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病因分型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翠翠 李文君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4期333-338,共6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穿支动脉疾病及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比较不同病因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录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缺血性...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穿支动脉疾病及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比较不同病因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录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诊断(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排除心源性、其他病因及原因未明性卒中,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载体动脉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检查,将载体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定义为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parent artery plaque occluding penetrating artery,POPA)组,载体动脉无异常者定义为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on artery disease,PAD)组,比较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结果本研究共连续纳入6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48例(75%)为POPA患者,且其中21例患者常规血管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载体动脉管壁病变,经HR-MRI明确诊断。比较两组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POPA组中吸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OPA组中26例为基底节区或侧脑室旁梗死,22例为脑桥梗死。POPA组患者影像学表现特点为病灶相对较大、呈多灶或簇状分布,脑桥梗死患者病灶多累及脑桥基底部呈脑桥旁正中梗死,且POPA组患者运动功能缺损易进展;而PAD患者病变部位多位于脑桥深部近背侧,小灶性改变。结论本研究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中75%属于POPA,HR-MRI提高了卒中病因分型的准确性。POPA型卒中患者的病因、病灶体积、形态及预后不同于单纯穿支病变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卒中病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宋玲华 楼晓莉 +4 位作者 姜雅斯 杨丽慧 郭四平 彭浩 郝永岗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PAD)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74例急性PAD患者。根据90 d改良后Rankin评分(mRS)0~2分为预后良好组,3~6分为预后不良组;使用l... 目的研究影响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PAD)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74例急性PAD患者。根据90 d改良后Rankin评分(mRS)0~2分为预后良好组,3~6分为预后不良组;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A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供血动脉所起源颅内大动脉分为前循环(n=101)、后循环组(n=73),分析前循环、后循环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增长(OR=1.071,95%CI:1.012~1.133)、入院NIHSS评分升高(OR=2.764,95%CI:1.868~4.089)、患糖尿病(OR=3.301,95%CI:1.009~10.79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OR=2.601,95%CI:1.150~4.482)是PA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提示NIHSS评分以及NLR升高相较于年龄增高以及患糖尿病病史预测PAD患者不良预后的AUC更大,总体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提示其预测不良预后的价值可能更高。前循环组中LYM下降及NLR上升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后循环组中NE上升、LYM下降以及NLR上升均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结论基线NLR及NIHSS评分升高,高龄及糖尿病病史可能是PAD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可作为预测PAD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指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CISS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