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颜辉 郑姚闽 +1 位作者 李志飞 杜莲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8,共9页
以第1~4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GIS技术定量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叠置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1)我... 以第1~4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GIS技术定量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叠置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态势,2019—2022年多个核心密度值逐年升高,边缘范围逐渐扩大,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呈“点状—带状—面状”的演变特征。(2)乡村旅游重点村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低、水文条件较好的地区,多数乡村旅游重点村依附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级别景区、主要城市与公路而存在。(3)除海拔高度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之外,其余因素的影响程度均显著提高,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5A级景区始终是解释力最大的两个因素,且影响范围较广、普适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重点村 空间格局演变 GIS空间分析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丘陵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福建省屏南县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蒋雨欣 戴文远 +1 位作者 陈娟 林雨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19,共9页
[目的]研究闽东丘陵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其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与重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闽东地区的屏南县为例,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2009—2019年屏南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 [目的]研究闽东丘陵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其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与重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闽东地区的屏南县为例,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2009—2019年屏南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演变影响因素。[结果](1) 10年间屏南县乡村聚落数量与规模仅有小幅增加,不同等级聚落中以大型聚落的面积占比最大,但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张均以小型聚落为主,聚落空间整体上变化不大。(2)乡村聚落整体形态演变由规则趋向复杂和破碎化,但在县城周边地区存在聚落连片的趋势;乡村聚落单体形态以点状为主,数量占67.84%。(3)乡村聚落空间呈弱集聚分布,整体为中部集中,四周稀疏的分布格局,但10年间县域中南部聚落分布日趋集中;受地形控制,乡村聚落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并具有低缓坡度指向性。(4)地形起伏是控制屏南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与规模演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但近10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与交通通达度的提高成为新时期驱动屏南县乡村聚落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结论]屏南的自然因素塑造了乡村聚落基本空间格局,区位与社会经济因素是推动乡村聚落规模持续扩张的动力,自然、区位、经济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乡村聚落的进一步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演变 影响因素 屏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涂祖业 李金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目的】为未来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选取2010—2023年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共计96个,将其经纬度坐标加载导入ArcGIS形成空间数据库,通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空间分析。【结果... 【目的】为未来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选取2010—2023年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共计96个,将其经纬度坐标加载导入ArcGIS形成空间数据库,通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空间分析。【结果】1)北京市2010—2014年、2015—2019年、2020—2023年美丽休闲乡村最近邻指数的值分别为2.068、1.200、0.888。2)北京市2010—2014年、2015—2019年、2020—2023年美丽休闲乡村最大核密度值分别为0.0029、0.0040、0.0019。3)2010—2014年、2015—2019年和2020—2023年这三个时间段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1、0.86、0.91。【结论】1)近十四年北京市美丽乡村的演变格局,集聚现象变得明显,且集聚的范围在慢慢变大,这些美丽乡村正在经历一个由“点状”向“网状”,并最终趋向“面状”分布的演变过程。2)美丽乡村空间分布的正相关性,即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非均衡的状态。3)热点区域正逐渐从北京市东北部扩展至西北部和西南部。4)美丽乡村的建设需从乡村的微观层面出发,在全面理解不同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空间格局演变 ArcGIS空间分析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与共生:基于空间格局演变的运河与无锡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4
作者 杨山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6-20,69,共6页
无锡古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无锡的城市空间格局与发展轨迹。探讨运河与无锡城市发展之间基于空间格局演变的融合与共生关系。首先分析运河与无锡城市的历史渊源;然后通过分析运河在无锡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与功... 无锡古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无锡的城市空间格局与发展轨迹。探讨运河与无锡城市发展之间基于空间格局演变的融合与共生关系。首先分析运河与无锡城市的历史渊源;然后通过分析运河在无锡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与功能,梳理无锡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再分析运河对无锡城市空间格局基础形成、功能分区与空间扩展及城市格局融合的促进作用;最后揭示运河与无锡城市发展之间“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生活共同体”等共生关系,以期为无锡城市空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锡运河 城市发展 关系研究 空间格局演变 融合与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被引量:118
