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遥感信息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程承旗 常鹏飞 +1 位作者 郭仕德 林旭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43-246,共4页
空气总悬浮颗粒物遥感信息模型是使用遥感信息模型的方法来模拟空气总悬浮颗粒物在空间上的分布。通过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来源和分布影响的因子分析,认为地表覆盖情况因子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来源影响最大,降雨强度和风速因子对空气总悬... 空气总悬浮颗粒物遥感信息模型是使用遥感信息模型的方法来模拟空气总悬浮颗粒物在空间上的分布。通过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来源和分布影响的因子分析,认为地表覆盖情况因子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来源影响最大,降雨强度和风速因子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分布影响最大,因此根据此三个因子建立了空气总悬浮颗粒物遥感信息模型。然后根据对厦门市高分辨遥感的分类数据和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分布数据得到了空气总悬浮颗粒物遥感信息模型的地理参数。通过对公式结果验证认为该模型较好的模拟了空气总悬浮颗粒的分布,为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分布研究提出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 遥感信息模型 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美根 韩志伟 雷孝恩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30-35,共6页
根据天津市总悬浮颗粒物的监测结果 ,用化学元素质量平衡法对监测点总悬浮颗粒物的来源进行了解析 ,简要介绍了天津市空气污染数值预报实验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预报方法及其预报结果。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污染 浓度分布 质量平衡法 监测结果 监测点 化学元素 数值预报 预报方法 天津
全文增补中
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X射线衍射定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岳爱民 刘明光 +2 位作者 裴光文 刘月亭 郭虎森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4-36,共3页
以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采集的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膜(971012号)为样品,使用日本理学D/maxRAX射线衍射仪对其进行化合物定性分析,并介绍样品的采集与制样方法、仪器测试条件。
关键词 空气总悬浮颗粒物 X射线衍射法 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春季潮周期内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光学遥感反演
4
作者 马骅 蒋雪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6-155,共10页
长江河口水域由于受径潮流相互作用和高含沙量影响,水体光学特性具有特殊性.同一潮周期内大潮时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能达到0.5 kg/m^3以上,而小潮时最大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只有大潮的1/3,高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和潮周期内较大的变差,使得很多经... 长江河口水域由于受径潮流相互作用和高含沙量影响,水体光学特性具有特殊性.同一潮周期内大潮时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能达到0.5 kg/m^3以上,而小潮时最大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只有大潮的1/3,高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和潮周期内较大的变差,使得很多经验算法无法取得良好的反演效果.为了能适应该区域特殊水体特性,通过改进总悬浮颗粒物的复杂指数模式,建立了适合长江口地区的改进模式.利用2014年5月航次现场光学和同步水沙数据分析了长江河口地区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随着潮周期的变化特征,在原有7个备选波段的基础上引入了806nm和858 nm两个备选波段,补充近红外波段峰面积指数作为复杂指数模式的第五个指数,将复杂指数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对数之间线性关系改进为二次多项式关系,针对不同潮情的水体特性建立了分潮情的改进模型.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可以适用于长江口水域,大、小潮分别建模得到的反演精度较大小潮统一模型更高,能更好地刻画潮周期内离水辐射的变化,反映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潮周期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色要素 总悬浮颗粒物浓度 潮汐周期 遥感反射率 长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郑绍伟 陈俊华 +3 位作者 黎燕琼 龚固堂 谢天资 慕长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67,共7页
