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稻蝗、中华稻蝗和赤胫伪稻蝗地理种群的RAPD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建珍 郭亚平 +1 位作者 段毅豪 马恩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399-1405,共7页
运用 1 0个 RAPD引物对日本稻蝗 (Oxya japonica)、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和赤胫伪稻蝗 (Pseudoxya diminuta)的种群遗传分化进行分析。 1 0个随机引物共产生 1 35条带 ,扩增谱带具有明显的属、种间多态性。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中... 运用 1 0个 RAPD引物对日本稻蝗 (Oxya japonica)、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和赤胫伪稻蝗 (Pseudoxya diminuta)的种群遗传分化进行分析。 1 0个随机引物共产生 1 35条带 ,扩增谱带具有明显的属、种间多态性。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中华稻蝗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2 .6 93) ,日本稻蝗次之 (2 .31 9) ,赤胫伪稻蝗最低 (1 .0 4 2 )。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的不同地理居群出现遗传分化 ,由 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 2 0 .7% ,4 2 .4 %。用 UPGMA和 NJ法对 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 ,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树显示 :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优先相聚 ,而后 ,同一种的不同种群依次相聚 ;日本稻蝗广西南宁种群和广东广州种群首先聚为一支 ,陕西西安种群和浙江杭州种群聚为另一支 ,两支相聚后与中华稻蝗聚在一起 ,最后与赤胫伪稻蝗相聚。聚类结果表明 :不同地域日本稻蝗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呈现一定的相关趋势 ,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亲缘关系较近 ,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 0 .1 4 2 ,而赤胫伪稻蝗与它们关系较远 ,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 0 .4 5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稻蝗 中华稻蝗 赤胫伪稻蝗 RAPD分析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稻蝗及其近缘属的细胞学分类 被引量:16
2
作者 马恩波 郭亚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4-60,共7页
本文采用染色体C带核型和银染核仁组成区定位分析方法对我国分布的伪稻蝗属(Pseudoxya)、稻蝗属(Oxya)和卵翅蝗属(Caryanda)进行了细胞学水平的系统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作为近缘属,此三属在常规核型和C... 本文采用染色体C带核型和银染核仁组成区定位分析方法对我国分布的伪稻蝗属(Pseudoxya)、稻蝗属(Oxya)和卵翅蝗属(Caryanda)进行了细胞学水平的系统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作为近缘属,此三属在常规核型和C带标志性带纹分布方面显示出一些共同特点,表明其相互近缘的共性,然而在C带带纹分布型式及核仁组成区定位方面各有其特点,差异明显,这又是其属间相互独立的个性所在。由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蝗 稻蝗 卵翅 细胞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和铬急性染毒对中华稻蝗解毒酶及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耀明 杨慧敏 +4 位作者 张育平 吴海花 张建珍 马恩波 郭亚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21-1327,共7页
为了解重金属对生物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以及对昆虫的毒性效应,研究了重金属镉和铬急性染毒对中华稻蝗5龄若虫几种代谢解毒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镉和铬分别在48h和72h激活CarE活性;当镉处理中华稻蝗... 为了解重金属对生物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以及对昆虫的毒性效应,研究了重金属镉和铬急性染毒对中华稻蝗5龄若虫几种代谢解毒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镉和铬分别在48h和72h激活CarE活性;当镉处理中华稻蝗96h后,体内ACP活性下降;铬染毒72h后,AKP活性升高,而铬作用24h和48h后,ACP活性表现为在低浓度处理组中被激活,高浓度处理组中被抑制;镉处理48h后,GST活性升高,铬处理72h和96h,GST有升高的趋势;镉处理24h和铬处理96h后PPO活性降低。这些结果表明,镉和铬染毒后,中华稻蝗体内代谢解毒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重金属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酶 多酚氧化酶 中华稻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取食染镉小麦后中华稻蝗体内镉的累积分布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鸽 吴海花 +3 位作者 席玉英 杨美玲 马恩波 郭亚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12-1817,共6页
