OR 0.54,95%CI 0.38~0.77,P<0.01)在BAD和LI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显著。结论 BAD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率显著高于LI患者,其早期神经功能和预后情况均差于LI患者。中国人群中BAD和LI患者的年龄分布特征与和日本人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腔隙 临床特征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脑白质高信号对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杨丽慧 郝永岗 +3 位作者 宋玲华 郭四平 王瑞 董万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部MRI等检查诊断的PAD型脑梗死患者,按...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脑白质高信号(WMH)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部MRI等检查诊断的PAD型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后7 d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早期(发病7 d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脑梗死部位(前、后循环供血区)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单抗、双抗)、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MPV、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根据头部MRI影像,按照改良Fazekas分级,将两组患者的WMH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负荷(改良Fazekas分级0~1级)和重度负荷(改良Fazekas分级2~3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PV和WMH程度与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相关性。结果共16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ND组40例,非END组127例,END发生率2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患者的入院NIHSS评分、糖尿病、MPV以及WMH负荷程度均高于非END组,而血小板计数低于非END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和重度负荷WMH是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460、2.549,95%CI值分别为1.066~2.000、1.161~5.595,P值分别为0.018、0.02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PV水平及重度负荷WMH程度对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均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4(95%CI:0.615~0.793,P=0.001)、0.616(95%CI:0.516~0.716,P=0.028)。结论MPV水平升高和重度负荷WMH是PAD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且MPV的预测价值较重度负荷WMH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血小板体积 穿动脉疾病型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白质高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的变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11
6
作者 林旭红 魏丹丹 +7 位作者 王慧超 徐静 王见涛 白春洋 王亚强 赵耀亭 李倩一 任学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46-1552,共7页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5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并与神经系统损伤程度、一般生化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5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并与神经系统损伤程度、一般生化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酶免疫法(EIA)测定患者血浆中免疫复合物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及表型,并与正常组55例体检者进行对照。采用ELISA法分析免疫复合物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后TNF-α和IL-6分泌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TNF-α和IL-6对人脑血管内皮细胞AT-Ⅲ表达的影响。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5),且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0.05);同时,患者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伴随免疫复合物含量增多(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患者外周血CD14+CD16+和CD14+CD32+单核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而CD14+CD64+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经免疫复合物刺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和IL-6分泌明显升高(P<0.01),而TNF-α或IL-6与人脑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后,均可下调其AT-Ⅲ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AT-Ⅲ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明显降低,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其可能的机制是免疫复合物通过CD14+CD64+单核细胞介导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升高AT-Ⅲ活性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抗凝血酶Ⅲ 免疫复合物 细胞因子类 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hs-CRP、Apo-B、ox-LDL、MMP-9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晏子俊 张良明 +6 位作者 陈彦清 徐文豪 张月辉 兰玉平 袁晓燕 徐关丽 徐兴梦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2期1713-1717,1722,共6页
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S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 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S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CAP)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25例ASCI患者为观察组,另同期选取12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s-CRP、Apo-B、ox-LDL及MMP-9水平,并对病例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血清hs-CRP、Apo-B、ox-LDL及MMP-9水平与ASCI患者CAP形成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血清hs-CRP、Apo-B、ox-LDL及MMP-9水平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中伴CAP形成的患者血清hs-CRP、Apo-B、ox-LDL及MMP-9水平比无CAP形成的患者显著升高(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CRP(OR=4.76,95%CI:2.35~9.18)、Apo-B(OR=3.16,95%CI:1.59~7.32)、ox-LDL(OR=1.48,95%CI:1.15~2.01)及MMP-9(OR=3.86,95%CI:1.63~9.14)水平是ASCI患者CAP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hs-CRP、Apo-B、ox-LDL及MMP-9的水平可反映ASCI患者CAP的炎症程度以及斑块的不稳定程度;ASCI患者血清hs-CRP、Apo-B、ox-LDL及MMP-9水平显著升高,其与ASCI患者CAP的形成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断ASCI及CAP形成的重要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敏C反应蛋白 载脂蛋白-B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夏伟 张哲 +2 位作者 王建华 孔德昭 杨关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96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指数、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且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以下简称脑病)患者963例,收集患... 