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域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被引量:44
1
作者 吴玉鸣 李建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5,共6页
中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对电力消费需求量大且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区域间的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能由常系数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所解释。采用电力消费模型,利用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空间变系数的地理... 中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对电力消费需求量大且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区域间的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能由常系数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所解释。采用电力消费模型,利用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中国省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大陆30个省域的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一种非均衡的联动关系和局域性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电力消费调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消费 经济增长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建伟 窦攀烽 +1 位作者 张永凯 苗长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229,共8页
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012年以后,江苏省县... 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012年以后,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下降趋势。(2)南京市区的创新产出,在九五时期之后呈弱化趋势,苏州市区、昆山市、无锡市区等苏南地区创新产出提升较快。(3)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创新产出梯度递减,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苏北地区的大部分县域"低-低"集聚,并有向苏中地区扩散的趋势,"高-高"集聚的县域较少,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5)空间交互作用是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差异的重要原因。(6)区域创新环境对县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而政府政策因素作用相对较小。(7)在具体因素方面,表征经济基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传统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及FDI的回归系数相差不大,大多在0.090上下波动,其中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系数最大,达到0.094,而科技政策的回归系数较小,仅为0.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产出 县域 差异演变 空间自相关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D知识溢出对江苏城市创新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喜仓 徐朋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9-32,共4页
结合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城市创新生产函数,对城市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外部知识溢出在提高江苏城市创新绩效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城市创新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 结合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城市创新生产函数,对城市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外部知识溢出在提高江苏城市创新绩效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城市创新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城市创新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外部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具有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空间邻近溢出效应对江苏城市创新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 知识溢出 知识生产函数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城市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沈体雁 张晓欢 +1 位作者 赵作权 赵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8,F0002,共6页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我国内地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就业密度看,由北京、河南和浙江连线而形成的"京豫浙"三角区是我国的高密度就业区,我国整体...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我国内地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就业密度看,由北京、河南和浙江连线而形成的"京豫浙"三角区是我国的高密度就业区,我国整体上正处于以"京豫浙"为核心的在空间收缩中密集化的过程;我国不同地区的局域就业中心正在快速成长,以集聚效应为主导,但扩散效应并存;未来,我国整体上以"京豫浙"和"中三角"为核心的就业集中趋势仍将进一步加强,中心-外围结构将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融合 就业密度 区域密度方程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