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社会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
1
作者 卓承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1,共6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城市、地理、空间为落脚点,融合女性主义、生态主义以及其他少数和多元立场,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理论呈现出多样性发展势态,呈现了晚期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等多种风格。这些思潮虽然与马...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城市、地理、空间为落脚点,融合女性主义、生态主义以及其他少数和多元立场,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理论呈现出多样性发展势态,呈现了晚期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等多种风格。这些思潮虽然与马克思的逻辑关系并没有相同,甚至提出了对马克思的批判,但它们都说明了马克思仍然是资本主义批判不可超越的地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空间理论上的发展,为我们发展自己的都市马克思主义话语提供了许多值得认真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社会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晚期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2
作者 李卓凡 郭振宽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6,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论,围绕主体关系即人的发展状态,论述了城乡关系与社会空间变革的内在性: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早期人类改造社会空间的最初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了城市和乡村分立的“自然”性质,城乡融...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论,围绕主体关系即人的发展状态,论述了城乡关系与社会空间变革的内在性: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早期人类改造社会空间的最初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了城市和乡村分立的“自然”性质,城乡融合发展是未来社会解决城乡对立的发展方向。在城乡融合发展上,主张通过变革空间实践方式、重塑社会空间关系,消除城乡在物质、社会与精神层面的差距与隔阂,最终实现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整体性、共享性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空间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提供价值目标,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由速度型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中国共产党在消除城乡对立的实践探索指明了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空间理论 社会空间变革 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配与适配: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老年大学的变革与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许玲 沈欣忆 苑大勇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6,共7页
老年大学是服务老年群体终身学习的实践载体,在践行积极老龄观、创新发展老年教育的背景下,探索老年大学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空间理论分析发现,当前老年大学存在物质空间理解窄化、社会空间被动生产和精神空间期待偏差... 老年大学是服务老年群体终身学习的实践载体,在践行积极老龄观、创新发展老年教育的背景下,探索老年大学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空间理论分析发现,当前老年大学存在物质空间理解窄化、社会空间被动生产和精神空间期待偏差的失配问题。为了推进老年大学的创新发展,建议增强老年大学空间适配性,在物质空间方面提供智能学习支持,优化学习体验;在社会空间方面实施多元互助项目,构建新型社会关系;在精神空间方面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更好融入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理论 老年大学 积极老龄化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不下“高台”:大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困境的社会空间理论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克 王玉香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本文基于社会空间理论,探讨大学生就业时的精神空间、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并通过“空间-行动者-秩序”的分析框架解析当前青年学子就业时的社会适应困境。长期实行的统包统分制度形成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待,将学历、身份和工作、... 本文基于社会空间理论,探讨大学生就业时的精神空间、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并通过“空间-行动者-秩序”的分析框架解析当前青年学子就业时的社会适应困境。长期实行的统包统分制度形成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待,将学历、身份和工作、前途简单等同起来;现有的教育制度、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错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二者的交汇产生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继而认为学历是自己“下不来的高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困境需要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调整,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理想和现实的张力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厘清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困境,有助于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实践和政策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社会适应 孔乙己文学 社会空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9
5
