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焦绿色转型重塑中国空间经济格局:问题辨析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5
1
作者 单菁菁 谢伟伟 杨开忠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95,共11页
中国正处于绿色转型攻坚阶段,如何重塑中国空间经济格局并正反馈于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4D”理论框架下,结合绿色转型要求对“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重塑中国空间经济格局进行再发现和再认知。研... 中国正处于绿色转型攻坚阶段,如何重塑中国空间经济格局并正反馈于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4D”理论框架下,结合绿色转型要求对“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重塑中国空间经济格局进行再发现和再认知。研究表明:中国空间格局不经济的主要诱因在于:人口疏密交互降低能源效率、增加能耗强度;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空间错配拉大经济距离、加剧能源消耗;自然、陆海、城乡与区域多重分割加大交易成本、抑制生态效率;独特多样的地区禀赋低效利用、形成“高碳锁定”。为此,聚焦绿色转型提出中国应从精明增长、建设紧凑对流型空间,促进人产城能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陆海空协同发展、压缩时空距离,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互补发展等方面重塑中国空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经济格局 绿色转型 低碳化 4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点线面体:大国空间经济格局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蔡之兵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59,共9页
空间经济格局包含多种空间形态,目前研究更多偏向某种空间形态而非空间经济格局。区域发展理论的先天时空属性限制、空间经济格局概念的本质要求、研究大国空间经济格局的需要是本文构建大国空间经济格局研究框架的出发点。在结合中国... 空间经济格局包含多种空间形态,目前研究更多偏向某种空间形态而非空间经济格局。区域发展理论的先天时空属性限制、空间经济格局概念的本质要求、研究大国空间经济格局的需要是本文构建大国空间经济格局研究框架的出发点。在结合中国区域发展实践和真实性、多样性以及层次性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用以研究大国空间经济格局的"基点线面体"框架,并利用该框架得出目前中国空间经济格局特征为基"空"、点"弱"、线"堵"、面"薄"、体"弱",最后根据该特征指出未来中国空间经济格局的优化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国 空间经济格局 研究框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算法+算力的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时序变化与空间格局
3
作者 任保平 迟璐婕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9,共14页
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背景下数据、算法、算力协同作用引致的生产力新质态。从数据、算法、算力三个层面解构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上市公司文本数据测算... 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背景下数据、算法、算力协同作用引致的生产力新质态。从数据、算法、算力三个层面解构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上市公司文本数据测算分析其时序变化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我国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水平发展较快,各区域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由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为全面促进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要给予锻造数据要素长板、补齐算力设施短板、培育算法产业新板的发展选择,因地制宜发展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重塑我国经济空间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 数据+算法+算力 算力设施 算法产业 经济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光遥感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水红 王秀丽 +1 位作者 李恒凯 聂圣东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9,共10页
在国家大力支持原苏区振兴发展背景下,针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研究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TNL指数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综合运用NICH指数、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方... 在国家大力支持原苏区振兴发展背景下,针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研究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TNL指数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综合运用NICH指数、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2011—2020年的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全区县域经济存在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增长的极化现象明显;(2)全区县域经济重心移动趋势为东北—西北—西南,西、北部经济发展快于东、南部地区;(3)全区经济总体空间关联性较弱,存在“连片贫困”地区,经济热点区主要聚集分布在区域东南部;(4)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市场购买力和道路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将为推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经济振兴、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区振兴 夜间灯光数据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尹虹潘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2-14,共3页
本文针对重庆市的实际情况,从该市现有经济区划出发,对重庆市内未来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做出一些分析和预测,如预测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扩张及"环都市次发达经济圈"的形成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重庆市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蒋旭 张晓青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5,共9页
本文以胡焕庸线以东地区281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发展及相关的多项指标,运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半变异函数、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揭示2002—2017年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市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 本文以胡焕庸线以东地区281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发展及相关的多项指标,运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半变异函数、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揭示2002—2017年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市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市域经济总体格局呈现“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位于河南、安徽的交界地带且发生明显的南移迹象,表现出强集聚性;②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经济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东南-西北方向;③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经济空间相关性显著为正,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明显。高高集聚区分布在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并伴有南移迹象,低低集聚区在中、西、北地区都有分布,且数量有所减少;④区域发展战略、市场化水平、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共同影响着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且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场化水平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东地区 经济空间格局 SDM模型 半变异函数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六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及趋势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高卷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5期130-135,共6页
自从2004年起,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实施对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空间格局影响区域内的资源、人口、资金等流动,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部六省空间格局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经济空间呈现大集聚与大分散... 自从2004年起,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实施对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空间格局影响区域内的资源、人口、资金等流动,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部六省空间格局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经济空间呈现大集聚与大分散并存的空间特征,区域经济空间集聚格局持续加强的趋势,并且中部六省经济空间格局已经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中部六省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受到了周围其他地级市区域经济的影响,其自身经济发展又能影响其他地级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因此,应提升省会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加强落后区域政策支撑,推动中部六省经济协调、共享、开放、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DA模型 Moran’s I指数 空间自相关 经济空间格局 中部六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奂璐迪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15期146-149,共4页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4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以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演进特征。研究表明:2015—2020年县域经济总体水平不断...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4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以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演进特征。研究表明:2015—2020年县域经济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不平衡性有所改善;经济圈双核结构突出,沿成渝主轴相向延伸渐成趋势,2大城市发展轴带日趋明显,东北集聚中心逐渐形成;3个节点年份标准差椭圆方向性特征显著,椭圆重心渐趋向东南方向移动,经济空间格局呈东南扩张、西北收缩趋势;空间集聚现象明显,H-H集聚地区分布在成都、重庆都市圈,空间分布较为稳定;L-L集聚地区具有“连片贫困”特征,集聚显著性程度趋于加强、空间分布趋于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 经济空间格局 演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世纪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展望
