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6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奖惩机制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张倩华 边志强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0-989,共10页
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奖惩机制改革(简称“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项针对空气污染的环境规制,能同时兼顾环境、气候与经济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探讨该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对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具有... 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奖惩机制改革(简称“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项针对空气污染的环境规制,能同时兼顾环境、气候与经济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探讨该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对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06−2021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生态补偿机制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①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发挥显著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且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非随机选择问题、异质性处理效应、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和控制其他政策干扰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受限于“能源替代效应”与“高碳锁定效应”,政策的协同降碳效果较弱。②机制检验表明,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发挥波特效应、集聚效应与结构效应,进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③异质性分析显示,生态补偿机制的减污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稳定性,而降碳与增长效应则在不同考核周期、奖惩形式、系数设计与系数额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应积极总结经验,完善机制细则,扩大试点范围,畅通传导渠道,因地制宜实施方案,为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精准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渐进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轮作休耕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2
作者 梁锷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6期174-176,共3页
农地轮作休耕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是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收入的平衡。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和欧盟,通过碳信用交易、生态服务支付等手段,推动了生态友好... 农地轮作休耕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是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收入的平衡。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和欧盟,通过碳信用交易、生态服务支付等手段,推动了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参与轮作休耕的积极性。而东南亚、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则逐步探索市场化补偿机制,在碳市场、绿色金融等领域取得初步进展。对于中国而言,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政策与市场并行的补偿机制,开发碳交易市场和生态服务支付,加强国际合作和绿色金融支持,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轮作休耕 生态补偿 市场化机制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生态补偿政策设计——基于长三角地区选择实验及偏好机制分析
3
作者 张倩 苏培煌 +1 位作者 周奕韦 孙洪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5-2085,共11页
本文针对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缺乏推广机制、主体应用意愿低的现实问题,面向江、浙、皖17个行政村、130个水稻生产主体,分别开展了农田智慧排水装置、炭基有机肥生态补偿政策选择实验与偏好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应针对炭基有机... 本文针对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缺乏推广机制、主体应用意愿低的现实问题,面向江、浙、皖17个行政村、130个水稻生产主体,分别开展了农田智慧排水装置、炭基有机肥生态补偿政策选择实验与偏好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应针对炭基有机肥实行价格补贴,对经营规模0.667 hm^(2)及以下主体最宜补贴标准为300~460元·t^(-1),0.667 hm^(2)以上主体则应补贴300~420元·t^(-1);政策方案选择取决于差异化补贴标准下主体对不同有机肥替代量产生的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肥料、施肥)预期,具有明显的规模异质性;当补贴标准达到不同阈值时,其对主体有机肥替代率的影响效应存在断点式跃迁或下跌的门槛特征。在不征收农田尾水排污费情景下,建议将智慧排水装置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补助资金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100~3750元·hm^(-2);在加征排污费情景下,建议将智慧排水装置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名录,补贴标准宜为每台1140~2010元。研究表明,针对不同类型技术、主体进行差异化补偿工具选择与标准厘定,方可有效发挥生态补偿政策激励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生态补偿 选择实验 偏好机制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6-213,共8页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补偿 空气质量 拟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迪庆州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与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海 《现代园艺》 2025年第7期177-179,共3页
为探讨迪庆州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现状与优化路径,通过分析迪庆州公益林的面积分布、补偿资金的分配与使用,以及补偿效果的评价,揭示了补偿机制在提升森林资源和林农生活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列举了补偿资金拨付困难、区划界... 为探讨迪庆州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现状与优化路径,通过分析迪庆州公益林的面积分布、补偿资金的分配与使用,以及补偿效果的评价,揭示了补偿机制在提升森林资源和林农生活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列举了补偿资金拨付困难、区划界定基础工作不到位以及林农利益诉求未得到充分满足等问题。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迪庆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统一资金拨付渠道、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和完善区划落界工作等优化建议,可有效提高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效率和公平性,促进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的和谐统一,为迪庆州乃至类似地区的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改进方向和策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庆州 公益林 生态补偿机制 实施效果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吗? 被引量:15
6
作者 淦振宇 踪家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8-129,共12页