【目的】掌握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污染物的影响,在成都驿都大道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开展了TSP(空气总悬浮颗粒物)、PM10(粒径在10μm以下的颗粒物)、PM2.5(粒径在2.5μm以下的颗粒物)和PM1(粒径在1μm以下的颗粒物)4种空气颗粒物... 【目的】掌握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污染物的影响,在成都驿都大道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开展了TSP(空气总悬浮颗粒物)、PM10(粒径在10μm以下的颗粒物)、PM2.5(粒径在2.5μm以下的颗粒物)和PM1(粒径在1μm以下的颗粒物)4种空气颗粒物浓度观测.【方法】根据实时监测数据,采用浓度和净化百分率评价法分析了道路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结果】林带带宽10m处,仅PM10和TSP 2种空气颗粒物的日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类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的,分别为(132.0±1.2)μg/m3和(289.2±0.7)μg/m3;30 m林带带宽处的PM2.5,PM10和TSP 3种空气颗粒物的日均浓度分别为(72.3±0.5)μg/m3,(120.9±0.4)μg/m3和(268.9±0.4)μg/m3,均达到了国家二类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要求标准;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PM1和PM2.5的净化率峰谷时间出现在15∶00~17∶00,PM10出现在13∶00~15∶00,TSP出现在11∶00~13∶00.【结论】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物有消减作用;净化率随着绿化林带带宽的增加而加大;林带相同带宽处,林带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率随颗粒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颗粒物 道路景观绿化林带 浓度 净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径分析的新疆山地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因子研究
6
作者 朱舒欣 王锐锋 +3 位作者 王琦雅 李伟蝶 雷霆 崔国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22-4035,共14页
林型影响着森林群落生成空气负离子的效率,然而影响不同林型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的关键驱动因子尚未清楚。研究选取了新疆山地森林中4种主要林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并设置无林地作为对照组,监测了空气... 林型影响着森林群落生成空气负离子的效率,然而影响不同林型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的关键驱动因子尚未清楚。研究选取了新疆山地森林中4种主要林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并设置无林地作为对照组,监测了空气负离子浓度以及空气含氧量、空气细菌含量、PM_(2.5)浓度、PM_(10)浓度、光照强度、紫外线辐射强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等10个环境因子,最后采用通径分析明确了不同林型NAIC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不同林型的NAIC差异显著,其中针阔混交林((3072±385)个/cm^(3))>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无林地。(2)在针阔混交林中,相对湿度是NAIC的主要决策变量,紫外线辐射强度对NAIC的直接正效应最大,PM_(2.5)浓度通过相对湿度对NAIC的间接负向作用最显著。(3)在常绿针叶林中,相对湿度是影响NAIC最关键的环境因子,气压对NAIC的直接正效应最大,紫外线辐射强度对NAIC的间接正效应最大,温度通过相对湿度对NAIC的间接负作用也最为显著。(4)在落叶针叶林中,紫外线辐射强度是NAIC的关键驱动因子,空气细菌含量对NAIC的直接负向作用最大,而相对湿度对NAIC的间接正效应也最为显著。(5)在落叶阔叶林中,光照强度是NAIC的主要决策变量,PM_(2.5)浓度对NAIC的直接负效应最大,相对湿度对NAIC起到最显著的间接促进作用。(6)在无林地中,NAIC主要受PM_(2.5)浓度控制,气压是影响NAIC最直接的正向因素,PM_(10)浓度对NAIC的间接负效应最大,且相对湿度间接促进了NAIC。因此,不同林型NAIC的影响因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其中相对湿度对不同林型的NAIC均存在着显著影响。利用通径分析,研究阐明了环境因子对NAIC的作用路径和综合决定作用,为揭示不同林型NAIC的关键驱动因子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离子浓度 林型 环境因子 通径分析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的几点因素
7
作者 张秀玲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2年第21期48-48,64,共2页
作者简要介绍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影响检测结果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 监测结果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清除器的研究
8
作者 许德昌 袁胜发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6,共2页
文中研究一种气动式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清除器 ,能有效清除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 ,论述了结构原理 。
关键词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污染 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总悬浮颗粒物来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韩志伟 张美根 +2 位作者 雷孝恩 骆启仁 李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45-50,共6页
利用重庆市污染源和浓度的监测资料 ,分析并阐明了大气悬浮颗粒物 (TSP)的来源、各类尘源的贡献率及悬浮颗粒物的物理特征 ,得到了总悬浮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日变化规律 。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物 城市大气污染 污染源 TSP 空间分布特征 尘源 治理 日变化规律 浓度 利用
全文增补中
声乐练习环境中空气离子浓度对学生嗓音疲劳的化学影响
10
作者 李剑楠 贺洁雅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7-738,共2页
