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减施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89
1
作者 易琼 张秀芝 +2 位作者 何萍 杨利 熊桂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69-1077,共9页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肥当季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以及氮素偏因子生产力则有所增加;而且,氮肥分次追施,能增加子粒产量,并减少氮肥成本。虽然减氮20%~30%处理0—4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较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但是并没有降低植株地上部对氮素的吸收。在小麦和水稻收获期,减施氮肥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低于习惯施肥处理;且稻-麦轮作系统中氮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初步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麦轮作体系氮素过量施用地区,第一个轮作周期减施氮肥20%~30%不仅不影响产量,而且可提高氮素利用率,有利于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稻-麦轮作 氮肥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氮下稻-麦轮作体系土壤N_2O排放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梁国庆 周卫 +5 位作者 夏文建 王秀斌 孙静文 李双来 胡诚 陈云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4-311,共8页
采用了静态箱法研究优化施氮下湖北稻-麦轮作体系农田N2O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农田N2O排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2O排放通量峰值大约发生在施氮后的第37~d。小麦季土壤N2O排放量范围为N2O 2.43~4.84kg/hm2,肥料氮通过N2O排放的损失率为... 采用了静态箱法研究优化施氮下湖北稻-麦轮作体系农田N2O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农田N2O排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2O排放通量峰值大约发生在施氮后的第37~d。小麦季土壤N2O排放量范围为N2O 2.43~4.84kg/hm2,肥料氮通过N2O排放的损失率为0.54%0~.74%。水稻季土壤N2O排放量为N2O 0.892~.45 kg/hm2,肥料氮通过N2O排放的损失率为0.39%0~.47%。小麦季和水稻季施氮后01~5 d N2O排放量占当季总排放量的百分比分别为62.79%6~6.72%和87.97%9~3.14%。与习惯施氮相比,基于作物阶段氮素吸收增加追肥比例和施氮次数的优化施氮能有效减少土壤N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N2O排放 优化施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稻-麦轮作系统氮肥利用与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昌桃 李国会 +2 位作者 黄晶晶 陈尚洪 刘定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34-1737,共4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对系统生产力、氮素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显著提高小麦、水稻产量和系统生产力,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5.04%、20.35%和18.37%;优化施肥促进作物籽粒对氮...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对系统生产力、氮素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显著提高小麦、水稻产量和系统生产力,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5.04%、20.35%和18.37%;优化施肥促进作物籽粒对氮素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优化施肥处理小麦氮肥利用率为28.19%,水稻为48.89%,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1.29%和9.06%;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盈余量分别为82.89和95.34 kg/hm2,无肥处理亏缺量为-89.04kg/hm2;氮素损失是土壤-植物体系中氮肥去向的主要形式,优化施肥显著降低小麦季氮素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优化施肥 氮肥利用率 氮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农田区氮素流失过程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范宏翔 徐力刚 +1 位作者 赵旭 胡岳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5-262,共8页
太湖地区经济高度发达,劳动力紧缺,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小麦-水稻(Oryza sativa)轮作中,麦季氮素淋洗损失高于稻季,为探讨和揭示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农田区氮素流失过程及平衡特征,选取典型太湖流域农田系... 太湖地区经济高度发达,劳动力紧缺,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小麦-水稻(Oryza sativa)轮作中,麦季氮素淋洗损失高于稻季,为探讨和揭示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农田区氮素流失过程及平衡特征,选取典型太湖流域农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径流小区的研究方法,在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种植模式下,对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区进行连续3年(2007─2010年)原位监测,阐明了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区氮素流失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该区域氮素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大气氮干沉降量冬春季较多且分布较均匀;总氮(P<0.001***)及铵态氮(P=0.02*)的大气湿沉降量和降雨量呈现极显著的相关性。