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新种质“普冰3228”穗下节长度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1
作者 王健胜 王二伟 +1 位作者 马爱锄 程世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7,共8页
【目的】挖掘小麦新种质“普冰3228”穗下节的有效位点/基因,探讨其穗下节分子遗传机制。【方法】以“普冰3228”ד京4839”杂交产生的210个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55K SNP芯片构建该群体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完备... 【目的】挖掘小麦新种质“普冰3228”穗下节的有效位点/基因,探讨其穗下节分子遗传机制。【方法】以“普冰3228”ד京4839”杂交产生的210个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55K SNP芯片构建该群体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ADD)对穗下节长度进行QTL定位分析,并基于QTL定位结果对穗下节长度候选基因进行预测分析。【结果】研究发现210个小麦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穗下节长度存在丰富的遗传差异,分布于16.00~117.50 cm。共检测到6个与小麦穗下节相关的QTL,该QTL主要分布于2B、4B、4D、5B和6D染色体上,其LOD值介于2.55~7.88,解释变异率分布于3.43%~15.84%,且绝大多数QTL均来自母本“普冰3228”。定位于4B染色体上AX⁃109373490~AX⁃111540511区间的QUIL⁃4B.e1和定位于4D染色体上AX⁃110984743~AX⁃109230716区间的QUIL⁃4D.e1为穗下节长度主效QTL,可在2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的QUIL⁃4D为穗下节长度稳定QTL。进一步分析发现15个与穗下节长度相关的候选基因。该候选基因主要编码一些相关蛋白及功能酶,通过调节或影响植物代谢活动进而对小麦穗下节长度产生影响。例如TraesCS4D01G039200可能编码一种原纤维家族蛋白,直接影响小麦穗下节长度,TraesCS4D01G040300可能编码代谢产物转运蛋白,通过调节代谢产物在穗下节区域的分配影响穗下节的长度。【结论】研究共检测到与小麦穗下节长度相关QTL 6个,预测到与穗下节相关候选基因15个,研究结果有助于小麦穗下节遗传机制解析,并为穗下节遗传改良提供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冰3228” 穗下节长度 QTL定位 候选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下节性状与灌浆特性、穗部相关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杰 周璐琪 +4 位作者 葛昌斌 王君 曹燕燕 宋丹阳 廖平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111,共8页
通过分析漯河市77份小麦材料的穗下节性状与千粒重的关系,筛选出3种穗下节长度、粗度、壁厚、体积、干重共21份小麦材料,进一步将其灌浆特性和穗部相关因素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穗下节长度、粗度与千粒重之间回归显著,壁厚与千粒重... 通过分析漯河市77份小麦材料的穗下节性状与千粒重的关系,筛选出3种穗下节长度、粗度、壁厚、体积、干重共21份小麦材料,进一步将其灌浆特性和穗部相关因素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穗下节长度、粗度与千粒重之间回归显著,壁厚与千粒重之间回归极显著。穗下节长度中等小麦材料的Rmax、R_(mean)、R_(2)与其余2种类型相比,差异显著;粗度最粗及中等小麦材料的平均值R_(max)、R_(mean)、R_(2)与最细小麦材料相比,分别高出4.52%、3.15%、11.05%,差异显著;壁厚中等小麦材料的R_(max)、R_(mean)、R_(2)、T_(2)、RGC_(2)与壁厚最厚、最薄小麦材料相比,值较高且存在显著差异。穗下节长度中等小麦材料的穗数、结实小穗数、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粒长和千粒重,值均较高,与长度最短小麦材料差异显著;粗度最粗小麦材料的穗数、结实小穗数、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值最大;壁厚中等小麦材料的穗数、不孕小穗数、单株生物量、穗粒数、粒长均较好,单株粒重、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余2种类型。筛选出漯麦50、漯麦906、漯麦49、百农207、郑麦1860、周麦18共6个灌浆特性及穗部相关因素表现好的小麦材料。因此,漯河市田间选择穗下节长度中等、粗度较粗、壁厚中等的小麦材料,更有机会得到灌浆特性及穗部相关因素表现好的小麦新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漯河市 小麦 穗下节 灌浆特性 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和抗倒伏性及穗下节长度的QTL定位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坤普 赵亮 +2 位作者 海燕 陈广凤 田纪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50-1357,共8页