声乐教学环境的生态参数与嗓音健康间的关联机制研究,正逐渐成为艺术医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就温湿度调控和声场优化等物理因素展开系统研究,但针对空气离子浓度这一关键化学变量的作用机制仍存在理论盲区。本文创新性地... 声乐教学环境的生态参数与嗓音健康间的关联机制研究,正逐渐成为艺术医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就温湿度调控和声场优化等物理因素展开系统研究,但针对空气离子浓度这一关键化学变量的作用机制仍存在理论盲区。本文创新性地引入分子动力学模拟与离体声带模型实验,结合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12间专业声乐教室的连续监测数据(采样频率0.5 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影响 嗓音疲劳 分子动力学模拟 空气离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空气悬浮颗粒物放射性水平检测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海鹏 秦春艳 +3 位作者 宋福祥 李雪贞 曹乃家 李梦珂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9-452,共4页
采集北京地区不同空气质量指数下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样品,用γ谱仪对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空气TSP、PM_(2.5)和PM_(10)浓度数据进行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采样量与空气质量有明显的强相关性... 采集北京地区不同空气质量指数下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样品,用γ谱仪对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空气TSP、PM_(2.5)和PM_(10)浓度数据进行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采样量与空气质量有明显的强相关性,影响采样量的主要是PM_(2.5);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样品的放射性水平含量均较低,7Be活度浓度范围在2.18~4.84 m Bq/m3,7Be浓度与TSP、PM_(2.5)、PM_(10)浓度相关性极弱;210Pb活度浓度范围在0.65~3.36 m Bq/m3,210Pb浓度与PM_(2.5)浓度高度正相关;40K活度浓度范围在0.149~0.395 m Bq/m3,40K浓度与粒径大于_(2.5)μm的颗粒物浓度高度正相关;其他核素结果均低于探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物 放射性核素 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城市两种道路绿化类型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于丽胖 郄光发 王成 《中国城市林业》 2009年第3期55-57,共3页
文章选取了同一条道路上的两段不同绿化配置形式作为实验样地,实地监测了晴天和阴天两个典型天气条件下街道中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并比较了在典型天气条件下两种道路绿化配置形式对街道中空气颗粒物扩散的影响。
关键词 空气颗粒物 颗粒物浓度 道路绿化 绿化类型 城市 夏季 配置形式 天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结构校园绿地对空气颗粒物浓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路琛 张祥 +2 位作者 邱玲 高天 聂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3-118,共6页
通过2017年4月-2018年3月连续监测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5种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内的空气颗粒物总量(TSP)、PM10、PM2.5的浓度以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变化,探究时间、气象和植被结构等因子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监测日期和时间对PM2.... 通过2017年4月-2018年3月连续监测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5种不同植被结构绿地内的空气颗粒物总量(TSP)、PM10、PM2.5的浓度以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变化,探究时间、气象和植被结构等因子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监测日期和时间对PM2.5、PM10、TSP浓度有极显著的影响,在监测期内PM2.5、PM10和TSP在7月份最低,12月达到峰值;2)温度、湿度和风速对PM2.5、PM10及SP浓度均有极显著影响;在微风条件下,温度和风速与空气颗粒物PM2.5、PM10和TSP的浓度呈负相关,湿度与其呈正相关。在同样的气象条件下,粗颗粒物对于气象因素的响应大于细颗粒物;3)5种不同校园绿地植被结构类型对PM2.5、PM10)、TSP浓度的削减作用在统计学上虽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植被结构的绿地对空气颗粒物均有一定滞留能力,整体上表现为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绿地内的空气颗粒物浓度大于硬质铺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校园绿地 植被结构 空气颗粒物浓度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猪舍内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减少呼吸道疾病 被引量:2
14
作者 贾志伟 《猪业科学》 2014年第2期82-82,共1页
目前霾对国内人民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猪舍内空气中的颗粒物对猪产生的影响却报道很少。本文对其作以简要介绍。 冬季猪群呼吸道疾病比平常的季节增多,主要的诱因是由于保温和密闭导致环境中的不良气体和猪舍内空气环境中的颗... 目前霾对国内人民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猪舍内空气中的颗粒物对猪产生的影响却报道很少。本文对其作以简要介绍。 冬季猪群呼吸道疾病比平常的季节增多,主要的诱因是由于保温和密闭导致环境中的不良气体和猪舍内空气环境中的颗粒物大大增加。减少不良气体和空气中颗粒物是减少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疾病 空气环境 颗粒物 猪舍 浓度 气体 季节 猪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大连池风景区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时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骆媛媛 李明文 +1 位作者 梁立东 王慧 《温带林业研究》 2020年第4期19-24,共6页
