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型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严太华 张凯越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2,40,共13页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作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大议题。基于2006—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内部发展差...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作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大议题。基于2006—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内部发展差距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自贸区的设立能够同时缩小本城市及周边城市的区域内部发展差距,且主要通过激发创业活力、加速要素流动和推动产业协同集聚三种机制发挥作用。制度创新排名靠前的自贸区和非中心城市自贸区,对于缩小本城市以及地理位置相近城市的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均具有显著效果,而中心城市自贸区的影响相对较小,制度创新排名靠后的自贸区则不能产生显著影响。此外,自贸区对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影响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周边160千米范围内,呈现出空间衰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区域协调发展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空间衰减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与体育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相关关系——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
2
作者 邓卫权 岑聪 詹新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1-314,共14页
以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的44个有代表性的体育企业为数据采集对象,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与体育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该政策促进试点城市的样本企业提高2.00%的新质生产力水平... 以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的44个有代表性的体育企业为数据采集对象,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与体育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该政策促进试点城市的样本企业提高2.00%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且不只影响试点城市的样本企业,也影响其邻近城市的样本企业,这一相关关系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样本企业数字化创新在这一相关关系中产生了35.5%的中介作用;在该政策的影响下,样本企业新质生产力由我国内地东南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扩散,且地理分布范围日益扩大。上述研究结论不仅可以加深对体育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也为扩大“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推行范围提供了依据,还为体育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产业 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体育企业 新质生产力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开通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钟绍鹏 李真 +1 位作者 隽海民 赵蒙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0-177,共8页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面板房价数据,根据所处区位和属性,将住宅区分为市区、郊区、高档小区、一般小区、距站点500 m以内、距站点500~1 000 m之间6类住宅。以南京地铁4号线为处理组,地铁7号线为控制组,分别建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量化分...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面板房价数据,根据所处区位和属性,将住宅区分为市区、郊区、高档小区、一般小区、距站点500 m以内、距站点500~1 000 m之间6类住宅。以南京地铁4号线为处理组,地铁7号线为控制组,分别建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量化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开通对差异化住宅价格产生的影响。空间因素影响结果表明,地铁4号线的开通会使沿线站点1 000 m范围内的房价平均上升1.16%;对沿线市区住宅价格影响低于郊区住宅;对沿线一般住宅小区价格增值影响约是高档住宅小区的2倍;对距站点500 m以内住宅价格增值影响略小于距站点500~1 000 m住宅。特征模型结果表明,市区住宅及高档住宅小区在噪音多、道路拥挤且教育资源不匹配的情况下会导致住宅价格下降;距离商场较近对高档住宅小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对一般住宅小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住宅价格 增值效应 网络爬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觉下低碳城市试点与绿色创新研究
4
作者 宋德勇 华斯琦 王志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18,共22页
低碳城市试点是我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为了检验低碳城市试点方案(Low Carbon City Pilot Scheme,LCCPS)对我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更全面地理解该政策的影响范围和效果,基于2003-2020年中国城市绿色... 低碳城市试点是我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为了检验低碳城市试点方案(Low Carbon City Pilot Scheme,LCCPS)对我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更全面地理解该政策的影响范围和效果,基于2003-2020年中国城市绿色专利授权数据构建了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patial 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结果表明:①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却对邻近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②相对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最大。③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规模大的地区的绿色创新技术水平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同时城市规模大的城市对邻近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与资源型城市相比,非资源型城市通过实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可以更好地推动绿色创新技术的研发,且资源型城市对其邻近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④机理分析表明,科技人才、绿色财政支持、绿色投资是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影响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机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试点 低碳发展 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专利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铁建设与城市减霾绩效: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经验考察 被引量:7
5
作者 贾锐宁 邵帅 +2 位作者 郑英杰 范美婷 余燕团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9-121,共13页
基于2004—2016年中国24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样本,在准确测算城市减霾绩效的基础上,采用连续型多期空间双重差分(SDID)模型,实证考察高铁服务强度对减霾绩效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高铁服务强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本地的减霾绩效,但同... 基于2004—2016年中国24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样本,在准确测算城市减霾绩效的基础上,采用连续型多期空间双重差分(SDID)模型,实证考察高铁服务强度对减霾绩效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高铁服务强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本地的减霾绩效,但同时也会恶化邻近地区的减霾绩效,且这种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存在于500 km以内;高铁服务强度的提升主要通过产业结构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人力资本集聚效应三种传导途径促进本地减霾绩效的改善,并可以通过减霾绩效的空间关联效应及人力资本虹吸效应对邻近地区的减霾绩效产生影响;高铁服务强度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减霾绩效的改善作用较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对资源型城市减霾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并且其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仅体现于中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服务强度 雾霾污染 减霾绩效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模型的中国碳交易减排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若男 杨力俊 赵晓丽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2021年第5期486-496,共11页