作者 田毅鹏 张金荣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19,共6页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体系中,空间虽然不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亦未做充分的展开研究,但马恩确曾对社会空间问题给予过特别的关注,并提出过一些极具穿透力的洞见。20世纪下半叶,新马克思主义直面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在与经典马克思主...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体系中,空间虽然不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亦未做充分的展开研究,但马恩确曾对社会空间问题给予过特别的关注,并提出过一些极具穿透力的洞见。20世纪下半叶,新马克思主义直面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在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中努力实现社会理论的空间化转向,构建了以“空间生产”为核心的新的社会理论体系,为我们理解分析城乡关系、村落终结、郊区化等当代社会的复杂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亦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整合与交融构建了公共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空间理论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空间理论的终身学习体系变革和发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沈欣忆 刘亚品 徐亚楠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9-84,共6页
借用社会空间理论,深入分析终身学习的概念转换、空间发展和阶段特征,研判终身学习该如何变革和发展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学习需求,具有重要的价值。终身学习的认知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经历了终身教育初发展... 借用社会空间理论,深入分析终身学习的概念转换、空间发展和阶段特征,研判终身学习该如何变革和发展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学习需求,具有重要的价值。终身学习的认知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经历了终身教育初发展、终身学习初发展、技术支持的终身学习和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四个阶段。在空间的拓展延伸中,认知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三者不断融合,在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空间发展中,将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技术发展,促进终身学习空间的三维一体;二是草根联通,促进社会空间的极大拓展;三是观念回归,学习主体的认知空间高阶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教育 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 社会空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进路——基于社会空间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明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60,共9页
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确保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社会的正义要求总体上体现为空间正义,它与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核殊途同归,具体表现为物质空间中的生产正义、关系空间中的分配正义和... 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确保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社会的正义要求总体上体现为空间正义,它与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核殊途同归,具体表现为物质空间中的生产正义、关系空间中的分配正义和精神空间中人的全面发展正义,它们相互联系、辩证发展,构筑起共同富裕在空间层面的价值体系,为民族地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就是要推进以生产正义为基础的物质空间布局平衡化、协调化,以分配正义为保障的关系空间区隔最小化,以人的全面发展正义为目标的精神空间现代化,实现“共同”与“富裕”、“物质—关系—精神”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理论 民族地区 共同富裕 价值导向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空间数智化转型风险及应对策略
8
作者 董菁 胡建华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4,共11页
教学空间数智化转型是教育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包括教学的空间、模式、评价、学习范式以及人际关系等相关因素的全方位的创新和改变。在全面教育数智化呼声背后,数智化转型的潜在风险已初露端倪,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学理论从结构框架... 教学空间数智化转型是教育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包括教学的空间、模式、评价、学习范式以及人际关系等相关因素的全方位的创新和改变。在全面教育数智化呼声背后,数智化转型的潜在风险已初露端倪,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学理论从结构框架、研究逻辑、突破路径方面为重新审视教学空间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透镜。该理论揭示,在数智技术的实际教育应用情境中,精神空间的削弱可能引致教育活动偏离其核心目标与深层价值,关系空间的断裂与错配加剧了学习者个体的孤立状态,而差异性空间的紧缩则导致了对技术的过度依赖。鉴于此,面对教学领域数智化转型的浩荡之势,亟须秉承严谨的反思精神与审慎的态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系统探索能够有效驾驭和消解这些风险的策略方案,以期引导数智化转型的有效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空间 数智化转型 社会空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空间元理论与解放政治学前提重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验 被引量:3
9
作者 胡大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24,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核心理论资源。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哈维的"社会空间哲学"和"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卡斯特的"城市实践体系"理论,再到索亚的"三...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核心理论资源。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哈维的"社会空间哲学"和"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卡斯特的"城市实践体系"理论,再到索亚的"三元辩证法",至梅西的"多元异质轨迹"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持续地深化有关社会空间的理解,创造了多种新颖的理论框架,为解放政治学提供了元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解放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空间挑战与实践路径
10
作者 王瑜 冼秋燕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05-112,共8页