重金属镉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通过消化途径实现。以食物染毒的方法,采用不同浓度镉溶液培养的麦苗饲喂中华稻蝗(从一龄若虫至成虫),将中华稻蝗成虫不同组织部位(头、翅、足、卵巢/精巢、体壁、前肠、中肠、后肠)解剖,并通过原子吸... 重金属镉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通过消化途径实现。以食物染毒的方法,采用不同浓度镉溶液培养的麦苗饲喂中华稻蝗(从一龄若虫至成虫),将中华稻蝗成虫不同组织部位(头、翅、足、卵巢/精巢、体壁、前肠、中肠、后肠)解剖,并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镉的浓度,统计分析各组织部位镉的累积分布规律。火焰原子吸收测定结果表明,生长于浓度为0、36.67、73.34、110.01、146.68μg·g-1镉溶液中的小麦,其叶片中镉的累积浓度分别达到1.99、102.88、159.92、255.48、372.68μg·g-1,与培养液中镉浓度呈显著正相关(Y=2.4379X-0.206,R2=0.988P<0.01;Y为小麦中镉浓度,X为镉溶液浓度);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中华稻蝗头、翅、足、卵巢、体壁、前肠、中肠、后肠中镉的累积浓度基本都呈增加的趋势,例如,在各组织部位中镉累积浓度最高的为中肠,4个处理浓度中雌虫分别为对照组的139.29、82.11、197.94、212.74倍,雄虫为对照组的99.89、70.32、100.17、91.23倍;在各组织部位中镉累积浓度较低的足,雌、雄虫也分别达到了对照组的4.95、8.80、16.23、16.90倍和7.14、12.22、20.59、27.98倍。对中华稻蝗成虫各组织部位镉累积浓度进行比较发现,消化道各部位的累积浓度较其他部位为高,其中,中肠内镉的累积浓度均为最高,前后肠间的累积浓度次之;此外,镉在中华稻蝗头部也有明显的累积,其次是体壁和翅,而卵巢/精巢和足的累积浓度最低。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取食染毒小麦可导致镉在中华稻蝗体内的累积,且镉在不同组织部位中的累积分布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小麦 组织分布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拉硫磷对中华稻蝗种群遗传结构的作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卢芙萍 李翠兰 +2 位作者 段毅豪 郭亚平 马恩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63-668,共6页
将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注射1 5g/L的马拉硫磷,24h后死亡率为56%。用等位酶电泳确定死亡与存活个体在多态性基因座Pgm和Me上的基因型,并比较各基因型的死亡率差异。结果表明:在Pgm基因座上,马拉硫磷对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中华稻蝗个体... 将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注射1 5g/L的马拉硫磷,24h后死亡率为56%。用等位酶电泳确定死亡与存活个体在多态性基因座Pgm和Me上的基因型,并比较各基因型的死亡率差异。结果表明:在Pgm基因座上,马拉硫磷对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中华稻蝗个体存在选择性致死作用,但是在Me基因座上未观察到类似选择性致死作用。在基因座Pgm上,Pgm ab基因型个体死亡率最高(80%),Pgm bb和Pgm bc基因型个体死亡率最低(49%),低于平均死亡率。卡方检验表明,基因型Pgm bb和Pgm cc的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存活个体中,等位基因Pgm b的频率显著增加。基于Roger'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表明,马拉硫磷的急性致死作用会导致中华稻蝗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马拉硫磷是蝗虫防治中常用的杀虫剂,研究显示,不同基因型在死亡率上的差异也可能存在于田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硫磷 中华稻蝗 种群遗传结构 死亡率差异 等位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稻蝗全消化道内壁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小民 郭亚平 +1 位作者 许晶 马恩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本文采用扫描仪和扫描电镜对中华稻蝗消化道内壁的细微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食道内壁由纵行脊组成,前端有齿。嗉囊包括两段,前段的一个小的膨大部分,由V-形区和两侧的V-形脊组成,只在前端内壁有齿;后段为一个大... 本文采用扫描仪和扫描电镜对中华稻蝗消化道内壁的细微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食道内壁由纵行脊组成,前端有齿。嗉囊包括两段,前段的一个小的膨大部分,由V-形区和两侧的V-形脊组成,只在前端内壁有齿;后段为一个大的膨大部分,由柳叶脊、扇形脊和不规则脊组成,脊的上缘有齿。前肠内壁的齿主要为单生齿,除贲门瓣上齿的齿尖指向前方外,全部齿的齿尖指向后方。后肠的前端为12个幽门瓣,内壁有齿。回肠和结肠由6条纵行脊组成,结肠内壁有齿。直肠的齿在除直肠垫外的直肠内壁上。后肠的齿主要为丛生齿,后肠除直肠内壁齿的齿尖指向附着环外,全部齿的齿尖指向后方。根据我们的观察,对前肠提出了新的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消化道 齿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敌百虫对中华稻蝗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基因型的致死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翠兰 段毅豪 +2 位作者 卢芙萍 郭亚平 马恩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81-383,共3页