生态补偿作为中国的一项重要环境保护政策,在多个自然资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有效性缺乏相关技术检验。鉴于此,该研究基于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全国286个地级市月度面板数据,以地方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的实... 生态补偿作为中国的一项重要环境保护政策,在多个自然资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有效性缺乏相关技术检验。鉴于此,该研究基于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全国286个地级市月度面板数据,以地方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和三重差分法(DDD)等方法考察了生态补偿政策对辖区内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地方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促使PM_(2.5)、PM_(10)、SO_(2)、NO_(2)的月均浓度分别下降6.881μg/m^(3)、10.190μg/m^(3)、5.755μg/m^(3)及1.647μg/m^(3)。这表明生态补偿政策有助于促进大气污染外部效应内在化,增加地方政府大气治理积极性。②进一步分析可知,生态补偿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存在着加速效应,促使PM_(2.5)、PM_(10)、SO_(2)、NO_(2) 的月均浓度同比改善率分别提升7.17%、10.90%、6.86%、11.30%。③异质性分析显示,适当缩短生态补偿政策的考核周期,有助于加强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④基于三重差分法的机制检验显示,生态补偿政策有助于从整体层面上提高地方能源使用效率,推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而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⑤稳健性检验发现,省级层面整体空气质量亦能够得到改善。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首先,不断完善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从考核周期的合理化及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等方面助力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形成。其次,合理引导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生态补偿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最后,着力构建国家层面大气污染生态补偿政策,加快形成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空气质量 产业结构高级化 PSM⁃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视角下京津冀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
7
作者 李耀龙 马晓杰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0,共10页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理论和方法,对京津冀地区生态产品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研究发现,第一,2013—2021年,京津冀地区GEP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13年为15064.14亿...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理论和方法,对京津冀地区生态产品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研究发现,第一,2013—2021年,京津冀地区GEP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13年为15064.14亿元,2017年达到峰值22358.87亿元,2021年小幅回落至20069.35亿元。其中生态文化服务产品价值占比最高,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其次,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占比最低,但价值增加明显。第二,京津冀生态物质产品价值、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生态文化服务产品价值逐年增长趋势明显,空间分布呈现区域差异。第三,京津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存在补偿标准不统一、补偿方式单一等不足。基于此,提出了构建基于GEP核算的京津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议,一是促进三地生态产品评价标准协同和统一;二是建立以GEP核算为依据的综合转移支付制度;三是结合生态产品价值,综合考虑补偿标准;四是区分不同层级的生态产品和补偿责任,实现生态保护补偿的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生态产品 服务价值 GEP核算 生态保护 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体共治视角下财政生态转移支付的民生与环境协同激励效应——以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例
8
作者 鹿洪源 马婕 陈旭东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31,共16页
以我国财政生态转移支付体系中的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例,利用2007—2021年七大流域中1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多主体共治视角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对受偿地区民生质量与环境质量协同水平的... 以我国财政生态转移支付体系中的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例,利用2007—2021年七大流域中1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多主体共治视角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对受偿地区民生质量与环境质量协同水平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可以通过政府层面的环保支出力度、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居民层面的公众环境关注度,促进受偿地区民生质量与环境质量协同提升;激励效应仅在财政收入分权程度较低、税收竞争强度较高、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和低碳试点城市显著;横向生态转移支付与纵向生态转移支付在促进受偿地区民生质量与环境质量协同提升方面可以发挥正向联动作用。因此,应加快健全重点区域的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民生保障与环境保护事务的财政激励,健全纵向生态转移支付和横向生态转移支付的协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生态转移支付 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多主体共治 民生质量 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林业生态修复路径探索
9
作者 曹小燕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7期136-137,共2页
本文分析了林业生态修复的主要模式,探讨基于生态补偿机制可行路径,以期推动林业生态修复逐步迈向更高水平的生态现代化。
关键词 生态补偿机制 林业生态修复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困境检视与进路完善
10
作者 梁豆豆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62-68,共7页
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构建能够有效整合流域内不同地区的生态资源,促进流域内生态平衡与互惠共享。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定位,山西省开展了汾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但由于山西省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法律... 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构建能够有效整合流域内不同地区的生态资源,促进流域内生态平衡与互惠共享。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定位,山西省开展了汾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但由于山西省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法律规范供给不足,市场化、多元化补偿缺乏,保障机制阙如等现实困境,亟待进行理论探索。结合试点实施状况,借鉴其他地区实践经验,从完善以地方性法规为基础、政府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规范体系,构建以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多元化补偿方式,同时加强监督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等保障机制三个层面提出进路完善,以期促进山西省汾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保障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多元化补偿 配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11