【目的】通过对五大连池风景区(以下简称景区)龙门石寨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进行监测,旨在了解森林植被对空气颗粒物的调控能力,揭示龙门石寨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为广大居民及游客了解景区空气质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目的】通过对五大连池风景区(以下简称景区)龙门石寨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进行监测,旨在了解森林植被对空气颗粒物的调控能力,揭示龙门石寨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为广大居民及游客了解景区空气质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M10和PM2.5颗粒物监测仪进行监测,选取景区2018年5月、8月、11月PM10、PM2.5的连续监测数据,分别从日动态、月动态和季节动态规律来探讨空气颗粒物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5月、8月和11月PM10浓度的日变化平均值为32.5μg·m-3、12.6μg·m-3、23.8μg·m-3,明显高于PM2.5浓度的日变化平均值14.6μg·m-3、8.0μg·m-3、16.5μg·m-3。PM10和PM2.5月均浓度11月明显高于5月和8月,5月、8月和11月PM10浓度波动范围为11.6~55.8μg·m-3,PM2.5浓度波动范围为5.4~43.5μg·m-3。PM10和PM2.5季节动态变化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基本符合"冬高夏低、春秋居中"规律。【结论】空气颗粒物浓度(PM10和PM2.5)日变化规律总体呈早晚高、正午低的变化趋势。月变化规律颗粒物浓度总体表现为11月>5月>8月,5月和8月颗粒物浓度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季节变化规律总体表现为秋季最高,春季和夏季较低,且春、夏两季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差不大。景区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总体水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空气质量优良,优质的生态环境适合人们旅游和森林康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连池风景区 空气颗粒物浓度 时间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包红光 闫晓云 +3 位作者 王波 侯秀娟 贾雨龙 秦嘉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8,共7页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为对象,于2020—2021年,每个季节选取晴天、晴间多云为主的天气各10 d,同步监测07:00—19:00时段,5种不同结构绿地(乔草型、乔灌型、乔木...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为对象,于2020—2021年,每个季节选取晴天、晴间多云为主的天气各10 d,同步监测07:00—19:00时段,5种不同结构绿地(乔草型、乔灌型、乔木型、灌草型、乔灌草型)及对照区(CK)空气负离子浓度及PM10、PM2.5、温度、湿度、风速、大气压强、噪声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日变化有所差异;同一季节,复杂结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较高,不同结构绿地之间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差异不显著;同一结构绿地,夏、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显著高于春、冬季;不同结构绿地空气清洁度夏、秋季较高,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数均值分别为0.58~0.78、0.52~0.80。绿地结构、季节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为主效应,绿地结构×季节对空气负离子浓度交互作用不显著;除此之外,相对湿度、PM10、PM2.5是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城市公园绿地 空气负离子浓度 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BDT模型的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预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光飞 邬水 +5 位作者 钱翔宇 杨宇红 孙野 邹韵 庚俐莉 刘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7-797,共11页
目的探究基于实时室内空气环境监测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的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预测。方法选取2022年5月23日—6月5日某院四个位置为监测采样点,采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多种空气环境数据,匹配各点位采集的空气微生物浓度数据,使用梯... 目的探究基于实时室内空气环境监测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的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预测。方法选取2022年5月23日—6月5日某院四个位置为监测采样点,采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多种空气环境数据,匹配各点位采集的空气微生物浓度数据,使用梯度提升树算法(GBDT)对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进行实时预测,并选取其他五种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比较,对比模型包括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最近邻(KNN)、线性回归(LR)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最后通过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三个指标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GBDT模型在门诊电梯间(A点)、支气管镜诊间(B点)、CT候诊区(C点)和供应室护士站(D点)的MAPE值分别为22.49%、36.28%、29.34%、26.43%,GBDT模型在三个采样点的平均性能高于其他机器学习模型,仅在一个采样点略低于ANN模型。