地表径流中氮素的主要流失形态为可溶性氮素,同时,径流水量是引起氮素径流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P<0.01)。雨水是驱动小麦季氮素下渗的唯一动力。铵态氮是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在稻作期,铵态氮渗漏流失量约占总渗漏流失量的70%。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区,各项氮素年平均流失去向分别为:作物收割290 kg·hm-2,占总输入量55.98%;反硝化流失130 kg·hm-2,占总输入量25.10%;径流流失59.5 kg·hm-2,占总输入量11.49%;氨气挥发22.28kg·hm-2,占总输入量4.30%;渗漏流失16.1 kg·hm-2,占总输入量3.11%。全年平均氮素流失总量为518 kg·hm-2,氮素的盈余量为91.9 kg·hm-2。该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太湖农流域农田水肥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氮素 径流流失 渗漏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连作和稻-休耕农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被引量:8
5
作者 吴芸紫 刘章勇 +1 位作者 蒋哲 杨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90-1099,共10页
为揭示休耕对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稻-麦连作和稻-休耕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田内、田埂和沟渠3种生境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稻-麦连作系统植物由28科58属64种组成,多年生植物占39.1%;休耕系统植物由3... 为揭示休耕对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稻-麦连作和稻-休耕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田内、田埂和沟渠3种生境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稻-麦连作系统植物由28科58属64种组成,多年生植物占39.1%;休耕系统植物由32科68属76种组成,多年生植物占52.6%;2)休耕显著提高了物种丰富度(P=0.021)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0.006),但是稻-麦连作和稻-休耕系统之间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318,P=0.844);3)无论稻-麦连作还是稻-休耕系统,田埂生境中各多样性指数最高;但在休耕系统中,田埂和田内各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4)样方去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排序明确揭示了连作和休耕系统样地基本分离,且休耕期田内和田埂植物群落组成相似。休耕可降低作物生境和非作物生境的植物组成差异,促进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连作 -休耕 DCA排序 物种丰富度 优势度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稻-麦周年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及其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韦刚 吴文革 +3 位作者 周永进 郑兆阳 许有尊 孔令聪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77,共5页
江淮地区温光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该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度地带,病虫草害类型复杂,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措施。江淮地区作物周年种植,模式多样,其中以稻-麦轮作种植模式为主。本研究根据安... 江淮地区温光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该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度地带,病虫草害类型复杂,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措施。江淮地区作物周年种植,模式多样,其中以稻-麦轮作种植模式为主。本研究根据安徽粮丰项目试验示范成果,结合江淮稻-麦周年生产实际,针对稻-麦周年生长不同生育期主要靶标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集成了以农业生态技术措施为前提、绿色防控投入品综合应用为基础、药械联用精准减量高效防控靶标生物技术为突破口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成功示范推广。本文就该技术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区域粮食绿色安全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模式 病虫草害 绿色防控技术 江淮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稻-麦和稻-油长期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成 王科 +4 位作者 钟文挺 李根 肖欣娟 陈媛媛 朱文杰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第10期44-47,共4页
2020年对成都市涉农地区长期稻-麦和稻-油轮作种植模式下耕层土壤养分进行采样测定,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进行分析,以期为本地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成都市稻-麦和稻-油轮作模式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 2020年对成都市涉农地区长期稻-麦和稻-油轮作种植模式下耕层土壤养分进行采样测定,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进行分析,以期为本地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成都市稻-麦和稻-油轮作模式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的含量处于较高水平,而速效钾含量整体偏低,土壤保肥性能较好,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处于Ⅱ级水平;稻-麦轮作模式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稻-油轮作模式,而有效磷含量差异不大。建议成都水稻生产上持续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稻-麦轮作种植模式应控制氮、磷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稻-油模式应稳定氮磷肥的投入,增加钾肥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 - 养分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稻-麦”全程机械化的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岗 邓卫民 +3 位作者 唐兰英 李远鸿 黄健 杨伟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第8期8-10,共3页
