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0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红水河流域地质遗迹的空间特征
1
作者 黄松 李燕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245,共13页
流域是最基本的地貌单元,作为记录流域形成演化的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地质遗迹的发育及其空间特征都可在此特定区域进行展现,流域与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本文以广西红水河全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 流域是最基本的地貌单元,作为记录流域形成演化的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地质遗迹的发育及其空间特征都可在此特定区域进行展现,流域与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本文以广西红水河全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在翔实的野外调研基础上,从地质遗迹的分布、类型、等级和保护利用4方面开展大流域尺度、多类型、综合性地质遗迹空间特征研究,对广西红水河流域地质遗迹的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红水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共93处,中游地质遗迹数量最多、下游次之。上、中、下游绝大多数地质遗迹分布在红水河干支流之上或周边,即便是那些距离干支流相对较远的地质遗迹,也往往通过地下河与之相联;2)流域地质遗迹分为6个大类,12个类,16个亚类。其中,地貌景观大类最为发育,水体景观大类次之。岩石地貌景观类(主要亚类为喀斯特地貌)和河流景观类均在中、下游聚集,流水地貌景观类和湖沼景观类分别于上游和中、下游富集;3)流域地质遗迹近60%达到省级以上等级,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多集中分布于中游,且与红水河干支流具有密切的空间关联,地质遗迹的等级越高,其空间特征的非均一性越显著;4)流域地质遗迹保护利用条件总体较好,下游地质遗迹与周边重要城镇平均公路距离最短,上游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契合度最高,中、下游已保护利用所占比例较高。本文结果为探讨红水河演化与流域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空间特征 流域演化 相互作用 影响分析 红水河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屯字镇为例
2
作者 杨路 惠策 虞志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2-832,共11页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域人口聚集的主要形态,其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GIS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途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最后,评价该...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域人口聚集的主要形态,其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GIS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途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最后,评价该地区的居民点分布适宜性,进而提出乡村发展规划建议。研究发现:①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为中部密度高、南北密度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总体呈现显著的聚集趋势;②海拔高度和地形坡度是影响乡村居民点分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③屯字镇适宜居住面积仅占9.86%,适宜性分布以基本适宜为主,面积占比接近40%。建议屯子镇建设发展以源面为主,川道、沟坡以恢复生态为主;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乡村聚落(乡村居民点) 空间特征 驱动机制 GIS空间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主客观绿色空间特征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可 毛艺培 李永钧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64,共9页
【目的】探明城市绿色空间特征对多类型心理健康效益(情绪恢复、认知提升、压力缓解)的关联机制,有利于精细化地调控绿色空间特征指标,进一步提升绿色空间的健康服务效能。【方法】选取南京市2处绿地开展心理健康感知恢复实验,通过实地... 【目的】探明城市绿色空间特征对多类型心理健康效益(情绪恢复、认知提升、压力缓解)的关联机制,有利于精细化地调控绿色空间特征指标,进一步提升绿色空间的健康服务效能。【方法】选取南京市2处绿地开展心理健康感知恢复实验,通过实地测量和问卷调查测度主客观绿色空间特征和心理健康效益,耦合LightGBM模型和SHAP方法,进而明晰影响情绪恢复、认知提升和压力缓解3类心理健康效益的核心绿色空间特征。【结果】主观绿色空间特征相较于客观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更大,其中综合影响程度较大的主观绿色空间特征为感知吸引力、感知绿量以及感知噪声;客观绿色空间特征中,实际噪声会抑制认知提升与压力缓解,而适度的感知噪声会促进情绪恢复和压力缓解;相对绿视率、郁闭度、NDVI而言,感知绿量对心理健康效益的促进更强。【结论】借助SHAP方法,能够揭示并量化主客观绿色空间特征对3类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程度,为健康人居环境建设导向下的城市绿色空间特征指标管控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绿色空间特征 绿地感知 心理健康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对称空间特征的脑电信号情感分析研究
4
作者 王莹 杨青 +1 位作者 王翔宇 张勇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1-930,共10页
