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东稻麦轮作区立旋自走电驱动式定角度清秸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史乃煜 陈海涛 +3 位作者 叶俊宏 王星 徐婷 杨勇康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7-137,共11页
传统卧旋式清秸装置动土量较大,且湿黏土壤抛起时易黏附在机器上,导致作业质量下降、油耗增加,影响装置作业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一种立旋式定角度清秸机,通过结构设计与分析实现清秸刀齿恒定角度作业,避免秸秆二次带回种床,通过对... 传统卧旋式清秸装置动土量较大,且湿黏土壤抛起时易黏附在机器上,导致作业质量下降、油耗增加,影响装置作业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一种立旋式定角度清秸机,通过结构设计与分析实现清秸刀齿恒定角度作业,避免秸秆二次带回种床,通过对清秸刀齿切土迹距分析确定装置关键结构参数,应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以作业速度、迹距系数和入土深度为试验因素,清秸率和单位面积作业功耗为试验评价指标,对影响清秸机作业性能的相关参数进行试验与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参数组合为作业速度4~8 km/h、迹距系数2和入土深度10 mm时,清秸率不小于89.7%、单位面积作业功耗不大于1.84 W·h/m^(2),整个作业过程均未发生土壤黏附现象。研究结果可突破湿黏土壤环境下播种装备作业局限,为稻麦轮作全程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区 清秸机 立旋式 定角度清秸 电动自走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朝苏 谢瑞芝 +3 位作者 黄钢 吴春 李少昆 汤永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8-535,共8页
2006-2008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水稻氮肥调控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0、6000、12000 kg/hm^2)、施氮量水平(0、1502、10 kg/hm^2)以及氮素分配比例(6∶2∶2、6∶3∶1、8∶2)。结果表明,和施N 150 kg/hm2相比,... 2006-2008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水稻氮肥调控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0、6000、12000 kg/hm^2)、施氮量水平(0、1502、10 kg/hm^2)以及氮素分配比例(6∶2∶2、6∶3∶1、8∶2)。结果表明,和施N 150 kg/hm2相比,N 210 kg/hm2处理水稻分蘖力、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的植株个体和群体质量均有升高,花后茎鞘贮藏物质的输出及光合物质积累量增加,子粒产量提高7.3%。在施N 150 kg/hm^2水平和基肥∶蘖肥∶穗肥=6∶2∶2分配比例下,与旋耕无麦秸还田处理相比,免耕秸秆还田与否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积累及子粒产量影响较小,但花后绿叶功能期延长,光合产物积累在产量形成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施N 210 kg/hm2水平和基肥∶蘖肥∶穗肥=6∶3∶1分配比例下,免耕还田麦秸量从6000 kg/hm^2增加至12000 kg/hm^2,水稻分蘖力明显增强,干物质积累量增大,开花期个体和群体质量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实粒数增多,产量增加4.1%;将氮肥分配比例由6∶3∶1变为8∶2,即增加基肥用量,减少中后期的氮素供应会导致分蘖高峰后分蘖大量死亡,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减少,产量下降。以上结果说明,氮素的充分供应是保护性耕作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适当提高麦秸还田量、增加中后期氮素供应,能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利于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区 保护性耕作 氮肥调控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朝苏 王克如 +3 位作者 谢瑞芝 付书明 李少昆 汤永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95-900,共6页
2005~2007年,研究了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免耕麦秸覆盖还田条件下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传统栽培方式(翻耕、无麦秸还田)相比,免耕麦秸覆盖还田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但对出糙率、整精米率... 2005~2007年,研究了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免耕麦秸覆盖还田条件下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传统栽培方式(翻耕、无麦秸还田)相比,免耕麦秸覆盖还田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但对出糙率、整精米率等品质性状不利;翻埋还田有一定增产效果(增产5.5%),对主要品质性状影响不明显;免耕垄作麦秸沟填处理则显著减产。②免耕条件下,适当增加麦秸还田量,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个体和群体质量,增产效果明显。以9.0×103kg·hm-2麦秸还田量的水稻产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③免耕麦秸覆盖条件下,撬窝移栽水稻根系分布层次较深,抗倒力强,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移栽方式对稻米外观品质无显著影响,但撬窝移栽的整精米率显著高于抛秧和摆栽处理。试验结果说明,以适当方式实施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区 秸还田 产量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区气动式小麦精准投种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超 李洪文 +3 位作者 何进 王庆杰 卢彩云 王景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53,共11页
