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钟泓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2-460,共9页
基于MapGIS6.7建立了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数据库,使用时序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过程,通过紧密度、聚集度、连接度等指数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运用引力模型、Lotka-Vol... 基于MapGIS6.7建立了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数据库,使用时序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过程,通过紧密度、聚集度、连接度等指数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运用引力模型、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等探讨空间演变的竞争。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形态紧密度指数C=0.42、最近邻比率Rn=0.937 5,表明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紧凑度较低、总体呈弱集聚分布,中上游为均匀分布(Rn=1.484),而下游呈集聚型分布(Rn=0.441);(2)连接度β=1.592、γ=0.539,显示旅游资源之间连接度不高、道路密度中等,未能形成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3)点、线缓冲区分析表明,51.2%旅游资源集中在以城镇为中心的5 km范围内,国道两侧2 km线缓冲区旅游资源占流域总量的74.4%,桂林—阳朔段为资源密集分布区;(4)地域结构上,上游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稍逊于下游,中游开发质量最高,其次是上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GIS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胁迫下米曲霉FUJX 001产草甘膦降解酶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童火艳 王凤雪 +4 位作者 吴晓江 张鹏 万茵 刘成梅 付桂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5-130,共6页
该研究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FUJX 001产的草甘膦降解酶为研究对象,通过傅里叶红外图谱、全波段紫外吸收图谱及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高盐条件下草甘膦降解酶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与不含NaCl的草甘膦降解酶相比,含15%和20%N... 该研究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FUJX 001产的草甘膦降解酶为研究对象,通过傅里叶红外图谱、全波段紫外吸收图谱及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高盐条件下草甘膦降解酶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与不含NaCl的草甘膦降解酶相比,含15%和20%NaCl的草甘膦降解酶红外谱图中部分特征吸收峰大大削弱和消失;溶液最大紫外吸收强度减弱,吸收波长蓝移;含15%NaCl溶液的草甘膦降解酶分子中α-螺旋比例上升,β-折叠比例降低,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所占比例变化相对较小,而含20%NaCl较含15%NaCl的草甘膦降解酶分子无规则卷曲比例迅速增加,β-折叠和α-螺旋比例下降,β-转角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含15%和20%NaCl的草甘膦降解酶最大荧光强度增强且伴随微弱蓝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草甘膦降解酶 空间结构变化 高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邹小硕 千怀遂 梁圆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3期76-84,共9页
为了研究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以博罗县和惠阳区为研究区域,对其1999年、2003年和2009年3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基于分形理论,运用空间关联维数、聚集维数及欧氏空间分形维数,对它们的城镇体系和土地利用... 为了研究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以博罗县和惠阳区为研究区域,对其1999年、2003年和2009年3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基于分形理论,运用空间关联维数、聚集维数及欧氏空间分形维数,对它们的城镇体系和土地利用空间形态进行测算,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结果表明:两县(区)城镇体系各要素空间分布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向心聚集度下降;其中因地形条件和经济区位的差异,地形复杂区(博罗县)的空间相关性更强,而平原区(惠阳区)则是聚集度更大。同时,土地利用的空间形态变得更为复杂,建设用地变化尤为明显,使林地和耕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区域内的下垫面景观格局变得更加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和GIS技术 空间结构变化 分形理论 县域城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0
4
作者 韦小丽 朱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5-160,共6页
本文首先利用福州市"五普"流动人口数据,选取流动人口数量、密度、比重等指标分别从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两个层次分析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再结合"四普"流动人口数据,绘制流动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从时间动态角度探... 本文首先利用福州市"五普"流动人口数据,选取流动人口数量、密度、比重等指标分别从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两个层次分析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再结合"四普"流动人口数据,绘制流动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从时间动态角度探讨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并依据流动人口密度区位商(Q)将福州市流动人口分成三个类型区,最后探讨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市 流动人口 空间结构变化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