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提斯喜马拉雅错那洞穹隆成因机制研究:来自构造变形与独居石U-Pb年代学的制约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连峰 徐扛 +2 位作者 李智勇 王强 蒋映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3-271,共19页
为厘清错那洞穹隆的成因机制,本文开展了详细的变质变形演化及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地区发育了两期主要构造变形。早期变形以发育近水平变质面理为特征,而晚期变形以普遍发育轴向近东西的褶皱和高角度轴面劈理为特征。... 为厘清错那洞穹隆的成因机制,本文开展了详细的变质变形演化及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地区发育了两期主要构造变形。早期变形以发育近水平变质面理为特征,而晚期变形以普遍发育轴向近东西的褶皱和高角度轴面劈理为特征。变质岩相学表明,早期面理伴随云母、石榴石、十字石等巴罗型特征变质矿物组合的发育,暗示地壳埋深加厚的进变质演化过程;而晚期变质面理则表现为长石、石英及云母的重结晶和重定向排列,无更高级变质矿物的发育,具剥露的退变质演化特征。伴随晚期变形,穹隆南侧核部与边部转换带发育一向南伸展的韧性剪切带,而在穹隆东西两侧分别发育具有右行及左行的水平走滑断层,表明穹隆边部相对于核部向南伸展拆离的剪切变形。独居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穹隆中淡色花岗岩的形成年龄约为19.9±1.0 Ma,而穹隆核部石榴石‒十字石云母片岩为19.3±2.2 Ma,后者为晚期面理的形成时间。综合区域已有研究成果,指出错那洞地区早期变形发生在中‒晚始新世,可能与该时期印度‒亚洲板块碰撞而产生的地壳垂向显著增厚相关;而第二期变形可能与中新世藏南拆离系活动的背景下,中上地壳发生南北向巨量缩短并伴随深部地壳物质经构造挤出在浅部地壳形成穹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 错那洞穹隆 构造变形 独居石U-Pb年龄 穹隆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