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的湖北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12
1
作者 朱惇 李璐 韩小波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第4期40-43,共4页
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GIS技术将土壤侵蚀与地形坡度、海拔、植被、降水量、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等环境背景因素进行叠加分析,计算不同环境背景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分析土壤侵蚀与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 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GIS技术将土壤侵蚀与地形坡度、海拔、植被、降水量、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等环境背景因素进行叠加分析,计算不同环境背景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分析土壤侵蚀与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评价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揭示研究区土壤侵蚀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30.6%的地区属于土壤侵蚀非敏感区,55.8%的地区属于轻度和中度敏感区,13.6%的地区属于高度敏感区。土壤侵蚀敏感性高的地区主要位于相对高程150—500 m、坡度8°—15°、植被覆盖度低、土质疏松、土地利用以坡耕旱地为主的地带,这些地区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敏感性 环境背景分析 GIS 空间主成分分析法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的沛县北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被引量:77
2
作者 李航鹤 马腾辉 +2 位作者 王坤 谭敏 渠俊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36-1045,共10页
沛县北部因采煤导致地形、地貌和地类变化,直接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因此需要在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评价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该研究以沛县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土地覆盖类型、植被覆盖、距水体的距离、距道路... 沛县北部因采煤导致地形、地貌和地类变化,直接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因此需要在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评价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该研究以沛县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土地覆盖类型、植被覆盖、距水体的距离、距道路的距离、距矿点的距离、距居民点的距离8个指标,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评价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建立生态阻力面,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水平不高,中度安全水平的面积为447.53 km 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4.53%;较低安全水平的面积为344.58 km 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28%;识别的31条潜在生态廊道、31个一类生态节点和20个二类生态节点与生态源地一起构成了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为沛县北部的生态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空间主成分分析 沛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和空间主成分的贵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34
3
作者 范春苗 王志泰 +1 位作者 汤娜 邓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620-6632,共13页
喀斯特多山地区,城市扩展过程中大量自然山体镶嵌入城,形成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遗存自然山体。但在城市内部致密化发展过程中,这些城市遗存山体常被城市建设用地孤立和包围,形成人工干扰场中的生态孤岛。生态网络的构建既有... 喀斯特多山地区,城市扩展过程中大量自然山体镶嵌入城,形成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遗存自然山体。但在城市内部致密化发展过程中,这些城市遗存山体常被城市建设用地孤立和包围,形成人工干扰场中的生态孤岛。生态网络的构建既有利于城市遗存自然山体自然资源保护,又有助于丰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喀斯特地区典型的多山城市——贵阳市行政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景观连通性识别中心城区生态源地,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研究区综合阻力面,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和水文分析等方法,识别并优化关键衔接廊道及节点,在中心城区行政区和建成区两个尺度构建研究区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行政区生态源地分布整体呈现“南北相望”的格局,建成区生态源地集中在中部;(2)研究区综合生态阻力高值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呈放射状向外扩散,综合生态阻力低值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周边,以大型林地斑块为主;(3)行政区极重要、重要、一般廊道数分别为15、21、69,极重要廊道集中分布在北部,建成区极重要、重要、一般廊道数分别为37、113、227条,极重要廊道主要分布在建成区中部;(4)行政区和建成区一类生态节点分别为29、25个,二类生态节点33、17个。最终通过叠加行政区和建成区生态网络要素,形成贵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能为贵阳市中心城区在未来用地空间上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空间主成分分析 生态网络构建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和电路理论的嘉鱼县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时雅宁 唐雅兰 +2 位作者 杨佩 陈雨如 陆东芳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8-23,共6页
构建生态网络能够促进区域生物流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嘉鱼县为研究对象,运用MSPA分析法、景观连通性提取生态源地,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综合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构建研究区生态... 构建生态网络能够促进区域生物流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嘉鱼县为研究对象,运用MSPA分析法、景观连通性提取生态源地,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综合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构建研究区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共提取生态源地面积230.3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59%),生态廊道30条,生态夹点23个,障碍点16个。其中,面积较大的源地斑块多分布在水体区域,而中部和西南区域较为分散,生态廊道分布不均且跨度较大。在后期城市生态建设中,可结合生态夹点、障碍点的位置进行城市绿地增设和障碍区修复,提高研究区生态网络连通性,促进区域生物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A 空间主成分分析 电路理论 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主成分分析的长春市多中心性格局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金瑛 魏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年第3期47-54,共8页
