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螟赤眼蜂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1
作者 张浩 岳阳 +3 位作者 蒋杰贤 王金彦 张彤瑶 季香云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是水稻螟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的优势寄生蜂,能够寄生害虫卵从而将其杀死,使其不能发育到幼虫阶段取食为害作物。目前对稻螟赤眼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实际应用方面,对其防控害虫机理的研究近几年才...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是水稻螟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的优势寄生蜂,能够寄生害虫卵从而将其杀死,使其不能发育到幼虫阶段取食为害作物。目前对稻螟赤眼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实际应用方面,对其防控害虫机理的研究近几年才陆续开展,相关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主要从稻螟赤眼蜂的人工繁育、田间释放应用以及稻螟赤眼蜂的滞育机理等基础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生产和应用稻螟赤眼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未来稻螟赤眼蜂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生物防治 害虫 寄生蜂 人工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螟赤眼蜂防治早稻一代二化螟的应用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谌江华 狄蕊 +3 位作者 肖山 柴伟纲 任少鹏 陈若霞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676-2679,共4页
为明确稻螟赤眼蜂防治早稻一代二化螟的田间高效释放应用技术,于2017—2018年在宁波市镇海和奉化两地开展了不同放蜂起始时间、放蜂量和放蜂次数及与化学防治结合应用对早稻田一代二化螟的控害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发蛾初期、蛾始... 为明确稻螟赤眼蜂防治早稻一代二化螟的田间高效释放应用技术,于2017—2018年在宁波市镇海和奉化两地开展了不同放蜂起始时间、放蜂量和放蜂次数及与化学防治结合应用对早稻田一代二化螟的控害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发蛾初期、蛾始盛期和蛾盛期3个不同时期中从蛾始盛期开始放蜂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54.06%;在放蜂次数不变的前提下,667 m^(2)放蜂总量4万头和5万头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65%和67.32%,均显著高于3万头处理的防治效果,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在放蜂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放蜂3次和放蜂4次处理的防治效果也均显著高于放蜂2次的防治效果,但两者也无显著性差异;放蜂3次后再化学防治1次能显著提高对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效果,其防效与化学防治2次的防治效果相当。因此,在应用稻螟赤眼蜂防控早稻一代二化螟时,应根据越冬代二化螟的实际发生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放蜂时间、放蜂量和放蜂次数,以确保赤眼蜂的释放控害技术措施经济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二化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螟赤眼蜂与二种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卵寄生竞争作用 被引量:23
3
作者 杜文梅 林英 +3 位作者 臧连生 张晨 刘显娇 阮长春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8-493,共6页
稻螟赤眼蜂是我国水稻二化螟的优势卵寄生蜂,本文在室内条件下,初步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在水稻二化螟卵上的种间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同时接入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时,寄生水稻二化螟卵(40.2粒)及子代雌... 稻螟赤眼蜂是我国水稻二化螟的优势卵寄生蜂,本文在室内条件下,初步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分别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在水稻二化螟卵上的种间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同时接入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时,寄生水稻二化螟卵(40.2粒)及子代雌蜂总数(32.0头)最多,且松毛虫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26.5粒)明显高于单独接蜂的平均寄生的数量,后代雌蜂比率(76.3%)明显低于单独接蜂时的雌蜂比率,发育历期(10.7 d)明显长于接入同种时的发育历期。而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共存时,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10.3粒)、后代雌蜂比率(75.3%)以及发育历期(8.0 d)与单独接蜂时相似;同样,当稻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混合接蜂时,稻螟赤眼蜂平均寄生二化螟卵的数量(14.4粒)、后代雌蜂比率(79.0%)以及发育历期(8.6 d)与单独接蜂时相似,但是,当稻螟赤眼蜂与螟黄赤眼蜂混合接蜂时,其后代雌蜂比率(76.7%)明显低于单独接蜂处理,而发育历期(8.8 d)明显长于单独接蜂处理。总的来看,在二化螟卵上,同时接入二种赤眼蜂时,蜂种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其中混合接入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时,对水稻二化螟的控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松毛虫赤眼蜂 赤眼蜂 二化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赤眼蜂的飞行能力和稻螟赤眼蜂的田间扩散能力评价 被引量:15