采用急性致死处理及等位酶电泳分析方法,研究比较了敌百虫处理后中华稻蝗Gpi、Ldh和Pgm各基因型频率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敌百虫对中华稻蝗3种多态酶基因座位不同的基因型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致死作用,其中敌百虫对Ldh... 采用急性致死处理及等位酶电泳分析方法,研究比较了敌百虫处理后中华稻蝗Gpi、Ldh和Pgm各基因型频率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敌百虫对中华稻蝗3种多态酶基因座位不同的基因型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致死作用,其中敌百虫对Ldh和Pgm各基因型的选择呈现随机特征,死亡组和存活组各基因型分布没有显著关联(P>0.05);而敌百虫对Gpi各基因型的选择呈现出非随机效应,在Gpi基因座位上,具有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分别为Gpi-AA(47%),Gpi-AB(58%),Gpi-BB(56%)和Gpi-BC(18%)。x2独立性检验表明,Gpi-BC与其他3个基因型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0.05)。以上结果表明本中华稻蝗种群Gpi-BC基因型很可能与敌百虫的抗药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百虫 中华稻蝗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基因型 致死性差异 有机磷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作物-昆虫系统中镉在中华稻蝗体内的累积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雪梅 李丽君 +2 位作者 郭亚平 席玉英 马恩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1-304,共4页
采用人工配置镉污染土壤、塑料盘种植小麦及笼中喂养中华稻蝗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镉在中华稻蝗不同体段和器官(头部、胸部、腹部、消化道、后足、精巢以及卵巢)的累积状况。供试中华稻蝗以生长于镉浓度为0、15、30、45、60、75、90mg... 采用人工配置镉污染土壤、塑料盘种植小麦及笼中喂养中华稻蝗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镉在中华稻蝗不同体段和器官(头部、胸部、腹部、消化道、后足、精巢以及卵巢)的累积状况。供试中华稻蝗以生长于镉浓度为0、15、30、45、60、75、90mg·kg-1土壤中的小麦为食,小麦叶片中重金属镉的含量依次为0.36、12.95、19.89、21.95、22.91、26.68、27.96mg·kg-1。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中华稻蝗体内。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镉可以通过小麦进入中华稻蝗体内。对于雄性与雌性中华稻蝗,在上述不同体段中,以消化道的累积浓度最高,在不同浓度下累积浓度依次为:雄性0.97、5.74、18.90、16.67、49.70、35.80、27.70mg·kg-1;雌性0.70、5.68、27.10、23.98、49.75、40.14、83.21mg·kg-1;均在后足的累积浓度最低,依次为:雄性0.09、0.12、0.30、0.25、0.23、0.09、0.88mg·kg-1;雌性0.04、0.10、0.33、0.46、0.21、0.15、0.61mg·kg-1。对于空白组,在相同体段雄性的累积浓度高于雌性;对于处理组,同一浓度相同体段,雌性的累积浓度高于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小麦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虫脲对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晓健 杨美玲 +2 位作者 张建琴 马恩波 张建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39-1044,共6页
为了探讨氟虫脲可能的作用靶标及毒性机制,本研究以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和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为材料,采用简并引物扩增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OcCHS1)的部分cDNA序列;以氟虫脲... 为了探讨氟虫脲可能的作用靶标及毒性机制,本研究以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和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为材料,采用简并引物扩增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OcCHS1)的部分cDNA序列;以氟虫脲浸渍法处理2龄中期中华稻蝗及1,2和3龄东亚飞蝗若虫为处理组,丙酮处理为对照组,使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氟虫脲对蝗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获得的OcCHS1部分cDNA序列,其长度为312bp,编码104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HM214491,与东亚飞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LmCHS1)在氨基酸水平上相似度达95%。