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皂苷和噻菌灵混配抑制稻黑孢菌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志辉 方仪 +4 位作者 何敏慧 王鑫 盘福成 何福林 曾丽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127,共6页
稻黑孢菌可侵染玉米、水稻、小麦、高粱、棉花、生姜、菩提榕树等多种植物。目前,有关稻黑孢菌危害及防治的报道较少,且用常规药剂防治该菌的效果不理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十字交叉法以及Wadley法,在分别测定油茶皂苷和噻菌灵对稻... 稻黑孢菌可侵染玉米、水稻、小麦、高粱、棉花、生姜、菩提榕树等多种植物。目前,有关稻黑孢菌危害及防治的报道较少,且用常规药剂防治该菌的效果不理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十字交叉法以及Wadley法,在分别测定油茶皂苷和噻菌灵对稻黑孢菌的生物活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2种药剂混配后的抗菌活性,为筛选防治稻黑孢菌的高效环保新药剂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当油茶皂苷的浓度为10.50μg/L,噻菌灵浓度为1.30μg/L时,抑菌率均达到80%以上,噻菌灵对稻黑孢菌的抑菌效果更明显。毒力回归方程测定结果显示,油茶皂苷的EC50为6.30μg/L,噻菌灵的EC50为0.87μg/L,2种药剂对稻黑孢菌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采用Wadley法筛选药剂混配增效配方,得到油茶皂苷和噻菌灵(3∶7)的毒力比(TR)为2.84和共毒系数(CTC)为140,表明两者混配后有协同增效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防治稻黑孢菌提供新的药剂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黑孢菌 油茶皂苷 混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黑孢菌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筛选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戌清 傅鸿妃 李红斌 《长江蔬菜》 2016年第6期80-84,共5页
研究了稻黑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对防治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Z4111菌丝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0℃、12 h光12 h暗的交替光周期、培养基p H值5.0;在以可溶性淀粉和酵母膏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日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9.63... 研究了稻黑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对防治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Z4111菌丝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0℃、12 h光12 h暗的交替光周期、培养基p H值5.0;在以可溶性淀粉和酵母膏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日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9.63、14.25 mm/d),以山梨醇、乙醇和甘氨酸培养基上较慢(分别为0、0、0.42 mm/d);9种杀菌剂对菌株HZ4111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00 1、0.000 9、0.000 9μg/m L;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2.5%四氟醚唑水乳剂、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MIC值均小于0.05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黑孢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道县水稻叶条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3
作者 王潇琪 任晓凤 +3 位作者 杨华 何斌 邓义昌 周倩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2023年6月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仙子脚镇多个村的水稻上发现一种叶条斑病,发生面积超过30 hm^(2),为探究发病原因,开展相关研究。【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对道县采集的水稻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对分离到的病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结合IT... 【目的】2023年6月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仙子脚镇多个村的水稻上发现一种叶条斑病,发生面积超过30 hm^(2),为探究发病原因,开展相关研究。【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对道县采集的水稻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对分离到的病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结合ITS、TEF1-α和TUB2基因序列联合建树,确定病原物,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物验证。【结果】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仙子脚镇发生的水稻叶条斑病病原菌为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结论】明确了湖南省道县水稻叶条斑病的病原菌,为今后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条斑病 分离鉴定 柯赫氏法则 稻黑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褐条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接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茜 姜树坤 +8 位作者 王立志 杨贤莉 李明贤 李忠杰 迟立勇 李锐 吴建忠 张丽艳 李柱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6期120-122,共3页
在黑龙江稻区采集病样、分离病原菌的基础上,获得形态差异明显的20株水稻叶褐条斑病菌,利用ITS序列鉴定其均为Nigrospora oryzae,由此推断Nigrospora oryzae为当地主要的水稻黑孢菌种群。此外,依据水稻叶褐条斑病的生物学特征,摸索了人... 在黑龙江稻区采集病样、分离病原菌的基础上,获得形态差异明显的20株水稻叶褐条斑病菌,利用ITS序列鉴定其均为Nigrospora oryzae,由此推断Nigrospora oryzae为当地主要的水稻黑孢菌种群。此外,依据水稻叶褐条斑病的生物学特征,摸索了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该研究结果为抗水稻叶褐条斑病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黑孢菌 Nigrospora oryzae 分离与鉴定 标准化接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罗汉松内生真菌及其活性代谢产物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国平 王丽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7-292,共6页
植物内生真菌能代谢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从浙江建德千年古树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ZJDH255。通过形态和IT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稻黑孢霉Nigrospora oryzae。抑菌活性测试表明,菌株ZJDH... 植物内生真菌能代谢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从浙江建德千年古树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ZJDH255。通过形态和IT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稻黑孢霉Nigrospora oryzae。抑菌活性测试表明,菌株ZJDH255发酵粗提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具有较强抑制活性。采用正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进行柱层析从发酵粗提物中分离获得3个具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将其结构鉴定为蜂蜜曲菌素mellein、灰黄霉素griseofulvin和去氯灰黄霉素dechlorogriseofulv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松 植物内生 稻黑孢菌 抗真活性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卢文洁 王艳青 +2 位作者 孙道旺 尹桂芳 王莉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8-104,共7页
【目的】研究明确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荞麦褐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孢子形态及分析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对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 【目的】研究明确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荞麦褐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孢子形态及分析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对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菌株S62R5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53 bp(登录号:KR002908.1),与稻黑孢菌菌株(登录号:EU529994.1)的同源性达100%。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PSA,最适菌丝生长温度25、28℃,致死温度为53℃,10 min;菌丝适宜生长的pH为5~9,最适pH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氯化铵。【结论】引起云南省荞麦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褐斑病 稻黑孢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