大脑的不对称性会对脑电情感分析产生影响,但是目前很多研究对此特性缺少考虑。结合大脑空间的不对称性,提出了一种混合模型,该模型利用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大脑左右不对称的脑电空间特征,然后使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提取时序特... 大脑的不对称性会对脑电情感分析产生影响,但是目前很多研究对此特性缺少考虑。结合大脑空间的不对称性,提出了一种混合模型,该模型利用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大脑左右不对称的脑电空间特征,然后使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提取时序特征,最后,通过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学习特征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在公开的DEAP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唤醒维度分类准确率和F 1值分别为93.11%和93.46%,效价维度分类准确率和F 1值分别为92.12%和93.27%。该模型在公开的MAHNOB-HCI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唤醒维度分类准确率和F 1值分别为98.58%和97.98%,效价维度分类准确率和F 1值分别为98.76%和98.25%。结果表明,在脑电情感识别上该模型具有一定优势,同时通过消融实验证明了非对称空间层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情感识别 非对称空间特征 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 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多头自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水平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比较
5
作者 孙玮鸿 芮旸 +1 位作者 谢将将 刘珂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2-942,共11页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函待地理学视角的探讨。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保存率与利用率指标,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沿“水平评价-空间特征-空间归因”主线,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函待地理学视角的探讨。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保存率与利用率指标,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沿“水平评价-空间特征-空间归因”主线,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相对滞后于利用,保存率与全国相近,在中游地区最高,利用率则显著高于全国,在下游地区最高;②该流域传统村落保存率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但利用率不具有自相关性,两者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负相关性,并在局域表现出低-高类和高-高类单元共同集聚在上游、高-低类和低-低类单元主要分布在下游的特征;③该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水平都受到多维因素的共同作用,但主导因子差异明显,保护水平主要是人口、土地和经济因素的函数,利用水平主要是文化、市场和经济因素的函数。建议针对保护与利用分别施策、协同推进,整体提升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水平 利用水平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小型湖泊水质状况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振 彭毅 +2 位作者 汪驰恒 李高 蔡吴穹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0,共9页
该文旨在了解洞庭湖周围小型湖泊的水质状况。作者在洞庭湖区选取了11个小型湖泊,分别位于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和长江入口区域,并在7-10月间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水质监测。监测的水质指标包括高锰酸盐指数、总磷(TP)、总氮(TN)、硝酸盐... 该文旨在了解洞庭湖周围小型湖泊的水质状况。作者在洞庭湖区选取了11个小型湖泊,分别位于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和长江入口区域,并在7-10月间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水质监测。监测的水质指标包括高锰酸盐指数、总磷(TP)、总氮(TN)、硝酸盐氮(NO_(3)^(-)-N)、氨氮(NH_(3)-N)、叶绿素a(Chla)、水温(WT)、pH值、溶解氧(DO)、电导率(EC)和总溶解性固体(TDS),共计11项。采用了单因子评价法和水质综合指数法WQI对11个湖泊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湖泊在空间上的水质污染状况表现为东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长江入口。长江入口区域的WQI水质等级在“中等”以上,整体表现优于南洞庭湖区和东洞庭湖区的“差”以上水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洞庭湖区和东洞庭湖区的WQI值在丰水期结束后有所下降,而进入平水期后则呈现回升趋势。相比之下,长江入口区域的WQI值整体趋势为逐步向好。此外,研究发现高锰酸盐指数、Chla、TP和TN 4个指标与WQI值在这3个区域均呈现显著负相关性(P<0.01),11个湖泊中大部分湖泊的水质状况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水产养殖和农业污染影响,其中,东洞庭湖区域水质劣化最为严重。该文提供了关于洞庭湖周围小型湖泊水质状况的详细信息,对该地区的水环境管理和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综合评价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铁路乡村站点聚落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研究
7
作者 徐一书 唐岳兴 赵志庆 《园林》 2025年第8期23-33,共11页
