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冷凝影响下的超临界氢传热特性
1
作者 薛明喆 刘家宁 +3 位作者 杨靖丞 吴昊 朱绍伟 张存满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62-1470,共9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Fluent软件和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对内外流体及管壁的耦合二维传热过程建模并仿真。以理论计算得到的出口温度和传热系数结果作为参考,通过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计算方法,探究在管外存在空气液化现象的场景下,超临界...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Fluent软件和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对内外流体及管壁的耦合二维传热过程建模并仿真。以理论计算得到的出口温度和传热系数结果作为参考,通过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计算方法,探究在管外存在空气液化现象的场景下,超临界氢在不同入口状态及不同外界空气域时的传热特性。结果显示,在空气液化现象为主导的液氢温度段(50~70 K),外界空气温度对整体传热效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即使空气流速达到8 m·s^(-1)时,对总换热系数的提升也仅为20%;采用强制对流提高空气流速,改变环境温度和入口端流量,都不能显著提升该温度段的总传热系数,该温度段的总传热系数主要受蒸汽液化传热系数的影响,即低温流体温度的影响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临界氢 空气冷凝 流固耦合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不同区域空气冷凝水的化学组成 被引量:3
2
作者 占永革 黄湘燕 汪晓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9年第4期28-31,共4页
采集了5个不同区域的空气冷凝水样品,检测了其化学成分。结果显示,空气冷凝水的化学成分在不同区域存在着明显差异,5个区域各类化学物质总量的关系是,阴阳离子:城区>工业>道路>城郊>景区;微量元素:工业>城区>道路>... 采集了5个不同区域的空气冷凝水样品,检测了其化学成分。结果显示,空气冷凝水的化学成分在不同区域存在着明显差异,5个区域各类化学物质总量的关系是,阴阳离子:城区>工业>道路>城郊>景区;微量元素:工业>城区>道路>景区>城郊;总有机碳(TOC):城区>景区>道路>工业>城郊;总无机碳(TIC):景区>城区>道路>工业>城郊;物质总量:城区>工业>道路>景区>城郊;其质量浓度分布与区域内的空气污染状况密切相关,大部分物质的质量浓度日间低于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冷凝 化学组成 空气污染 中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循环湿式空气冷凝冷却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荣克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空气冷凝冷却器 热风循环湿式 冷凝冷却器 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冷凝器管内分层流实验观测及数值计算 被引量:48
4
作者 胡Peng 李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在实验观测到的水平管管内凝结分层流基础上,建立了水平管管内凝结分层流的稳态两相流数学模型;计算出了两相流区内一些重要参数空隙率、干度、汽相速度、液相速度和凝结换热系数沿冷凝管长的变化曲线;分析计算了在冷凝器中加入汽液... 在实验观测到的水平管管内凝结分层流基础上,建立了水平管管内凝结分层流的稳态两相流数学模型;计算出了两相流区内一些重要参数空隙率、干度、汽相速度、液相速度和凝结换热系数沿冷凝管长的变化曲线;分析计算了在冷凝器中加入汽液分离器对提高冷凝器冷凝性能的作用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冷凝 两相流 汽液分离器 数值计算 分层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冷凝水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简新立 王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5-29,共5页
为了进一步探索酸雨形成问题,提出了“空气冷凝水”,即用人工降温的方法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凝成水样,并收集作为成分分析的样品。用该方法对本地空气凝水的pH值、电导率、进行了测定,共获有效数据239个。并与降水进行了比较,对... 为了进一步探索酸雨形成问题,提出了“空气冷凝水”,即用人工降温的方法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凝成水样,并收集作为成分分析的样品。用该方法对本地空气凝水的pH值、电导率、进行了测定,共获有效数据239个。并与降水进行了比较,对本地酸雨成因作了简单分析,阐述了“空气冷凝水”在酸雨研究中的意义,提出了本人对酸雨研究工作的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冷凝 PH值 酸雨 降水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冷凝器单排管束冲洗实验换热特性研究
6
作者 齐清 宋锦春 +1 位作者 张凯 倪克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4-76,83,共4页
通过对空气冷凝器600 mm×600 mm的管束进行冲洗,用FLUENT软件对单个翅片作计算机仿真,在不同风速和不同迎风面单位面积空气质量流量进行测试,分别进行加垢前和加垢后再经过清洗的热工性能测试,并且对比两种情况下换热性能,得出结... 通过对空气冷凝器600 mm×600 mm的管束进行冲洗,用FLUENT软件对单个翅片作计算机仿真,在不同风速和不同迎风面单位面积空气质量流量进行测试,分别进行加垢前和加垢后再经过清洗的热工性能测试,并且对比两种情况下换热性能,得出结论。对于存在污垢的管束,经过认真清洗后,管束的风阻可降低,换热性能也得到提升,其数值可以基本恢复到或略高于污垢前的值,该仿真结果与实验大致相符,模型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性能 风阻 清洗实验 空气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管外空气-蒸汽冷凝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文涛 边浩志 +3 位作者 代丽红 周书航 吴桐雨 丁铭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08-1213,共6页