由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了DH群体168个株系,利用305个SSR标记对白粉病成株抗性、抗倒伏性和穗下节长度进行了QTL定位研究。DH群体及两亲本于2005年和2006年种植于山东泰安,2006年种于安徽宿州。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 由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了DH群体168个株系,利用305个SSR标记对白粉病成株抗性、抗倒伏性和穗下节长度进行了QTL定位研究。DH群体及两亲本于2005年和2006年种植于山东泰安,2006年种于安徽宿州。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2.0软件,共检测到12个加性效应位点和10对上位效应位点。在4D染色体上控制白粉病成株抗性的qApr4D,贡献率为20.0%,在各环境中稳定表达,其抗病等位基因来源于抗病亲本豫麦57;在7D染色体上控制小麦穗下节长度的qIlbs7D,贡献率为12.9%,在各环境中稳定表达。加性效应和上位效应对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抗倒伏性和穗下节长度的遗传起重要作用,并且基因与环境常常具有互作效应。以上两个QTL可分别用于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和穗下节长度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粉病 成株抗性 穗下节长度 抗倒伏性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DH群体穗下节间直径、茎壁厚及茎壁面积的QTL定位 被引量:11
4
作者 桑云 赵亮 +2 位作者 张坤普 田纪春 叶宝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7,共7页
由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168个DH株系,连续两年在山东泰安种植,利用324个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对控制穗下节间直径、茎壁厚及茎壁面积的QTL遗传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0个加性效应位点... 由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168个DH株系,连续两年在山东泰安种植,利用324个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对控制穗下节间直径、茎壁厚及茎壁面积的QTL遗传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0个加性效应位点和6对上位效应位点,其中3个加性位点参与环境互作效应。检测到位于染色体2D、3D和5D(2个)控制穗下节间直径的4个加性QTLs,与控制茎壁厚的3个加性位点相同或相邻,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效应。两个位于染色体2D和5D控制茎壁厚和茎壁面积QTL有较大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1.37%和10.98%,适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聚合育种。6对上位性效应遗传贡献率较小、无环境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数量性状位点 茎壁厚 穗下节 DH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穗下节间与抗倒性相关的某些性状对增加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胜群 宋凤斌 +5 位作者 朱先灿 张卫建 任军 宋振伟 郭金瑞 阎孝贡 《土壤与作物》 2013年第4期145-149,共5页
密度增加使玉米倒伏抗性降低。玉米穗下节间某些性状与倒伏抗性之间密切相关。为了研究玉米穗下节间与倒伏抗性相关的性状对密度的响应,以春玉米为对象,考察了低密(4.50×104·hm-2)、中密(6.75×104·hm-2)和高密(9.00... 密度增加使玉米倒伏抗性降低。玉米穗下节间某些性状与倒伏抗性之间密切相关。为了研究玉米穗下节间与倒伏抗性相关的性状对密度的响应,以春玉米为对象,考察了低密(4.50×104·hm-2)、中密(6.75×104·hm-2)和高密(9.00×104·hm-2)条件下玉米穗下节间(自茎节基部向上的伸长节间,依次为S1,S2,…)的直径、长度、茎粗系数、节间鲜质量与长度比以及茎节鲜密度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密度的响应。结果显示,玉米穗下节间直径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S7-S9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长度出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其它茎节的长度在不同种植密度之间的差别各不相同。灌浆期茎粗系数变化趋势是随着茎节数增加而下降,除S3、S4和S10外,其余各茎节均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茎粗系数逐渐下降。从拔节期到完熟期节间鲜质量与长度比逐渐下降,从低密到高密其数值也下降。茎节鲜密度从拔节期到开花期,其茎节鲜密度升高,从开花期到完熟期则呈现降低趋势,不同密度比较,随着密度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下节 密度 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穗、穗下节、芒对籽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瑞清 闫志顺 +1 位作者 杨继芝 温红霞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冬小麦 籽粒重 部遮光处理 穗下节遮光处理 剪芒处理 光合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SL群体的玉米穗下节间长QTL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郭海平 孙高阳 +6 位作者 张晓祥 闫鹏帅 刘坤 谢惠玲 汤继华 丁冬 李卫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2-532,共11页
