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结构模型优化的弹性参数FFT-MA随机建模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国娇 曾繁鑫 +2 位作者 王善涛 张宏兵 蒋甫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1131,共11页
快速傅里叶变换滑动平均(FFT-MA)法是一种灵活高效的随机建模方法,在地下介质高分辨率建模、复杂介质非平稳建模和不确定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准确构建空间结构模型是利用FFT-MA方法生成合理的随机模型的关键。然而,以往对F... 快速傅里叶变换滑动平均(FFT-MA)法是一种灵活高效的随机建模方法,在地下介质高分辨率建模、复杂介质非平稳建模和不确定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准确构建空间结构模型是利用FFT-MA方法生成合理的随机模型的关键。然而,以往对FFT-MA方法的研究并未提出准确构建空间结构模型的有效方法。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空间结构模型估计方法。该方法基于反演思想,通过最小化随机模型与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的空间结构差异,分别估计空间结构模型的纵向自相关长度和横向自相关长度。同时,为了优化空间结构模型的估计效果,在纵向自相关长度的反演过程中引入边界保护正则化,以提高反演的稳定性。此外,将地震约束引入模型优选以提高随机模型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稳定估计地下介质的非平稳空间结构模型,从而建立准确描述复杂储层非平稳空间相关特征的高分辨率随机模型。与基于序贯高斯协模拟的随机建模方法相比,使用空间结构模型优化的FFT-MA随机建模方法能够有效刻画多种复杂地质构造从而实现复杂储层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FT-MA 方法 空间结构模型 参数反演 边界保护正则化 随机建模 非平稳性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群最优空间结构模型与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璟 党兴华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0-246,共7页
利用分形维数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与城市群整体收益损耗联系起来,建立包含投入、产出和人口规模等多因素空间分布分形特征的城市群最优空间结构模型,明确城市群最优空间结构的经济内涵,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以陕西省关... 利用分形维数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与城市群整体收益损耗联系起来,建立包含投入、产出和人口规模等多因素空间分布分形特征的城市群最优空间结构模型,明确城市群最优空间结构的经济内涵,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以陕西省关中城市群为例,在利用城市规模效益对比检验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对比最优分形维数与Zipf维数演变趋势,发现模型预测的空间结构优化方向与城市群空间结构Zipf维数等于1的优化标准并不相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最优空间结构模型 分形维数 关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 被引量:18
3
作者 汤孟平 徐文兵 +4 位作者 陈永刚 娄明华 仇建习 庞春梅 赵明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少受干扰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建立毛竹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模型目标是空间结构,非空间结构作为主要约束条件,模型属非线性整数规划,采用MonteCarlo法求解。模型求解得到最优采... 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少受干扰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建立毛竹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模型目标是空间结构,非空间结构作为主要约束条件,模型属非线性整数规划,采用MonteCarlo法求解。模型求解得到最优采伐方案,此方案对毛竹林空间结构进行优化调控,使林分空间结构目标函数值比伐前提高32.6500%,最大限度地改善林分空间结构,又不破坏非空间结构,可作为制定采伐计划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择伐 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 MONTE Carlo法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次生栎林空间结构优化 被引量:16
4
作者 向博文 曾思齐 +2 位作者 甘世书 龙时胜 刘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3-40,共8页
以湖南省国家森林连续清查中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结构指数结合生长量选取合适的间伐木,为湖南栎类次生林的结构调整提供优化方法。运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每一个样地创建Voronoi图,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根据全混交... 以湖南省国家森林连续清查中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结构指数结合生长量选取合适的间伐木,为湖南栎类次生林的结构调整提供优化方法。运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每一个样地创建Voronoi图,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根据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4个主要空间结构指数并运用乘除法的思想构建综合空间结构模型。根据每一株林木的综合空间结构指数选取合适的间伐木进行优化。用相容性林分生长收获模型模拟最优断面积,用最优的断面积控制间伐量,使得林分被间伐后,其生长活力能得到提高,在样地结构优化的同时达到提质增量的目的。以2 277号样地为例,根据模型确定样地间伐木为21株,株数间伐强度为16.27%,且间伐后的林分树种个数与径阶个数都未减少;间伐后的林分全混交度提高3.70%,林分整体竞争强度降低31.74%,林分的角尺度降低0.46%,林木的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增加160.12%,使得林分的空间结构得到大幅的改善。林分的结构越合理,稳定性就越高,发挥的功能作用就越多。本研究以湖南栎类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提出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了生长量的优化,构建林分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和每个年龄段的最优断面积预测曲线,为栎类次生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和林分提质增量措施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空间结构 优化调整 VORONOI图 空间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结构化推理深度融合网络的RGB-D场景解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泽宇 吴艳霞 +1 位作者 张国印 布树辉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53-1258,共6页
为了弥补RGB-D场景解析中卷积神经网络空间结构化学习能力的不足,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提出空间结构化推理深度融合网络,内嵌的结构化推理层有机地结合条件随机场和空间结构化推理模型,该层能够较为全面而准确地学习物体所处三维空间的物体... 为了弥补RGB-D场景解析中卷积神经网络空间结构化学习能力的不足,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提出空间结构化推理深度融合网络,内嵌的结构化推理层有机地结合条件随机场和空间结构化推理模型,该层能够较为全面而准确地学习物体所处三维空间的物体分布以及物体间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网络的特征融合层巧妙地利用深度置信网络和改进的条件随机场,该层可以根据融合生成的物体综合语义信息和物体间语义相关性信息完成深度结构化学习.实验结果表明,在标准RGB-D数据集NYUDv2和SUNRGBD上,空间结构化推理深度融合网络分别实现最优的平均准确率53.8%和54.6%,从而有助于实现机器人任务规划、车辆自动驾驶等智能计算机视觉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BD场景解析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条件随机场 空间结构化推理模型 深度置信网络 计算机视觉 机器人任务规划 车辆自动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西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云鹏 晏燕 王久梗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12,共4页