5
作者 王建康 谷国锋 +1 位作者 姚丽 陈园园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71,共9页
对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对其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深刻剖析。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权重矩阵,检验空间相关性,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总体呈东高西低态势,且不断... 对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对其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深刻剖析。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权重矩阵,检验空间相关性,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总体呈东高西低态势,且不断向内陆地区扩展,大城市水平明显高于中小城市;2中国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劳动力、投资水平、经济发展、政府能力、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结构均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且经济发展、劳动力与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他几个变量均为负溢出。3估计效果最好的SDM模型显示不仅是本地区解释变量,还包括周边地区的相关变量都会影响各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格局演变 空间计量模型 地级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功能用地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被引量:28
6
作者 尚正永 张小林 +1 位作者 卢晓旭 周晓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4-162,共9页
基于ArcGIS9.3平台,运用可达性分析技术,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定量分析了城市功能用地可达性格局特征与演变。研究发现,城市功能用地可达性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内部可达性水平变化不大,城市边缘的可达性变化较大;城市功能用地的空间分... 基于ArcGIS9.3平台,运用可达性分析技术,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定量分析了城市功能用地可达性格局特征与演变。研究发现,城市功能用地可达性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内部可达性水平变化不大,城市边缘的可达性变化较大;城市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与可达性水平关系密切,集中分布在可达性时间成本小的范围内;主要功能用地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工业用地逐步由可达性成本小的城市核心区迁移到可达性成本相对较大的城市外围,居住用地相对均衡地分布在不同可达性时间范围内,小型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于可达性时间成本小的城市核心区,大型公共设施用地则逐步迁移到可达性时间成本相对较大的城市外围;影响城市功能用地可达性格局及其演变的因素归纳为5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交通引导、人口增长和政府调控。研究表明城市道路网可达性水平的提高,能够引导城市功能用地的空间布局,带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功能用地 空间格局演变 可达性 淮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11
7
作者 祖佳嬉 叶长盛 雷慧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39,共6页
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3个方面构建"三化"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利用ESDA和GIS技术,揭示2000—2012年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并采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找... 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3个方面构建"三化"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利用ESDA和GIS技术,揭示2000—2012年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并采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找出阻碍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提升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提升潜力大;在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地区集聚分布,热点区沿浙赣线和京九线(江西段)北段成带状集聚,冷点区主要向赣东南地区集聚,鄱阳湖周边地区的冷点区逐渐消失;阻碍江西省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度提升的障碍因子主要表现为地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化率、城镇化率、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个方面,地均工业增加值历来是主要的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化”协调发展度 空间格局演变 障碍度 县域尺度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16的北洛河流域蒸散发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赫晓慧 梁冰洁 +1 位作者 郭恒亮 田智慧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1期177-182,共6页
