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城市工资溢价--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修岩 武小菲 汲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5,F0003,147,共16页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人口呈现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长期趋势,对城市的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重大影响。基于LandScan全球人口分布数据,计算出衡量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人口平均密度、人口加权密度和变异系数,探讨在不同规模等...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人口呈现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长期趋势,对城市的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重大影响。基于LandScan全球人口分布数据,计算出衡量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人口平均密度、人口加权密度和变异系数,探讨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城市工资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对城市工资溢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城区常住人口小于100万的中小城市,人口平均密度对城市工资溢价没有影响。进一步通过人口加权密度和变异系数考察城市空间紧凑程度的影响发现,紧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导致工资折价,而在其他城市导致工资溢价。这意味着中国超大城市仍具有较大集聚空间,而目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制约集聚效应发挥。研究结论为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城市人口集聚经济 人口加权密度 变异系数 城市工资溢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视角下的新城建设空间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
2
作者 魏昱昊 于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1,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城建设在增长主义导向下呈现粗放扩张的特点,伴随城市建设进入做优增量的转型期,政府亟待厘清新城空间的发展机制,从而转变新城建设的治理方式。基于城市政体理论对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的分析,选取南京河西新城为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城建设在增长主义导向下呈现粗放扩张的特点,伴随城市建设进入做优增量的转型期,政府亟待厘清新城空间的发展机制,从而转变新城建设的治理方式。基于城市政体理论对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的分析,选取南京河西新城为研究对象,划分其3个建设阶段,研究各阶段的开发模式及产生的空间效应,分析各阶段的空间发展机制。指出政府、市场和社会间的关系变化影响着新城的空间建设,应该构建“强政府+强市场+强社会”的治理结构,建设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新城,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转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新城建设 空间发展模式与机制 城市政体理论 南京河西新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地资源型城市地域空间发展模式:基于东川区的实证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继飞 邓伟 刘邵权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06-1215,共10页
通过对东川地域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和山地资源型城市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机制的探讨,综合东川地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了东川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与模式。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尝试提出中国西南地形起伏极大... 通过对东川地域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和山地资源型城市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机制的探讨,综合东川地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了东川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与模式。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尝试提出中国西南地形起伏极大的中高山区国土开发的适宜模式。结论如下:①东川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以山地自然生态为约束、保护与发展相协同;基本模式是整体均衡的地域空间管制模式,山地自然生态友好型的产业成长模式和"点状"开发模式。②现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并不完全适宜指导西南中高山地区的开发实践。"点状"开发模式有助于引导形成自然生态与"点状"开发区有机融合的地域空间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相对集中地提升其现代化水平,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真正实现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空间发展模式 山地资源型城市 “点状”开发模式 东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运会背景下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思考——供需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7
4
作者 彭涛 王建军 +1 位作者 李晓晖 易晓峰 《规划师》 2006年第8期65-68,共4页