社会空间理论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视角。运用该理论分析发现,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面临的空间挑战主要包括数字资源配置服务失衡、支持效力欠佳,数字素养认知存在偏差、培育意愿不高,情... 社会空间理论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视角。运用该理论分析发现,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面临的空间挑战主要包括数字资源配置服务失衡、支持效力欠佳,数字素养认知存在偏差、培育意愿不高,情感交流弱化、专业发展受阻等。基于此,应以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为导向,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协同体系;以教师数字意识和素养提升为关键,深化数字化教育的内涵建设;以教师数字情感体验为牵引,推进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职业院校 教师数字素养 社会空间理论 空间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均衡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敏 祝小宁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67,共5页
21世纪的初期,是一个社会空间崛起的时代。本文在简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缘起和发展之后,分析了城乡公共服务所具备的社会空间属性,阐释了城乡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分异现实,引入了网格机制以实现城乡间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均衡。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 城乡公共服务 网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空间”互嵌视角下老城区有机更新规划框架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程德月 张新燕 宋霖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4-70,共7页
在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常态化,城市老城区发展的多元需求对有机更新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老城区这一复杂系统,文章首先对有机更新规划研究视角、技术路线、制度保障等困境进行了反思,剖析了当前我国有机更新规划... 在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常态化,城市老城区发展的多元需求对有机更新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老城区这一复杂系统,文章首先对有机更新规划研究视角、技术路线、制度保障等困境进行了反思,剖析了当前我国有机更新规划存在的权力结构失衡、资本收益失策、生活诉求失位等问题;其次,引入“社会—空间”理论,阐释了社会核心体系要素—权力、资本、生活的内在联系;最后,揭示了社会体系要素与有机更新规划之间的互动机制,并将该机制引入嘉善老城区实践,提出了城市老城区有机更新的规划框架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理论 老城区 有机更新规划 嘉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对正义的介入和生产——西方哲学的空间发声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批判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武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6-92,158,共8页
空间介入正义并不断生产出各种空间正义问题早已稀松平常。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代原初经验空间与近代科学化空间讨论之后,尤其是自笛卡尔以降,空间的主体与身体向度得以渐次展现,并在梅洛·庞蒂、海德格尔那里获得圆熟。在西方众多... 空间介入正义并不断生产出各种空间正义问题早已稀松平常。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代原初经验空间与近代科学化空间讨论之后,尤其是自笛卡尔以降,空间的主体与身体向度得以渐次展现,并在梅洛·庞蒂、海德格尔那里获得圆熟。在西方众多空间阐叙逻辑中,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可谓一个伟大发现,但它终究有别于马克思意义上的空间生产(空间实践)理论,因为在根深蒂固处,后者更具批判特质与实践旨趣。我们今天重新梳理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空间面相并反思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一方面旨在资源萃取基础上阐扬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砥砺其新时代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穿透力;另一方面,也是为着回应新时代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空间堂奥,希冀从反思批判中获得合宜的本土空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空间正义 马克思主义 社会空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视角的新闻客户端媒介特性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月亮 陈长松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59-62,共4页
新闻客户端作为当前新闻业的重要载体,为传统媒体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论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认为智能手机的空间特性决定了新闻客户端应彰显自身的媒介特性:即物质空间层面的精致化,成为一种具有传播厚度与特质的媒体平... 新闻客户端作为当前新闻业的重要载体,为传统媒体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论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认为智能手机的空间特性决定了新闻客户端应彰显自身的媒介特性:即物质空间层面的精致化,成为一种具有传播厚度与特质的媒体平台;内容空间层面的订制化,有效契合阅听主体的私人需求;社会空间层面的自媒体化,推动媒介空间与个体阅听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深度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客户端 社会空间理论 智能媒介终端 精致化 订制化 自媒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 被引量:2
15
作者 卓承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92,共6页
基于独特的速度学视角,维希留指出技术变革已经使空间转变成"速度—空间"。这种空间实质上是一种以光的绝对速度为支撑的不断膨胀的当下时间,无地点性、远程在场以及运动的偶然性乃是其核心特征。在这种空间结构中,传统的真... 基于独特的速度学视角,维希留指出技术变革已经使空间转变成"速度—空间"。这种空间实质上是一种以光的绝对速度为支撑的不断膨胀的当下时间,无地点性、远程在场以及运动的偶然性乃是其核心特征。在这种空间结构中,传统的真实空间城市化被实时城市化替代,其结果则是形成一种远程元城市,即支配着所有现实城市运动的、具有极权主义性质的速度帝国。通过空间这个维度,维希留揭示了今天人类发展所面临的技术界限及由其引发的文明难题。其"速度—空间"思想是当代社会空间理论之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空间 远程在场 实时城市化 速度帝国 社会空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