文章通过对县内一家典型规模化粮油专业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效益分析,表明川中丘陵区实行“稻-麦”全程机械化,不仅利于规模化生产,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对川中丘陵区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种... 文章通过对县内一家典型规模化粮油专业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效益分析,表明川中丘陵区实行“稻-麦”全程机械化,不仅利于规模化生产,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对川中丘陵区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种植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 全程机械化 专业合作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金湖县稻-麦周年稳定高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作者 杨树彬 《南方农业》 2020年第18期41-43,共3页
金湖县位于江苏省中西部、淮安市南部,地处淮河下游,以水稻、小麦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为主,粮食生产表现出单一作物的高产水平,尤其在种植规模化的背景下,稻麦年产量一直不高。基于此,针对金湖县稻-麦年均生产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 金湖县位于江苏省中西部、淮安市南部,地处淮河下游,以水稻、小麦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为主,粮食生产表现出单一作物的高产水平,尤其在种植规模化的背景下,稻麦年产量一直不高。基于此,针对金湖县稻-麦年均生产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 周年稳定高产 江苏省金湖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羊肚菌轮作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李冬梅 金梅娟 +3 位作者 王海候 吕志伟 陆长婴 董明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16,共5页
选取苏香粳100为供试水稻品种,以常规稻-麦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轮作年限下水稻-羊肚菌模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稻-麦模式相比,轮作3年和轮作1年的水稻-羊肚菌模式在水稻产量上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稻米加工品质(糙米... 选取苏香粳100为供试水稻品种,以常规稻-麦模式为对照,探讨不同轮作年限下水稻-羊肚菌模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稻-麦模式相比,轮作3年和轮作1年的水稻-羊肚菌模式在水稻产量上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稻米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食味品质(胶稠度、食味值)显著提高,蒸煮特性(米饭吸水率、体积膨胀率、米汤干物质、碘蓝值)显著降低。结果表明,与稻-麦模式相比,水稻-羊肚菌模式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可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轮作模式 稻-麦模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藕-稻轮作对土壤肥力及后茬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志刚 周佳燕 +7 位作者 周建霞 陈惠哲 张玉屏 向境 张义凯 徐逸文 黄颂迪 王亚梁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2,107,共4页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200 m2左右,粮食自给率不高。为稳定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并提高农民收入,开展了藕-稻轮作模式和麦-稻轮作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前,藕-稻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极显著高于...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200 m2左右,粮食自给率不高。为稳定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并提高农民收入,开展了藕-稻轮作模式和麦-稻轮作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前,藕-稻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分别高21.52%、45.28%、274.57%和56.50%,而有机质含量和pH值与麦-稻模式相近;水稻收获后,藕-稻轮作模式下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麦-稻模式显著降低,分别低13.90%和33.47%,而pH值、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分别高9.23%、333.78%和58.13%;藕-稻轮作模式水稻产量低于麦-稻模式,其中,每穗实粒数显著高于麦-稻模式,而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麦-稻模式;藕-稻轮作模式稻米品质总体上优于麦-稻模式,其中,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协调穗粒结构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建议在藕-稻轮作模式下采取适当增加水稻种植密度、后期少量施用穗肥或者喷施叶面肥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轮作 -模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县“麦-稻”轮作精耕细作示范建设成效及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永明 《农家科技》 2024年第4期61-63,共3页
