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M_(2.5)形成贡献的广东省2020年火电环保空间测算 被引量:1
1
作者 覃芸 郑秀波 +3 位作者 朱文波 林勇 郑君瑜 王延纬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6-141,147,共7页
以PM_(2.5)为典型细粒子代表的雾霾污染问题已广受关注,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珠三角地区,复合型区域大气污染特征日益明显。火电厂是电力行业的主要排放源,其排放对大气环境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分析历史年份火电厂一次排放情况及火电... 以PM_(2.5)为典型细粒子代表的雾霾污染问题已广受关注,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珠三角地区,复合型区域大气污染特征日益明显。火电厂是电力行业的主要排放源,其排放对大气环境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分析历史年份火电厂一次排放情况及火电厂对污染物的排放贡献,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的控制约束下,预测广东省2020年火电厂及全省污染物排放趋势。利用CAMx(PSAT)模型模拟得到火电厂对细颗粒污染物的贡献。通过假设火电厂在维持2012年贡献率水平且PM_(2.5)均值浓度不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在现役及规划电源厂址上,构建火电厂对PM_(2.5)形成贡献率的变化与装机容量变化的关系,测算出2020年广东省可新建火电装机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大气污染物 PM2.5 环保空间测算 装机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适宜空间评估研究
2
作者 马金龙 宁超 刘友林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3期42-46,共5页
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国家储备林建设用地空间测算模型,通过评估确定适宜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林地地块和面积。结果显示,重庆市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适宜地块约为135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39%,总体呈现以乔木林地为主体且大部分... 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国家储备林建设用地空间测算模型,通过评估确定适宜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林地地块和面积。结果显示,重庆市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适宜地块约为135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39%,总体呈现以乔木林地为主体且大部分为集体商品林地的分布特征。提出科学修编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建设环境,培育多元主体和龙头企业,有序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完善测算模型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储备林 空间测算模型 适宜空间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空间分析测算模型在盐碱地演化预测中的应用研究——以松嫩平原西部通榆县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邹滨 董明辉 +1 位作者 杨令宾 佟志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1-726,共6页
提出了用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改进型的空间分析预测模型,以半干旱环境下典型生态脆弱区松嫩平原西部通榆县为例,用改进型空间分析测算模型分析了全县1992~2001年间土地盐碱化演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全县未来29a内土地盐碱化... 提出了用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改进型的空间分析预测模型,以半干旱环境下典型生态脆弱区松嫩平原西部通榆县为例,用改进型空间分析测算模型分析了全县1992~2001年间土地盐碱化演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全县未来29a内土地盐碱化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改进型空间分析测算模型可较准确预测区域未来某一时间点盐碱地数量与结构;(2)通榆县2030年以前将以非盐碱地快速盐碱化为主,其中低覆盖度草地和沼泽地是新增盐碱地主要来源;(3)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干预,全县土地盐碱化过程有一定可逆性,以轻、中度盐碱地向耕地、高覆盖草地、农村居民用地和城镇用地转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析测算模型 盐碱化 松嫩平原 通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聚熵理论的中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度测算 被引量:7
4
作者 邱珊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9-141,共3页
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的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了文化产业的区域集聚度,使用区位集聚熵、产业动态集聚度、静态集聚指数及集中度等测度指标,利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1999~2013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对文化产业集中度进行测算,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明... 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的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了文化产业的区域集聚度,使用区位集聚熵、产业动态集聚度、静态集聚指数及集中度等测度指标,利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1999~2013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对文化产业集中度进行测算,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集聚度及贡献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东部地区,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集聚熵与集聚指数 空间集聚度测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视角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其空间特征分析——以济南市为例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金花 李向 郑新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5-121,共7页
以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图斑为评价单元,从图斑、区县、市域尺度,构建由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济南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多尺度评价和空间特征分析,并在乡镇尺度上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索其空间... 以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图斑为评价单元,从图斑、区县、市域尺度,构建由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济南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多尺度评价和空间特征分析,并在乡镇尺度上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索其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济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承载力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济南市章丘区、商河县东南部和济阳区北部,承载力较低地区多分布在历下区、市中区北部、槐荫区东部。(2)各子系统差异明显,资源子系统处于较高水平,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子系统处于中等水平,且各县区差异较大。(3)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各子系统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簇区、低值萧索区空间集聚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多尺度评价 空间测算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济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近5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卢晓宁 邓伟 张树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3-187,191,共6页
以干旱半干旱脆弱区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为研究靶区,利用1954年和1964年地形图,1986,1996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引用空间测算模型和累计转换概率,分析不同时段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 以干旱半干旱脆弱区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为研究靶区,利用1954年和1964年地形图,1986,1996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引用空间测算模型和累计转换概率,分析不同时段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动态和转换变化,揭示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近5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及规律。耕地和草地是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的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次之为盐碱地,湿地和林地比例较小,居民地和沙裸地最小。耕地和草地始终相反的幅度变化方向说明二者密切的相互转换关系;人居地和盐碱地始终一致的幅度变化方向则说明人类干扰活动是研究区盐碱地面积扩张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沙裸地最快的转移速度预示着研究区沙化状况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耕地最慢的转移速度体现出其作为研究区基质的功能;草地较高的转移速度使其丧失了研究区第二大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地位。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之间的转换变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同一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在转出和转入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及其转换量上的表现不同,且随时间推移亦发生变化,转出的减少作用和转入的增加作用相叠加决定着研究区不同时段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林河 土地利用/覆被 数量变化 空间测算模型 累积转换概率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林河流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8
7
作者 崔健 林年丰 +2 位作者 汤洁 姜玲玲 蔡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9-264,共6页
霍林河流域下游地区为半农半牧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采用空间分析测算模型,揭示了1989-2001年期间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三减(草地、水体、湿地)两增(耕地和未利用土地... 霍林河流域下游地区为半农半牧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采用空间分析测算模型,揭示了1989-2001年期间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三减(草地、水体、湿地)两增(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出未来24年内该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趋势,得出水田、旱田、林地、城乡用地的继续增加是以草地、水域、湿地的减少为代价的结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空间分析测算模型 马尔可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fficient human detection method for multi-pedestrian tracking
8
作者 许伟村 赵清杰 胡豁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3552-3563,共12页
Traditional human detection using pre-trained detectors tends to be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for time-critical tracking tasks, and the detection rate is prone to be unsatisfying when occlusion, motion blur and body d... Traditional human detection using pre-trained detectors tends to be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for time-critical tracking tasks, and the detection rate is prone to be unsatisfying when occlusion, motion blur and body deformation occur frequently. A spatial-confidential proposal filtering method(SCPF) is proposed for efficient and accurate human detection. It consists of two filtering phases: spatial proposal filtering and confidential proposal filtering. A compact spatial proposal is generated in the first phase to minimize the search space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 cost. The human detector only estimates the confidence scores of the candidate search regions accepted by the spatial proposal instead of global scanning. At the second phase, each candidate search region is assigned with a supplementary confidence score according to their reliability estimated by the confidential proposal to reduce missing detection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CPF method is verified by extensive tests on several video sequences from available public datasets.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high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accuracy of human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detection spatial proposal filtering confidential proposal filte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