基于空间结构要素构建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以郑州—西安高速铁路沿线的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速铁路建成后对沿线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郑州、西安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加强,成为郑西高速铁路沿... 基于空间结构要素构建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以郑州—西安高速铁路沿线的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速铁路建成后对沿线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郑州、西安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加强,成为郑西高速铁路沿线两端的核心;区域内大部分城市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呈增长态势,空间竞争力较强,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西高速铁路 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氧化褐煤大分子结构分析与空间模型构建
7
作者 孟方友 晏凤凤 +2 位作者 陈洁如 张金晶 石开仪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25年第9期48-54,共7页
通过元素分析测定了云南氧化褐煤的C、H、O、N元素含量,利用FTIR、XPS和13CNMR表征其官能团的相对含量,基于此计算出一系列结构参数,进而构建并优化其空间结构模型。结果表明,氧化褐煤的芳碳率(fa)为60.3%,桥接芳碳摩尔分数(χb)为0.22... 通过元素分析测定了云南氧化褐煤的C、H、O、N元素含量,利用FTIR、XPS和13CNMR表征其官能团的相对含量,基于此计算出一系列结构参数,进而构建并优化其空间结构模型。结果表明,氧化褐煤的芳碳率(fa)为60.3%,桥接芳碳摩尔分数(χb)为0.22,亚甲基平均链长(Cn)为1.31,计算出芳碳、苯环、萘环、吡啶环、吡咯环、硝基的数目分别为90、3、3、3、5、4;通过ChemDraw软件绘制的氧化褐煤分子式为C146H97O61N13,其芳环、含氧官能团的数目与实验计算值基本一致;通过ChemDraw3D中分子动力学(MM2)模块进行最低能量优化,并通过比较模型13CNMR图谱等证明所得结构模型合理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褐煤 大分子结构 空间结构模型 生物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礼冬奥核心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结构特征与优化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晓红 周超凡 +4 位作者 张状 冯林艳 王利华 符利勇 谭炳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9-88,共10页
【目的】以崇礼冬奥核心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林分结构特征分析和空间结构优化模拟研究,为制定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结构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块面积0.09 hm2(30 m×30 m)标准地,基于标准地调查数据分析林... 【目的】以崇礼冬奥核心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林分结构特征分析和空间结构优化模拟研究,为制定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结构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块面积0.09 hm2(30 m×30 m)标准地,基于标准地调查数据分析林分结构特征,以空间结构最优为目标,采用乘除法对角尺度W、混交度M、密集度C、交角竞争指数UaCI和林层指数S共5个林分空间结构指标进行多目标规划,构建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对比模拟采伐前后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3块标准地华北落叶松断面积比例达70%以上,白桦为伴生种,径阶分布在6~26 cm之间,均呈近似正态分布,树高分布呈非对称型单峰山状,且峰值均出现在14 m树高级。林分平均角尺度W、混交度M、密集度C、交角竞争指数UaCI和林层指数S分别为0.460、0.106、0.918、0.297和0.363,处于林木均匀分布、低度树种混交、高度树冠竞争和垂直结构分化较差的状态。模拟采伐后采伐强度均低于20%,林分空间结构目标函数值提升13.62%。在M、S分别提高21.17%和15.23%的同时,C、UaCI分别下降10.22%和5.19%。【结论】研究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结构简单、树种单一,林木分化程度较弱,树冠竞争明显,整体表现出同龄纯林的特征。模拟采伐后林分树种隔离程度和林层分化提高,林分光照竞争压力得以缓解,采伐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构建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可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提供可行的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优化模型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冬奥核心区 采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积累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吴继贵 叶阿忠 张月玲 《系统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8-319,共12页
针对资本积累的空间溢出特质,构建了横截面数据半参数空间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cross-data semi-parameter spatial structure vector autoregression,CSSSVAR),估计了人力、物资和R&D资本与其空间滞后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模拟... 针对资本积累的空间溢出特质,构建了横截面数据半参数空间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cross-data semi-parameter spatial structure vector autoregression,CSSSVAR),估计了人力、物资和R&D资本与其空间滞后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模拟了上海地区的R&D、物资和人力资本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R&D、物资和人力资本的空间块状分布明显.东部和部分中部地区是资本积累的"热点"区域,而西部地区则为"冷点"区域;上海地区R&D资本积累的"中心效应"和"极化效应"显著,处于资本积累的"区位锁定"阶段;人力资本积累的"涓滴效应"突出,处于资本积累的扩散阶段;物资资本积累的空间溢出具有断裂性和跳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积累 空间溢出 半参数空间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空间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研究与矿产勘查新进展 被引量:18
10
作者 于晓飞 吕志成 +7 位作者 孙海瑞 李永胜 袁慧香 杜泽忠 公凡影 吕鑫 杜轶伦 王春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61-1288,共28页