本文梳理了安徽省太湖县2023年精耕细作示范建设模式及建设成效,建设模式为“麦-稻”轮作,示范点粮食周年产量超过16000千克/公顷,与非项目区比,增产粮食2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3%,农药使用量减少10%,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分析了精... 本文梳理了安徽省太湖县2023年精耕细作示范建设模式及建设成效,建设模式为“麦-稻”轮作,示范点粮食周年产量超过16000千克/公顷,与非项目区比,增产粮食2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3%,农药使用量减少10%,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分析了精耕细作技术要点,主要包括优选品种、适期早播、用足种量、精准施肥和病虫防控等5个方面,并对进一步扩大推广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精耕细作 实施成效 技术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中地区麦-稻-稻三熟制种植模式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祁雪 郑顺方 +1 位作者 王春燕 祝丽娟 《上海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77-79,97,共4页
近年来,随着防止“非粮化”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粮食种植面积显著增加。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早稻抢收和晚稻抢种带来的用工压力,现对浙中地区麦-稻-稻三熟制种植模式开展探索研究,并... 近年来,随着防止“非粮化”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粮食种植面积显著增加。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早稻抢收和晚稻抢种带来的用工压力,现对浙中地区麦-稻-稻三熟制种植模式开展探索研究,并对该模式的品种搭配、田间管理、成本收益等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婺城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农户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示范与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栽培技术 经济收益 浙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稻两熟集约生产土壤养分平衡与调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庄恒扬 曹卫星 +1 位作者 沈新平 陆建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66-770,共5页
以兴化市钓鱼乡为例 ,研究了麦 -稻两熟集约生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 ,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一般产量条件下高 1 4 .2 2 %~ 1 8.69% ,氮、磷盈余量、钾亏缺量分别为 3 80 .0~4 ... 以兴化市钓鱼乡为例 ,研究了麦 -稻两熟集约生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 ,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一般产量条件下高 1 4 .2 2 %~ 1 8.69% ,氮、磷盈余量、钾亏缺量分别为 3 80 .0~4 3 2 kg/hm2、1 9.1 5~ 3 2 .78kg/hm2、99.1~ 1 74 .0 kg/hm2 ,与一般产量条件下比较 ,氮、磷盈余量提高 ,而钾的亏缺量相近。提出了改善高产农田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生产 -两熟 养分平衡 秸秆还田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15
作者 刘益仁 郁洁 +2 位作者 李想 徐阳春 沈其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9-994,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轮作系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熵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6
16
作者 游来勇 李冰 +3 位作者 王昌全 杨娟 白根川 黄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94-2401,共8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小麦(内麦863)和水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麦-稻轮作体系作物氮肥利用效率低的成都平原,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和1.5倍量还田... 为探讨秸秆还田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小麦(内麦863)和水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麦-稻轮作体系作物氮肥利用效率低的成都平原,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和1.5倍量还田等处理模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以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和水稻产量,小麦增产8.4%~19.6%,增产幅度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增产4.3%~17.1%,增产幅度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少。秸秆还田促进小麦和水稻的生长,增加小麦和水稻氮素吸收和籽粒氮素累积;小麦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均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抑制了水稻前期(拔节期)生长和氮素累积,促进后期生长和氮素累积,水稻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均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减少。相较对照,麦-稻轮作体系的产量、氮素表观利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0%~13.8%、19.5%~26.7%、6.71~8.21 kg·kg-1,其中半量还田最有利于提高稻麦轮作体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但半量秸秆和全量秸秆还田相比,产量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秸秆资源存量情况、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秸秆全量还田较适宜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有利于实现作物高产,氮素高效利用。