重大体育赛事主办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可以抽象地分为“1×1”模式和“1+1”模式。在亚运会背景下,为了尽快提升广州的城市服务水平和效率,提高城市空间质量,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发展的“1×1”模式应尽快起动。但也应... 重大体育赛事主办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可以抽象地分为“1×1”模式和“1+1”模式。在亚运会背景下,为了尽快提升广州的城市服务水平和效率,提高城市空间质量,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发展的“1×1”模式应尽快起动。但也应看到“1×1”模式虽迎合现阶段发展问题解决的需要,能较快地提高城市竞争力,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州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等问题,“1+1”的模式更有利于广州未来长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运会 空间发展模式 重大体育赛事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产业-园区”一体化的开发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攀 王兴平 贺志华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53,共7页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开发区发展趋于成熟,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文章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梳理开发区空间发展历程,探究企业空间拓展与开发区空间配置之间的矛盾,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要求出发,对开发...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开发区发展趋于成熟,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文章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梳理开发区空间发展历程,探究企业空间拓展与开发区空间配置之间的矛盾,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要求出发,对开发区按照"企业-产业-园区"一体化模式的空间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从明确开发区空间发展方向、合理配置企业用地规模和更新产业类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空间 产业发展 空间发展模式 开发区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多镇连体式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震 丁睿 刘晋媛 《规划师》 2005年第11期82-85,共4页
多镇连体式小城镇普遍存在于山区市县,在一定时期具有较大的辐射和聚集效应,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展,其行政区划的制约、地域界限的不清、功能的重复等弊端逐渐显现,因此,根据各个城镇的发展特点、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地域结构,对多镇连体... 多镇连体式小城镇普遍存在于山区市县,在一定时期具有较大的辐射和聚集效应,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展,其行政区划的制约、地域界限的不清、功能的重复等弊端逐渐显现,因此,根据各个城镇的发展特点、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地域结构,对多镇连体式小城镇分别采取单中心、团状紧凑式和多中心、组团并进式等空间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城镇一体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镇连体 空间发展模式 小城镇 城镇体系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中城镇群体空间发展模式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玮玮 杨建军 《现代城市研究》 2006年第4期59-63,共5页
结合浙中城镇群的演进过程与发展现状,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城镇群空间组织模式的借鉴,进行实证的比较研究,提出浙中城镇群“多核心轴带都市区”的空间发展模式构想。
关键词 多核心 空间发展模式 浙中城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中心地区空间发展模式探讨
8
作者 钱晨佳 吴志城 《规划师》 2003年第1期52-55,共4页
在分析西宁市中心区的地理、经济和交通区位的基础上,探讨中心区在功能完善、规模扩展和布局演变条件下的空间发展模式,具体提出整体结构模式、用地整合模式、交通组织模式、绿化景观模式、滨水居住空间模式和景观节点模式6种空间发展模... 在分析西宁市中心区的地理、经济和交通区位的基础上,探讨中心区在功能完善、规模扩展和布局演变条件下的空间发展模式,具体提出整体结构模式、用地整合模式、交通组织模式、绿化景观模式、滨水居住空间模式和景观节点模式6种空间发展模式,并以整体结构模式为例,探讨空间发展模式对规划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市 中心地区 空间发展模式 居住空间 绿化景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与“人本”理念下未来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 被引量:17
9
作者 伍蕾 谢波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4-19,44,共7页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将会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协调"技术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未来城市探索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未来城市探索演进历程的认识,总结得出未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从早期追求技术理性...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将会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协调"技术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未来城市探索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未来城市探索演进历程的认识,总结得出未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从早期追求技术理性与秩序,转向当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并结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从智慧宜居、智慧交通和智慧生态等方面探讨了适应"技术"和"人本"协调发展的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城市 演进历程 发展理念 空间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长、结构和效率——兼评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被引量:11
10
作者 丁成日 《规划师》 2008年第12期35-39,共5页
研究表明,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存在六种缺少效率的典型形态,分别是:分散组团式发展、破碎化的土地开发、过度规模的土地开发、蛙跳式发展、空间随机式发展、过度的混合用途。为推动城市可持续的空间发展,应增强城市规划中经济、定量、模... 研究表明,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存在六种缺少效率的典型形态,分别是:分散组团式发展、破碎化的土地开发、过度规模的土地开发、蛙跳式发展、空间随机式发展、过度的混合用途。为推动城市可持续的空间发展,应增强城市规划中经济、定量、模型等方面的分析;引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实行灵活和多样的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实行灵活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空间结构 城市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旧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万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7-101,共5页