GBDT模型在四个点位的平均MAPE值为28.64%,即预测值偏离实际值28.64%,说明GBDT模型预测结果较好,预测值在可用范围内。结论基于实时室内空气环境监测数据的GBDT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提高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浓度 室内环境 GBDT模型 空气微生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颗粒物空气污染与人群每日死亡率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燕萍 张志琴 +3 位作者 刘旭辉 张晓萍 封宝琴 李海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研究颗粒物空气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率暴露-反应关系,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样条函数模型分析2004至2005年太原市每日死亡率时间序列数据,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暴露变量,同时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气象因素、周日亚... 目的:研究颗粒物空气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率暴露-反应关系,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样条函数模型分析2004至2005年太原市每日死亡率时间序列数据,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暴露变量,同时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气象因素、周日亚元变量以及其他空气污染物等的混杂影响。结果:PM10与各种死因别死亡率为非线性相关,呈现阈值现象。经微分推导,总死亡率、恶性肿瘤死亡率、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合计死亡率阈值分别为85.00μg/m3、89.59μg/m3和122.54μg/m3。结论:太原市PM10与人群每日死亡率暴露-反应关系为非线性相关,呈现阈值现象,与欧美国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死亡率 最高容许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城市绿地内不同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刘秀萍 李新宇 +1 位作者 赵松婷 王行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69-75,共7页
【目的】为更好掌握北京地区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长期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城市绿地内在线环境颗粒物监测仪从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时监测的ρ(PM10)、ρ(PM2.5)和ρ(PM1)数据,对北京地区2015-2018年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间... 【目的】为更好掌握北京地区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长期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城市绿地内在线环境颗粒物监测仪从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时监测的ρ(PM10)、ρ(PM2.5)和ρ(PM1)数据,对北京地区2015-2018年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地区2015-2018年ρ(PM10)、ρ(PM2.5)和ρ(PM1)历年年均值均呈现出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超标天数逐年减少;季节变化中,ρ(PM2.5)和ρ(PM1)最高的均是冬季,最低的是夏季,而ρ(PM10)最高的是春季,其次是冬季、秋季、夏季;日变化中,三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总体日变化趋势为白天低、夜间高;相关性分析中,PM10、PM2.5和PM1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北京地区2015-2018年空气颗粒物污染情况改善程度十分明显,空气质量显著提高。三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夜间高于白天,他们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城市绿地 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 长期变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浓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彭林 梁丽明 孙建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51-654,共4页
首次研究了太原市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物分布特征。收集了太原市不同功能区冬夏两季的大气颗粒样品,经抽提分离取得饱和烃、芳香烃、非烃、沥青质4组馏分。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颗粒中有机物浓度在取暖期高于非取暖期;(2)各功能区的有机... 首次研究了太原市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物分布特征。收集了太原市不同功能区冬夏两季的大气颗粒样品,经抽提分离取得饱和烃、芳香烃、非烃、沥青质4组馏分。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颗粒中有机物浓度在取暖期高于非取暖期;(2)各功能区的有机污染程度不同,太钢工业区>长风剧场商业居民混合区>一电厂化工区、太行文化区。(3)各馏分浓度中沥青质含量普遍高,饱和烃含量最低,非烃、芳香烃馏分居中,且相对较低。(4)太原市整体污染主要为煤的燃烧和工业生产、尾气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有机物 浓度 分布特征 空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