该研究将为避免作物秸秆产生量大而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轮作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麦-稻轮作和施肥对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张顺涛 任涛 +4 位作者 周橡棋 方娅婷 廖世鹏 丛日环 鲁剑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4-205,共12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油菜-水稻与小麦-水稻轮作在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差异,为长江中游油麦交错区水旱轮作模式选择及培肥地力提供依据。利用湖北沙洋的定位试验,选择油-稻和麦-稻轮作的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油菜-水稻与小麦-水稻轮作在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差异,为长江中游油麦交错区水旱轮作模式选择及培肥地力提供依据。利用湖北沙洋的定位试验,选择油-稻和麦-稻轮作的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化肥与秸秆还田相结合(NPK+S)3个处理,在试验布置的第4年于油菜和小麦收获后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孔隙度、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各施肥处理中分别提高了13.1%~19.2%和18.8%~59.5%,土壤全氮含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提高了28.1%(CK处理)和29.2%(NPK处理);(2)秸秆不还田时,油-稻轮作土壤总孔隙度较麦-稻轮作显著提高了8.1%(CK处理)和10.3%(NPK处理),相应的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1.7%和10.5%;(3)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WSMA)在各施肥处理中均显著提高,且提高了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4)在相同轮作模式中,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K<NPK<NPK+S,NPK和NPK+S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显著高于CK处理;(5)在麦-稻轮作中,NPK+S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油-稻轮作中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孔隙度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显示,油-稻轮作和化肥结合秸秆还田均可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及团聚体碳氮分布等理化性质,是实现稻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油交错区 -轮作 -轮作 秸秆还田 施肥 土壤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与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彭志芸 向开宏 +7 位作者 杨志远 唐源 谌洁 张宇杰 何艳 严田蓉 孙永健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68,共12页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麦/油后直播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优质三系杂交稻宜香优2115,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麦、油茬田同步开展试验,处理完全一致。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麦/油后直播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优质三系杂交稻宜香优2115,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麦、油茬田同步开展试验,处理完全一致。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即不施氮对照(N0)、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比例分别为1:0:0:0(N1)、3:3:2:2(N2)、2:2:3:3(N3),测定了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结果】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氮肥管理对直播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齐穗后茎鞘、叶片的氮素转运及稻株氮素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麦/油茬杂交稻中后期的氮素积累量、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了34.96%/28.76%、2.52%/2.61%和31.91%/22.30%。同时,油菜秸秆还田下直播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和产量较麦秆还田表现更好,籽粒产量提高481kg/hm2(5.22%)。M1N2处理、M0N3处理下,直播杂交稻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促进结实期茎鞘和叶片的氮素向穗部转运,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优势明显且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麦/油茬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分别达17.87 kg·kg^-1/17.85 kg·kg^-1、67.27 kg·kg^-1/71.28 kg·kg^-1、74.93%/75.05%),最终实现高产。【结论】在麦/油-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N2氮肥管理,可有效提高直播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籽粒产量,尤以油菜秸杆还田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轮作 直播杂交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土壤氮素供应及直播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志芸 吕旭 +5 位作者 伍杂日曲 舒川海 谌洁 向开宏 杨志远 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6,共12页