RT-PCR结果显示,处理组几丁质合成酶1扩增带均强于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中华稻蝗2龄中期若虫OcCHS1mRNA表达提高了1.02倍,东亚飞蝗1,2,3龄若虫LmCHS1mRNA表达分别提高了34%,82%和89%,差异显著(P<0.05)。分析基因表达提高的原因是几丁质合成受阻后基因表达水平的一种代偿性增加,由此推测几丁质合成酶可能是氟虫脲作用的靶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 中华稻蝗 几丁质合成酶 氟虫脲 基因表达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稻蝗等位酶基因型对杀虫剂氯氟氰菊酯致死性的响应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翠兰 段毅豪 +2 位作者 卢芙萍 郭亚平 马恩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44-447,共4页
用氯氟氰菊酯(0.53g·kg-1)注射中华稻蝗,研究比较了在Ldh、Gpi和Pgm基因座位上各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差异,列联表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氯氟氰菊酯对Ldh和Gpi各基因型个体的选择呈现随机特征,各基因型与死亡率未见显著的相关(P>0... 用氯氟氰菊酯(0.53g·kg-1)注射中华稻蝗,研究比较了在Ldh、Gpi和Pgm基因座位上各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差异,列联表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氯氟氰菊酯对Ldh和Gpi各基因型个体的选择呈现随机特征,各基因型与死亡率未见显著的相关(P>0.05)。但在Pgm基因座位上,各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分别为24%(Pgm-AB),48%(Pgm-BB),48%(Pgm-BC),52%(Pgm-CC)和62%(Pgm-AA)。且Pgm-AB与Pgm-AA,Pgm-BB,Pgm-BC,Pgm-CC之间的基因型与死亡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以上结果表明本中华稻蝗种群中Pgm-AB基因型很可能与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氯氟氰菊酯 等位酶 基因型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稻蝗五地理种群的卵滞育强度及生活史模式变异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琴 朱道弘 +1 位作者 阳艳萍 谭荣鹤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3-190,共8页
为调查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地理适应,自北纬42.3°至20.0°采集了5个地理种群的标本,比较了其子代的卵滞育发生、滞育强度及成虫虫体大小。结果表明:不同的中华稻蝗地理种群显示了不同的光周期和温度反应模式。铁岭、济宁... 为调查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地理适应,自北纬42.3°至20.0°采集了5个地理种群的标本,比较了其子代的卵滞育发生、滞育强度及成虫虫体大小。结果表明:不同的中华稻蝗地理种群显示了不同的光周期和温度反应模式。铁岭、济宁和泗洪种群的滞育不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滞育率均为100%。南方的长沙和海口种群仅部分卵进入滞育,海口种群在短日条件下的滞育率高于长日条件,卵期温度亦对其滞育有较大的影响,而长沙种群的卵滞育仅受卵期温度的调控。长沙和海口种群的卵滞育强度最弱,其次是铁岭种群,中间纬度的济宁和泗洪种群的滞育强度最高。在北方的一化性种群中,滞育强度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强。成虫的虫体大小因栖息地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复杂的变异,北方种群的虫体大小与栖息地纬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长沙和海品种群的虫体小于济宁和泗洪种群。结果提示中华稻蝗各种群已形成各自的地理适应机制,纬度梯度在其生活史的形成和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滞育 光周期 生活史模式 地理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镉和铬在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体内的组织分布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育平 孙鸽 +4 位作者 王跃 杨慧敏 李丽君 马恩波 郭亚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40-2445,共6页