目的:探讨96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指数、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且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以下简称脑病)患者963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危险因素、证候诊断等。运用频数、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性别、年龄、BMI指数、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研究选择了全国11家医院作为分中心,采集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预计样本量960,经过严格质量控制和数据录入。结果与结论:实际采集了963名患者,中风的性别、年龄、BMI指数、中医证型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风痰阻络证型占的比例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恢复期 中医证型 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OX5AP基因SG13S114A/T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何颖蕾 朱敏 +1 位作者 金笑平 周元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0-633,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ALOX5AP基因SG13S114A/T多态性,探讨ALOX5AP基因SG13S114A/T的多态性与ACI的关系,以及SG13S114A等位是否为ACI的易感基因。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分析412例确诊的... 目的:通过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ALOX5AP基因SG13S114A/T多态性,探讨ALOX5AP基因SG13S114A/T的多态性与ACI的关系,以及SG13S114A等位是否为ACI的易感基因。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分析412例确诊的ACI和368例同时与其基础疾病相匹配的非ACI者的ALOX5AP基因SG13S114A/T的多态性,比较两组间该基因多态性的差异。结果:ACI组ALOX5AP基因SG13S114AA基因型频率以及A等位基因均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OX5AP基因SG13S114A/T的多态性与ACI的发生没有明确的关系,也不能得出该基因的A等位基因为ACI的易感基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遗传学 基因型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遗传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载脂蛋白E、B基因多态性关系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阳 郑东明 +2 位作者 郭津津 潘丽丽 李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0-212,共3页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 ,ApoE)和载脂蛋白B(ApoB)基因多态性与中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atheroscleroticcerebralinfarction ,ACI)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PCR技术检测了 10 0名健康中青年人和36例中青年ACI病人的ApoE和...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 ,ApoE)和载脂蛋白B(ApoB)基因多态性与中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atheroscleroticcerebralinfarction ,ACI)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PCR技术检测了 10 0名健康中青年人和36例中青年ACI病人的ApoE和ApoB基因多态性及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的含量。 结果 :(1)ACI组ε 3/ 4型频率为 36 .1% ,ε 2 / 4型频率为 2 7.7% ,对照组为 12 %、7% ,差异显著 (P均 <0 .0 5 ) ;ε 4等位基因频率为 0 .32 ,明显高于对照组。 (2 )ACI组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 ]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 ;ε 4等位基因与血清TG、TC、HDL C、Lp(a)含量显著相关 ,发病风险率 (relativerisk ,RR)依次为 8.2 3,4.85 ,2 9.9,4.39(P <0 .0 1~ 0 .0 0 1)。 (3)ApoB基因XbaⅠX+ X-型频率ACI组为 14.7% ,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X+ X-亚组的ApoAⅠ明显低于X-X-亚组 (P <0 .0 2 5 )。(4 )ACI病人中ε 4等位基因与X-X-基因并存时ACI的RR为 2 .85 (P >0 .0 5 )。结论 :ApoE等位基因ε 4是中青年ACI的一种遗传易感性因子 ;ApoBXbaⅠX+ X-可能是另一种遗传标记 ;ε 4与X-X-并存时与中青年ACI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 动脉粥样硬化 载脂蛋白E 载脂蛋白B 基因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微量蛋白尿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凌雁 陶玉倩 +3 位作者 李玲 王立志 曾进胜 徐运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明确脑梗死患者微量蛋白尿(MA)阳性率及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infarction,AI)患者MA阳性率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未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等影响... 目的明确脑梗死患者微量蛋白尿(MA)阳性率及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infarction,AI)患者MA阳性率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未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等影响尿蛋白排泄率(UAER)检测结果的83例LI和78例AI患者,以及40例原发性高血压对照者进行UAER测定。统计脑梗死患者MA的阳性率,比较合并高血压的LI、AI与高血压对照组MA阳性率。结果161例脑梗死患者MA阳性率为42·9%;单纯合并高血压病史的45例LI患者和34例AI患者MA阳性率分别为51·1%和58·8%,均高于高血压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呈现MA高发率;合并高血压病史的LI和AI患者MA阳性率无差别;MA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蛋白尿 腔隙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 内皮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高毒力株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硕 马爽 冯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518-523,共6页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血清抗体阳性菌株(以下简称CagA阳性株)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相关文献,按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取文献,应用RevMan4.2软件...