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是推动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手段,基于空间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减排效果。基于中国1999—2017年285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碳交易试点的减排效果及传导机... 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是推动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手段,基于空间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减排效果。基于中国1999—2017年285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碳交易试点的减排效果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碳交易不但能有效促进本地二氧化碳减排,而且对周边地区还存在一定溢出效应;第二,碳交易可以推动试点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同时驱动二氧化碳减排;第三,碳交易在工业规模更大的地区有更好的二氧化减排效果及溢出效应;第四,碳交易通过推动试点地区及周边地区研发人员增加和研发投入低碳化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基于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 二氧化碳减排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交易试点政策溢出效应下的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武祯妮 尹应凯 金铭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96,共15页
在党的二十大对“双碳”目标进行了全新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如何厘清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是推进和优化中国地区碳交易市场的关键。基于多期差分模型和空间差分模型,评估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对本地和邻地碳减排产生的直接影响和溢出... 在党的二十大对“双碳”目标进行了全新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如何厘清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是推进和优化中国地区碳交易市场的关键。基于多期差分模型和空间差分模型,评估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对本地和邻地碳减排产生的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并进一步从现实角度出发,分析并佐证了碳交易试点政策是引起试点地区向其他非试点地区转移隐含碳排放责任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碳交易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碳减排效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2)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减少了试点地区本地的直接碳排放和邻地转移溢出到本地的间接碳排放,但是试点地区会将自身的碳排放责任转移到经济地理接近且经济发展状况相似的非试点地区;(3)在当前碳交易政策实施阶段,试点地区均为中国净碳责任转出区域,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驱动了试点地区向非试点地区转入隐含碳排放责任,且非试点地区间的隐含碳排放责任转移不受政策效应影响,其目的是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试点政策 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 多期差分模型 空间差分模型 经济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碳减排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汪磊 张薇薇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69,共6页
文章基于2005-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并将批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内生时空权重矩阵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碳排... 文章基于2005-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并将批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内生时空权重矩阵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碳排放的时空效应。结果显示:(1)全国碳排放的波动演进趋势较为明显,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特征。(2)整体上,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呈现波动扩大的趋势,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3)各区域碳排放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空间非均衡性依然较大。(4)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碳排放的时空效应显著,说明随着生态文明政策逐年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区域碳减排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碳排放量 试点政策 内生时空权重矩阵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邓世成 吴玉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9,共15页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绿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和动力源泉,更是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该研究采用2006—2021年中国110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空间渐进双重差分模型,从空间...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绿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和动力源泉,更是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该研究采用2006—2021年中国110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空间渐进双重差分模型,从空间溢出视角考察了低碳城市建设对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时空异质性,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了低碳城市建设影响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尤其对城市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的驱动效应更强。此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存在“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本城市的低碳治理将向空间相邻城市溢出“政策红利”,激励空间相邻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且“政策红利”主要提高了空间相邻城市的绿色专利申请量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3)时空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在资源型城市中的政策激励效应存在时滞性,在政策实施后的第5年开始逐步增强;该效应还存在城市发展阶段和初始绿色创新水平的异质性,其在成熟型城市、再生型城市以及绿色创新高水平城市中更显著,且政策激励效应的空间正向溢出在再生型城市和绿色创新高水平城市中更显著。(4)机制检验表明,低碳城市建设通过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经济集聚程度,从而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5)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政策试点范围的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存在显著的推广效应。该研究拓宽了低碳城市建设的绿色创新效应的研究视角,为夯实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现有成果、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绿色技术创新 低碳城市试点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一体化下人才集聚、知识溢出的时空演化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靳财 李坦 +2 位作者 惠宝航 劳昕 沈体雁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67-1685,共19页