中东铁路乡村站点聚落文化景观是中东铁路沿线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但近年来面临严重的保护压力。为实现中东铁路乡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围绕三生空间,通过历史档案与田野调查,基于ArcGIS系统对遗产的历史格局进行识别,综合sDNA空间网络... 中东铁路乡村站点聚落文化景观是中东铁路沿线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但近年来面临严重的保护压力。为实现中东铁路乡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围绕三生空间,通过历史档案与田野调查,基于ArcGIS系统对遗产的历史格局进行识别,综合sDNA空间网络分析与视域分析,从聚落建成环境内部、建成环境—自然空间关系两个角度探索空间差异,对中东铁路乡村站点聚落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与演化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东铁路乡村站点聚落演化至今以山地景观为核心生态特征;早期生产生活空间集中在聚落内,形成“一线两群”的布局特征。经过乡土社会的影响,当下生产空间向聚落外的农业空间转移,而聚落空间则成为生活空间。在空间属性上,当代空间有更好的交通连接性;在视线关系上,历史空间与自然空间关系更加密切,二者表明中东铁路乡村聚落文化景观历史空间与当代空间存在分离,并不以历史格局为基底扩张,体现出本土规划思想与外来规划思想的不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铁路 铁路遗产 乡村文化景观 空间特征 三生空间 站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阶空间特征提取的无人机航拍小目标检测算法
8
作者 张轩宇 周思航 +1 位作者 黄健 王冬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10-221,共12页
针对视觉算法在检测航拍图像中密集小目标时容易受到目标重叠、遮挡等情况干扰的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空间特征(目标形状、位置等信息的高级表示)提取的Transformer检测头HSF-TPH(Transformer prediction head with high-order spati... 针对视觉算法在检测航拍图像中密集小目标时容易受到目标重叠、遮挡等情况干扰的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空间特征(目标形状、位置等信息的高级表示)提取的Transformer检测头HSF-TPH(Transformer prediction head with high-order spatial feature extraction)。所提检测头中将自注意力机制中的二阶交互扩展到三阶以生成高阶空间特征,提取更有区分度的空间关系,突出每一个小目标在空间上的语义信息。同时,为了缓解骨干网络过度下采样对小目标信息的压缩,设计了一种高分辨率特征图生成机制,增加头部网络的输入特征分辨率,以提升HSFTPH检测密集小目标的效果。设计了新的损失函数USIoU,降低算法位置偏差敏感性。在VisDrone2019数据集上开展实验证明,所提算法在面积最小、密度最高的人类目标的检测任务中实现了mAP50指标10个百分点以上的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航拍 小目标检测 高阶空间特征提取 注意力机制 损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热门乡村旅游点高质量发展:空间特征与驱动因素
9
作者 慎淑慧 邹波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5年第3期39-47,共9页
【目的】本文探究热门乡村旅游点空间特征,为江西省全域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和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利用爬虫技术从马蜂窝网站、去哪儿和携程网中获取近5年关于江西省乡村旅游的网络游记,... 【目的】本文探究热门乡村旅游点空间特征,为江西省全域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和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利用爬虫技术从马蜂窝网站、去哪儿和携程网中获取近5年关于江西省乡村旅游的网络游记,并对其中出现的乡村旅游点进行频次排序,选中前100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热门乡村旅游点”的研究对象。通过ArcGIS10.2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研究表明:江西省热门乡村旅游点总体呈现聚集型分布;100个热门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中心在抚州市西北方向,总体呈现“东北—西南”的分布方向格局;产生2个高密度聚集区和1个较高密度聚集区;气候因素、公路密度、传统村落数量、河流径流量对热门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有着较大的影响。【结论】促进江西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应构建全域旅游路线、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注重新媒体宣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特征 驱动因素 江西省 热门乡村旅游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长安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与艺术传承研究
10
作者 吴李玥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5-I0005,共1页
古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长安传统民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与审美特征。研究古长安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承古代建筑艺术具有... 古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长安传统民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与审美特征。研究古长安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承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古长安传统民居建筑展现了独特的空间布局和设计理念,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如图1所示,古长安传统民居大多采用四合院的布局形式,这种民居布局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多元化审美思维和文化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长安 十三朝古都 空间特征 传统民居 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地区气温的空间特征及与南半球环状模的关系