作者 严向东 《江西农业》 2025年第5期82-84,共3页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施肥、农药使用、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等环节中,出现的污染物流失和扩散,具有分散性、长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文章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一定论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施肥、农药使用、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等环节中,出现的污染物流失和扩散,具有分散性、长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文章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一定论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而为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面源污染 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机制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12
作者 郭星星 《村委主任》 2025年第13期218-220,共3页
生态补偿机制下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资源保护矛盾突出、利益分配不均、补偿标准缺失导致执行低效等困境。地方必须建立资源价值动态评估机制以平衡保护与开发需求、构建多元化主体协... 生态补偿机制下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资源保护矛盾突出、利益分配不均、补偿标准缺失导致执行低效等困境。地方必须建立资源价值动态评估机制以平衡保护与开发需求、构建多元化主体协同机制以优化利益共享路径、制定生态服务功能科学量化标准以完善补偿依据等,从而切实推进生态补偿机制下乡村旅游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价值评估 生态补偿机制 乡村旅游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机制下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绩效评估探究
13
作者 朱熙忠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2期175-177,共3页
生态补偿机制是利用财政资金或其他激励手段补偿生态保护主体的机会成本与损失,旨在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围绕生态补偿机制下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估,构建了包含费用、时效、数量、结构与质量等维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生态补偿机制是利用财政资金或其他激励手段补偿生态保护主体的机会成本与损失,旨在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围绕生态补偿机制下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估,构建了包含费用、时效、数量、结构与质量等维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方法。利用量化评估框架,分析当前森林资源保护政策实施效果,重点探讨了资金投入、政策时效性、资源保护效率、生态结构变化及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等方面的实际表现。利用实证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以期为政策优化与生态补偿机制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机制 森林资源保护 政策绩效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 生态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长堰小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14
作者 刘畅 龚安 李迎成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2期20-23,共4页
对于我国退耕还林工程而言,生态补偿是尤为重要的保障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科学且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有助于实现退耕还林项目可持续实施,还关乎当地农户的生计与发展问题。为给湖北省恩施州长堰小流域退耕还林可持续生... 对于我国退耕还林工程而言,生态补偿是尤为重要的保障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科学且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有助于实现退耕还林项目可持续实施,还关乎当地农户的生计与发展问题。为给湖北省恩施州长堰小流域退耕还林可持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可行思路,分别从农户损失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两个视角分析当地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标准,并提出生态补偿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退耕还林 可持续 生态补偿机制 湖北省恩施州长堰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进展:运行机制与政策实践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向南 张若嫣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11,共8页
耕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耕地生态补偿作为调节耕地保护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安排,在保护耕地生态系统、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从耕地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内涵、补偿机制构建、补... 耕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耕地生态补偿作为调节耕地保护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安排,在保护耕地生态系统、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从耕地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内涵、补偿机制构建、补偿实践探索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认为现有研究存在耕地完全价值体现不充分、补偿标准与补偿年限判定不明确、补偿资金来源不丰富、补偿主体利益分配不清晰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法制化、多元化、市场化、信息化为核心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态补偿 耕地生态系统服务 耕地保护 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者视角下村民参与生态治理多维机制构建——基于内蒙古B嘎查草原生态补偿实践 被引量:3
16
作者 孟和乌力吉 白云飞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目前在北方草原牧区广泛推行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仍延续以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此政策驱动下,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缺乏有效发挥渠道,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农牧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本研究首先立足位于科... 目前在北方草原牧区广泛推行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仍延续以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此政策驱动下,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缺乏有效发挥渠道,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农牧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本研究首先立足位于科尔沁沙地西北边缘的西辽河流域环境实践,运用生活环境主义理论,较为全面地剖析生态补偿政策所面临的难题及其社会根源;其次较为深刻地探讨在实现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双重目标下,通过激活重塑,创建现代共治共享多民族本土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最后力求深入探索政府主导、社区主位、村民主体的参与式多维机制构建的内在逻辑及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补偿实践 生活者视角 多维机制 本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草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烨 董世魁 常智慧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16-2528,共13页