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研究中心城区尺度多中心性可以探析城市内部的功能空间结构。本文选取长春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保险、广告、会计、科技、律师、物流、银行7种生产性服务业的POI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生... 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研究中心城区尺度多中心性可以探析城市内部的功能空间结构。本文选取长春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保险、广告、会计、科技、律师、物流、银行7种生产性服务业的POI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UNA测度长春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中心性,检验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长春市中心城区范围生产性服务业多中心呈分级圈层分布;生产性服务业部分中心与城市商业中心吻合;传统商务中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较大,老城区的老商业中心易出现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多中心与交通网络中心性存在明显正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沿城市主要道路的集聚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性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主成分分析 POI 长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PCA的兰州市热环境人文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潘竟虎 李宝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2-670,共9页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地表热力景观呈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目前对城市热环境形成、演变的驱动机制、热岛效应与地表覆被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大多还是从对某些影响因子的测定入手,缺乏对区域热环境系统全面、...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地表热力景观呈现出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目前对城市热环境形成、演变的驱动机制、热岛效应与地表覆被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大多还是从对某些影响因子的测定入手,缺乏对区域热环境系统全面、综合的评价与分析。利用多源空间数据,以干旱区河谷型城市兰州为研究对象,在探讨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替代传统的多准则判断方法,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兰州市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影响因子可以归纳为4种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即景观格局、工业布局、城市建筑以及地表覆盖。影响兰州市中心城区热环境的最核心要素是景观格局,四个因子的线性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热环境的空间变化,定量揭示了兰州中心城区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人文影响因素 空间主成分分析 干旱河谷型城市 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土沉香空间遗传结构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盼盼 廖浩斌 +8 位作者 蒋谦才 谭宗健 孙红梅 王瑞江 曹洪麟 黄向旭 赖思茹 梁丹 王峥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73,共9页
为了解五桂山的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种群空间遗传结构,利用18个微卫星位点对143株胸高直径大于5 cm的土沉香个体基因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五桂山土沉香种群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均为0.534;近交系数为0.000 1,说明五桂山... 为了解五桂山的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种群空间遗传结构,利用18个微卫星位点对143株胸高直径大于5 cm的土沉香个体基因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五桂山土沉香种群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均为0.534;近交系数为0.000 1,说明五桂山土沉香遗传多样性并不低,且种群处于随机交配状况。空间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五桂山土沉香缺乏空间遗传结构,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相互混杂,导致相邻个体遗传差异较大。这可能是五桂山土沉香种群发育过程中自疏所致,也可能是这一地区土沉香为人工种植,而非自然发育形成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沉香 微卫星位点 遗传多样性 遗传景观图 空间主成分分析法 空间自相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异质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雪茂 董廷旭 +3 位作者 杜华明 袁川 廖传露 王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6-163,共8页
对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可以为该区域制定生态风险防控措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科学参考。从“自然—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选择海拔、土壤类型、地表覆被类型等10个景观生态风险胁迫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空间主... 对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可以为该区域制定生态风险防控措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科学参考。从“自然—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选择海拔、土壤类型、地表覆被类型等10个景观生态风险胁迫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涪江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呈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地区,并呈集聚分布模式,其中在松潘、平武、北川、安岳、潼南等区县形成了“热点”区域,梓潼、游仙、盐亭、中江等区县形成“冷点”区域,主要受自然和景观格局维度因子影响较为明显;(2)研究区处于中度及以上风险等级区的面积为25596.51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5.36%,主要分布于上游的松潘、平武、北川等县(区);(3)景观类型与生态风险等级空间分布有密切的联系,低度、较低生态风险区的分布与涪江干流走向契合。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且面临的生态风险问题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空间主成分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异质性 涪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特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关系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海英 贾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26,共9页