11
作者 李沅峰 徐敏 杨清华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63,共13页
南极气温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变量。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南极表面气温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季节表面气温与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 SAM)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四季表面气温的经验正交函数... 南极气温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变量。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南极表面气温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季节表面气温与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 SAM)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四季表面气温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发现,第一、第二模态分别解释了总方差的20%~40%和10%~20%,不同季节的空间模态分布存在差异;(2)通过对位势高度的回归分析发现,南半球秋、冬季第一模态,春季第二模态的空间特征与SAM的空间分布较为类似,对应时间系数与SAM指数的相关系数也表明上述模态受SAM影响较大;(3)通过对风场的回归分析发现,相较于东南极,西南极所展现的冷暖平流更好地解释了表面气温分布;(4)通过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较好地阐述了SAM对不同区域南极四季表面气温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气温 南半球环状模 空间特征 经验正交函数 回归分析 南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山区农村撂荒空间特征及治理路径研究
12
作者 白玉梅 王涛 +3 位作者 韩会庆 何树臣 申思民 张贵诗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0期92-96,共5页
撂荒土地不仅对农业生产力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产生不良影响,还加剧了经济衰退、社会不稳定和粮食安全风险。本文以贵州省典型山区农村——铅厂坝村为研究区,通过问卷调查、遥感影像数据、GIS空间分析法和景观格局分析法,对撂荒地的空间... 撂荒土地不仅对农业生产力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产生不良影响,还加剧了经济衰退、社会不稳定和粮食安全风险。本文以贵州省典型山区农村——铅厂坝村为研究区,通过问卷调查、遥感影像数据、GIS空间分析法和景观格局分析法,对撂荒地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地形、道路、水源地、房地的关系以及劳动力响应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撂荒地主要集中在坡度较陡、高程较高、远离道路和水源的区域,并表现出较高的景观破碎化和复杂性。此外,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及土地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因素是撂荒现象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了改善贵州山区撂荒问题的治理路径,旨在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农村 耕地撂荒 空间特征 治理路径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水为脉--成都平原史前遗址水城相依的空间特征分析
13
作者 桂艳 林立揩 《园林》 2025年第6期81-88,共8页
都江堰水利工程出现前成都平原长期受岷江泛滥影响,然而成都平原4000多年前的史前古城城址证明古蜀先民已经掌握了治理洪泛的方法。通过对8座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时期的古城城址进行空间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尺度揭示古城建设与... 都江堰水利工程出现前成都平原长期受岷江泛滥影响,然而成都平原4000多年前的史前古城城址证明古蜀先民已经掌握了治理洪泛的方法。通过对8座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时期的古城城址进行空间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尺度揭示古城建设与水系的关系,并详细分析城市建设中应对水患的构造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古蜀先民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出现2000多年前已经掌握了夯筑高台、加固城墙、挖掘壕沟、木骨卵石等治水智慧,并对后世的防洪技术产生深远影响。揭示的治水理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不仅对成都史前文明研究形成理论补充,还可为当前的海绵城市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史前遗址 水城关系 空间特征 宝墩文化 景观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明代园林空间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基于《徐霞客游记·滇游记》的文本探讨
14