全国先后共设置了141个整装勘查区,分布在26个重点成矿区带,位于古亚洲、滨太平洋、特提斯三大成矿域。整装勘查区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复杂多样。运用成矿系统理论,对全国典型整装勘查区开展了研究与梳理,按构造动力体... 全国先后共设置了141个整装勘查区,分布在26个重点成矿区带,位于古亚洲、滨太平洋、特提斯三大成矿域。整装勘查区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复杂多样。运用成矿系统理论,对全国典型整装勘查区开展了研究与梳理,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出3类成矿系统,按照成矿机制划分出4类成矿系统,并划分(厘定)出24个成矿系统亚系统。根据上述成矿系统研究成果,重新划分出14个成矿系列、34个矿床式,建立了典型矿床的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5个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归纳总结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建立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运用缺位找矿思维,调整整装勘查区区域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开展新矿种、新类型、新区域、新层位勘查找矿,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成果,丰富了成矿系统和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装勘查区 成矿系统 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 找矿突破 勘查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analysis and nonlinear identification of space deployable structure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宏伟 刘荣强 邓宗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1204-1213,共10页
The dynamic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ing method of the mast which is based on energy equivalency principle was investigated. And three kinds of mast dynamic model were established, which were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 The dynamic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ing method of the mast which is based on energy equivalency principle was investigated. And three kinds of mast dynamic model were established, which were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simulation model, respectively. The mast frequencies and mode shap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se models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The error between the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less than 5% when the mast length is longer.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mast with different lengths are tested, the mode frequencies and mode shapes are compared with finite element model. The mode shapes match well with each other, while the frequencies tested by experiments are lower than the results of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which reflects the joints lower the mast stiffness. The nonlinea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re presented in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mast under different excitation force levels. The joint nonlinearities in the deployable mast are identified as nonlinear hysteresis contributed by the coulomb friction which soften the mast stiffness and lower the mast frequen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loyable structure finite element model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2009 L'Aquila earthquake derived from InSAR and GPS data 被引量:3
12
作者 WANG Yong-zhe ZHU Jian-jun +2 位作者 OU Zi-qiang LI Zhi-wei XING Xue-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244-251,共8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Mw6.3 L'Aquila (Central Italy)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9,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data were used to deriv...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Mw6.3 L'Aquila (Central Italy)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9,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data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fault. Firstly, based on the homogeneous elastic half-space model, the fault geometric parameters were solved by the genetic algorithm. The best fitting model shows that the fault is a 13.7 km×14.1 km rectangular fault, in 139.3° strike direction and 50.2° southwest-dipping. Secondly, fixing the optimal fault geometric parameters, the fault plane was extended and discretized into 16× 16 patches, each with a size of 1 kmx 1 krn, and the non-uniform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 was inverted by the steepest descent method with an appropriate smoothing ratio based on the layered crustal structure model. The preferred solution shows that the fault is mainly a normal fault with slight right-lateral strike slip, the maximum slip of 1.01 m is located in the depth of 8.28 km, the average rake is -100.9°, and the total geodetic moment is about 3.34× 1018 N.m (Mw 6.28). The results are much closer than previous studi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eismological estimation. These demonstrate that the coseismic fault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L'Aauila earthauake inverted by the crustal model considering layered characters is rel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quila earthquake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lip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