为实现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条件下的小麦精量播种,设计了一种气动式小麦精准投种装置,该装置通过气动加速将小麦种粒高速精准投置于清洁土壤内。以稳态气体流速、入口负压为试验指标,出气室直径、喉嘴距和接收室直径为影响因素,利用Fluen... 为实现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条件下的小麦精量播种,设计了一种气动式小麦精准投种装置,该装置通过气动加速将小麦种粒高速精准投置于清洁土壤内。以稳态气体流速、入口负压为试验指标,出气室直径、喉嘴距和接收室直径为影响因素,利用Fluent分析进行气动式小麦精准投种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设计。Fluent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的较优组合为出气室直径为6 mm、喉嘴距为10 mm、接收室直径为32 mm,此时稳态气体流速为524 m/s,入口负压为15.966 kPa。较优参数组合下的投种性能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为1.2 m/s、投种高度为0.1 m、进气室压力为0.5 MPa时,小麦种粒可高速冲击进入土壤,实现高速精准稳着床点播、且无破损,平均投种速度为43.8 m/s,平均投种深度6.78 mm,投种速度、投种深度变异系数分别为8.3%、5.8%,投种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区 精准投种 气动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 被引量:6
5
作者 邢瑜琪 周佳 +3 位作者 黄卫利 王军娟 刘美艳 胡小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42-1848,共7页
为提高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度,以江苏洪泽、姜堰和张家港的历年赤霉病病穗率、田间初始菌源和气象因子为数据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因子,进一步构建不同生态区的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小... 为提高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度,以江苏洪泽、姜堰和张家港的历年赤霉病病穗率、田间初始菌源和气象因子为数据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因子,进一步构建不同生态区的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小麦赤霉病发生预测模型,对江苏姜堰和张家港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准确度均为100%,对江苏洪泽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准确度为9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病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稻麦轮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区潮土及水稻土施用硅肥的效果与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顾志权 黄春祥 +2 位作者 陆建华 秦军 何正岳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0-52,69,共4页
在稻麦轮作条件下,潮土、水稻土上的硅肥试验表明,施硅水稻增产9.59%,小麦增产13.9%。稻季施硅在小麦上后效明显,增产8.2%;硅肥对水稻的氮素吸收有促进作用,亩吸氮量增加2.95kg,氮素吸收率提高14.8个百... 在稻麦轮作条件下,潮土、水稻土上的硅肥试验表明,施硅水稻增产9.59%,小麦增产13.9%。稻季施硅在小麦上后效明显,增产8.2%;硅肥对水稻的氮素吸收有促进作用,亩吸氮量增加2.95kg,氮素吸收率提高14.8个百分点。水稻植株性状得到改善,基部节间缩短,剑叶、倒二叶叶面积增加;硅肥对水稻具有增穗、增粒作用,抽穗后灌浆速率提高,千粒重也有明显增加;小麦表现为增穗、增加千粒重。硅肥宜作水稻基肥或返青肥,作中期长粗肥效果较差,每亩用量以颗粒速效硅肥10kg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肥 潮土 稻麦轮作区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阳稻麦轮作区小麦高产障碍因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国勤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1年第5期63-65,共3页
为探讨信阳稻麦轮作区小麦高产的障碍因子,从土壤、气候、生育期、品种、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提升信阳小麦产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稻麦轮作区 高产 障碍因子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除草剂组合对稻麦轮作区麦田抗药性杂草防效初探 被引量:3
8
作者 许莉 李爱国 +2 位作者 刘晓娜 吴惠秋 张海燕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第6期133-135,142,共4页
为了解不同除草剂组合对稻麦轮作区麦田菵草、日本看麦娘和繁缕等抗药性杂草的防效及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特进行本试验。结果表明,50%丙草胺EC(瑞飞特)、33%吡氟酰草胺·呋草酮·氟噻草胺SC(拜宝玛)和20%异丙隆OD等封闭性除草... 为了解不同除草剂组合对稻麦轮作区麦田菵草、日本看麦娘和繁缕等抗药性杂草的防效及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特进行本试验。结果表明,50%丙草胺EC(瑞飞特)、33%吡氟酰草胺·呋草酮·氟噻草胺SC(拜宝玛)和20%异丙隆OD等封闭性除草剂具有争主动、药害风险小等优点。其中,瑞飞特对麦田单子叶杂草具有较好的防效,但对阔叶杂草的防效不佳;拜宝玛对麦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均具有较好的防效,但对猪殃殃的防效不佳。采取芽前土壤封闭与茎叶处理相结合的措施,能更好地达到杂草全程防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稻麦轮作区 抗药性杂草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2年潢川县稻麦轮作区优质小麦品种展示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芦睿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11期78-81,共4页