[目的]探究北洛河流域地表实际蒸散发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区域的生态基准与生态需水量研究、退耕还林效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北洛河流域2000—2014年MOD16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和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 [目的]探究北洛河流域地表实际蒸散发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区域的生态基准与生态需水量研究、退耕还林效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北洛河流域2000—2014年MOD16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和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流域水量平衡法、均值法、标准差法和线性趋势法进行蒸散发(ET)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流域年蒸散量在波动中缓慢上升,波动范围为395.4~517.4mm/a,15aET均值为446.74mm/a,年内蒸散量呈单峰型分布,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地表蒸散主要集中在5—9月,最高值出现在8月;经与北洛河流域的实测降水空间插值结果比较,MOD16-ET估算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值为12.04%,相关系数达到0.81;流域内上游至下游的ET剖面线波动明显,呈不规则的"波动曲线"形态;流域内ET值年际变化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中游和上游地区以增加趋势为主,下游以减少趋势为主。[结论]近15a来北洛河流域蒸散发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活动,尤其是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6 北洛河流域 地表蒸散发 空间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乡村性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林敏 章明卓 陶姝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6-1121,共6页
在分析乡村性评价已有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比较法构建乡村性指数及乡村性评价模型。以浙江省69个县市为实证研究单元,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县域尺度的浙江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乡村... 在分析乡村性评价已有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比较法构建乡村性指数及乡村性评价模型。以浙江省69个县市为实证研究单元,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县域尺度的浙江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乡村性在总体上呈现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集聚态势不断增强。分地域来看,浙江西南部乡村性"热点区"不断增强,并向西演化;而浙江西北部地区乡村性"冷点区"则不断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空间格局演变 县域尺度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长三角铁路货运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蕾 陈雯 +1 位作者 陈晓 宋振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44,共6页
探讨泛长三角近30年铁路货运空间格局演变历程。研究表明,泛长三角货运总量由泛地区引领,呈波动式增长;长三角货运结构明显优于泛地区,但近年差距逐渐缩小;铁路货运格局从原先以各区内部货运为主,转向区内、区际交流并重,且近年来铁路... 探讨泛长三角近30年铁路货运空间格局演变历程。研究表明,泛长三角货运总量由泛地区引领,呈波动式增长;长三角货运结构明显优于泛地区,但近年差距逐渐缩小;铁路货运格局从原先以各区内部货运为主,转向区内、区际交流并重,且近年来铁路货运重心转移到泛地区;流向分析表明,受泛地区特别是安徽输出大幅增加影响,货物输出空间趋向不均衡,长三角依然处于极化阶段,而输入空间较为均衡,说明长三角扩散效应已经初步显现;首位度分析表明,各省对外格局逐渐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整体服务上海,发展到90年代以江浙为中心,形成以江苏—安徽、浙江—江西为通道的运输格局,21世纪则表现为长三角联系趋于松散、泛地区联系逐步增强。最后,探讨了影响泛长三角区域铁路货运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区域分工和产业转移、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能源供给格局等因素在这一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长三角 铁路货运 空间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入境旅游时序差异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钦安 张丽惠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30-134,共5页
文章运用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省域、六大区域和三大地带尺度,对我国2000—2015年入境旅游时序差异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区域间绝对差异在逐步增大,相对差异在逐步减小;三大地带... 文章运用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省域、六大区域和三大地带尺度,对我国2000—2015年入境旅游时序差异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区域间绝对差异在逐步增大,相对差异在逐步减小;三大地带、六大区域及其内部省域之间的差异趋于收敛,区域内外发展不平衡逐步趋缓;不同尺度的地位差异性、空间聚集性,呈现"南下西进"的移动趋势及由沿海向内陆扩散的演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经济 时序差异特征 空间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SP-OLS和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铁兰 罗婧 +1 位作者 高照忠 黄斐霓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15,共6页
夜光遥感影像数据可有效反映城市空间格局变化。本文基于1992—2012年的DSMP-OLS夜光遥感影像和2018年的珞珈一号遥感影像,利用分层阈值法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建成区;通过计算平均灯光强度、平均灯光增长速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 夜光遥感影像数据可有效反映城市空间格局变化。本文基于1992—2012年的DSMP-OLS夜光遥感影像和2018年的珞珈一号遥感影像,利用分层阈值法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建成区;通过计算平均灯光强度、平均灯光增长速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建成区增长速率、城市重心、城市重心偏移距离等一系列指数,揭示区内各城市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规模大幅增长,沿珠江口两侧形成了以澳门、广州、深圳和香港为核心的倒“U”形城市群,并呈辐射状向周边扩张。②以珠江口为界,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整体高于西部各个城市,广州、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江门、肇庆、惠州等外围城市。③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区的增长速率由小变大,最后逐渐趋于稳定,2002—2007年是城市扩张最迅猛时期。④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城市重心迁移方式表现为3种类型:持续向区域中心迁移;持续向相邻城市邻接区迁移;持续向海洋方向迁移。大部分城市的重心迁移方向呈“震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空间格局演变 夜光遥感 城市建成区 城市重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襄阳市河湖水系空间格局演变评估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甘容 左其亭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57,64,共6页