为深入了解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区域人才集聚和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运用渐进式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了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对人才集聚与知识溢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一体化政策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才集聚和知识溢... 为深入了解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区域人才集聚和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运用渐进式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了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对人才集聚与知识溢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一体化政策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才集聚和知识溢出,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异质性分析表明,一体化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心城市的人才集聚与知识溢出,对外围城市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从人口维度看,一体化政策对于大中型人口规模城市的人才集聚和知识溢出影响更积极。3)机制分析表明,城市化水平、市场一体化、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越高的城市,一体化政策对人才集聚的正向作用越大;一体化政策还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显著促进了人才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集聚 知识溢出 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一体化政策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数智化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影响机制与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鲲 潘均柏 +1 位作者 林志森 李北伟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50,共14页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位态势理论测算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并基于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港澳台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数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框架下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位态势理论测算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并基于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港澳台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数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框架下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因果推断,研究结论表明:创新型省份建设和数智化均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邻地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数智化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具有负向邻地效应;创新型省份建设能够通过促进区域数智化,间接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创新支撑、创新资源、创新活力、创新环境等环节的竞争力;创新型省份建设驱动区域数字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机制路径不仅在处置组有效,也同时在控制组有效。经验证,“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数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是可行且具备可推广意义的机制路径,同时实证过程中发现的“数智鸿沟”、萌芽型省份政策效应不显著等问题也为相关政策的改进和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省份建设 数智化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提质之谜:从全面创新改革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鲲 潘均柏 +1 位作者 李佳杰 李北伟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9,共14页
本文基于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两个维度评价了新发展格局质量,并从繁衍、变异、适应、流动、锁定破解5个维度评价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指数,形成2010~202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 本文基于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两个维度评价了新发展格局质量,并从繁衍、变异、适应、流动、锁定破解5个维度评价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指数,形成2010~202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新发展格局质量”研究系统进行准自然实验,得到结论如下:(1)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均能够显著促进新发展格局质量;(2)在其他地区进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对本地区新发展格局质量具有促进效应,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对新发展格局质量的空间传导效应显著为负;(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通过正向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对区域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产生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新发展格局质量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重机器学习模型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设立与土地利用效率——基于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学广 蒋策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6,共13页
国家级新区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国家战略区域,对推动区域生产要素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1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 国家级新区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国家战略区域,对推动区域生产要素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1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首先,国家级新区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且至少持续10年的提升效应,但它会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其次,国家级新区对行政等级较高或位于东部地区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效应较小,同时可显著提升周边150—250 km范围内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最后,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级新区通过创新效应、结构效应和集聚效应三重路径对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土地利用效率 时空异质性 双重差分模型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轨道交通能否促进北京产业扩散?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文通 陆军 孙铁山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0-97,共8页
本文基于三次经济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利用空间双重差分(SDID)模型,探讨发展轨道交通能否促进北京产业扩散。研究表明:(1)面对轨道交通网络扩张,服务业倾向于集聚在北京城市中心;制造业更依赖地面交通,轨道交通对其产业分布... 本文基于三次经济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利用空间双重差分(SDID)模型,探讨发展轨道交通能否促进北京产业扩散。研究表明:(1)面对轨道交通网络扩张,服务业倾向于集聚在北京城市中心;制造业更依赖地面交通,轨道交通对其产业分布影响不显著。(2)就服务业细分行业而言,随着轨道交通网络扩张,生活服务业扩散到北京郊区;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到中心区;公共服务业对轨道交通发展不敏感。(3)就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而言,金融业倾向于向市中心进一步集聚;交通运输业随轨道交通发展向郊区扩散;其他细分行业情况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北京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产业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谭志雄 邱云淑 +2 位作者 罗佳惠 韩经纬 陈思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55,共18页