通过对上海市旧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空间资源类型、产出模式和动力机制等的分析可知,上海市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居住空间、传统工业仓储空间、传统商业空间和各种混杂地带等存量空间资源,坚持走内涵式"软改造"之路,探... 通过对上海市旧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空间资源类型、产出模式和动力机制等的分析可知,上海市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居住空间、传统工业仓储空间、传统商业空间和各种混杂地带等存量空间资源,坚持走内涵式"软改造"之路,探索以社区为载体、政府有效引导的自组织更新方式,通过积极的扶持政策、正面的舆论导向等措施,推动旧城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旧城区的振兴和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空间发展模式 上海市旧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珠江河口变迁对广州南沙空间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丰林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1,76,共5页
强调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珠江河口变迁过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表明,位于珠江河口的广州南沙地区要高度重视河口这一特殊、敏感的地理区位,从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角度,科学地... 强调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珠江河口变迁过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表明,位于珠江河口的广州南沙地区要高度重视河口这一特殊、敏感的地理区位,从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角度,科学地进行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河口 变迁 空间发展模式 南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发展要素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以余姚市姚东片区规划研究为例
13
作者 罗明 倪敏东 陈珍珍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55,共6页
城镇空间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城镇空间结构呈现出多要素特性。为了更好地引导城镇空间发展,应从可控要素和不可控要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构建适宜的空间发展结构。余姚市姚东片区的规划研究探讨了基于发展要素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 城镇空间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城镇空间结构呈现出多要素特性。为了更好地引导城镇空间发展,应从可控要素和不可控要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构建适宜的空间发展结构。余姚市姚东片区的规划研究探讨了基于发展要素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通过确定片区空间发展要素,并考虑这些发展要素的时空层次,分成设施导向期、空间联动期和网络形成期3个发展阶段,最后确定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要素 城镇空间发展模式 城镇空间结构 余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寿光市空间发展新模式:从中心全能到全域协作
14
作者 杜锐 董灏 +1 位作者 王贝妮 柴刚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6-99,共4页
新的发展形势下,区域经济成为寿光市发展的主题,空间引导思路随即产生变化,由单一的依托中心城区向区域联动转换。《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分析了区域发展态势和县域经济转型下的空间需求,提出了"海陆联动"的发展... 新的发展形势下,区域经济成为寿光市发展的主题,空间引导思路随即产生变化,由单一的依托中心城区向区域联动转换。《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分析了区域发展态势和县域经济转型下的空间需求,提出了"海陆联动"的发展战略,在市域层面谋划支撑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城一区"空间结构。寿光市的全域空间规划思路对处在大都市区内部的县级单元规划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空间发展模式 全域规划 寿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新型社区空间发展特征与模式简析——以成都郫县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越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第4期41-49,55,共10页
成都作为全国首个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城市,近年来以城乡统筹为发展理念,为解决城乡差异和"三农"问题,统一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空间发展形成了新的特征和模式。从成... 成都作为全国首个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城市,近年来以城乡统筹为发展理念,为解决城乡差异和"三农"问题,统一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空间发展形成了新的特征和模式。从成都农村新型社区发展的总体情况入手,重点针对成都郫县农村新型社区案例,从社区经济空间、形态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不同视角详细分析了社区空间的现状特征,并延续前文3个层次空间分析的线索,提出社区空间发展的模式:产业集群发展、集中紧凑布局;社区布局"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1+21"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布局;社会空间多元化、集中化和开放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农村新型社区 空间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革命、云计算与城市发展空间模式创新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凤超 韩海雯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0,161,共6页