为探明麦(油)-稻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和氮肥运筹对土壤氮素供应和直播稻产量的影响,于2018年和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崇州试验基地开展2年定位试验。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 为探明麦(油)-稻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和氮肥运筹对土壤氮素供应和直播稻产量的影响,于2018年和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崇州试验基地开展2年定位试验。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在施氮量150 kg/hm^(2)的基础上设氮肥前移(N_(1))、均衡施氮(N_(2))、氮肥后移(N_(3))3种氮肥运筹,以不施氮肥为对照(N_(0)),测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含量以及稻株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结果表明:2018年麦(油)-稻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较不还田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提高7.13%(8.50%),产量增加0.94%(1.43%),2019年增至15.17%(17.12%)、6.60%(7.42%)。2018年拔节期,麦(油)茬田中直播稻氮素积累量整体呈N_(1)>N_(2)>N_(3)趋势,齐穗期和成熟期稻株的氮素积累量及产量在秸秆不还田处理下表现为N_(3)>N_(2)>N_(1),秸秆还田后则是N_(2)>N_(3)>N_(1)。相较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后麦(油)茬直播稻成熟期田间0~10、>10~20 cm土层的氨态氮含量有增有减,硝态氮含量则整体降低了44.22%(30.99%)、8.05%(20.09%)。土壤全氮含量在直播稻各生育期变化较小,N_(1)处理下各生育期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综上所述,连续的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全氮含量,麦(油)-稻轮作模式下均是均衡施氮配合能有效促进稻株氮素吸收,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以油-稻轮作模式下增产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油)-轮作 土壤氮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周年养分收支差异 被引量:40
20
作者 朱芸 廖世鹏 +4 位作者 刘煜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3,共10页
【目的】评估1990—2017年长江流域不同轮作体系周年养分收支平衡,比较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养分收支差异,为提高周年养分利用效率、优化水旱轮作区域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了长江流域[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 【目的】评估1990—2017年长江流域不同轮作体系周年养分收支平衡,比较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养分收支差异,为提高周年养分利用效率、优化水旱轮作区域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了长江流域[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 513个试验的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各季作物施肥量、生物量(含秸秆和根茬及落叶归还)、养分含量、积累量,分析了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周年氮、磷、钾养分收支平衡,比较和评估了两种轮作体系氮的损失量(包含NH3挥发、N2O排放以及氮的径流和淋溶)。【结果】油-稻轮作周年平均化肥投入量为N 378.5 kg/hm^2、P_2O_5 169.9 kg/hm^2和K_2O 225.7kg/hm^2,麦-稻轮作为N 394.4 kg/hm^2、P_2O_5 172.5 kg/hm^2和K_2O 210.8 kg/hm^2,两种轮作方式施肥量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油-稻轮作还田生物量(18984 kg/hm^2)高于麦-稻轮作(18123 kg/hm^2)。油-稻轮作周年养分归还量为N142.5 kg/hm^2、P_2O_5 46.4 kg/hm^2和K_2O 441.3 kg/hm^2,较麦-稻轮作分别高出9.7%、6.7%和27.4%。落叶是油菜季养分归还量的重要部分,其带入的氮、磷、钾养分分别占到油菜还田养分总量的29.3%、18.5%和16.3%,使得油菜季养分输入量明显高于小麦季;而小麦由于群体生物量大,两种轮作模式水稻季的养分输入以麦-稻轮作优势明显(钾素除外)。麦-稻轮作周年地上部养分带走量为N 333.9 kg/hm^2、P_2O_5 125.8 kg/hm^2和K_2O 379.3kg/hm^2,分别较油-稻轮作高出14.6%、2.1%和-13.4%。油-稻与麦-稻轮作周年氮损失量分别为N 96.7和88.8kg/hm^2,占周年施氮量的22.5%~25.5%。油菜季氮损失量平均N 34.5 kg/hm^2,略高于小麦季的N 29.8 kg/hm^2。水稻季氮损失量明显高于旱季作物,两种轮作体系相差较小(N 59.0~62.2 kg/hm^2)。不同氮损失途径中,NH3挥发损失的氮所占比例最大,占各季施氮量的7.2%~18.4%;其次是氮的淋溶和径流损失,约为6.7%~12.7%;N2O排放所占比例最小(1.1%~2.1%)。秸秆不还田时,油-稻轮作体系氮素盈余N 37.3 kg/hm^2,麦-稻体系持平或略有亏缺(N-6.0 kg/hm^2),两种轮作体系P_2O_5盈余53.3~58.4 kg/hm^2、K_2O亏缺138.3~145.0 kg/hm^2。秸秆还田后,油-稻轮作体系周年养分收支平衡量为N 133.0 kg/hm^2、P_2O_5 93.1 kg/hm^2和K_2O 229.0 kg/hm^2,分别较麦-稻轮作高出30.9%、3.2%和28.7%。【结论】水旱轮作体系在秸秆不还田时,油-稻体系氮盈余,麦-稻体系氮持平或略有亏缺,两个体系磷均有盈余而钾素处于亏缺状态。秸秆还田时,两种轮作体系氮、磷、钾均表现为盈余,说明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养分输入,维持土壤养分的平衡。由于油菜落叶归还大量氮素,油-稻轮作较麦-稻轮作体系氮素盈余量高,因此,油-稻轮作可考虑降低氮肥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轮作 养分收支差异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