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穹窿下器官在大鼠交替性饮水行为中的神经内分泌作用
1
作者 杨振芳 张殿明 +2 位作者 田德润 唐五凤 吴樾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1期89-92,共4页
电坏坏Sprague-Dawley大鼠的穹窿下器官(SFO)后,脑室内注入血管紧张素Ⅱ100ng,大鼠在T迷宫内左右交替性饮水行为受到明显的抑制,交替性方向正确率明显降低,跑速亦显著减慢,提示SFO在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交替性饮水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在... 电坏坏Sprague-Dawley大鼠的穹窿下器官(SFO)后,脑室内注入血管紧张素Ⅱ100ng,大鼠在T迷宫内左右交替性饮水行为受到明显的抑制,交替性方向正确率明显降低,跑速亦显著减慢,提示SFO在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交替性饮水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在破坏了SFO同时又破坏了视前正中核的动物,虽然SFO破坏较小,也能阻断动物的左右交替性饮水行为。本文的实验还提示了血管紧张素Ⅱ可作用于SFO和AV3V(第三脑室前腹部)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窿下器官 血管紧张素 视前正中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穹窿海马伞切断和卵巢切除对大鼠不同脑区雌激素受体α与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β位点裂解酶共存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金丽英 郭宗君 崔红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82-784,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穹窿-海马伞切断和卵巢切除大鼠大脑雌激素受体α(ERα)与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位点裂解酶(BACE)共存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穹窿-海马伞切断组(FF组)、卵巢切除组(OVX组)、穹窿-海马伞切断... 目的:探讨穹窿-海马伞切断和卵巢切除大鼠大脑雌激素受体α(ERα)与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位点裂解酶(BACE)共存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穹窿-海马伞切断组(FF组)、卵巢切除组(OVX组)、穹窿-海马伞切断加卵巢切除组(OF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免疫荧光双标细胞化学法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大脑皮质区、海马CA1区ERα、BACE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结果:FF组、OVX组和OF组大鼠皮质区和海马CA1区ERα阳性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皮质区:4.71±1.11,5.29±2.01,4.42±3.99vs9.71±4.53;海马区:6.91±2.63,7.58±4.16,5.14±3.80vs12.57±3.59,均P<0.05);FF组、OVX组和OF组大鼠皮质区和海马CA1区BACE阳性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皮质区:15.78±6.01,17.63±4.42,20.00±5.16vs5.71±3.14;海马区:15.91±5.12,12.34±5.07,17.14±4.45vs6.85±1.95,均P<0.05)。但三组之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F组大鼠皮质区ERα和BACE双标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P<0.05),但海马CA1区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穹窿-海马伞切断或卵巢切除可以导致大鼠大脑皮质区、海马CA1区ERα表达减少、BACE表达增多,两种方法同时作用导致皮质区共存细胞表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窿下器官 海马 卵巢切除术 受体 雌激素 淀粉样Β蛋白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穹窿下器或最后区引起升压反应的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常彦忠 顾蕴辉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Ⅱ)引起大鼠穹窿下器(subfornicalorgan,SFO)和最后区(areapostrema,AP)升压反应的机制。方法:大鼠脑内微量注射不同药物,观察血压和... 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Ⅱ)引起大鼠穹窿下器(subfornicalorgan,SFO)和最后区(areapostrema,AP)升压反应的机制。方法:大鼠脑内微量注射不同药物,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1)SFO内或AP内分别注射AⅡ均引起升压反应;(2)SFO升压反应可被双侧室旁核(nucleusparaventricularis,NPV)内或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ventrolateralmedula,RVL)内分别注入[Sar1,Thr8]血管紧张素Ⅱ(AⅡ拮抗剂)衰减;(3)AP升压反应则被双侧NPV或RVL内分别注入酚妥拉明衰减。结论:AⅡ作用于SFO或AP均可通过NPV和RVL产生升压效应,但NPV和RVL内的AⅡ受体参与SFO升压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药理学 穹窿下器官 升压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在脑室周器官及丘脑下部的分布及其对饮水行为的神经内分泌控制
4
作者 张殿明 M.L.Weiss +2 位作者 R.R.Miselis A.N.Epstein E.stellar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15-19,82,共6页
本文以电破坏穹窿下器官,以霍乱毒素—辣根过氧化酶追综及[[^(14)C]]-脱氧葡萄糖放射自显影电子计算机图象程序处理等综合技术,观察Sprague~Dawley系大鼠在脑室及静脉内注入血管紧张素Ⅱ后,脑室周器官及丘脑下部的行为神经内分泌作用。... 本文以电破坏穹窿下器官,以霍乱毒素—辣根过氧化酶追综及[[^(14)C]]-脱氧葡萄糖放射自显影电子计算机图象程序处理等综合技术,观察Sprague~Dawley系大鼠在脑室及静脉内注入血管紧张素Ⅱ后,脑室周器官及丘脑下部的行为神经内分泌作用。结果表明:穹窿下器官、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上核、室旁核及神经垂体的[[^(14)C]]-脱氧葡萄糖摄取相对视密度明显增高,提示这些结构在血管紧张素致渴饮水行为中,调节水盐平衡的神经内分泌作用。穹窿下器官是感受血管紧张素最敏感结构之一,它与丘脑下部的神经内分泌核群密切联系。电破坏穹窿下器官则大鼠失去在迷宫内快速奔跑饮水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穹窿下器官 终板血管器官 正中隆起 [^(14)C]—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