河湖水系是水资源的载体,其演变将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研究河湖水系演变特征可为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河湖水系的均衡管控提供依据。以襄阳市为研究区,采用GIS和RS方法,基于河湖水系空间格局内涵,构建了包含水... 河湖水系是水资源的载体,其演变将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研究河湖水系演变特征可为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河湖水系的均衡管控提供依据。以襄阳市为研究区,采用GIS和RS方法,基于河湖水系空间格局内涵,构建了包含水系数量、水系结构和水系连通3个方面的河湖水系空间格局演变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全市新中国成立以来河湖水系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1950年以来,河湖水系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连通方面都发生了一定变化,河网密度及河网发育系数呈增加的趋势,水面率及主干河流面积长度在1996年最大,节点连接率及水系连通度均呈减小的趋势;人类活动是近年来河湖水系空间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且其变化与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不可分,人类活动程度加强,水系结构趋于简单,连通性趋于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水系 空间格局演变 评价指标体系 人类活动 襄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及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雪 冯婧文 +2 位作者 黄园园 施骏骋 王金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4,128,共10页
[目的]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异质性,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选取滇中地区2000—2020年Landsat影像,逐年提取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 [目的]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异质性,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选取滇中地区2000—2020年Landsat影像,逐年提取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运用冷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生态环境重心转移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索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①滇中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RSEI均值从2000年的0.51下降到2020年的0.46。②从空间分布上看,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滇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大多森林覆盖率较高。③近20 a来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空间分布呈南—北方向,同时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结论]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变差与城市群建成区高速扩展,气候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应加强生态建设,提升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E 遥感生态指数(RSEI) 滇中城市群 时空特征 空间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5
作者 金丹 戴林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3-390,398,共9页
为揭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韵律指数、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不同尺度定量识别了2009—2017年武汉城市圈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并探讨了乡村聚落空间格... 为揭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韵律指数、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不同尺度定量识别了2009—2017年武汉城市圈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并探讨了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7年,聚落总体规模增幅2.82%,平均斑块面积增幅1.45%,斑块形态趋于规则,破碎化程度较低,聚落单体布局形态多样化,规模扩张以点状、带状和块状扩张为主;(2)聚落空间保持集聚分布模式,单位面积乡村聚落消亡斑块较新生斑块核密度平均值低74.51%,聚落增减密度变化呈“北疏南密,向中心城区聚集”的特点,聚落局部以面积增加为主,新增聚落向各中心城区集聚;(3)聚落空间演变主要发生在低海拔、低坡度、降水量丰富、气候温暖、农村人口规模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并表现出明显的河流指向、道路指向、经济指向等特点。综上,武汉城市圈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在规模形态和空间分布上均发生了演变,并受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强度指数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日鹏 李加林 +2 位作者 杨磊 何改丽 冯佰香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7,共12页
随着东部沿海港湾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工建设地貌的不断形成,港湾地区地貌格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定量研究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时空格局变化,对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人类建设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实践价值。本文以象山港1990年、2000年... 随着东部沿海港湾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工建设地貌的不断形成,港湾地区地貌格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定量研究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时空格局变化,对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人类建设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实践价值。本文以象山港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5年4个时期TM/OLI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25 a内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强度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发育呈现出早期高速增长、中期缓慢增加、后续强劲推进的态势,其面积增幅具有显著的历史阶段性特征;(2)各个县(市)区点状和面状地貌斑块数量整体波动上升,但其内部发育水平差异较大,宁海县与象山县地貌发育的速率与程度都处于领先水平;(3)其格局演化过程分为4个重要阶段:点状分散期,面状集聚期,条带状延展期与复合、更新扩散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建设地貌 人工建设地貌强度指数 空间格局演变 象山港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世杰 杨钊 +1 位作者 刘永婷 刘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99,共9页