研究贫困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关系是统筹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以典型特困连片区——武陵山特困连片区为例,从地区生态问题出发,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整体... 研究贫困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关系是统筹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以典型特困连片区——武陵山特困连片区为例,从地区生态问题出发,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态建设—扶贫开发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国家级贫困县多为扶贫开发落后型,非国家级贫困县以生态建设落后型居多.研究得出了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地区 空间主成分分析 耦合协调度 生态环境脆弱性 贫困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宗敏 周冬梅 +2 位作者 张军 韩娇 吕啸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1期148-156,共9页
为及时了解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并客观掌握其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敏感性-生态适应性-生态暴露度(VSD)概念模型,构建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栅格为基础评价单元,结合空间主成分分... 为及时了解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并客观掌握其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敏感性-生态适应性-生态暴露度(VSD)概念模型,构建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栅格为基础评价单元,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5~2020年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性以中度脆弱性为主,脆弱性程度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逐渐增加;(2) 2005~2020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83、2.75、2.62、2.51,呈逐渐减小的趋势;(3)微度脆弱区以林地为主,轻度脆弱区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中度脆弱区和重度脆弱区以耕地和草地为主,极度脆弱区逐渐转为以城市居民点和工矿用地、未利用地为主。总体上,2005~2020年渭河流域甘肃段生态脆弱程度有所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朝好转趋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模型 渭河流域甘肃段 生态脆弱性 空间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态协同的湾区城市群生态与城镇网络格局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阳慧园 修晨 +3 位作者 黎丽莉 叶有华 陈俞霖 朱文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049-11064,共16页
协调生态网络格局与城镇网络格局是实现城市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湾区城市群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活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单元,但其生态与城镇发展的协同问题日益凸显。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例,通过综合运用形态空间格局... 协调生态网络格局与城镇网络格局是实现城市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湾区城市群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活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单元,但其生态与城镇发展的协同问题日益凸显。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例,通过综合运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格局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方法确定生态源地和经济社会源地,识别生态廊道和交通廊道,构建湾区城市群区域的生态与城镇双网络格局,探讨双网络格局空间关系与干扰情况,最后提出湾区城市群跨区域生态协同的建议。结果表明:(1)提取生态源地30个,总面积21205.0 km^(2),经济社会源地422个,总面积7629.35 km^(2),生态廊道、交通廊道总面积分别为8506.98 km^(2)和4562.11 km^(2),共同构成了外环形生态屏障和城镇发展内循环网络;(2)生态关键点1011个、生态干扰点7527个,对其进行针对性修复和保护可显著改善生态连通性;(3)识别研究区具有源地协同、流域协同和滨海协同等三种生态协同类型,并提出了构建城市群跨区域生态协同模式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格局 城镇网络格局 空间主成分分析 跨区域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近二十年景观破碎化格局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69
12
作者 付刚 肖能文 +5 位作者 乔梦萍 齐月 闫冰 刘高慧 高晓奇 李俊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51-2562,共12页
基于1993—2013年3期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获得的一、二级景观类型的土地覆盖数据,利用移动窗口法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景观破碎度空间分布格局和破碎化过程。结果表明:北京市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20年间其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000.8 km... 基于1993—2013年3期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获得的一、二级景观类型的土地覆盖数据,利用移动窗口法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景观破碎度空间分布格局和破碎化过程。结果表明:北京市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20年间其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000.8 km^2,增长47.14%,而耕地面积减少21.86%;全市破碎化程度增加,其中,景观斑块总数增加了15.26%,而景观斑块的平均面积缩小了15.35%,景观形状指数(LSI)从88.426增加到98.897;北京市景观破碎化格局的空间异质性较大,但没有方向性偏好,却表现了"两极化"发展趋势,其中,高破碎化区域和低破碎化区域的面积增加,中等破碎化的区域面积减少,核心大城区和山区的景观破碎度降低,而新兴城区和郊区的景观破碎度增大;北京市景观破碎化格局的距离效应显著,呈现倒"U"型二次函数关系,其中,2013年的破碎度距离函数为:Y_3=0.1767+0.02898X_3-0.0005167X_3~2,距城市中心20—35 km处的城郊交错区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景观破碎化格局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大城市快速发展阶段的景观格局演变规律,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地廊道维护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异质性 景观破碎化 空间主成分分析 移动窗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50
13
