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Ⅰ:尺度分析 被引量:189
1
作者 吴国雄 刘屹岷 刘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7-263,共7页
利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讨论了空间非均匀非绝热加热(Q)对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影响。通过简单的空间尺度分析指出,Q的垂直非均匀分布比其水平非均匀分布对副热带高压带断裂成闭合中心的影响更大。在时间尺度较长时,低空的β... 利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讨论了空间非均匀非绝热加热(Q)对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影响。通过简单的空间尺度分析指出,Q的垂直非均匀分布比其水平非均匀分布对副热带高压带断裂成闭合中心的影响更大。在时间尺度较长时,低空的β效应和高层的涡度平流对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它们影响下,低空副热带高压出现在表面感热加热西侧、深对流凝结加热东侧;而高空副热带高压出现在表面感热加热的东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均匀加热 副热带高压 形成 变异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Ⅲ: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 被引量:171
2
作者 刘屹岷 吴国雄 +1 位作者 刘辉 刘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25-538,共14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降水所致凝结潜热影响副热带高压带断裂的物理机制。基于全型垂直涡度方程的尺度分析指出,强的对流凝结加热的垂直梯度的变化,导致副热带地区对流层高层和中低层的高低压分布呈现出反位相。数值试验证...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降水所致凝结潜热影响副热带高压带断裂的物理机制。基于全型垂直涡度方程的尺度分析指出,强的对流凝结加热的垂直梯度的变化,导致副热带地区对流层高层和中低层的高低压分布呈现出反位相。数值试验证实凝结潜热是决定东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关键因素:东亚季风降雨所致凝结潜热加热使高层南亚高压位于加热中心西侧,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加热中心东侧。通过定常波的传播,副热带地区的凝结潜热加热对中高纬天气的形成和维持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均匀加热 对流凝结加热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II:陆面感热与东太平洋副高 被引量:84
3
作者 刘屹岷 刘辉 +1 位作者 刘平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5-396,共12页
在文献[4]尺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 N C E P/ N C A R 月平均资料的分析,并利用 I A P/ L A S G G O A L S全球气候模式进行模拟和试验,研究了东太平洋北美地区副热带高压主体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基于全... 在文献[4]尺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 N C E P/ N C A R 月平均资料的分析,并利用 I A P/ L A S G G O A L S全球气候模式进行模拟和试验,研究了东太平洋北美地区副热带高压主体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基于全型垂直涡度方程的诊断分析指出,北美陆地的表面感热通量是决定该地区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及其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表明,夏半年陆面感热加热是导致1000 h Pa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500 h Pa 北美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均匀加热 陆面感热 东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活动特征及其可能的机制 被引量:24
4
作者 温敏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9-297,共9页
通过对多年平均的逐日资料的分析表明 ,夏季不同区域副热带高压脊轴的垂直结构和活动特征存在明显不同 ,这与空间非均匀加热的分布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地区副高脊轴随高度向北倾斜 ,而 1 60°E~ 1 80°地区向南倾斜 ;北太平洋... 通过对多年平均的逐日资料的分析表明 ,夏季不同区域副热带高压脊轴的垂直结构和活动特征存在明显不同 ,这与空间非均匀加热的分布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地区副高脊轴随高度向北倾斜 ,而 1 60°E~ 1 80°地区向南倾斜 ;北太平洋中、西部副高在北进期的脊线活动均存在显著的 1 0~ 2 0 d周期低频振荡 ,东亚季风区还具有明显的准 40 d振荡周期。分析表明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而空间非均匀加热起着调节副高移动速率以及改变副高强度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高 脊线 空间非均匀加热 夏季 季节性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