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尤瑞克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相玉 贾晨雨 梁彦启 《北方药学》 2021年第10期72-74,共3页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抽取我院78例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依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抽取我院78例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依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尤瑞克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尿酸(U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74.36%)(P<0.05);治疗后观察组IL-8、IL-6、TNF-α、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UA、NSE、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瑞克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相玉 贾晨雨 梁彦启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抽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78例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依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抽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78例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依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尤瑞克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44%高于对照组74.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8、IL-6、TNF-α、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UA、NSE、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布考联合阿加曲班对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NIHSS、BI评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董夏青 李志朋 赵婷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普罗布考联合阿加曲班治疗穿支动脉脑梗死(Perfora artery cerebral infarction,PACI)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我院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208例PACI患者分为两组,各104例,对照组给予阿加曲班(起始剂量60 mg&#... 目的:回顾性分析普罗布考联合阿加曲班治疗穿支动脉脑梗死(Perfora artery cerebral infarction,PACI)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我院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208例PACI患者分为两组,各104例,对照组给予阿加曲班(起始剂量60 mg·d^(-1)持续24 h静脉滴注,第3 d调整剂量10 mg·次^(-1),持续3 h静脉滴注,2次·d^(-1)),联合组给予对照组加用普罗布考(250 mg·次^(-1),口服,2次·d^(-1))治疗。治疗7 d后,采用高速全自动凝血测试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表达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PT、APTT高于对照组,D-D、FIB及NLRP3、Caspase-1、IL-1β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普罗布考治疗PACI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布考 阿加曲班 穿动脉 凝血功能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4
作者 张文龙 尹玉平 孙跃奎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4期111-114,共4页
目的:研究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进展性脑梗死(PCI)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某医院收治的满足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发现梗死病灶位于穿支动脉供血区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 目的:研究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进展性脑梗死(PCI)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某医院收治的满足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发现梗死病灶位于穿支动脉供血区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常模组30例,在脑梗死亚急性期及恢复期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研讨组30例,在脑梗死亚急性期及恢复期采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与常模组对比,研讨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更低,Barthel指数评分更高,P<0.05。(2)两组治疗前的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对比,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LP-PLA2、D-D均降低,APTT均延长,P<0.05;与常模组对比,研讨组治疗后的LP-PLA2、D-D均更低,APTT更长,P<0.05。(3)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研讨组为96.67%(29/30),显著高于常模组的73.33%(22/30),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穿支动脉病变型PCI患者的凝血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疾病转归,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阿司匹林 穿动脉变型进展性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小雪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9期95-97,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方法 80例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未给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方法 80例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未给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术后血栓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BI评分分别为(5.6±1.4)、(70.6±7.4)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1.1±2.9)、(66.1±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栓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 P<0.05)。两组均未出现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术后血栓的发生,未出现颅内出血的不良事件,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穿动脉 老年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急性期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久全 《临床荟萃》 CAS 2019年第5期420-422,共3页
目的探讨穿支动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急性期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科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穿支动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患者21例做为研究组,在急性期内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另收集我科2011年1月份至2016... 目的探讨穿支动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急性期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科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穿支动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患者21例做为研究组,在急性期内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另收集我科2011年1月份至2016年4月份收治的穿支动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患者32例做为对照。结果研究组出院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结论早期给予替罗非班可以有效地改善穿支动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患者的近期临床症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动脉 静脉溶栓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穿支动脉梗死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
7
作者 梁炳松 李育英 +2 位作者 张岐平 陈英道 李健 《临床荟萃》 CAS 2023年第12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对进展性穿支动脉梗死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穿支动脉梗死186例,根据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结局良好组122例(mRS评分0~2分)及结局欠佳组64例(mRS评分3~5分)。比较两组临床资...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对进展性穿支动脉梗死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穿支动脉梗死186例,根据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结局良好组122例(mRS评分0~2分)及结局欠佳组64例(mRS评分3~5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发病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基线评分、溶栓治疗、开始应用替罗非班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入院时基线NIHSS评分及替罗非班应用时间是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对于进展性穿支动脉梗死患者,年龄越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入院时基线NIHSS评分越低,以及应用替罗非班越早,临床预后可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动脉 替罗非班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期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倩 曹树刚 +2 位作者 张文婷 夏明武 徐文安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30期48-50,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期孤立性脑桥梗死(IP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ND)的危险因素.方法113例急性期孤立脑桥梗死患者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ND组(22例,发病后7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与非ND组(91例),采用单因素分... 目的分析急性期孤立性脑桥梗死(IP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ND)的危险因素.方法113例急性期孤立脑桥梗死患者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ND组(22例,发病后7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与非ND组(9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PI发生早期ND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基底动脉穿支病(BABD)是IPI发生早期ND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BABD是IPI发生早期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PI发生早期ND的危险因素是男性、病原学分型为BABD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 神经功能缺损进展 基底动脉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预防腔隙性脑梗死
9
作者 冯海新 《求医问药》 2007年第2期19-20,共2页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了闭塞而引起的一种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此病多由于持续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黏滞血症等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阻塞所致。梗死部位多发生于脑深部核团(壳核约...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了闭塞而引起的一种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此病多由于持续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黏滞血症等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阻塞所致。梗死部位多发生于脑深部核团(壳核约占37%、丘脑约占14%、尾状核约占10%)、脑桥(约占16%)和内囊后肢(约占10%);脑深部白质、内囊前肢和小脑则较少发生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 缺血性 高黏滞血症 高脂血症 动脉硬化 持续性 高血压 深部 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