高铁建设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对区域要素流动、经济活动开展和产业空间格局构建影响深远。深入考察高铁开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对合理规划高铁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探讨了高铁开通引致第三产... 高铁建设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对区域要素流动、经济活动开展和产业空间格局构建影响深远。深入考察高铁开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对合理规划高铁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探讨了高铁开通引致第三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立足高铁的时空效应,重点考察劳动力流动引致的知识溢出等效应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采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不仅以空间滞后项的系数判断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还以间接效应衡量空间溢出效应的程度。考虑长江经济带高铁网络布局不平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资源禀赋不同的城市高铁开通后引起的效应可能有所区别,分区域及细分行业研究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的异质性;并进一步从劳动力转移视角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高铁开通不仅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亦明显促进了相邻城市的产业集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的正向作用高于中部城市,对西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并无明显影响;高铁开通对不同细分行业作用效果差异明显,对批发零售、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及教育等行业集聚水平作用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高铁开通拓展了劳动力自由流动范围,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知识溢出影响第三产业集聚;劳动力转移也是高铁开通影响长江经济带中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的重要传导机制。因此,未开通高铁城市应加快推进高铁网络建设,优化产业空间格局;中、东部地区应加大第三产业中高端产业的承接力度,促使产业升级;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高铁对劳动力要素的空间重构效应,警惕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文章将空间溢出效应引入双重差分模型,判断高铁引致的第三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程度;基于“时空压缩”效应下劳动力流动视角考察“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双重影响下的异质性,丰富了高铁建设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的理论研究,对高铁建设规划与第三产业布局协同联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开通 第三产业集聚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劳动力流动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高新区能否提升城市创新水平? 被引量:59
16
作者 李政 杨思莹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9-67,共19页
文章基于2003年至2016年我国21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并且... 文章基于2003年至2016年我国21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并且高新区设立带动的城市投资集聚是推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并非源于其对周边城市创新资源的掠夺,相反高新区设立对周边城市和省内城市均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提升了本省城市和周边外省城市创新水平。此外,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能够显著提升一般地级市创新水平;随着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高新区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直至不再显著的非对称"倒V型"变化特征。但是研究也发现,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影响的区位异质性并不显著,高新区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高新区 城市创新水平 投资集聚 溢出效应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开通促进了城市绿色转型吗? 被引量:8
17
作者 胡浩志 孙立雪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43,共15页
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4个城市空间面板数据,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和环境转型三个层面构建城市绿色转型指标体系,并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转型总体具有收敛性;在高铁开通的影响... 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4个城市空间面板数据,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和环境转型三个层面构建城市绿色转型指标体系,并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转型总体具有收敛性;在高铁开通的影响下,东部城市的绿色转型明显受到抑制,而中部与西部城市则受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高铁开通主要通过人口流动对城市绿色转型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开通 城市绿色转型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DID与SDID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邓荣荣 张翱祥 陈鸣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共11页
文章对高铁开通影响生态效率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认为高铁开通将形成一种跨越区域界限的影响,这一影响可分为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进一步基于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出城市生态效率,利... 文章对高铁开通影响生态效率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认为高铁开通将形成一种跨越区域界限的影响,这一影响可分为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进一步基于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出城市生态效率,利用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模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方法评估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高了节点城市的生态效率;中介机制分析表明,高铁建设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了节点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高铁开通不仅改善了节点城市的生态效率,而且显著促进了周边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高铁开通 生态效率 双重差分模型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源污染治理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以洞庭湖平原为例
19
作者 文高辉 周雄 +2 位作者 胡贤辉 周浩 周翼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6期7852-7868,共17页
洞庭湖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面临着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任务,研究相关政策对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保护区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从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实践视角出发,利用2010—2021年洞庭湖平原县... 洞庭湖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面临着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任务,研究相关政策对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保护区域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从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实践视角出发,利用2010—2021年洞庭湖平原县级尺度农村统计年鉴数据等数据,基于非期望产出SBM(Slack⁃Based Measure,SBM)模型测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运用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治理对试点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并评估变量间存在空间依赖性的政策冲击效果。结果表明:(1)2010—2021年,洞庭湖平原试点地区的面源污染治理对当地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该治理政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2010—2021年,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对试点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时间异质性,该政策对2016年开始试点的地区的影响大于2017年开始试点的地区,即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对第一批试点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产生的效果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批试点地区在政策支持、技术及经验积累、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3)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吸取试点地区有效经验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绿色农业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是提高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重要举措。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低碳高效的耕地利用政策,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治理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安慰剂检验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