9
作者 丁慧臻 应作兰 《学术界》 CSSCI 1993年第6期66-71,共6页
1978年以后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历时十多年。这是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并且这种战略调整还将继续进行下去,直至完善。这种改革动摇了建国后历时三十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格局,形成了市场经济色彩愈来愈浓的... 1978年以后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历时十多年。这是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并且这种战略调整还将继续进行下去,直至完善。这种改革动摇了建国后历时三十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格局,形成了市场经济色彩愈来愈浓的几大经济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空间格局 经济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的空间差异识别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璐 赵作权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32,共8页
首次将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和空间叠置分析相结合刻画我国经济空间差异,不仅通过本文定义的空间差异指数从宏观上定量把握经济空间差异的总体变化,而且同时从中心性、展布范围、密集性、方向和形状等多重角度揭示经济空间差异的精... 首次将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和空间叠置分析相结合刻画我国经济空间差异,不仅通过本文定义的空间差异指数从宏观上定量把握经济空间差异的总体变化,而且同时从中心性、展布范围、密集性、方向和形状等多重角度揭示经济空间差异的精细变化,并从城市层面结合经济空间格局变化对我国经济空间差异变化给出相关解释。主要结论如下:2003—2011年,我国经济空间差异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经济和人1:2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一西方向,经济聚集程度高于人口聚集程度。我国经济已进入沿海一内陆共轭发展的阶段,可加大对安徽省、河南省和湖北省等靠近人口重心地区以及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人口聚集较多的地区的经济投入力度,拉动我国市场空间向西、向北发展,减小经济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空间差异 经济空间格局 时空演化 空间经济 均衡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空间格局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跃辉 张秀荣 朱道才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73,共7页
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类型三个角度分析了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试验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其经济中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由两翼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初步形成"中心—外围"的发展形态。增长极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产... 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类型三个角度分析了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试验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其经济中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由两翼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初步形成"中心—外围"的发展形态。增长极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是促进其演化的主要动力,提出应建立统一空间规划,促进经济合理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 经济空间格局 集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测度及演化趋势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勇 岳依洋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40,共13页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日益凸显。文章采用熵值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从地理空间格局、经济空间格局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进行评价,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探索省际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日益凸显。文章采用熵值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从地理空间格局、经济空间格局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进行评价,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探索省际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空间特征、来源及演化趋势。研究发现:2015—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不平衡发展特征;省际不平衡程度呈降低趋势,但东西部、东中部区域间不平衡程度上升,数字产业化不平衡程度最高;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增大导致不平衡程度上升,呈现“东快西慢”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理空间格局 经济空间格局 Dagum基尼系数 核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评析 被引量:35
13
作者 刘安国 杨开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5-322,共8页
在传统的空间经济格局研究中 ,以杜能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和以克里斯塔勒与廖什为代表的近代区位论将经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规则性视为理所当然的 ,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规则性 ,人们却不得而知。 1990年代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 在传统的空间经济格局研究中 ,以杜能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和以克里斯塔勒与廖什为代表的近代区位论将经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规则性视为理所当然的 ,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规则性 ,人们却不得而知。 1990年代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克鲁格曼将对自组织系统的跨学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运用于经济学研究之中 ,建立起多中心城市的空间自组织模型。他以对厂商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为基础 ,向我们清楚地阐明了经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形成大范围内的有规则的经济空间格局的内在机理 ,即“从不稳定产生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鲁格曼 多中心城市空间 边缘城市 自组织模型 空间经济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区研究述评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莉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9-45,共7页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经济区划方案 ,总结 2 0年来中国经济区研究的发展趋势 ,并探讨经济区的范围、边界 。
关键词 经济区划 中国 发展趋势 经济地理学 空间经济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 被引量:10
15
作者 安晓明 《区域经济评论》 2015年第5期10-17,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区域经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度将增强,区域经济总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外向性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趋于优化。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在未来的政策方向中,要构建跨区域协调的长效机制,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结构性转变,防范区域经济开放过程中的内部冲突和外部风险,关注边缘地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协调 区域经济转型 区域经济开放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崛起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前沿学术论坛”征文通知
16
作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F0003-F0003,共1页
雄安新区设立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将构建中国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崭新格局。雄安新区崛起将如何辐射与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是一个非常值得学界共同探讨的重大前沿问题。为此,山东社会... 雄安新区设立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将构建中国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崭新格局。雄安新区崛起将如何辐射与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是一个非常值得学界共同探讨的重大前沿问题。为此,山东社会科学院高效生态经济研究泰山学者岗位、山东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软科学研究基地和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决定联合主办“雄安新区崛起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前沿学术论坛”,并邀请知名学者到会作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论坛 周边地区 征文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空间格局 科学研究基地 经济形势分析 知名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