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攀升的机制检验
1
作者 崔祥民 张子煜 黄安仲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29,共6页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为提高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提供了重要动力。文章基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选择200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在促进制造业...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为提高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提供了重要动力。文章基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选择200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在促进制造业价值地位攀升过程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更加显著地拉动了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价值链地位攀升。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攀升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负向遮掩效应。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价值链地位 数据要素 空间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网络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邱语 张卫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0-215,共16页
基于2005—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DID模型、空间DID模型,实证检验高铁网络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高铁网络显著改善了劳动力空间错配,高铁开通使沿线城市劳动力错配平均下降8.2%,且经停频次每增加一... 基于2005—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DID模型、空间DID模型,实证检验高铁网络对劳动力空间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高铁网络显著改善了劳动力空间错配,高铁开通使沿线城市劳动力错配平均下降8.2%,且经停频次每增加一趟,劳动力错配进一步下降0.4%,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高铁网络通过劳动力跨区流动、产业集聚渠道显著改善了外围地区大规模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劳动力空间错配;第三,高铁网络通过产业集聚渠道显著改善了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劳动力空间错配,且其改善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劳动力空间错配 多时点双重差分法 空间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溢出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钱丽 汪美鑫 肖仁桥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08-119,共12页
低碳试点政策是促进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以2009-2021年中国26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多种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低碳试点政策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低碳试点政策促进试点城市碳中和技术创... 低碳试点政策是促进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以2009-2021年中国26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多种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低碳试点政策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低碳试点政策促进试点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且对零碳与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更显著;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在高行政等级、大规模人口、低资源依赖、高数字化水平和高环境规制城市表现更显著。第二,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强化政府管制、完善市场制度和加强社会监督促进碳中和技术创新,其中,政府管制的传导作用最显著,其次是市场制度,而社会监督的作用最弱。第三,低碳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来自邻近地区的间接效应占比高达77%,且产业结构优化会增强低碳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试点政策 碳中和技术创新 制度理论 空间双重差分法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能否因“智慧”而“绿色包容”?——基于中国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成坤 张茗泓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8,共14页
智慧城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的产物,而包容性绿色增长则是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思想,智慧城市试点能否推动中国包容性绿色增长还有待进行检验。该研究基于2009—2020年2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 智慧城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的产物,而包容性绿色增长则是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思想,智慧城市试点能否推动中国包容性绿色增长还有待进行检验。该研究基于2009—2020年2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了智慧城市试点对中国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此外,还对政策效应的子系统路径、区位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智慧城市建设会对包容性绿色增长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政策效应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并且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和绿色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不显著。②智慧城市建设对包容性绿色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其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均表现出显著的积极影响,在东北地区表现出显著的消极影响,在中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③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点,智慧城市建设能显著促进邻近非试点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绿色增长,但是仅能显著促进邻近试点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提升政策试点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应将重点放在推动包容性增长,基于各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试点目标;另一方面,应促进地区间试点经验和创新资源的交流,合理安排创新资源的投入水平,避免“洼地效应”和“虹吸效应”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试点 包容性绿色增长 多期双重差分法 空间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碳汇减损效应--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4
5
作者 童昀 王灵恩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62,共14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生态文明战略有效推进的关键区域,“双碳”目标下考察旅游资源开发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影响效应,有利于拓展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外部性研究视野,并促进资源富集型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依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生态文明战略有效推进的关键区域,“双碳”目标下考察旅游资源开发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影响效应,有利于拓展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外部性研究视野,并促进资源富集型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依托多源遥感影像构建73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单元研究数据集,利用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在县区精细尺度揭示旅游资源开发对碳汇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呈现微弱上升态势,但空间分异明显;2)旅游资源开发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减损,具有显著环境负外部性;3)旅游资源开发碳汇减损效应主要出现于中部、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但在生态文明战略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后得到缓解;4)旅游资源开发对碳汇的不利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以邻为壑”特征明显。基于前述分析,文章进一步提出,理论上应探索将碳汇影响纳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框架;政策上推动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碳汇补偿制度,促进配套设施和关联产业科学布局和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碳汇减损 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法 空间溢出效应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贸区设立改善了大气环境状况吗? 被引量:43
6
作者 胡宗义 周积琨 李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50,共14页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此过程中污染防治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文章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考虑其政策辐射效应,创新性利用空间双重差分法一般分...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此过程中污染防治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文章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考虑其政策辐射效应,创新性利用空间双重差分法一般分析范式,选取2008—2017年中国环保重点城市数据为样本,系统考察中国自贸区设立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空间维度的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立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浓度,在使用空间双重差分法考虑自由贸易区设立的政策辐射效应后,其有效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12%~17%,而传统双重差分法估计结果仅为7%;自由贸易区设立对邻近非试点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在考虑自由贸易区中心辐射影响范围后,发现随着研究半径的增加,其平均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型曲线,最佳政策溢出效应半径约为200 km,而试点城市之间的政策溢出效果不佳;自由贸易区设立不仅能够通过推动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的方式改善本地大气环境状况,还能通过推动邻近非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方式产生溢出效应,助力非试点城市的大气环境状况改善。上述结论在空间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文章对自贸区政策是否能够真正服务于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问题给出了直接回答,并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区建设 大气污染防治 经济高质量发展 空间双重差分法 政策溢出 政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开通、人才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34
7
作者 谭志雄 邱云淑 +1 位作者 李后建 韩经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8-139,共12页
高铁开通能够加速高素质人才流动,促进知识积累,增加创新产出。该研究借助空间双重差分法,运用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沿... 高铁开通能够加速高素质人才流动,促进知识积累,增加创新产出。该研究借助空间双重差分法,运用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创新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促进了相邻城市的创新水平;同时,高铁开通通过加速高素质人才自由流动,带来地区间的相互学习、模仿与竞争,从而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通过加速人才流动促进大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但对中小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高铁开通对中部城市创新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促进东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创新发展,且高铁开通对东部城市创新水平的正向作用远高于西部城市;人才流动是高铁开通影响东西部城市创新水平的重要传导机制,且该机制在解释高铁开通促进西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中作用更大。上述结论表明:未开通高铁城市应因地制宜加快高铁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高铁对区域创新的重要推动作用;西部开通高铁城市要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欠发达城市应加强与周边区域开通高铁的中心城市、大城市的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大城市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提高本地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高铁开通 人才流动 空间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绿色虹吸还是绿色涓滴:低碳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邻里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傅芳宁 李胜兰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5-133,共19页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关键力量,是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而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各地发展不均衡不一致现象逐渐显现。文章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8年中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的绿...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关键力量,是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而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各地发展不均衡不一致现象逐渐显现。文章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8年中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的绿色专利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该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邻里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试点政策在促进本地绿色技术创新的同时,遏制了邻地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且遏制作用主要体现在绿色发明专利申请上;城市创新能力越强、绿色发展程度越高,试点政策对邻地绿色技术创新的遏制作用越突出,这就造成了“以邻为壑”的不平衡局面。传导机制上,试点政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本地绿色技术创新,通过抑制邻地产业结构升级并挤出邻地外商直接投资遏制了邻地绿色技术创新。邻里效应分解进一步表明,试点政策对邻近控制组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遏制作用,而处理组城市之间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文章对进一步完善相关低碳政策、促进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平衡发展提出了可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试点 绿色技术创新 邻里效应 空间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