为研究重金属在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自然种群体内的累积分布,以山西省代县水稻田中华稻蝗为研究对象,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华稻蝗不同组织部位的镉和铬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镉和铬在中华稻蝗自然种群不同组织部位的富集量不同,且... 为研究重金属在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自然种群体内的累积分布,以山西省代县水稻田中华稻蝗为研究对象,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华稻蝗不同组织部位的镉和铬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镉和铬在中华稻蝗自然种群不同组织部位的富集量不同,且雌雄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镉在雌虫体内的富集顺序为中肠>后肠>前肠>翅>头>卵巢>足>体壁;在雄虫体内为中肠>前肠>后肠>足>头>体壁。镉在雌雄中华稻蝗消化道内均有较高的富集并以中肠的累积量最高,雌虫为6.7984mg·kg-1,雄虫为3.3477mg·kg-1,且与其他组织部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中华稻蝗雌虫各组织部位对铬的累积浓度依次为中肠>足>体壁>头>卵巢>前肠>翅>后肠,中华稻蝗雄虫体内铬浓度的分布依次为足>体壁>中肠>头>前肠>精巢>后肠。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雌雄中华稻蝗对重金属镉和铬的累积具有组织特异性,两种重金属在中华稻蝗体内的累积规律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富集 组织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重金属对中华稻蝗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耀明 余志涛 +5 位作者 朱文雅 李亚红 郭亚平 张建珍 吴海花 马恩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7-232,共6页
以栖息于稻田且主要取食水稻茎叶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成虫为供试材料,经氯化镉、氯化铜和硫酸锌(Cd Cl2、Cu Cl2和Zn SO4)3种重金属急性染毒,采用RT-q PCR技术检测中华稻蝗2个金属硫蛋白基因(Oxya chinensis metallothionein,Oc ... 以栖息于稻田且主要取食水稻茎叶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成虫为供试材料,经氯化镉、氯化铜和硫酸锌(Cd Cl2、Cu Cl2和Zn SO4)3种重金属急性染毒,采用RT-q PCR技术检测中华稻蝗2个金属硫蛋白基因(Oxya chinensis metallothionein,Oc MT1,Oc MT2)在精巢、卵巢和肌肉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均可诱导中华稻蝗MT基因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经Cd急性处理后,3个器官组织中Oc MT1和Oc MT2表达水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Cd浓度的增高而诱导表达上调;经Cu急性处理后,精巢和卵巢中Oc MT1在最低浓度时的诱导表达量最高,Oc MT2表达水平随着Cu浓度的增大而升高,肌肉中2个MT基因随着Cu浓度的增大而升高;经Zn处理后,Oc MT1和Oc MT2表达水平随着Zn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3种重金属对中华稻蝗MT在不同器官组织均有诱导表达作用,但各浓度处理后其诱导表达水平不同,Oc MT对不同重金属的敏感性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重金属 金属硫蛋白 精巢 卵巢 肌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稻蝗不同体段镉与铅含量及抗氧化酶的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海花 闫会平 +4 位作者 孙鸽 郭亚平 张小民 席玉英 马恩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1-475,共5页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对中华稻蝗不同体段的镉与铅含量、MDA及H2O2自由基含量、GSH含量及其相关酶(GST、GPx、GR)活性、SOD及CAT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镉与铅含量均在胸部最高,其次为腹部和头部,后足含量最低。胸部镉含量分...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对中华稻蝗不同体段的镉与铅含量、MDA及H2O2自由基含量、GSH含量及其相关酶(GST、GPx、GR)活性、SOD及CAT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镉与铅含量均在胸部最高,其次为腹部和头部,后足含量最低。胸部镉含量分别是腹部、头部和后足的2.83、3.40和5.67倍,铅含量分别是腹部、头部和后足的1.29、1.39和1.41倍。GSH、MDA、H2O2含量及SOD、CAT活性均为后足最高,其次为头部和腹部,胸部最低。GST在4个体段的活性无显著差异。GR活性的顺序为头部>胸部>腹部>后足,GPx活性的顺序为头部>腹部>胸部>后足。进入土壤中的镉与铅经食物链转运后,在中华稻蝗体内富集,据此可将中华稻蝗作为农业环境中镉与铅污染的指示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体段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蝗属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波 郑哲民 +1 位作者 张迎春 刘缠民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7-99,共3页
运用一种改进的方法对稻蝗属新鲜标本、酒精浸泡标本及干标本进行基因组 D N A 提取.样品经检测,谱带基本呈线形,无拖尾, O D(260/280 nm )值667% 在16~18 之间.