4
作者 田俊策 王子辰 +3 位作者 王国荣 郑许松 臧连生 吕仲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1,共6页
飞行和扩散能力是赤眼蜂能否成功在田间应用的关键指标。本文采用室内飞行测试装置和田间赤眼蜂回收的方法,考察了以米蛾卵繁殖的4种赤眼蜂在室内不同温度下的飞行能力和稻螟赤眼蜂在水稻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结果表明,4种赤眼蜂的起飞... 飞行和扩散能力是赤眼蜂能否成功在田间应用的关键指标。本文采用室内飞行测试装置和田间赤眼蜂回收的方法,考察了以米蛾卵繁殖的4种赤眼蜂在室内不同温度下的飞行能力和稻螟赤眼蜂在水稻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结果表明,4种赤眼蜂的起飞比例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温度达到34℃时,飞行能力明显被抑制;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要显著高于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试验显示,稻螟赤眼蜂当日即可扩散至16 m,但有效扩散距离为8 m。稻螟赤眼蜂具有良好的飞行能力,是稻田释放赤眼蜂的首选,其有效扩散距离在日温19~27℃、微风的条件下为8 m,但在其他气候条件下的扩散距离还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稻螟赤眼蜂 赤眼蜂 松毛虫赤眼蜂 飞行能力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释放密度和高度对稻螟赤眼蜂防控两种水稻螟虫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姝 庄家祥 +5 位作者 杭德龙 李子红 欧阳承 王杰 朱晓明 张帆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4-298,共5页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优势卵寄生蜂。为优化稻螟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作者分别在安徽、福建和贵州进行了稻螟赤眼蜂不同释...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优势卵寄生蜂。为优化稻螟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作者分别在安徽、福建和贵州进行了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高度和密度对防控两种水稻螟虫效果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防控稻纵卷叶螟,释放量一定时,赤眼蜂在稻株顶部以上5 cm高度、8点/0.07 hm 2释放密度的防治效果优于其他释放密度和高度的处理。而对于防控二化螟,不同释放高度对赤眼蜂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二化 纵卷叶 释放高度 释放密度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藏温度及时间对稻螟赤眼蜂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杜文梅 曲淑贤 +3 位作者 胡晓暄 邵玺文 臧连生 阮长春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47-1251,共5页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水稻螟虫的重要卵寄生性天敌,对水稻螟虫的自然种群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以稻螟赤眼蜂预蛹期作为冷藏时期,在0、3、6、10℃4个温度和0、5、10、15、20、25、30 d 7个冷藏时间条件下,以...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水稻螟虫的重要卵寄生性天敌,对水稻螟虫的自然种群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以稻螟赤眼蜂预蛹期作为冷藏时期,在0、3、6、10℃4个温度和0、5、10、15、20、25、30 d 7个冷藏时间条件下,以羽化率、雌蜂百分率、寄生米蛾卵数量、雌蜂寿命、种群趋势指数作为指标,调查了冷藏对稻螟赤眼蜂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4个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各指标均随着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各冷藏温度中,以0℃最为敏感,冷藏至5 d时,羽化率(38.11%)和寄生米蛾卵数量(19.4粒)显著低于未冷藏处理;冷藏至15 d时,雌蜂寿命由3.1 d降至1.9 d,种群趋势指数由23.36下降至1.07。10℃下,稻螟赤眼蜂各指标下降最为缓慢,冷藏至10 d时,羽化率(85.35%)和寄生米蛾卵数量(24.3个)与冷藏0 d的差异不显著;冷藏至15 d时,雌蜂寿命(2.7 d)与冷藏0 d的差异也不显著,种群趋势指数为12.52。综合各指标,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时,其适宜冷藏温度为10℃,冷藏时间为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冷藏 温度 工厂化生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对稻螟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子辰 田俊策 +4 位作者 王国荣 郑许松 臧连生 张大羽 吕仲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4,共6页
稻螟赤眼蜂在水稻上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为了了解稻田常用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井冈霉素、三唑酮、吡蚜酮、印楝素、毒死蜱(仅指用于防治稻飞虱)对稻螟赤眼蜂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药膜法和卵卡浸渍法分别测定了以上5种农药对不同发育阶段... 稻螟赤眼蜂在水稻上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为了了解稻田常用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井冈霉素、三唑酮、吡蚜酮、印楝素、毒死蜱(仅指用于防治稻飞虱)对稻螟赤眼蜂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药膜法和卵卡浸渍法分别测定了以上5种农药对不同发育阶段稻螟赤眼蜂的影响。药膜法结果显示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成蜂的LC_(50)为0.382 mg/L属于极高风险性,三唑酮LC_(50)为49.539 mg/L属高风险性,其余3种为低风险性(井冈霉素LC_(50)>10000 mg/L、印楝素LC_(50)>25000 mg/L、吡蚜酮LC_(50)>2000 mg/L);卵卡浸渍法结果显示毒死蜱处理成虫前各虫态赤眼蜂均对其羽化率和羽化蜂畸形率造成显著影响,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处理后均显著降低羽化率,其中井冈霉素处理幼虫期和蛹期,三唑酮和吡蚜酮处理除预蛹期外,各虫期均造成羽化蜂畸形率升高,印楝素处理后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因此,在稻螟赤眼蜂释放期应减少井冈霉素、吡蚜酮的使用,禁止使用三唑酮和毒死蜱,在防治稻飞虱时推荐使用对稻螟赤眼蜂安全的农药,如印楝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稻螟赤眼蜂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稻螟赤眼蜂的发现和鉴定 被引量:20
