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医用动态空气消毒机对MTB等病原微生物杀菌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志永 王帅 +7 位作者 张天宇 土井教生 谭守勇 谢小保 高亚敏 唐运祥 姜火风 谢武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411-415,共5页
目的评价采用新型角柱状光触媒系统的医用空气消毒机(简称“新型空气消毒机”)在人机共存环境状态下杀菌的效果,研究提高杀灭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杀灭结核分枝杆菌(MTB;本实验采用Mycobacteriumbovis BCG菌株,即牛型结核分枝... 目的评价采用新型角柱状光触媒系统的医用空气消毒机(简称“新型空气消毒机”)在人机共存环境状态下杀菌的效果,研究提高杀灭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杀灭结核分枝杆菌(MTB;本实验采用Mycobacteriumbovis BCG菌株,即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减毒株,简称“BCG”)的空气消毒技术和方法。方法采用新型空气消毒机,在体积47m^3实验房中对空气中的自然菌进行杀菌试验;设置3个采样点,试验重复3次,每次试验结果取3个采样点检测的菌落数均值,分别计算其消亡率。在相邻2个体积为30m^3的气雾室(一个用于试验对照,计算细菌的自然消亡率;一个用于消毒试验,计算对细菌的杀灭率),对空气中的白色葡萄球菌、BCG进行杀菌试验;试验重复3次,每次均分别计算其自然消亡率和杀灭率。白色葡萄球菌及BCG杀菌试验气雾室内空气中菌落数应分别达到115~5×10^5CFU/m3和3×10^4~8×10^4CFU/m^3。结果空气模拟现场消毒试验采用新型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现场白色葡萄球菌消毒试验,重复3次对照试验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自然消亡率分别为20.45%、20.00%、20.36%;重复3次消毒试验杀菌率分别为99.97%、99.96%、99.95%;空气现场自然菌消毒试验重复3次试验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分别为93.95%、94.27%、94.32%;空气模拟现场BCG消毒试验,重复3次对照试验空气中BCG自然消亡率分别为35.71%、37.93%、40.58%,重复3次消毒试验杀菌率分别为99.67%、99.61%、99.73%。结论采用角柱状光触媒系统的新型医用空气消毒机对空气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MTB有强烈的杀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消毒 净化 卫生用具和设备 空气微生物学 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地区高校教室内空气污染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翟金霞 张前龙 胡琼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231-232,共2页
目的 了解高校教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和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方法 对某地区 3所高校 90个教室进行采样 ,分别检测SO2 、NO2 、CO2 和细菌总数等 4个指标。结果 空置教室内CO2 浓度和细菌总数与室外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目的 了解高校教室内空气污染状况和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方法 对某地区 3所高校 90个教室进行采样 ,分别检测SO2 、NO2 、CO2 和细菌总数等 4个指标。结果 空置教室内CO2 浓度和细菌总数与室外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教室内细菌总数远远超标。有人活动的教室内CO2 浓度和细菌总数高于空置教室 (P <0 0 1)。通风状况良好的教室CO2 浓度和细菌总数低于通风状况不良的教室 (P <0 0 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教室内人数、教室通风状况是影响教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高校教室内主要污染物是CO2 和细菌总数 ,教室普遍存在细菌总数超标。减少教室内上课人数、延长教室空置时间和加强双向对流通风可明显改善教室内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室内 二氧化碳/分析 空气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室空气细菌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凤川 王露霞 +1 位作者 徐德兴 赖续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1508-1509,共2页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空气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气传真菌散布规律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华 郑卓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F0002-F0002,597-600,F0003,F0004,共7页
【目的】空气真菌的数量变化及其致敏性与气候的关系,建立气传致敏真菌日历,为广州市空气真菌过敏症的防治提供新的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沉降法(曝片)和体积法(旋转棒)每日收集气传真菌样品,在显微镜下鉴定和统计,定量获得每天每平方... 【目的】空气真菌的数量变化及其致敏性与气候的关系,建立气传致敏真菌日历,为广州市空气真菌过敏症的防治提供新的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沉降法(曝片)和体积法(旋转棒)每日收集气传真菌样品,在显微镜下鉴定和统计,定量获得每天每平方米沉降量和每立方米空气悬浮真菌数密度,并与气象站气候数据进行对比。【结果】鉴定真菌种类80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有黑孢子菌(Nigrosporaspharic)、芽枝菌(Cladosporium)、铰链菌(Alternaria)、毛霉(Mucor)、镰刀菌(Fusarium)、锈菌(Uredinales)、黑附球菌(Epicoccumnigrum)等,它们在空气中的数密度全年都有一定的数量,但悬浮真菌孢子数密度全年仍有变化,春季最大(可达到>200粒/m3),夏季、秋季和冬季依次降低,冬季真菌含量仅20~30粒/m3。日均温度大于15℃和日平均相对湿度>65%时空气中的真菌和真菌孢子数量明显增加。【结论】气传真菌全年均有分布并具有较强的致敏性,部分真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温度高和湿度大可导致真菌数密度增高,暴雨可短暂降低室外空气中较大粒径真菌的数量。高致敏性真菌在空气中最集中分布在春季,其次为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孢子 空气微生物学 气候 超敏反应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房环境细菌监测在烧伤治疗的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徐俊赐 郑秀先 +1 位作者 谢晞衷 陈国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93-394,共2页
目的 :探讨烧伤病房环境细菌与烧伤创面感染菌的关系 ,指导烧伤治疗前瞻性用药。方法 :1997年 10月~ 1999年 6月对烧伤病房空气、医护人员外露手部以及烧伤创面感染菌进行每周 1次细菌检测。按卫生部颁布的《消毒卫生系列标准》采集空... 目的 :探讨烧伤病房环境细菌与烧伤创面感染菌的关系 ,指导烧伤治疗前瞻性用药。方法 :1997年 10月~ 1999年 6月对烧伤病房空气、医护人员外露手部以及烧伤创面感染菌进行每周 1次细菌检测。按卫生部颁布的《消毒卫生系列标准》采集空气标本 918个 ,创面分泌物标本 40 9个 ,医护人员手采样标本 2 38个 ,送细菌培养分类。结果 :病房空气标本检出致病和条件致病菌 14 7例次共 2 2个菌种 ,医护人员的手检出 6 2例次共 10个菌种 ,创面分泌物检出 10 6例次共 2 1个菌种。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葡菌为主要感染菌 ,占 5 0 94% ,也是空气和医护人员外露手部主要检出菌 ,占 34 6 9%和 6 2 90 % ,三者之间有显著相关。结论 :空气和医务人员手部携带菌与创面感染菌密切相关 ,并随时间延伸而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病房 空气微生物学 医务人员 带病原状态 细菌监测 烧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