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牧交错带西段景观结构和空间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祁元 王一谋 王建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006-2014,共9页
农牧交错地区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运用景观学理论 ,选取典型区域通过具体的景观特征指数分析了西北农牧交错景观的景观结构和景观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和人类作用是西北农牧交错区景观异质性的主导因素 ,地貌越破碎人类... 农牧交错地区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运用景观学理论 ,选取典型区域通过具体的景观特征指数分析了西北农牧交错景观的景观结构和景观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和人类作用是西北农牧交错区景观异质性的主导因素 ,地貌越破碎人类作用越强 ,景观也越破碎 ,斑块不规则性越高 ,景观多样性越高。进一步的景观样带分析显示 ,研究区景观结构呈一定的空间梯度变化 ,由南向北景观破碎度减小 ,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西段 景观结构 空间异质性分析 景观特征指数 空间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郴州市郴江河流域水质与土地利用关联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周石松 汤玉奇 +2 位作者 程宇翔 邹滨 冯徽徽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0-240,共11页
为了研究郴州市郴江河流域水质与土地利用关联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采集了2021年9月流域水质与高分遥感数据;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流域缓冲区划分,计算土地利用组分及各地类斑块形状、尺寸及分布等景观配置;利用单因子、多因子相关性分... 为了研究郴州市郴江河流域水质与土地利用关联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采集了2021年9月流域水质与高分遥感数据;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流域缓冲区划分,计算土地利用组分及各地类斑块形状、尺寸及分布等景观配置;利用单因子、多因子相关性分析,进行区域土地利用对水质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水质与土地利用单因子空间异质性关联分析中,圆形缓冲区的普适性优于河岸缓冲区,而河岸缓冲区在分析建筑用地占比对各水质参数的影响方面起补充作用。在多因子空间异质性关联分析中,河岸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水质参数的解释率普遍高于圆形缓冲区,圆形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水质参数的总解释率最大值出现在半径700 m尺度。②不同土地利用组分对水质的影响不同,耕草地、林地、水域面积占比与水质呈正相关关系,建筑物、裸地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耕草地与建筑用地对水质影响最大;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要考虑到土地利用组分的影响,合理分配人工地物和自然地物面积占比。③不同土地利用景观配置对水质影响不同。其中反映斑块形状与尺寸的景观形状指数(landscape shape index,LSI)、最大斑块指数(largest patch index,LPI)对水质存在负面影响,反映斑块分布的散布与并列指数(interspersion and juxtaposition index,IJI)和水体氨氮(ammonia nitrogen,NH3-N)含量在小尺度内呈负相关。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更要考虑到景观配置的合理性,例如要控制缓冲区内优势地类斑块大小。研究结论找出了最能影响水质的缓冲区大小,揭示了最能解释郴江河水质的土地利用组分及其景观配置,为郴江河水质恶化的科学治理措施提供选择依据,对水环境保护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质 土地利用 空间异质性分析 郴州市郴江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地铁公交换乘量影响因素与空间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郑乐 高良鹏 陈学武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8,共11页
作为多模式公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与地面公交的衔接换乘是城市客运交通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南京市多源数据分析地铁与公交之间的换乘需求,以地铁公交换乘量为因变量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地铁站点周边共享单车使用... 作为多模式公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与地面公交的衔接换乘是城市客运交通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南京市多源数据分析地铁与公交之间的换乘需求,以地铁公交换乘量为因变量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地铁站点周边共享单车使用量、公交供给特性、换乘可达性以及地铁网络特性对换乘需求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比于线性回归模型以及传统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地铁公交换乘量的影响因素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公交运营班次供给以及可达站点数量的提升能够促进地铁公交间的换乘;公交站点周边住宅型POI(Point of Interest)数量在城市外围区域对换乘量起到促进作用,企业型POI数量则对换乘量起到抑制作用;共享单车借用量会抑制地铁与公交之间的换乘需求,特别是在与中心城区联系紧密的城市外围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空间异质性分析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换乘需求 网络结构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盐碱地治理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志超 祁雨薇 +3 位作者 汪东川 姜杰 韩明利 赵人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406-6417,共12页
将Landsat-8 OLI影像与Sentinel-2号影像结合,利用光合有效辐射比率(FPAR),构建适用于MODIS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影像空间分辨率提高的逐层逐像元修正因子,实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赵贵圪旦组盐碱地农田改良前后的植被长势监测,同时结合... 将Landsat-8 OLI影像与Sentinel-2号影像结合,利用光合有效辐射比率(FPAR),构建适用于MODIS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影像空间分辨率提高的逐层逐像元修正因子,实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赵贵圪旦组盐碱地农田改良前后的植被长势监测,同时结合不同深度土壤的含盐量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方法与热点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了全局土壤含盐量变化与植被长势变化的局部差异。结果表明:(1)12—20号地块内土壤含盐量改良效果最明显,且研究区改良效果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深度0—20cm,盐土向中度盐土转入面积最大;土壤深度20—40cm,强度盐土向中度盐土转入面积最大;土壤深度40—60cm,强度盐土与盐土的转入面积大于转出面积,其他土壤的转入面积小于转出面积。(2)研究区内,GPP提升区域比降低区域面积约多60.36hm~2,占研究区面积的42.88%;同时,对改良前植被GPP低值区域提高效果更明显。(3)GPP提升区域中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12—17、25—27、34号地块内,该区域改良效果显著;GPP降低区域中冷点区域集中分布在6、12—14、22—23、27—28、30—31号地块内,该区域改良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盐量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空间异质性分析 逐层逐像元修正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