作者 袁芬芬 张剑文 《广东园林》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滇游记》作为研究明代云南园林历史的重要依据,揭示了云南明代园林的典型特征,为理解云南园林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色提供了实证基础。为系统解析云南明代园林的空间特征与分布规律,补充西南边疆园林史研究理论,基于《徐霞客游记·... 《滇游记》作为研究明代云南园林历史的重要依据,揭示了云南明代园林的典型特征,为理解云南园林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色提供了实证基础。为系统解析云南明代园林的空间特征与分布规律,补充西南边疆园林史研究理论,基于《徐霞客游记·滇游记》中关于云南园林的记载,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徐霞客在1638—1640年考察云南时记录的园林信息进行系统整理。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游记中描述的园林,发现云南明代园林的地理分布呈现高度集聚与不均衡的特征,其中寺观园林占比最高且依托名山大川广泛分布,私家园林多位于城中或城郊,衙署园林记录最少且集中于行政中心,自然胜境空间布局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云南明代园林的分布规律及营建特征除了受自然因素制约外,主要受宗教传播、政治经济格局等人文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明代园林 空间特征 地理分布 徐霞客游记 文化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游3A级及以上山地景区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炜霞 耿梦杰 +2 位作者 杨阳 郝至烨 赵萍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5,共8页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景区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中游170个3A级及以上(以下简称“3A级以上”)山地景区的空间...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景区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中游170个3A级及以上(以下简称“3A级以上”)山地景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中游3A级以上山地景区集中分布在晋、陕、豫三省,景区密度大.3A级山地景区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豫北、豫南、晋东南;4A级山地景区呈向右旋转90°的“Y”型分布;5A级山地景区主要集中在晋、陕、豫交界处,组团状分布,由东北向西南展布.②自然地理环境方面,3A级以上山地景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200 m处,坡度为15°~45°,偏南坡.河流水系、植被指数、空气质量对景区分布的影响效果显著.③社会经济环境方面,交通区位、固定资产投资、旅游收入和文化遗产禀赋是景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景区 黄河流域中游 空间特征 核密度分析 地理联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云稀疏空间特征聚合激励的单阶段3D目标检测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鲁斌 孙洋 杨振宇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1-733,共13页
针对目前基于点云的3D目标检测中单阶段体素法存在感受野固定、特征尺度单一,导致模型对点云特征学习不够充分、模型检测效果存在瓶颈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端对端训练的基于体素的单阶段3D目标检测模型.首先,利用多尺度稀疏空间特征聚合... 针对目前基于点云的3D目标检测中单阶段体素法存在感受野固定、特征尺度单一,导致模型对点云特征学习不够充分、模型检测效果存在瓶颈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端对端训练的基于体素的单阶段3D目标检测模型.首先,利用多尺度稀疏空间特征聚合模块,聚合点云在不同稀疏空间尺度上的特征,使特征充分保留点云的空间信息;然后,对特征进行分层激励,通过多尺度感受野对特征进行分层学习,强化特征的表达能力,降低噪声信息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最后,将特征输入检测头进行候选框的分类和回归.在公开的自动驾驶数据集KITTI上与主流单阶段3D目标检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实验,包含对3类目标共9个的难度等级目标的检测.所提模型在其中5个等级中的平均准确率有明显提升,尤其对点云稀疏的目标,表现出较好的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充分提取点云空间信息并有效地学习点云多尺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目标检测 激光雷达点云 多尺度稀疏空间特征聚合 分层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空间特征增强的多视图深度估计
17
作者 魏东 刘欢 +3 位作者 张潇瀚 李昌恺 孙天翼 张子优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为了提高多视图深度估计结果精度,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空间特征增强的多视图深度估计算法。设计了由改进后的特征金字塔网络(feature pyramid network,FPN)和自适应空间特征增强(adaptive space feature enhancement,ASFE)组成的多尺度... 为了提高多视图深度估计结果精度,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空间特征增强的多视图深度估计算法。设计了由改进后的特征金字塔网络(feature pyramid network,FPN)和自适应空间特征增强(adaptive space feature enhancement,ASFE)组成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获取到具有全局上下文信息和位置信息的多尺度特征图像。通过残差学习网络对深度图进行优化,防止多次卷积操作出现重建边缘模糊的问题。通过分类的思想构建focal loss函数增强网络模型的判断能力。由实验结果可知,该算法在DTU(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数据集上和CasMVSNet(Cascade MVSNet)算法相比,在整体精度误差、运行时间、显存资源占用上分别降低了14.08%、72.15%、4.62%。在Tanks and Temples数据集整体评价指标Mean上该模型优于其他算法,证明提出的基于自适应空间特征增强的多视图深度估计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视图深度估计 自适应空间特征增强 残差学习网络 卷积操作 focal loss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东大数据测度的中国城市群社会联系: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18
作者 李莹 黄新飞 李腾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5-104,142,共21页