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血清抗体阳性菌株(以下简称CagA阳性株)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相关文献,按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取文献,应用RevMan4.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共纳入研究对象907例,对照组共纳入966例;将纳入人群分为中国人群和欧洲高加索人群进行亚组分析。CagA阳性株感染与ACI发病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人群OR为2.66(2.17~3.26)、中国人群亚组OR为2.60(1.93~3.49)、欧洲高加索人群亚组OR为2.71(2.05~3.59);CagA血清抗体阴性Hp感染与ACI发病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人群OR为0.74(0.49~1.10)、中国人群亚组OR为0.81(0.45~1.48)、欧洲高加索人群亚组OR为0.64(0.37~1.09)。漏斗图及失效安全数法提示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果稳定可靠。结论 CagA阳性株慢性感染可能是ACI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之一,但CagA阳性株根除性治疗是否会影响ACI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动脉粥样硬化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严重程度OSAS患者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评估 被引量:5
13
作者 杜鸣 熊小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3期1365-1368,1372,共5页
目的:评估不同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方法:对198例OSAS患者病例资料及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轻度组84例,中度组70例,重度组44例,另... 目的:评估不同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方法:对198例OSAS患者病例资料及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轻度组84例,中度组70例,重度组44例,另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非OSAS人群17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腔隙性脑梗相关指标、血黏度及血细胞相关指标、颈动脉结构及功能参数、血清动脉硬化相关指标值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值高于OSAS组患者,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纤维蛋白原(Fg)值低于OSAS组患者(P<0.05),随着OSAS病情严重程度上升,t-PA值降低,vWF、PAI-1、Fg值上升(P<0.05);健康对照组的血黏度、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滤速(EFR)值均低于OSAS组患者(P<0.05),随着OSAS病情严重程度上升,各指标值均上升(P<0.05);健康对照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D)、扩张性(DC)值高于OSAS组患者,颈动脉内径变化幅度(Dis)、顺应性(C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值低于OSAS组患者(P<0.05),随着OSAS病情严重程度上升,FMD、NID、DC值降低,Dis、CC、PWV值上升(P<0.05);健康对照组的血尿酸及内皮素-1(EF-1)值低于OSAS组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胎球蛋白A值高于OSAS组患者(P<0.05),随着OSAS病情加重,血尿酸、EF-1水平上升,CGRP、胎球蛋白A水平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OSAS病情加重,患者微循环稳定性降低,伴发腔隙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均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腔隙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岩 诸兴明 +2 位作者 陈阳 万琦 赵继来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2044-2045,共2页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超敏C-反应蛋13(hs—CRP)水平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为对照,对比两组血清脂蛋...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超敏C-反应蛋13(hs—CRP)水平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为对照,对比两组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脑梗死组Lp—PLA2、hs—CRP、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与HDL—C呈负相关,与TC、LDL-C、脂蛋白(a)呈正相关(P〈0.05)。结论:Lp—PLA2、hs—CRP参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可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程度有关,可以作为临床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血清脂蛋白 蛋白水平 反应 PLA2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表达水平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青青 钱伟东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5期410-414,共5页
目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elper 17 cells,Th17)占CD4^+T细胞的比例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关系。方法纳入首次发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 目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elper 17 cells,Th17)占CD4^+T细胞的比例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关系。方法纳入首次发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外周血Th17比例的差异。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研究组分为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比较这3组及对照组间外周血Th17比例的差异。另外,分析Th17比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关系,并计算Th17比例与颈动脉IMT值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研究组45例,对照组32例。研究组较对照组外周血Th17比例显著增加([7.41±1.93)%vs(2.8±0.64)%,P<0.001)];研究组中轻型组7例、中型组19例、重型组19例,轻、中、重型组患者Th17比例分别为(4.97±0.89)%、(7.06±1.33)%及(8.65±1.7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且中型组高于轻型组(P=0.003)、重型组高于中型组(P=0.002)和轻型组(P=0.002)。研究组颈动脉IMT值与Th17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01)。结论外周血Th17比例的升高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外周血辅助T细胞17 动脉内-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亟待解决的问题 被引量:4
16
作者 杜万良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9期873-875,共3页
