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堂时间的三维样态 被引量:2
1
作者 石献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9,共6页
作为教育的结构性范畴,课堂时间始终关涉学生个体生命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是学生个体生命存在、发展、创造的支撑性条件。基于课堂属性和时间观念的双重规定性,课堂时间本体呈现出“空间化时间”“意识化时间”和“制度化时间”三种... 作为教育的结构性范畴,课堂时间始终关涉学生个体生命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是学生个体生命存在、发展、创造的支撑性条件。基于课堂属性和时间观念的双重规定性,课堂时间本体呈现出“空间化时间”“意识化时间”和“制度化时间”三种样态的有机统一。在一体三维的时间视域中,课堂时间的本真意义才能获得整全的理解。课堂时间在每一种样态下蕴含不同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为“空间化课堂时间”蕴含教学活动的育人时序,“意识化课堂时间”蕴含本真教育的育人时机,“制度化课堂时间”蕴含学校教育的育人节奏。教育者应基于整全视域认识课堂时间,自觉地在“时序”“时机”“节奏”三重时间逻辑下实践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时间 时间观念 空间化时间 意识时间 制度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空间化概念隐喻认知研究新探 被引量:7
2
作者 陈仁凯 王晶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6,共7页
本文通过构建时间运动依赖性隐喻和主体运动依赖性隐喻,将过去时间空间化隐喻研究中的观察者等同于本理论框架中的认知主体或者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分析他们在时间本质认知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功能,避免传统研究中所提出的A-/B-序列区分,... 本文通过构建时间运动依赖性隐喻和主体运动依赖性隐喻,将过去时间空间化隐喻研究中的观察者等同于本理论框架中的认知主体或者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分析他们在时间本质认知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功能,避免传统研究中所提出的A-/B-序列区分,大大简化了时间空间化隐喻系统,同时阐释自然语言中有关时间的前-后空间关系形成过程,提出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已由原来不同隐喻模型的选择转变为二级参考框架中不同参照物的选择,从而使我们对时间概念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有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运动依赖性隐喻 主体运动依赖性隐喻 时间空间概念隐喻 参考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现代:时间的空间化与美学的功能 被引量:36
3
作者 王建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共5页
不同于西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断代式发展,当下中国社会是现代、前现代和后现代共处,即别现代。别现代是时间的空间化,这导致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和谐共谋与对立冲突,构成了别现代的多元并存、和谐共谋、内在张力、对立冲突、... 不同于西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断代式发展,当下中国社会是现代、前现代和后现代共处,即别现代。别现代是时间的空间化,这导致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和谐共谋与对立冲突,构成了别现代的多元并存、和谐共谋、内在张力、对立冲突、多变量及难以预测等属性。别现代来自对中国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的概括,是一种中国的空间理论。现代、前现代、后现代既和谐共谋又内在分裂的结构功能和矛盾运动以及主导性力量的出现,构成了别现代的阶段性特征,这就是和谐共谋期、对立冲突期、和谐与冲突交织期、自我更新超越期。而在对立冲突期,中国式的冷幽默具有调节社会的美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现代 时间空间 和谐共谋 对立冲突 更新超越 美学的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概念空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卢卫中 郝文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18-23,共6页
时间概念空间化的相关研究认为,隐喻是这一现象背后的唯一内在认知机制。本文认为,作用于时间概念空间化的认知机制除了隐喻机制之外,还有转喻机制和隐转喻协同机制。本研究表明,时间的空间化并不完全等同于时间的空间隐喻化;在某些情况... 时间概念空间化的相关研究认为,隐喻是这一现象背后的唯一内在认知机制。本文认为,作用于时间概念空间化的认知机制除了隐喻机制之外,还有转喻机制和隐转喻协同机制。本研究表明,时间的空间化并不完全等同于时间的空间隐喻化;在某些情况下,转喻认知机制不仅可以单独作用于时间的空间化过程,而且还可以协同隐喻机制,共同作用于此过程,从而使时间概念获得空间意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空间 隐喻 转喻 认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桥、水井与土地庙:一个苗寨的时间空间化与权力展演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君 李曼曼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1期57-62,共6页
