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东道主凝视到空间认同: 闽西传统村落居民环境感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魏欣桐 周浩明 +1 位作者 何培斌 华亦雄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115,共6页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村落拥有了遗产地、社区、景区多重身份,作为东道主,当地村民也开始回望凝视并重新审视起曾为日常景观的村落环境,并产生新的空间感知。研究以福建永定洪坑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认知地图的方式,从文化认知、...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村落拥有了遗产地、社区、景区多重身份,作为东道主,当地村民也开始回望凝视并重新审视起曾为日常景观的村落环境,并产生新的空间感知。研究以福建永定洪坑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认知地图的方式,从文化认知、情感偏好、行为活动三个维度调查当地村民对村落环境空间感知的差异。结果表明,村民普遍对展示场所、前舞台化空间存在文化认知维度高、情感偏好维度低的感知意向;对邻里交往空间、集体记忆空间呈现情感偏好维度高的感知意向;村民活动路径以家为中心向周边扩散,且活动范围存在性别差异。最后,基于上述村民环境感知差异与行为倾向,本研究提出了洪坑村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从而增强村民对本村落的空间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东道主凝视 空间认同 环境感知 村民 认知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红建筑的形象建构及其空间认同——以阿那亚的图像传播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雪睿 《美术大观》 2021年第7期132-134,共3页
本文以个人社交媒体instagram中标签为“阿那亚”的网络公开图像数据为研究对象,定位于当代媒体环境,分析阿那亚的图像传播过程。文章试图厘清建筑开发商、建筑师与消费者以图像建构舆论、空间与自我的不同诉求及其实现途径,借此批判性... 本文以个人社交媒体instagram中标签为“阿那亚”的网络公开图像数据为研究对象,定位于当代媒体环境,分析阿那亚的图像传播过程。文章试图厘清建筑开发商、建筑师与消费者以图像建构舆论、空间与自我的不同诉求及其实现途径,借此批判性地审视建筑图像在资本环境中的作用、意义与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红建筑 形象建构 空间认同 阿那亚 图像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理论与国家认同视角下美国非裔诗歌研究的新开拓——评《空间叙事与国家认同:格温朵琳·布鲁克斯诗歌研究》
3
作者 郝桂莲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格温朵琳·布鲁克斯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非裔诗人之一,其艺术成就不仅代表着两百多年非裔诗歌的高峰之一,并且对非裔诗歌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史丽玲的专著《空间叙事与国家认同》以空间书写和国家认同动态关系贯穿,对诗人的诗歌... 格温朵琳·布鲁克斯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非裔诗人之一,其艺术成就不仅代表着两百多年非裔诗歌的高峰之一,并且对非裔诗歌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史丽玲的专著《空间叙事与国家认同》以空间书写和国家认同动态关系贯穿,对诗人的诗歌美学和社会思想进行系统阐释;空间理论将空间维度与国家政治学结合,对美国的国家认同问题做出深刻剖析。全书结构严谨,学理基础合理,在该领域提出了中国学者的独立见解和学术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与国家认同 美国非裔诗歌 空间理论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城乡·认同:台湾“后新电影”中的地方性空间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灿 《文化艺术研究》 2016年第2期134-140,共7页
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都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线朝向乡村靠拢。台湾的都市发展也不再像"亚洲四小龙"时期那样充满生机,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来促使人们往城市移动、生存。在台湾"后新电影"剧情中受挫、离... 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都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线朝向乡村靠拢。台湾的都市发展也不再像"亚洲四小龙"时期那样充满生机,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来促使人们往城市移动、生存。在台湾"后新电影"剧情中受挫、离开城市的主角们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们面对着城市扩张的状态,不得不以"失败者"的面目重返故乡,进而试图探寻重新认识故乡和都市的方式。在空间和叙事的表现上,"后新电影"逐步地尝试重构城乡关系,以及劳动者、居民与地方空间的社会关系,在这一层次上正视迫使电影中主角离开城市返回家乡的原因以及主角返乡后的后续发展,同时对影片中大量出现的地方空间所蕴含的目标及意义进行自我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后新电影” 劳动空间 城乡空间 认同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贫困——基于保定市北市区的实地调查 被引量:3
5
作者 林顺利 李建立 孟亚男 《社会工作》 2010年第20期12-16,共5页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较其他群体,城市贫困居民体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考察主体角度的空间认同和抗争,则发现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在社会空间层面已经呈现出一些聚集和隔离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在城市整体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兼顾"空间正义",将"民生"和"减贫"纳入到主流日程规划中以应对未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城市贫困 空间认同与抗争 空间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以徐州三座楼村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周梅子 丁昶 《华中建筑》 2021年第11期141-145,共5页
近年来城乡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不断变迁的村落环境难以使人们获得归属感。该文引入场所精神理论,提出保护场所的空间认同、历史性情景塑造、多样化空间利用、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策略,并结合徐州三座楼村的规划实践,来验证策略在村落公共... 近年来城乡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不断变迁的村落环境难以使人们获得归属感。该文引入场所精神理论,提出保护场所的空间认同、历史性情景塑造、多样化空间利用、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策略,并结合徐州三座楼村的规划实践,来验证策略在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中的适用性,以期为保护和延续村落的场所精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村落公共空间 空间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