关键词 基因组 DNA提取 稻蝗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长安及汉中两地中华稻蝗的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海川 王青川 +1 位作者 刘志斌 郑哲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4-378,共5页
通过对采自陕西长安及汉中地区的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之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多元分析。在主成分分析的第1、2主轴所构成的平面上,生活在两个地区的稻蝗个体被明显分成两个集团。此外,两地稻蝗在卵囊平均含卵量、卵粒大... 通过对采自陕西长安及汉中地区的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之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多元分析。在主成分分析的第1、2主轴所构成的平面上,生活在两个地区的稻蝗个体被明显分成两个集团。此外,两地稻蝗在卵囊平均含卵量、卵粒大小及有效积温等生物学特性上均有显著的差异,这意味着长期的地理阻隔(秦岭山脉)致使两地的稻蝗演化成两个地理宗。由于使用传统的形态方法无法准确区分这两个地区的稻蝗,我们为这两个居群的雌性和雄性成虫分别建立了线性判别函数,以便为今后进一步的小进化研究奠定一个基础。V(雌性)=-11.67+195.44H+1.91E/F+8.663MX+22.80F/C+0.34P-3.50MZ-102.76H/C-42.51F;V(雄性)=-17.06+30.183MZ+4.313F,这里,当V(雌性或雄性)<0时,个体属于长安县的居群,否则,属于汉中的居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居群比较 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稻蝗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晋 李涛 +3 位作者 龙文敏 安玮玮 郭亚平 马恩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3-169,共7页
为研究中华稻蝗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文章对我国7省市的7个中华稻蝗种群进行AFLP分析。选取7对引物扩增128个个体,共产生336条带,多态性条带292条,占86.90%。结果表明:中华稻蝗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海南万宁种群的遗... 为研究中华稻蝗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文章对我国7省市的7个中华稻蝗种群进行AFLP分析。选取7对引物扩增128个个体,共产生336条带,多态性条带292条,占86.90%。结果表明:中华稻蝗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海南万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各种群。Mantel检验(r=0.27,P=0.89)表明中华稻蝗各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种群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average)聚类分析显示,7个中华稻蝗种群按地理距离分为3支:北方北京昌平、山西太原和山东济宁为一支;南方陕西汉中、湖南长沙和广西来宾为一支;海南万宁单独为一支。上述结果以及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分析均表明由于地理隔离中华稻蝗种群显示出明显的南北分化和岛屿大陆种群遗传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AFLP 遗传多样性 地理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拉硫磷锐劲特和氯氟氰菊酯对中华稻蝗五龄若虫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翠兰 卢芙萍 +1 位作者 郭亚平 马恩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2-566,共5页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山西晋源、阳明堡和陕西杨桥镇3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稻蝗五龄若虫对马拉硫磷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对3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稻蝗的LD50值由低到高依次为:8.14(山西晋源种群)、14.02(陕西杨桥镇种群)和1...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山西晋源、阳明堡和陕西杨桥镇3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稻蝗五龄若虫对马拉硫磷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对3个不同地理种群中华稻蝗的LD50值由低到高依次为:8.14(山西晋源种群)、14.02(陕西杨桥镇种群)和17.35(山西阳明堡种群),且山西晋源种群的毒力回归线斜率b值(4.07113)显著高于山西阳明堡种群(2.62049)和陕西杨桥镇种群(2.86311)的b值。