运用"时间空间化"这一概念,通过对一个苗寨内物质性空间的分析,揭示出时间的不断叠加和累积对于不同房族的现世居民的隐性心理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村落内权力结构。从乡村空间内遗存的具有代表性的"物化历史"事物—... 运用"时间空间化"这一概念,通过对一个苗寨内物质性空间的分析,揭示出时间的不断叠加和累积对于不同房族的现世居民的隐性心理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村落内权力结构。从乡村空间内遗存的具有代表性的"物化历史"事物——路、桥、水井和土地庙等,展现苗寨内不同房族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些历史遗存,并如何利用这些历史遗存展开微妙权力展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 时间空间 房族 权力展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时间和直觉:柏格森的视觉理论阐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晖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作为20世纪初法国最著名的哲学家,柏格森反对机械论和目的论对视觉的定义和规范,通过时间(绵延)-空间(广延)、质-量、异质-同质、连续-间断、记忆-物质、膨胀-收缩、直觉(具身体验)-理智(抽象观念)、运动-封闭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范畴,... 作为20世纪初法国最著名的哲学家,柏格森反对机械论和目的论对视觉的定义和规范,通过时间(绵延)-空间(广延)、质-量、异质-同质、连续-间断、记忆-物质、膨胀-收缩、直觉(具身体验)-理智(抽象观念)、运动-封闭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范畴,挑战和批判了视觉中心主义模式和时间的空间化观念。柏格森的反透视主义的视觉理论主要基建于他的生命观和身体观之上,强调视觉和身体、视觉与直觉感知关系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更广泛的时间和具身性感知体验的讨论。他将视觉对世界的印象和知觉命名为“快照”,这不仅与现代摄影机的功能相似,也与哲学的抽象化指向同步。这一系列的关联性,使柏格森的视觉理论既对梅洛-庞蒂和德勒兹的美学和视觉理论产生影响,而且促进了立体主义以及未来主义现代文艺作品的风格转换,也对当下的视觉文化和视觉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格森 视觉 绵延 时间空间 身体 直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刹那空间的后情感魅影——试论当代都市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倾向及其危机 被引量:1
7
作者 罗钱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64-168,共5页
作为"视觉文化"历史图式中文学突围的现实策略,小说创作中的影像化叙事开始全面渗入当代都市书写之中。这样的小说具备鲜明的镜头感,将一个个瞬间的、现时的、片段的空间画面呈现于读者眼前,迎合了当下读者感官化、惰性的审... 作为"视觉文化"历史图式中文学突围的现实策略,小说创作中的影像化叙事开始全面渗入当代都市书写之中。这样的小说具备鲜明的镜头感,将一个个瞬间的、现时的、片段的空间画面呈现于读者眼前,迎合了当下读者感官化、惰性的审美心理。但在此类叙事文本中,艺术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弥散性被淡化,作品的深度想象空间逐渐被类似影像叙事的直接的视觉感知所蚕食,从而遮蔽了读者对现实真正的感受,使其陷入"后情感"而不自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叙事 都市小说 时间空间 后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文化与时间危机
8
作者 刘思悌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大众文产品 潜意识 时间危机 时间之箭 时间序列 西方文 国家意识形态 形而上学问题 时间空间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语篇时间域的转换与英译——兼评《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建清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89,共5页
本文从叙事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叙事语篇空间化的时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红楼梦》与其两个英译本的对照,就语篇时间结构内部各时间域的构建及转换在英汉语中的语言标记进行比较,旨在透过语言形式确定语篇层次化时间的发展路径及... 本文从叙事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叙事语篇空间化的时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红楼梦》与其两个英译本的对照,就语篇时间结构内部各时间域的构建及转换在英汉语中的语言标记进行比较,旨在透过语言形式确定语篇层次化时间的发展路径及其语篇组织功能,从而在汉英翻译中重构源语语篇的时间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空间 时间域转换 语言标记 汉英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张炜长篇小说情爱书写的主体之路
10
作者 路翠江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4,共8页
在21世纪以来九部长篇小说中,张炜对主人公情爱可能性的探讨,显示了从外在、宏观的现实主义叙事向内在、微观世界的富于反思性的转进。这些情爱书写,切入个体迷失或异化的种种精神状态,质询与反思人本身的主体性问题;形式上则基于时间... 在21世纪以来九部长篇小说中,张炜对主人公情爱可能性的探讨,显示了从外在、宏观的现实主义叙事向内在、微观世界的富于反思性的转进。这些情爱书写,切入个体迷失或异化的种种精神状态,质询与反思人本身的主体性问题;形式上则基于时间空间化叙事理念,拓展出向各种可能性敞开的多向情爱叙事空间。无论书写内容的拓展,还是叙事形式的创新,都体现着作家现实主义底色上的审美现代性艺术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炜 情爱书写 主体性 时间空间 审美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功能一侧化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厚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3期77-81,共5页