穗下节间长决定着玉米的穗位高和株高,而株高和穗位高与产量、抗倒伏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密切相关。玉米穗下第7、第8、第9节间长对穗位高具有决定作用,与其他农艺性状相比,对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基础了解甚少。因此,研究玉米穗下节间长的遗... 穗下节间长决定着玉米的穗位高和株高,而株高和穗位高与产量、抗倒伏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密切相关。玉米穗下第7、第8、第9节间长对穗位高具有决定作用,与其他农艺性状相比,对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基础了解甚少。因此,研究玉米穗下节间长的遗传基础,对玉米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lx9801为受体亲本,昌7-2为供体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和自交所构建的一套包含260份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两环境的表型鉴定,并结合基因型数据对第7、第8、第9节间长和穗位高的QTL进行定位。共检测到18个第7节间长QTL,23个第8节间长QTL和17个第9节间长QTL,其中8个QTL是为第7、第8、第9节间长所共有。穗位高定位到的20个QTL中,有12个(60%)与第7、第8、第9节间长QTL共定位。说明第7、第8、第9节间长与穗位高有着共同的遗传基础,节间长也是穗位高的重要构成因子,决定着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片段代换系 穗下节间长 位高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穗下节力学性质与形态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8
作者 张莉莉 崔清亮 +4 位作者 邢国芳 张燕青 来思彤 孙一珂 韩渊怀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第24期29-31,共3页
以谷子品种B210为研究对象,试验测算穗下节的弯曲强度、弹性模量、抗弯刚度和剪切强度等生物力学指标及植株形态指标值,应用R语言编写程序进行相关性分析。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弯曲强度、弹性模量与株高、穗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抗弯刚... 以谷子品种B210为研究对象,试验测算穗下节的弯曲强度、弹性模量、抗弯刚度和剪切强度等生物力学指标及植株形态指标值,应用R语言编写程序进行相关性分析。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弯曲强度、弹性模量与株高、穗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抗弯刚度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剪切强度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给出穗下节各生物力学指标与形态指标的回归方程;典型相关分析得到3对典型变量,可描述生物力学指标与形态指标的整体相关性。研究方法与结果可为生物力学性质的预测及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相关系数 典型相关分析 谷子 穗下节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几个数量性状与穗粒重关系研究初报
9
作者 关耀辉 丁桂华 牛东方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7年第Z1期61-63,共3页
小麦穗粒重是受多基因控制的综合数量性状。这些数量性状间又彼此相关,对穗粒重形成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研究各性状与穗粒重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在穗粒重构成中的作用,以利于提高选择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春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 小麦穗粒重是受多基因控制的综合数量性状。这些数量性状间又彼此相关,对穗粒重形成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研究各性状与穗粒重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在穗粒重构成中的作用,以利于提高选择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春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993年选择12个不同遗传特性的春小麦品种作试材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每个品种采用三点取样,每点10株,在倒三叶、倒二叶,旗叶未枯萎前测定叶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重 数量性状 春小麦产量 旗叶面积 粒数 关系研究 穗下节 主要性状 正相关 品种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明生 樊廷录 +2 位作者 王淑英 李尚中 赵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5-611,共7页
以我国北方12个冬小麦品种(系)和美国德州3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和拔节期有限补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之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浆期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旱作还是有限补灌... 以我国北方12个冬小麦品种(系)和美国德州3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和拔节期有限补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之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浆期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旱作还是有限补灌,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之间产量、WUE、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灌浆过程的进行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灌浆中后期达到最大。