为了进一步探索博物馆空间格局演变规律,运用数理统计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考察了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12年后增长速度变缓;江苏省博... 为了进一步探索博物馆空间格局演变规律,运用数理统计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考察了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12年后增长速度变缓;江苏省博物馆数量居于首位;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中,上海市博物馆数量最多。(2)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总体为空间正相关,呈集聚态势。以上海市为核心,极化作用不断增强,整体呈“多核串珠状”,省会城市作用突出。从局部尺度来看,各省城市间差异显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三角地区北部城市。(3)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显示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城市资源禀赋、城市经济水平、人口因素和政府财政等因素共同影响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空间格局演变 面板数据 影响因素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乡村聚落百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18
作者 楼雨晨 黄璐 +2 位作者 李昂 冯天 王珂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0-331,共12页
[目的]促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为太湖流域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湖流域代表性城市浙江省湖州市为例,基于历史地图和土地利用数据库等多源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1910... [目的]促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为太湖流域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湖流域代表性城市浙江省湖州市为例,基于历史地图和土地利用数据库等多源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1910年代至2020年浙江省湖州市乡村聚落格局的演变轨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湖州市乡村聚落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东部平原水乡地区的乡村聚落密度明显高于西部山地丘陵区。(2)100年来,乡村聚落面积扩张,数量减少,聚落间的规模差异增大,聚落分布更偏向于城市中心附近,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城乡融合趋势。(3)乡村聚落格局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驱动作用,其中地形对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分布驱动力最大。(4)缓冲区分析显示,湖州乡村聚落具有很强的水系依赖性,且城镇和景点对乡村聚落的吸引力明显增强。[结论]100年来湖州乡村聚落格局呈扩张趋势,自然因素奠定了乡村聚落的基础格局,社会经济因素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演变 历史地图 地理探测器 湖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研究空间格局的演变及研究力量布局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丽梅 吴新年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2-109,共8页
文章以1996-2015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大数据领域文献为研究样本,从总体态势、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当前研究力量布局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数据领域研究正处于中前期加速发展期,学科交叉性强;研究中心正在向中、美、... 文章以1996-2015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大数据领域文献为研究样本,从总体态势、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当前研究力量布局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数据领域研究正处于中前期加速发展期,学科交叉性强;研究中心正在向中、美、英、德等多个核心区演变,呈现"核心-边缘"结构,并且各国研发实力相差悬殊,核心区主要发达国家研究力量和影响力稳步增长,而中国及亚洲地区的研究成果产出量增长较快,但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亟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空间格局演变 多中心 核心—边缘 研究力量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变--以游戏产业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廖辉辉 罗鹏 +1 位作者 贾梦蛟 魏成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8-78,共11页
基于广州市2022年文化创意企业与2000~2022年游戏企业时空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等方法,分别从不同区域与不同子产业视角,对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子产业--游戏产业为实证案例,运用标... 基于广州市2022年文化创意企业与2000~2022年游戏企业时空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等方法,分别从不同区域与不同子产业视角,对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子产业--游戏产业为实证案例,运用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深入探究游戏产业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选取区位、交通、地价、设施、人才、产业和政策作为影响因子,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广州游戏产业空间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市场、文脉、技术、资源以及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显著的趋城市中心特性,并且在中心区外围呈现出“多中心”小规模集聚的空间特征,总体形成了“核心—外围”圈层式布局结构,而文化创意不同子产业之间则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分布密度和发展阶段;(2)游戏产业进一步在集聚经济、企业衍生、政府规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2000-2022年间,实现了向东向南“单中心集聚—双中心集聚—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广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自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游戏产业 空间格局特征 空间格局演变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