:8 0年代初 ,大脑两半球功能活动一侧化现象的基本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活动机制的许多推测。近期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分离后的左右脑可能不存在“双重意识”;左右脑半球有可能都介入了视觉空间信息的加工 ;正常人左右... :8 0年代初 ,大脑两半球功能活动一侧化现象的基本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活动机制的许多推测。近期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分离后的左右脑可能不存在“双重意识”;左右脑半球有可能都介入了视觉空间信息的加工 ;正常人左右脑半球的机能优势活动存在复杂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功能一侧 双重意识 视觉-空间信息加工 时间-空间动态-侧关系 大脑 人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托眼中的“真实”——评米歇尔·布托的小说《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秀红 《外语研究》 2002年第6期42-45,共4页
米歇尔·布托是 2 0世纪新小说派著名作家。他以富有特色的小说技巧折服了数以万计的读者。本文着重对其代表作《变化》在小说结构与叙述技巧上的创新进行分析 。
关键词 新小说 米歇尔·布托 《变 》真实 时间空间 物本主义 内视觉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形塑:图像的叙事策略与观者唱和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留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69,I0011,I0012,共8页
优秀画作隐含时间想象,画者为其建筑起汇聚一定信息的召唤结构,等待并诱导观者切入情境,乃至参与“唱和”。图像凝定的是时间点,反映的却是时间段,所成时间序列是图像何以叙事的功能属性。绘画艺术魅力的制高点,必须是曾在、现在和将在... 优秀画作隐含时间想象,画者为其建筑起汇聚一定信息的召唤结构,等待并诱导观者切入情境,乃至参与“唱和”。图像凝定的是时间点,反映的却是时间段,所成时间序列是图像何以叙事的功能属性。绘画艺术魅力的制高点,必须是曾在、现在和将在的汇聚点。莱辛所谓的“孕育性顷刻”并非唯一,处于隐匿状态的前后顷刻有待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叙事 时间空间 孕育性顷刻 语图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的N度空间——看台湾诗人罗门诗歌的双重吸收
14
作者 侯洪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6-60,共5页
罗门这位现代著名诗人,是当今台湾诗坛的三巨柱之一(还有余光中、洛夫),他以其诗歌的创新精神和现代性,享有“现代诗的守护神”和“都市诗与战争主题的巨擘”的声誉,他的诗作在大陆及香港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圈内具有广泛影响,还... 罗门这位现代著名诗人,是当今台湾诗坛的三巨柱之一(还有余光中、洛夫),他以其诗歌的创新精神和现代性,享有“现代诗的守护神”和“都市诗与战争主题的巨擘”的声誉,他的诗作在大陆及香港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圈内具有广泛影响,还被译成英、法、日、韩多种文字进入了世界诗坛。罗门诗歌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吸收与扬弃,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继承和发扬,是值得探讨和借鉴的,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门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 麦坚利堡 时间空间 二元对立 现代诗 重吸 创新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义话语的媒介建构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熊慧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3-140,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媒介民族主义话语经历了酝酿、发展和成熟阶段。媒介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在二元化的叙事框架中展开的:一是时间的二元叙事,即介于民族"自我"与"往昔自我"之间的叙事;另一是空间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媒介民族主义话语经历了酝酿、发展和成熟阶段。媒介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在二元化的叙事框架中展开的:一是时间的二元叙事,即介于民族"自我"与"往昔自我"之间的叙事;另一是空间的二元叙事,即介于民族"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叙事。正是通过对这两种框架的策略性运用,媒介完成了对民族以及民族国家的时空想象的描画,实现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符号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话语 中国媒介 时间空间 空间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盲区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岳川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叙事模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 时间空间 意识形态性 形式主义 旧历史主义 解构主义 权力话语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创伤的叙述疗法——论《喜福会》文本世界中的叙事动力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Z期57-58,共2页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这部小说空间时间化的时空体状态,凸显了不同时期人物的境遇;叙述者"我"的多重性有效地拓展了叙述空间,彰显了叙述主体的文化意识;叙事的寓言化安排,侧重以异性同构的多维度故事并...