作者 马骏 李昌晓 +4 位作者 魏虹 马朋 杨予静 任庆水 张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7117-7129,共13页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选取18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对2001—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对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生态脆弱...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选取18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对2001—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对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生态脆弱性指数,将生态脆弱性划分为5个等级: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通过统计不同脆弱性等级面积,求算得到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2001—2010年生态脆弱性指数标准化平均值为4.23±1.29,整体处于中度脆弱。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高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低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近10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最小值为2002年的2.37,最大值为2008年的2.99,三峡水库蓄水后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逐年递增,2008年到达峰值后有所降低。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生活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状况等为主要的驱动因子。研究时段内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脆弱性呈现两极化趋势,高度脆弱地区的脆弱性显著增加,低度脆弱地区脆弱性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脆弱性 压力-状态-响应 空间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态势评价研究 被引量:99
14
作者 黄方 刘湘南 张养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100,共6页
由于自然条件的边缘性和过渡性 ,吉林省西部生态系统脆弱性和敏感性显著 ,其土地利用呈现农牧业交错的过渡特征 ,是全球和我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LUCC)研究的典型区和首选区。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 ,建立了基本评价因素的数字环... 由于自然条件的边缘性和过渡性 ,吉林省西部生态系统脆弱性和敏感性显著 ,其土地利用呈现农牧业交错的过渡特征 ,是全球和我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LUCC)研究的典型区和首选区。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 ,建立了基本评价因素的数字环境模型。应用主成分综合分析方法 ,提出了生态脆弱态势指数模型 ,获取了吉林省西部近 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 ,以期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脆弱态势评价 空间主成分分析 吉林 GIS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雷波 焦峰 +2 位作者 王志杰 刘源鑫 朱乐天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7,共7页
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延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延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上以中度... 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延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延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上以中度脆弱为主,其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4.87%,生态系统较不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差;微度脆弱最少,仅占7.55%;重度及以上脆弱程度占11.36%;轻度及以下脆弱程度占33.78%。延河流域极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陕西省靖边县、志丹县西部;重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安塞县西北部及子长县;中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安塞县东南部、延川县及宝塔区;轻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宝塔区东南部及延长县西北部;微度脆弱带主要分布在延长县东南部。延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生态脆弱性程度依次减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脆弱性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坡耕地、裸地、荒草地脆弱性程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河流域 生态环境脆弱性 空间主成分分析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7
16
作者 雷波 焦峰 +2 位作者 王志杰 刘源鑫 朱乐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9-159,共11页
以位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带的6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间的生态脆弱性程度差异明显,森林带整体处于轻度脆弱水平,森林草原带整体处于中度... 以位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带的6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间的生态脆弱性程度差异明显,森林带整体处于轻度脆弱水平,森林草原带整体处于中度脆弱水平,草原带整体处于重度脆弱水平。各植被带典型小流域生态脆弱等级随坡度变化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微度脆弱主要分布在3°以下,而后随坡度增大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波浪式变化趋势,其他各脆弱等级随坡度变化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5°~35°之间达到最大值。典型小流域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不在海拔最高的地方,而在中低海拔段,这与延河流域特殊的地貌特征和侵蚀环境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延河流域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生态恢复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河流域 植被带 小流域 生态脆弱性 空间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44
17
作者 林明水 廖茂林 王开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3-90,共8页