草原生态补偿是指在合法利用草原资源过程中,草原使用者或受益者对草原资源的所有权者或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的行为。如何实现补偿机制的合理化及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草原生态补偿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草原生态补偿是指在合法利用草原资源过程中,草原使用者或受益者对草原资源的所有权者或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的行为。如何实现补偿机制的合理化及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草原生态补偿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系统归纳总结了草原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模式,探讨了草原生态补偿的特点及其与森林、河流、农田生态补偿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草原生态补偿研究主要聚焦于草地质量提升、草原物种丰富度提升、草原景观维护等方面;随着草原生态建设的发展和深入,草原生态补偿逐渐成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交叉的研究领域。目前,草原管理政策与牧民满意度的耦合关系、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效益评估和草原地区生态补偿标准测定是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各领域生态补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机制与效益评价两方面。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受限于经济价值认知不足等问题,难以像森林补偿那样形成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也无法适用流域生态补偿中常见的筹资方式。此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也对草原生态补偿效益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标选择和权重分配做出了要求。在探讨草原生态补偿研究态势及热点前沿的基础上,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偿定量研究中各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以期为草原生态补偿后续研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补偿 文献计量分析 生态补偿政策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奖惩、环境治理竞争与差异化政策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新兴 蒋金荷 邢干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0-200,共11页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如何优化生态补偿奖惩机制是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课题。利用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在地区和年份上的双重差异,采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如何优化生态补偿奖惩机制是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课题。利用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在地区和年份上的双重差异,采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揭示生态补偿奖惩机制的环境治理效应及其内在机理,并从主观能动性提升视角对其差异化政策效果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奖惩机制通过引入横向竞争机制,在“省级政府主导”模式下对城市空气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市级政府主导”模式下并没有显著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机制分析发现,奖惩机制通过政府自发治理、产业结构改善、创新驱动三种机制实现环境治理效应,且政策衔接和政策内容设计带来的能动性差异会进一步影响环境治理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横向竞争模式主要通过“制度激励”和“资金补偿”传递渠道调动地方环境治理主观能动性,且奖惩机制可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全面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奖惩机制 横向竞争 环境治理 差异化政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践与重点建设任务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一然 苏敏 +5 位作者 方婷婷 于晓旭 刘丽 乌日力嘎 迟延艳 丁勇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9-150,共12页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保护补偿是协调草原生态与生产关系,平衡保护群体和受益群体的重要机制和制度安排,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草原生态保护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总结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实践...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保护补偿是协调草原生态与生产关系,平衡保护群体和受益群体的重要机制和制度安排,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草原生态保护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总结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实践,全面分析现行补偿制度存在的短板,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完善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框架体系,并提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强化生态监测及监管体系建设、优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完善草原保护和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并保障优质产品高附加值实现、探索多元化补偿等一系列重点建设任务,为推进我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生态保护 生态治理 补偿机制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钢 李睿萌 +1 位作者 段睿睿 牛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8,共8页
突发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调水的重大安全隐患,亟须解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水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问题。针对应由中线局承担责任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突发水污染场景,从多利益相关者合作视角出发,明确了中线局向... 突发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调水的重大安全隐患,亟须解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水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问题。针对应由中线局承担责任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突发水污染场景,从多利益相关者合作视角出发,明确了中线局向纳污地政府提供生态补水的突发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基于合作博弈理论,构建了中线局与纳污地政府合作联盟的纳什议价模型,并以河南省邓州市为例开展研究,主要研究结果表明:①生态补水天数与纳污总损失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且伴随纳污总损失逐步增大,中线局议价能力对补水天数的影响能力呈现出边际递减特征。②中线局生态补水成本与生态补水天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随着中线局议价能力的增强,生态补水成本的规模效益呈现一定的弱化趋势。③在一定的生态补水规模范围内,中线局与纳污地政府能够达成有效的合作联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突发水污染 纳什议价博弈 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