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是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系统的传热效率需要对空气-蒸汽冷凝强化传热进行研究。本文在压力0.2~1.3 MPa,壁面过冷度50~120℃,对管外径为19、25、38 mm的螺旋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进行了实验... 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是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系统的传热效率需要对空气-蒸汽冷凝强化传热进行研究。本文在压力0.2~1.3 MPa,壁面过冷度50~120℃,对管外径为19、25、38 mm的螺旋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螺旋管管径越小,换热系数越大,19 mm管的换热效果可达38 mm管的1.55倍;与竖直管相比,螺旋管强化换热效果受压力影响较大,压力越高,强化换热效果越好,0.2 MPa时换热系数较竖直管低3%左右,而1.3 MPa时比竖直管可强化65%左右。螺旋管有较好的强化换热效果,可对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蒸汽冷凝 冷凝 螺旋管 强化传热 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 传热 实验 安全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型管束外空气-蒸汽冷凝传热特性数值分析
8
作者 肖家禹 高力 +2 位作者 孙中宁 景瑞涵 边浩志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42-1248,共7页
为追求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换热器更优异的管外空气-蒸汽冷凝传热性能,并为实验及换热器的拓展设计提供相应指导,本文对S型管束外含空气蒸汽冷凝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参数范围内,S型管束能有效强化管束外含空气... 为追求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换热器更优异的管外空气-蒸汽冷凝传热性能,并为实验及换热器的拓展设计提供相应指导,本文对S型管束外含空气蒸汽冷凝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参数范围内,S型管束能有效强化管束外含空气蒸汽冷凝传热能力,其平均冷凝传热系数为竖直管束的1.3~1.7倍。总结得出迎流面强化传热的管间冲刷效应和抑制传热的空气层堆叠效应的耦合作用机制。多排布置时,减小管排数、增大弯管半径、管间距及采用叉排布置均有利于提高S型管束外含空气蒸汽冷凝传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蒸汽冷凝 S型管束 强化换热 管间冲刷效应 空气层堆叠效应 管排布置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疏膜板强化管束外含空气蒸汽冷凝特性分析
9
作者 高力 李文涛 +2 位作者 毛亚蔚 张超琦 李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01-1207,共7页
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是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工作中关键的传热过程,为了提高系统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需要对管束外强化换热进行研究。本文将环状疏膜板强化换热管与管束结合并使用CFD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冷凝换热的影响。结... 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是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工作中关键的传热过程,为了提高系统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需要对管束外强化换热进行研究。本文将环状疏膜板强化换热管与管束结合并使用CFD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冷凝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疏膜板布置方式、管间距等会对换热产生影响,交错布置疏膜板后换热系数最高可以比光管束提高28%;不同的布置方式对换热影响较大,不同布置换热系数可相差18%;管间距会通过影响疏膜板高度而影响强化效果。管束合理设置疏膜板后,可有较好的强化换热效果,可为换热器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空气蒸汽冷凝 凝结 传热 管束 环状疏膜板 强化换热 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节水方案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岑 宋小军 +3 位作者 赵顺安 李陆军 宋志勇 黄春花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8-376,共9页
为降低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耗水量,本文采用一种可用于回收其蒸发损失的空气冷凝器结构,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节水特性展开研究。首先基于空气运动控制方程和水蒸气冷凝模型,建立了用于分析空气冷凝器节水特性的数学模型,其次分析了... 为降低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耗水量,本文采用一种可用于回收其蒸发损失的空气冷凝器结构,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节水特性展开研究。首先基于空气运动控制方程和水蒸气冷凝模型,建立了用于分析空气冷凝器节水特性的数学模型,其次分析了冷却空气流速、空气冷凝器的结构尺寸和材质等因素对该冷凝器节水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冷凝器的单位面积节水量随着冷却空气流速以及冷凝器宽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冷凝器长度和高度的增大而减小;空气冷凝器的材质和壁厚对其单位面积节水量没有显著影响,空气冷凝器可采用重量轻和成本低的薄壁PVC来加工制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冷却塔 蒸发损失 空气冷凝 单位面积节水量 水蒸气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节水方案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岑 宋小军 +3 位作者 赵顺安 李陆军 宋志勇 黄春花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7-564,共8页