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这部小说空间时间化的时空体状态,凸显了不同时期人物的境遇;叙述者"我"的多重性有效地拓展了叙述空间,彰显了叙述主体的文化意识;叙事的寓言化安排,侧重以异性同构的多维度故事并置来进一步深化故事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空间时间 精神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求心灵的自由--卡夫卡《万里长城》和开高健《流亡记》
18
作者 张青 毕忠安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8-111,共4页
以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为题材,卡夫卡和开高健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表现了同一主题:卡夫卡探讨了在近代工业化社会中共同体意识尚未解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开高健从卡夫卡手中接过近代工业走向现代工业的接力棒,探索了在现代... 以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为题材,卡夫卡和开高健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表现了同一主题:卡夫卡探讨了在近代工业化社会中共同体意识尚未解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开高健从卡夫卡手中接过近代工业走向现代工业的接力棒,探索了在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共同体解体后人们的生存境遇。同一主题就是人们追求心灵自由的深层心理:卡夫卡的《万里长城》表现了在相对不自由的近代社会中,人们如何追求心灵的自由;开高健的《流亡记》再现了在绝对不自由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自我存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意识 心灵自由 时间空间 万里长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多元中国观与启蒙思想和文学装置
19
作者 逄增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1-169,共9页
鲁迅从青少年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多元的中国观,即中国是一个价值时间和价值空间形态迥异的复合体。在这幅关于中国的知识图谱中,占据比重最大最多的,是鲁迅在留学和回国特别是参与新文化运动后,以来自欧西的现代性思想和价值观为参照形... 鲁迅从青少年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多元的中国观,即中国是一个价值时间和价值空间形态迥异的复合体。在这幅关于中国的知识图谱中,占据比重最大最多的,是鲁迅在留学和回国特别是参与新文化运动后,以来自欧西的现代性思想和价值观为参照形成的多元中国观。鲁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除了以往所言的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或鲁迅有一种历史中间物意识并外化为其小说创作外,还有个鲜明特点,即鲁迅的反传统或反封建思想在运思之际,往往把要批判否定的属于落后封闭的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赋予某种或某类空间化特征,换言之,将一种物化的空间事物附着于所批判否定的传统思想文化之上,如铁屋子、老房子、陈年流水簿子、祖传老屋和荒村等,这构成了鲁迅独特鲜明的思维特征,并贯穿和渗透在他的小说文本中,形成鲁迅启蒙主义小说创作的一种叙事模式和文学装置,这也是历来的鲁迅研究未及发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多元中国观 时间空间 文学装置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水墨动画时空观念探析
20
作者 高明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68-69,共2页
时空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人类对时空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观念。艺术作为提炼化了的观念形态,以其独有的感性形式记录了对时空的理解。中国传统水墨动画①(简称水墨动画)的时空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时空理解的独特之处。水墨动画时空... 时空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人类对时空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观念。艺术作为提炼化了的观念形态,以其独有的感性形式记录了对时空的理解。中国传统水墨动画①(简称水墨动画)的时空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时空理解的独特之处。水墨动画时空设置的去剧情性及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相对性实则是中国古人对宇宙、对时空的能动性、心理式体悟的表现,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用情感与自然交融的深层协和性的大时空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剧情性 时间空间 空间的相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