小麦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在旱作条件下高于有限补灌。在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生育期降雨较常年减少1/3,属于严重干旱年份,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明显相关性,但到灌浆中后期和后期却达到显著相关;小麦拔节期补灌100mm水分后,不同基因型小麦表现出明显的水分补偿或超补偿效应,并且灌浆期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WUE均呈显著正相关,并在灌浆中后期和后期达到极显著相关。因此,旱地冬小麦灌浆中后期和后期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可作为筛选高效用水品种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下节可溶性糖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不同部位可溶性物质含量与产量结构的关系
11
作者 耿伟 薛绪掌 王志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0-174,共5页
为了解小麦各部位可溶性物质舍量与产量结构的相关性。对19个小麦品种于晴天的上午8:00~8;30,下午5:00~5:30取样,用便携式汁液分析仪测定穗、穗下节、旗叶和旗叶鞘汁液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穗的可溶性物质含量变化范... 为了解小麦各部位可溶性物质舍量与产量结构的相关性。对19个小麦品种于晴天的上午8:00~8;30,下午5:00~5:30取样,用便携式汁液分析仪测定穗、穗下节、旗叶和旗叶鞘汁液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穗的可溶性物质含量变化范围为7.5%~12%;穗下节的可溶性物质含量变化范围为0.08%~O.12%;旗叶可溶性物质的变化范围为11.5%~17.5%;叶鞘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12%。穗、穗下节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与千粒重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与穗粒数、穗数和产量相关不显著;旗叶、叶鞘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与千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穗粒数和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穗数无显著性相关;穗/旗叶可溶性物质含量比值与穗粒数、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千粒重和穗数无显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下节 旗叶 叶鞘 可溶性物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植株抗倒伏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敬军 张静 +1 位作者 雷小利 马海财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第10期37-39,共3页
以2个抗倒伏有差异的自交系GMY-1和GMY-2为亲本,分别对双亲、F1和F2群体的株高、植株抗倒伏性、穗下节间长度和穗长4个性状进行了田间调查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GMY-2表现植株矮、穗下节间短、植株抗倒伏性高、穗较短;除穗长外,F1代其... 以2个抗倒伏有差异的自交系GMY-1和GMY-2为亲本,分别对双亲、F1和F2群体的株高、植株抗倒伏性、穗下节间长度和穗长4个性状进行了田间调查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GMY-2表现植株矮、穗下节间短、植株抗倒伏性高、穗较短;除穗长外,F1代其余性状均表现正向杂交优势,而F2代各性状明显衰退。株高、穗下节间长度和抗倒伏性的遗传力相对较高,均达60%以上,适合早代进行遗传改良;而穗长遗传力较低,仅为17.92%,适合晚代进行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株高 穗下节间长度 抗倒伏性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河南省审定品种(续前)
13
《种业导刊》 2019年第11期36-40,共5页
关键词 湿面筋含量 白粉病 纹枯病 对照品种 穗下节 拉伸面积 春性品种 叶锈病 条锈病 河南省 审定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矮株型小麦品种—-蜀麦482
14
《农家科技》 2012年第8期7-7,共1页
“蜀麦482”为春性小麦品种.全生育期187天左右。植株较矮(82厘米),穗下节长度中等。穗长较长.全穗小穗数25~27个,小穗着生密度中等,穗锥形,长芒白壳,籽粒红色、卵形、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株型 优质 全生育期 穗下节 春性 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70
15
作者 毛盛贤 刘来福 +1 位作者 黄远樟 冯新芹 《遗传》 CAS 1979年第5期26-30,共5页
现在生产上应用的作物品种,绝大多数是通过有性杂交育种选育出来的。以这种方法选育出的新品种主要有两种类型:遗传基础比较稳定的品种(纯种)和比较不稳定的杂种第一代。要选育好的品种,无论是纯种还是杂种,都涉及合理选配亲本问题。而... 现在生产上应用的作物品种,绝大多数是通过有性杂交育种选育出来的。以这种方法选育出的新品种主要有两种类型:遗传基础比较稳定的品种(纯种)和比较不稳定的杂种第一代。要选育好的品种,无论是纯种还是杂种,都涉及合理选配亲本问题。而合理选配亲本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杂交亲本的遗传差异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 百粒重 穗下节 多元分析法 合理选配 主成份分析 多元分析 杂交亲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