8
作者 郭震 阮长春 +2 位作者 臧连生 张帆 靳锋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6-279,共4页
采用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田间诱集的方法获得赤眼蜂Trichogramma寄生卵,室内培养羽化后,解剖并观察其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同时进行rDNA-ITS2序列分析,确定其为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BLAST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采... 采用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田间诱集的方法获得赤眼蜂Trichogramma寄生卵,室内培养羽化后,解剖并观察其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同时进行rDNA-ITS2序列分析,确定其为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BLAST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采集的供试赤眼蜂ITS2与广东的稻螟赤眼蜂相似性高达99.3%~100%。本研究首次确证吉林省存在寄生水稻二化螟的稻螟赤眼蜂自然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 稻螟赤眼蜂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剂对二化螟卵寄生性天敌稻螟赤眼蜂室内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4
9
作者 孙超 苏建亚 +1 位作者 沈晋良 张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8,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6类13种杀虫刹对二化螟卯寄生性天敌稻螟赤眼蜂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喷雾法处理稻株不同时间后,噻嗪酮、虫酰肼、呋喃虫酰肼、氟铃脲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存活和雌蜂产卵寄生基本没有不利影响,氟虫腈、噻虫嗪、毒死蜱...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6类13种杀虫刹对二化螟卯寄生性天敌稻螟赤眼蜂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喷雾法处理稻株不同时间后,噻嗪酮、虫酰肼、呋喃虫酰肼、氟铃脲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存活和雌蜂产卵寄生基本没有不利影响,氟虫腈、噻虫嗪、毒死蜱、三唑磷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存活有极明显不利影响,成蜂接触用约处理2d和7d稻叶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80.0%~98.9%。用氟虫腈、三唑磷处理7d的稻叶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寄生能力无不利影响,而噻虫嗪处理有显著影响。采用卯卡浸渍法测定药剂对稻螟赤眼蜂成蜂影响的结果表明,毗虫啉、三唑磷、氟虫腈、毒死蜱能显著影响F0代成蜂存活、寄生及F1代成蜂羽化。采用浸渍法处理内含卯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卯时,嚷嗪酮、虫酰肼、呋哺虫酰肼对成蜂羽化没有不利影响,羽化率达81.4%~91.8%;氟铃脲对蛹、甲维盐对卯和蛹、噻虫嗪对卯也基本没有不利影响,这些药剂对其他虫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甲胺磷、吡虫啉、三唑磷、氟虫腈、毒死蜱、异丙威、敌敌畏等对稻螟赤眼蜂成蜂羽化有极明显不利影响。说明昆虫牛长调节剂噻嗪酮、虫酰肼、呋喃虫酰肼对稻螟赤眼蜂没有直接和间接的不利影响,因而使用这些药剂防治水稻害虫时,它们对起自然控制作用的稻螟赤眼蜂是友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刹 稻螟赤眼蜂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行为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宋静 黄静 +1 位作者 王雷英 李元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83-790,共8页
【目的】繁育寄主影响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否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在防治二化螟上有差别,及田间用米蛾卵... 【目的】繁育寄主影响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否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在防治二化螟上有差别,及田间用米蛾卵作为稻螟赤眼蜂续代寄主的可行性,本实验观察了羽化自不同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行为,研究了两种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为田间防治水稻螟虫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室内利用选择试验观察了由米蛾卵和二化螟卵繁育出的稻螟赤眼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趋性及在两种寄主上的寄生行为和寄生能力,统计了羽化子代蜂的寿命。【结果】由二化螟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表现出了对二化螟卵的选择偏好,而米蛾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和二化螟卵间没有表现出寄主选择偏好。