优先推进中国重大区域城市群协同发展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任务。提高中国城市群之间的社会联系有助于降低交易和沟通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章使用广东省某大型电信运营商的电话大数据构建了188个区(县)之间的社会联系指... 优先推进中国重大区域城市群协同发展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任务。提高中国城市群之间的社会联系有助于降低交易和沟通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章使用广东省某大型电信运营商的电话大数据构建了188个区(县)之间的社会联系指标,基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城市群社会联系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城市群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大部分区(县)与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社会联系程度较高;广东省空间社会网络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凝聚子群;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社会联系不断增强。实证结果表明:地理距离是影响城市群社会联系的重要因素,距离越远的地区之间社会联系越少,相同城市和相邻地区之间的社会联系越强;通行时间和公共交通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加强地区之间的社会联系,但是无法消除地理距离的影响;经济差异、文化差异和受教育程度差异等是影响地区之间社会联系的重要因素。拓展分析发现,社会联系越强的地区之间人口流动越频繁,技术扩散水平越高。文章基于大数据为加快中国城市群统一市场建设提供了现实证据,有助于加深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联系 城市群 电话大数据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A模型的陕西县域电商扶贫效率测度及空间特征研究
19
作者 魏笑笑 邢婕 《农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4-100,共7页
农村电商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测度电商扶贫效率及其空间特征分析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县域电子商务扶贫效率测度方法,对陕西省84个县域进行静态测算,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陕西关中... 农村电商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测度电商扶贫效率及其空间特征分析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县域电子商务扶贫效率测度方法,对陕西省84个县域进行静态测算,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陕西关中、陕北、陕南地区84个县域的电商扶贫综合效率均值为0.613,陕西大部分区县电商扶贫综合效率较低,陕北地区的电商扶贫综合效率最高,与关中、陕南的电商扶贫效率差距较大。陕西县域电商扶贫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空间特征方面,在陕西各县域,电商的发展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未能形成相似的产业集群。鉴于此,根据不同县域电商扶贫效率的特点,提出了促进电商扶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电商 陕西县域 电商扶贫 数据包络分析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协同效应及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志远 冯学钢 +1 位作者 夏赞才 牛菁莹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共23页
韧性与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核心议题,促进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深度协同,是长江经济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以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其... 韧性与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核心议题,促进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深度协同,是长江经济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文章以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其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哈肯模型探究二者的协同效应,并分析其动态演化态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整体旅游生态效率水平较高,是主导协同演化的序参量,区域旅游生态韧性有待提升。东部地区属于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双高”地区,但下滑趋势明显;西部地区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均有显著提升;中部地区属于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洼地”。(2)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整体协同水平呈现向优质协同发展的趋势。江苏省、上海市、贵州省、四川省属于优质协同区域;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属于系统失调区域。(3)随时间推移,优质协同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在降低,区域协同水平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到“东、西双核突出”再到“西部超越”的空间演化格局。(4)旅游生态韧性与效率存在复杂的竞合关系,三大地区也面临不同的协同困境,其中,东部地区旅游发展新动能不足,中部地区旅游生态系统存在低水平趋同式发展的困境,西部地区需解决旅游业内部发展差距大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韧性 旅游生态效率 协同水平 空间特征 哈肯模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