此外,以山西晋源种群中华稻蝗为试验对象,测定并比较了马拉硫磷、锐劲特和氯氟氰菊酯3种农药的急性毒性。3种农药的LD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锐劲特(0.12μg·g-1)、氯氟氰菊酯(0.53μg·g-1)和马拉硫磷(8.14μg·g-1),且锐劲特和马拉硫磷的斜率b值(5.19182和4.07113)显著高于氯氟氰菊酯(2.194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马拉硫磷 锐劲特 氯氟氰菊酯 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稻蝗几丁质脱乙酰基酶1基因的分子特性及功能 被引量:6
19
作者 丁国伟 于荣荣 +3 位作者 杨美玲 马恩波 杨静 张建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65-1271,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几丁质脱乙酰基酶1(chitin deacetylase 1,CDA1)基因的分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为新型农药靶标筛选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中华稻蝗转录组数据库搜索获得几丁质脱乙酰基酶基因片段,用生物信息学... 【目的】通过研究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几丁质脱乙酰基酶1(chitin deacetylase 1,CDA1)基因的分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为新型农药靶标筛选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中华稻蝗转录组数据库搜索获得几丁质脱乙酰基酶基因片段,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同源比对分析并作聚类关系图;利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获得该基因c DNA全长序列;通过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PCR)方法检测Oc CDA1在5龄若虫不同组织部位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并采用RNAi技术研究Oc CDA1在飞蝗生长发育中的功能。【结果】获得中华稻蝗几丁质脱乙酰基酶1基因全长c DNA,命名为Oc CDA1(Gen Bank登录号:KP271171)。Oc CDA1在前肠、体壁、后肠和脂肪体组织中高表达,在5龄第1天表达量显著高于以后几天。RNAi结果显示,注射该基因的dsRNA后,Oc CDA1基因的表达量降低了93.3%。Oc CDA1基因沉默后虫体出现进食减少、发育迟缓现象,总死亡率达到95.2%,其中38.1%的试虫在蜕皮前死亡,57.1%出现因蜕皮困难而死亡的表型。【结论】Oc CDA1在中华稻蝗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基因沉默引起虫体进食减少和蜕皮异常从而导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几丁质脱乙酰基酶1 基因表达 功能分析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氰菊酯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SOD及GSH-Px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丽君 刘雪梅 +1 位作者 马恩波 解一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7-230,共4页
采用酶活性分析法研究了溴氰菊酯对中华稻蝗SO D及G SH-P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溴氰菊酯作用于中华稻蝗时,其体内SO D及G SH-Px活性发生变化。随着溴氰菊酯浓度的提高,SO D活性变化的趋势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当浓度为0.02、0.14、0.26... 采用酶活性分析法研究了溴氰菊酯对中华稻蝗SO D及G SH-P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溴氰菊酯作用于中华稻蝗时,其体内SO D及G SH-Px活性发生变化。随着溴氰菊酯浓度的提高,SO D活性变化的趋势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当浓度为0.02、0.14、0.26μg·μL-1时,浓度相同、不同性别的中华稻蝗SO D活性差异显著。随着溴氰菊酯浓度的提高,雄性中华稻蝗G SH-Px活性先增大后减小;而雌性中华稻蝗G SH-Px先减小后增大。当浓度为0.02、0.14μg·μL-1时,浓度相同、不同性别的中华稻蝗G SH-Px活性差异显著。溴氰菊酯作为化学农药对中华稻蝗的生理生化有着明显的作用,当处理剂量较低时,中华稻蝗对其为应激适应,在浓度较高时为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溴氰菊酯 SOD GSH-PX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