寄主搜寻时间不受繁育寄主及供试寄主的影响,卵表探测时间和穿刺及产卵时间不受繁育寄主的影响,但同一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卵表探测时间显著长于在二化螟卵上的卵表检测时间。除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二化螟卵时的寄生率(36.95%)和羽化率(45.68%)较低外,米蛾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或二化螟卵以及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等3组处理间的寄生率、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间子代蜂寿命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繁育寄主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能力,但不影响寄生蜂搜寻寄主的能力和寄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寄生行为 寄主选择 米蛾 二化 寄生率 羽化率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长发育和寄生潜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阮长春 郭若天 +3 位作者 胡晓暄 杜文梅 臧连生 张俊杰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8-404,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寄生潜能。【方法】分别在15℃、20℃、25℃、30℃、33℃下,编制了吉林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命表,根据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计算世代发...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寄生潜能。【方法】分别在15℃、20℃、25℃、30℃、33℃下,编制了吉林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命表,根据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计算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世代有效积温,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发育速率进行拟合。【结果】稻螟赤眼蜂平均单雌寄生米蛾卵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0℃时最高,达29.75粒,除与25℃下无显著差异外,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雌蜂平均寿命随温度升高而下降,15℃时寿命显著长于其他温度,当温度高于30℃时,其寿命均短于0.82d;25℃时,稻螟赤眼蜂羽化率最高,达98.14%;15℃时,羽化率最低,只有67.96%。稻螟赤眼蜂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线性关系,其发育起点温度为11.49℃,世代有效积温为131.39℃·d。【结论】利用米蛾卵繁殖稻螟赤眼蜂时,温度对其有显著影响,综合生命表参数、单雌寄生米蛾卵数、雌蜂寿命、羽化率等指标,提高利用米蛾卵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的最佳温度为25℃~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温度 生命表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田俊策 王国荣 +1 位作者 郑许松 吕仲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7-812,共6页
芝麻是一种适合于稻田生态系统的蜜源植物,但其对稻田优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的作用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室内和大田的条件下考察了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力和扩散能力的影响。室内结果表明,芝麻花可以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 芝麻是一种适合于稻田生态系统的蜜源植物,但其对稻田优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的作用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室内和大田的条件下考察了芝麻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力和扩散能力的影响。室内结果表明,芝麻花可以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力。同时芝麻花显著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初始扩散能力,初始起飞蜂比例从71.4%下降至50.5%,但总的扩散蜂比例从91.9%增加至95.4%。田间结果显示田埂种植芝麻花可以提高稻螟赤眼蜂的寄生能力约30%,且更多的蜂扩散至距田埂20~25m的距离。总之,芝麻花可显著的提高稻螟赤眼蜂寄生和扩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芝麻 扩散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种群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飞行能力和耐药性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田俊策 王子辰 +3 位作者 王国荣 郑许松 臧连生 吕仲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8,共7页