从本源意义上讲,所有城市病都可以归根于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发展的三大动力——集中化经营方式、化石能源机制和城市内循环机制。云计算为企业经营方式和城市内部循环机制的改进提供了技术性变革的契机。云计算产业的战... 从本源意义上讲,所有城市病都可以归根于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发展的三大动力——集中化经营方式、化石能源机制和城市内循环机制。云计算为企业经营方式和城市内部循环机制的改进提供了技术性变革的契机。云计算产业的战略价值在于它实质上改变了其他产业的传统组织方式、决策方式和经营方式,对我国支柱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变革等产生深远影响。云制造代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方向,它从全新视角重新诠释了以坚实的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内涵,也意味着城市逆膨胀化发展成为可能。分散式"众核型"城市发展空间模式,有助于实现区域均衡与城市健康的良性互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革命 云计算 产业融合 工业化模式 城市发展空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京津冀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崔民选 阎志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5期60-68,共9页
中国经济新常态已进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关键期,而空间规划则是这一时期政府主导公共政策和公共产品,进而配置资源的"牛鼻子"。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战略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规划已经启动,而其中... 中国经济新常态已进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关键期,而空间规划则是这一时期政府主导公共政策和公共产品,进而配置资源的"牛鼻子"。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战略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规划已经启动,而其中的关键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空间发展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应对多重而复杂的严峻挑战,加快与"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环渤海合作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经济地理空间结构的有效衔接,提升京津冀协同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与全国、全球互动的世界级城市群体系,从而实现开放型京津冀空间战略新格局。中国已经进入以空间规划体系为主导的"多规合一"、空间结构优化、空间秩序协同、空间力量重构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京津冀空间规划 空间发展模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新发展——评《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
18
作者 陈跃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8-688,共1页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肖爱玲先生专著《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是西汉城市地理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不仅把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城市史研究也作了有益探索。全书分为6章,分别为“绪论”、“西汉城市发展时空...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肖爱玲先生专著《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是西汉城市地理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不仅把历史城市地理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城市史研究也作了有益探索。全书分为6章,分别为“绪论”、“西汉城市发展时空特征”、“西汉城市性质与职能”、“西汉城市等级研究”、“西汉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研究”、“西汉城市发展演变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理 空间演化 城市体系 中国历史 西汉 空间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 商务印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区空间密度在城市小学空间发展的应用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沈若宇 何川 范悦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30,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经济发展迅猛,人口激增,导致学位紧缺,基础教育设施发展矛盾重重。其中以福田区人口密度最高,土地面积在主城区中最小,有限用地下如何保障基础教育学位的供给及品质成为教育空间发展的主要矛盾。近年来,高密度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经济发展迅猛,人口激增,导致学位紧缺,基础教育设施发展矛盾重重。其中以福田区人口密度最高,土地面积在主城区中最小,有限用地下如何保障基础教育学位的供给及品质成为教育空间发展的主要矛盾。近年来,高密度城市环境下中小学校的集约建设问题不断探索发展,但往往局限于单一学校的改扩建,缺乏整体考虑及理性的判断标准。以此为出发点,在前期学区空间密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福田区小学及其学区展开调研及数据收集工作,针对其就学供需关系,学校利用程度及学区利用程度展开分析,归纳基于学区空间密度的城市小学及其学区空间发展类型,并结合福田区现状,针对小学学区空间发展类型,提出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在解决福田区城市小学空间发展整体策略的同时,为基础教育学校及其学区空间发展模式的选取提供了相应的借鉴意义,并对其相关模式的评判归纳了相应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小学 学区 学区空间密度 空间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理条件下兰州城市空间发展逻辑与规划应对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铭 董志海 张敬赛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1-67,共7页
兰州作为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随着国家功能的注入及人口的不断流入,中心城区所在的黄河河谷区域人地矛盾高度紧张;兰州并非没有向外进行城市空间扩张,但兰州新区的建设不仅没有缓解中心城区的空间压力,中心城区的空间压力... 兰州作为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随着国家功能的注入及人口的不断流入,中心城区所在的黄河河谷区域人地矛盾高度紧张;兰州并非没有向外进行城市空间扩张,但兰州新区的建设不仅没有缓解中心城区的空间压力,中心城区的空间压力反而在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兰州所处的复杂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兰州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没有与地理条件相匹配才造成当前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分析兰州城市空间与自然地理空间的关系,揭示当前兰州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问题,提出兰州城市空间格局重构思路和规划应对策略,试图给兰州城市空间的未来发展开出“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环境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