脑穿支动脉包括浅穿支动脉和深穿支动脉。通常所说的穿支动脉主要是指深穿支动脉。在前循环中,源自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Heubner动脉供应基底节和内囊;源自颈内动脉的脉络膜前动脉供应放射冠和内囊的后部、尾状核的尾部... 脑穿支动脉包括浅穿支动脉和深穿支动脉。通常所说的穿支动脉主要是指深穿支动脉。在前循环中,源自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Heubner动脉供应基底节和内囊;源自颈内动脉的脉络膜前动脉供应放射冠和内囊的后部、尾状核的尾部、苍白球的内侧部及颞叶皮质的一部分。在后循环中,源自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支和后交通动脉的丘脑结节动脉供应丘脑;源自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支和短旋支供应脑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动脉 影像 溶栓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的动态变化
17
作者 唐震宇 杨期东 +3 位作者 周琳 张永利 申向民 黄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40-440,共1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改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8
作者 季燕 崔可飞 詹三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9-921,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影像学改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08例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和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影像学显示病灶部位将研究对象分为侧脑室旁组和皮质下白质...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影像学改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08例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和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影像学显示病灶部位将研究对象分为侧脑室旁组和皮质下白质病灶组,同时进行病变损害程度分级,测定各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值)和血管狭窄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侧脑室旁病灶组较皮质下白质病灶组颈动脉IMT值高(F=6.32,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χ2=13.41,P<0.05)。结论:SCI患者侧脑室旁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抑素C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总负荷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文婷 吴倩 +3 位作者 王建 颜艳 夏明武 张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5-322,共8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PAD型脑梗死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完成头部MR检查及血清Cys...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PAD型脑梗死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完成头部MR检查及血清CysC测定。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以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尿素氮、肌酐、C反应蛋白、CysC等生化指标的水平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根据头部MRI的表现,评估患者的CSVD总负荷评分(包括脑微出血、白质高信号、腔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并依据该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CSVD 0分组、CSVD 1分组、CSVD 2分组、CSVD 3分组、CSVD 4分组和CSVD总负荷轻度组(总负荷评分0分和1分)、中度组(总负荷评分2分)、重度组(总负荷评分3分和4分),比较各组之间的相关资料。采用Spearman线性相关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ysC与CSVD总负荷的关系。结果(1)基本资料:103例PAD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66例(64.1%),平均年龄(66±12)岁;CSVD总负荷0分组11例(10.7%),1分组26例(25.2%),2分组22例(21.4%),3分组31例(30.1%),4分组13例(12.6%)。5组之间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CysC水平:CSVD总负荷5组之间血清Cys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1.475,P<0.01),CSVD总负荷4分组CysC水平为2.9(2.3,3.4)mg/L,明显高于1分组[1.0(0.9,1.5)mg/L]和2分组[1.9(1.8,2.0)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清CysC水平与CSVD总负荷的关系: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水平与PAD型脑梗死患者CSVD总负荷呈正相关(r=0.763,P<0.01)。CSVD总负荷轻度组37例,中度组22例,重度组44例。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校正年龄、高血压病史、三酰甘油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后,CysC水平是PAD型脑梗死患者CSVD总负荷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2,95%CI:1.217~1.502,P<0.01),CysC水平越高,CSVD总负荷越严重。结论血清CysC水平与PAD型脑梗死患者CSVD总负荷相关,血清CysC水平是PAD型脑梗死患者CSVD总负荷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小血管疾病 穿动脉疾病型 磁共振成像总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联合血清抵抗素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转归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1
20
作者 耿利娇 陈勇 +3 位作者 张起顺 赵俊 吴春芳 王少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目的目前关于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和血清抵抗素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转归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LP-PLA2、血清抵抗素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风险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 目的目前关于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和血清抵抗素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转归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LP-PLA2、血清抵抗素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风险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36例。随访时间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价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运用ROC曲线分析上述因素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随访期间失访12人,预后不良组48例,预后良好组76例。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患者LP-PLA2水平(OR=2.105,95%CI:1.878~2.413)、血清抵抗素(OR=1.784,95%CI:1.509~2.213)对预后有显著影响。预后不良组LP-PLA2、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268.65±89.02)vs(128.78±76.22)mg/L,(24.36±4.87)vs(20.71±6.1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ROC曲线下LPPLA2联合血清抵抗素敏感度为81.35%,特意度为78.26%。结论 LP-PLA2联合血清抵抗素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血清抵抗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