选择合适的赤眼蜂种群是其成功利用的基础。本研究评价稻螟赤眼蜂南北种群的寄生力(每头雌蜂寄生寄主的卵数)、飞行能力和对稻田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的耐药性。结果显示高温(32℃、36℃)下,南方种群的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力为26.... 选择合适的赤眼蜂种群是其成功利用的基础。本研究评价稻螟赤眼蜂南北种群的寄生力(每头雌蜂寄生寄主的卵数)、飞行能力和对稻田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的耐药性。结果显示高温(32℃、36℃)下,南方种群的稻螟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力为26.6粒和9.5粒,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11.7粒和4.0粒。而2个种群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无显著差异。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高温(34℃)下,南方种群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为57.0%,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20.4%。2个种群的稻螟赤眼蜂对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的耐药性无显著性差异,但毒死蜱对南方种群LC50为0.382 mg/L,显著高于北方种群的0.046 mg/L。因此,在南方稻区应选择南方种群用于稻田鳞翅目害虫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纵卷叶 生物防治 地理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在黏虫卵上的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5
14
作者 杜文梅 郭若天 +2 位作者 潘宇 阮长春 张俊杰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5,共7页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的优势卵寄生蜂。本文构建了以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稻螟赤眼蜂在20℃、25℃、30℃、33℃四个温度条件下的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黏虫卵繁育稻螟赤眼蜂...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的优势卵寄生蜂。本文构建了以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稻螟赤眼蜂在20℃、25℃、30℃、33℃四个温度条件下的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黏虫卵繁育稻螟赤眼蜂时,不同温度下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存在显著差异,雌蜂平均寿命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20℃条件下,雌蜂平均寿命为1.44 d,显著长于其它温度,当温度为30~33℃时,雌蜂寿命最短,平均为0.59 d。在温度为20℃和25℃时,稻螟赤眼蜂的羽化率显著高于温度较高的30℃和33℃,平均为94.73%。在25℃条件下,黏虫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的净生殖力(R 0)最大,达到31.9176,单雌寄生卵数最多,为32.88个,表现出最强的繁殖能力,而在30℃条件下,瞬时增长率r m和周限增长率λ达到最大值。综合生命表参数、单雌寄生黏虫卵数、寿命、羽化率等指标,利用黏虫卵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的最佳温度为25℃。本研究为利用黏虫卵大量繁殖稻螟赤眼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稻螟赤眼蜂 黏虫卵 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植保无人机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青超 赵秀梅 +5 位作者 王立达 刘悦 兰英 刘洋 韩业辉 王连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136-138,共3页
为推广以虫治虫绿色防控技术,减少水稻田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赤眼蜂释放效率,降低防治成本。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二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完成了不同放蜂量、放蜂器投放数量、放蜂量和放蜂器投放数量组合3个试验,调查卵块寄生率、校... 为推广以虫治虫绿色防控技术,减少水稻田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赤眼蜂释放效率,降低防治成本。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二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完成了不同放蜂量、放蜂器投放数量、放蜂量和放蜂器投放数量组合3个试验,调查卵块寄生率、校正寄生率、相对防效和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应用植保无人机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释放量45万头/hm^(2),放蜂器投放数量90个/hm^(2),分3次平均释放,每次释放间隔5 d,卵块寄生率62.8%,校正寄生率60.0%,防治效果67.7%,产量和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1186.4 kg/hm^(2)和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二化 植保无人机 寄生率 相对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波长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俊杰 张雪 +2 位作者 杜文梅 臧连生 阮长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4-208,共5页
为探究不同波长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6种不同波长LED光源,400 nm(紫光)、450 nm(蓝光)、530 nm(绿光)、580 nm(黄光)、630 nm(红光)和6000 k(白光),在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中进... 为探究不同波长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6种不同波长LED光源,400 nm(紫光)、450 nm(蓝光)、530 nm(绿光)、580 nm(黄光)、630 nm(红光)和6000 k(白光),在稻螟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中进行光照处理,观察统计其母代的单雌寄生数、子代的单雌寄生数、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蜂占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波长LED光照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寄生数、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蜂占比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黄光处理下,母代及子代的寄生数量均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是黄光在延长稻螟赤眼蜂寿命上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红光处理下稻螟赤眼蜂子代的发育历期为235 h,红光明显延长了稻螟赤眼蜂子代的发育历期,对稻螟赤眼蜂的高效繁育起到了抑制作用。