由于塔内空气与循环冷却水间蒸发换热产生的水损,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耗水是火电厂的主要用水量,因此研究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节水方案,促进火电行业节水改造具有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意义。本文通过搭建热态模型试验平台,研究了水冷型冷凝锥... 由于塔内空气与循环冷却水间蒸发换热产生的水损,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耗水是火电厂的主要用水量,因此研究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节水方案,促进火电行业节水改造具有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意义。本文通过搭建热态模型试验平台,研究了水冷型冷凝锥体、气冷型冷凝锥体和空气冷凝器三种节水方案的原理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节水方案均可回收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蒸发损失;增大冷凝体表面积可提高节水方案的节水特性;相比于冷凝锥体,空气冷凝器具有更大的冷凝面积,能够更有效地回收蒸发损失,故具有更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冷却塔 蒸发损失 冷凝锥体 空气冷凝 水蒸气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管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三则
12
作者 殷菊香 陈卫东 李胜荣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中学化学实验 玻璃管 空气冷凝 实验装置 实验技能 学习兴趣 高一化学 丹阳市 实验探索 玻璃仪器
全文增补中
连续水循环蒸馏─水蒸汽蒸馏法的改进装置
13
作者 王品香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16-16,共1页
连续水循环蒸馏─水蒸汽蒸馏法的改进装置上海二医大卫校崇明分校(202150)王品香编译传统的水蒸汽蒸馏法使用蒸汽发生器,蒸汽和挥发性化合物以混合物的形式通过烧瓶.由于蒸汽的潜热,水份不断蒸发,蒸汽发生器需不断加水.其... 连续水循环蒸馏─水蒸汽蒸馏法的改进装置上海二医大卫校崇明分校(202150)王品香编译传统的水蒸汽蒸馏法使用蒸汽发生器,蒸汽和挥发性化合物以混合物的形式通过烧瓶.由于蒸汽的潜热,水份不断蒸发,蒸汽发生器需不断加水.其次,含挥发性化合物的烧瓶液体不断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蒸馏法 挥发性化合物 水蒸汽 蒸汽发生器 乙酸乙酯 改进装置 混合物 空气冷凝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al air-supply mode of hybrid system with radiant cooling and dedicated outdoor air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研 田喆 朱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735-746,共12页
The hybrid system with radiant cooling and dedicated outdoor air not only possesses high energy efficiency, but also creates a healthy and comfortable indoor environment. Indoor air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by the ded... The hybrid system with radiant cooling and dedicated outdoor air not only possesses high energy efficiency, but also creates a healthy and comfortable indoor environment. Indoor air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by the dedicated outdoor air system(DOAS) and indoor thermal comfort can be enhanced by the radiant cooling system(RCS). The optimal air-supply mode of the hybrid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approach were investigated. A full-scale experimental chamber with various air outlets and the ceiling radiant cooling panels(CRCP) was designed and established. The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air-supply modes along with CRCPs were analyzed by multi-index evaluations.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s were also conducted on the humidity stratification and the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airflow modes to prevent condensation on CRCP. The overhead supply air is recommended as the best combination mode for the hybrid system after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experiment results. The optimal proportion of CRCP accounting for the total cooling capacities in accord with specific cooling loads is found, which may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hybrid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supply mode hybrid system radiant cooling humidity stra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