测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理清地区发展全域旅游的影响因子并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从全域旅游发展的全时空、全产业、全要素、全管理和全支持五个方面系统地构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测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理清地区发展全域旅游的影响因子并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从全域旅游发展的全时空、全产业、全要素、全管理和全支持五个方面系统地构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东部、中部和西部共37个县(市)作为样本,基于Arc GIS10. 1的空间主成分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测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及其空间自相关性。结果显示:(1)竞争力评价方面,3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平均值为4. 77,总体处于一般水平;贵州省示范区竞争力平均值为5. 77,处于较强水平;湖北省示范区竞争力平均值为4. 93,处于一般水平;福建省示范区竞争力平均值为3. 91,处于较弱水平。(2)空间自相关分析方面,3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在各自区域内的相关性不显著,呈独立随机分布。(3)影响因子方面,影响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主要因子为旅游投入产出比、夜光指数、城镇化率、路网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坡度、一般公共预算人均支出、人均旅游收入等9个方面,其中旅游投入产出比的贡献最大。基于主要结论,东部地区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围绕"傍城"的核心理念,主动融入三大城市群或各区域的核心城市群,借助城市化带动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发展;西部地区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围绕着"傍景"的核心理念,主动融入核心景区,借助旅游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中部地区则因地制宜,兼顾东西部两种模式,择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竞争力评价 空间主成分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丰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 被引量:14
18
作者 朱远辉 刘凯 +3 位作者 艾彬 周霞 张虹鸥 何执兼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3-140,共8页
利用新丰江流域1988、1998和2011年3个时期的遥感、土地利用、气象和DEM等数据,建立了新丰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在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ArcGIS的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新丰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和... 利用新丰江流域1988、1998和2011年3个时期的遥感、土地利用、气象和DEM等数据,建立了新丰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在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ArcGIS的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新丰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新丰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较好,主要受到水热气象因子、地形地貌因子和土地覆盖因子的影响;1988―2011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优"占据了80%以上的面积,质量等级"差"占据的面积均低于5%;新丰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质量较差的区域是以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的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新丰江流域的西部和东部地区,表明其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时间推移有轻微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以迅速准确地判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丰江流域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主成分分析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CA和AHP联合方法的滦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磊 邱殿明 +4 位作者 刘莉 凌峰 李巍 胡广鑫 刘国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88-1594,共7页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模型评价体系,选取表征地形、地表、气象、土壤、植被及社会经济因子的15项多系统评价指标,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与层次分析(AHP)联合方法,对滦河流域1985年、1995年和2005年3期生态环境...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模型评价体系,选取表征地形、地表、气象、土壤、植被及社会经济因子的15项多系统评价指标,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与层次分析(AHP)联合方法,对滦河流域1985年、1995年和2005年3期生态环境进行脆弱性评价,并进行量化分级,获得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规律和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脆弱性等级有减小趋势,潜在脆弱区域面积逐渐增大,而重度脆弱区域明显减小;西北山地和冀东沿海地区变化较为剧烈;人类活动已经取代自然条件,成为影响滦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流域人口的快速增长、气候条件的改变以及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区域脆弱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空间主成分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SRP概念模型 滦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贾有余 李辉 +3 位作者 王钊齐 杜小龙 杨悦 李建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5-532,共8页
为了探讨苏州市吴中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2000—2015年植被生长最佳时期7—8月的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地表温度、地表裸露度和植被覆盖度4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因子(Ef... 为了探讨苏州市吴中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2000—2015年植被生长最佳时期7—8月的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地表温度、地表裸露度和植被覆盖度4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因子(Ef,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归一化得到),并将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5级,对Ef进行slope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探讨7—8月月平均生态因子(珔Ef)和生态因子变化率(ΔEf)的坡向分异情况。结果表明,近16 a来,ΔEf在[-0.08,0.06]之间,研究区总面积43%的区域ΔEf<0,57%的区域ΔEf>0,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缓慢变好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属Ⅱ级(珔Ef为0.700±0.001),属Ⅰ级的有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光福风景名胜区和米堆山生态公益林,属Ⅱ级的有西山风景名胜区、东山风景名胜区、石湖风景名胜区、藏书风景名胜区、渔洋山生态公益林、清明山生态公益林和玉屏山生态公益林,属Ⅲ级和Ⅳ级的分别为木渎风景名胜区和甪直风景名胜区。研究结果既可为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又可为将来促进生态红线的智能化动态监测和有效管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空间主成分分析 生态红线保护区 坡向定量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