蓝光则可以增加种群中的雄蜂数量,使种群雌雄性比向雄性一方偏移,不利于稻螟赤眼蜂种群的繁育及应用。综上所述,不同波长的LED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在繁育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使用黄光、蓝光等有抑制效果的光源,对稻螟赤眼蜂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稻螟赤眼蜂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提升其在生物防治中大规模饲养的扩繁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LED光源 生长发育 寄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螟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示范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长安 王建武 +3 位作者 杜桂丽 王邦龙 林宏 李光武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1期70-70,123,共2页
通过在2代二化螟发蛾期释放2~3次稻螟赤眼蜂,与当地常规用药比较,结果表明,赤眼蜂对当地稻田天敌无影响,2次放蜂和3次放蜂的防效分别为59.23%、65.38%,比当地常用药剂20%阿维·唑磷EC1 200mL/hm^2低9~15个百分点。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二化 防效 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螟赤眼蜂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珊珊 田俊策 +3 位作者 鲁艳辉 徐红星 王香萍 吕仲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56-1165,共10页
为了筛选适合稻螟赤眼蜂试验使用的内参基因,本试验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挑选了十个稻螟赤眼蜂候选内参基因(包括PABPC1L、ACTR2、ARPC2、EF1a、EEF1D、SFRS7、HSP70、CSNK1a1、GAPDH和TMEM209),分别检测了其在包括温度、取食、农药刺激... 为了筛选适合稻螟赤眼蜂试验使用的内参基因,本试验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挑选了十个稻螟赤眼蜂候选内参基因(包括PABPC1L、ACTR2、ARPC2、EF1a、EEF1D、SFRS7、HSP70、CSNK1a1、GAPDH和TMEM209),分别检测了其在包括温度、取食、农药刺激等不同条件下,以及在稻螟赤眼蜂不同的发育历期的表达情况。利用RefFinder分析软件对Delta CT、BestKeeper、NormFinder、Ge Norm四种软件分析基因表达稳定性的结果进行综合排序。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取食、农药刺激和不同发育历期处理,表达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分别为EF1a、EEF1D;SFRS7、ARPC2;PABPC1L、TMEM209;PABPC1L、ARPC2。本研究结果为在不同条件下选择稻螟赤眼蜂内参基因提供了参考,也有利于在稻螟赤眼蜂的基因表达研究中取得更为可靠、准确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T-PCR 稻螟赤眼蜂 内参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螟赤眼蜂生物防治水稻主要害虫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洋 袁秋生 +3 位作者 张玉烛 方宝华 匡炜 朱国奇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2期78-80,共3页
以稻螟赤眼蜂为材料,通过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试验,考察了不同防治方式对水稻主要虫害、天敌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和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分别为60.3%和57.1%... 以稻螟赤眼蜂为材料,通过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试验,考察了不同防治方式对水稻主要虫害、天敌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和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分别为60.3%和57.1%;释放稻螟赤眼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相对防效分别为70.8%和91.9%,其中单独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比二化螟高。同时,释放稻螟赤眼蜂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效与化学防治相当,赤眼蜂释放区的产量比对照增加26.5%,蜘蛛等天敌生物显著增多,达400只/百蔸以上,实现了天敌生物对水稻主要害虫的持续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生物防治 二化 纵卷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螟赤眼蜂防控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1
20
作者 黄志农 张玉烛 +6 位作者 朱国奇 文吉辉 李卫东 方宝华 刘洋 夏春华 刘功朋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37-40,共4页
近年在长沙县优质稻基地,开展了大面积释放稻螟赤眼蜂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等害虫的防控效果较好,是一项发展绿色植保战略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推行绿色防控的总体策略。
关键词 稻螟赤眼蜂 纵卷叶 二化 试验示范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