2021-2022年度在潢川县稻麦轮作区进行优质小麦品种展示试验,参试品种共7个,以郑麦9023为对照(CK)。通过试验对生育期、抗性、农艺性状、产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扬麦15产量居参试品种的第1位,综合性状优良,建议在潢川县稻麦轮... 2021-2022年度在潢川县稻麦轮作区进行优质小麦品种展示试验,参试品种共7个,以郑麦9023为对照(CK)。通过试验对生育期、抗性、农艺性状、产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扬麦15产量居参试品种的第1位,综合性状优良,建议在潢川县稻麦轮作区示范推广;宁麦1710、漯麦163、扬麦20、信麦179和扬麦24产量较对照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增产率在10.0%~19.5%,建议继续试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小品种 稻麦轮作区 展示试验 潢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区油菜条播机的设计与试验
10
作者 何增富 许虎泉 苏文华 《农业装备技术》 2005年第3期10-12,共3页
论述了“2BG-6B型条播机”的构造与主要技术参数的设计与计算。该机与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可进行油菜及类似的小种子播种,经适当调整后能恢复稻麦的条播作业功能。通过生产试验表明,各项指标均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和本地农艺要求。
关键词 稻麦轮作区 设计 生产试验 2BG-6B型油菜 条播机 结构 技术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原位试验分析长期机械作业下稻麦轮作地块土壤入渗性能 被引量:8
11
作者 梁磊 孙浩田 +3 位作者 徐高明 李毅念 何瑞银 丁启朔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118,共9页
田间原位不同深度入渗试验是表达土壤分层状态、展示土层物理分异以及定量土壤剖面水功能变化的关键。为了探究不同深度水稻土的入渗能力及保水作用,该研究以华东稻麦轮作区小农户长期机械化耕整模式下代表地块的土层分异为目标,设计田... 田间原位不同深度入渗试验是表达土壤分层状态、展示土层物理分异以及定量土壤剖面水功能变化的关键。为了探究不同深度水稻土的入渗能力及保水作用,该研究以华东稻麦轮作区小农户长期机械化耕整模式下代表地块的土层分异为目标,设计田间原位不同深度入渗试验。在试验地块内开挖7个不同深度的入渗坑并在坑底进行入渗试验,然后渗透48 h分层测取土壤含水率,研究不同坑底深度(坑深)土壤的入渗能力和入渗后各土层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入渗试验准确表达了不同坑深土壤的水分入渗及土层持水分异,同时也能清晰地鉴别出犁底层所在位置和厚度,犁底层始于15 cm深,且耕作层与犁底层分异明显,耕作层平均紧实度为1005.79 kPa,犁底层平均紧实度为1910.73 kPa;土壤剖面分析表明,耕作层土壤形态疏松,根系分布稠密,犁底层土壤容重大,孔隙度小,透水性差,心土层土壤铁锰斑点较多,结构性差;土壤入渗参数随坑深的增加而减少,其中0~15 cm坑深范围内平均的平均入渗速率和累计入渗量分别为>20~30 cm的17.04倍和18.06倍;通过对比初始含水率和渗透48 h后含水率,得到坑深在15 cm范围内的水分入渗深度均为距表土20cm,而大于15cm坑深的水分入渗深度均为坑深以下10cm;利用Horton、Kostiakov和Philip3个模型拟合不同坑深入渗,结果表明,Kostiakov模型的拟合参数与实际相符且R^(2)最高(0.98~0.99),均方根误差最小(0.01~0.77mm/min)。入渗参数与土壤容重、含水率、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与土壤紧实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该研究通过原位不同深度入渗试验,说明华东稻麦轮作区小农户生产模式下长期机械化耕作导致水稻土明显的分层和土壤水功能垂直分异,进而导致耕作层与耕作层以下土层表现出显著的入渗能力差异。研究可为稻麦轮作地区的机械耕作、灌溉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入渗 水分 稻麦轮作区 耕作层 犁底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野燕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岩 徐智明 +2 位作者 朱德建 王霞霞 李杨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9-31,共3页
为了解江淮稻麦轮作区野燕麦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种下单位的划分及生物学特性和防除的研究提供依据,在安徽省境内14个地市(县)共采集野燕麦样本14份,种植于半野外环境下,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群体的多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 为了解江淮稻麦轮作区野燕麦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种下单位的划分及生物学特性和防除的研究提供依据,在安徽省境内14个地市(县)共采集野燕麦样本14份,种植于半野外环境下,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群体的多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野燕麦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根据样本间形态等性状的遗传差异,14个野燕麦群体可分为两大聚类群,分别为聚类群Ⅰ、聚类群Ⅱ;同时又可将聚类群Ⅰ分为3个明显的亚聚类群。沿淮和沿江地区的野燕麦群体明显不同,这可能与土壤沉积物源、土壤pH值及土壤水分含量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燕 遗传多样性 江淮稻麦轮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