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虱缨小蜂规模饲养与冷藏技术规程
1
作者 张居念 施龙清 +4 位作者 连玲 吴春珠 董萌 解振兴 姜照伟 《福建稻麦科技》 2025年第1期30-33,共4页
稻虱缨小蜂是稻飞虱的卵期优势寄生蜂,对水稻重要害虫稻飞虱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介绍了寄生植物水稻苗的水培、寄主褐飞虱的饲养和寄生卵的制备、稻虱缨小蜂的接种寄生与培育、冷藏寄主植物小麦苗的培养、稻虱缨小蜂的接种寄生与冷藏... 稻虱缨小蜂是稻飞虱的卵期优势寄生蜂,对水稻重要害虫稻飞虱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介绍了寄生植物水稻苗的水培、寄主褐飞虱的饲养和寄生卵的制备、稻虱缨小蜂的接种寄生与培育、冷藏寄主植物小麦苗的培养、稻虱缨小蜂的接种寄生与冷藏、稻虱缨小蜂种群的杂交复壮等方法和整个饲养流程,并对饲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饲养 冷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控制稻飞虱的有机水稻害虫防治技术规程
2
作者 张居念 洪集体 《福建稻麦科技》 2025年第1期34-36,共3页
害虫的有效防治是有机水稻种植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多年试验和实践,总结制定了有机水稻害虫防治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包括种植地的选择、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适宜的播种栽插期、稻虱缨小蜂栖息地的构建、稻虱缨小蜂的田间释放技术、... 害虫的有效防治是有机水稻种植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多年试验和实践,总结制定了有机水稻害虫防治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包括种植地的选择、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适宜的播种栽插期、稻虱缨小蜂栖息地的构建、稻虱缨小蜂的田间释放技术、水稻螟虫农业、物理和生物等综合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水 稻虱缨小蜂 害虫防治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维盐与阿维菌素对褐飞虱繁殖力及天敌稻虱缨小蜂控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何佳春 王康逸 +5 位作者 Mubashar HUSSAIN 魏琪 万品俊 赖凤香 王渭霞 傅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8-548,共11页
【目的】评估甲维盐和阿维菌素两种药剂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繁殖力及其寄生性天敌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的影响,探明两种药剂引起褐飞虱田间再猖獗的原因。【方法】田间调查了使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微乳... 【目的】评估甲维盐和阿维菌素两种药剂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繁殖力及其寄生性天敌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的影响,探明两种药剂引起褐飞虱田间再猖獗的原因。【方法】田间调查了使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微乳剂(microemulsion,ME)(用量225 mL/hm^(2))和5%阿维菌素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用量240 mL/hm^(2))后对田间褐飞虱虫口密度和稻虱缨小蜂成蜂寄生率的影响;室内试验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褐飞虱4龄若虫的毒力以及不同浓度(LC_(15),LC_(30),LC_(50)和LC_(75))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褐飞虱繁殖力及稻虱缨小蜂成蜂存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同时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这两种药剂对稻虱缨小蜂成蜂的毒力,评价了其风险级别。【结果】田间调查结果显示,施用5%甲维盐ME或5%阿维菌素SC显著增加了田间褐飞虱虫口密度,显著降低了稻虱缨小蜂成蜂田间寄生率。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显示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褐飞虱4龄若虫的LC 50值分别为1.20和2.03 mg/L,各浓度(LC_(15)~LC_(75))甲维盐和中低致死浓度(LC_(15)~LC_(50))阿维菌素处理后的褐飞虱成虫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甲维盐和阿维菌素对稻虱缨小蜂成蜂的LC_(50)值分别为0.0145和0.0205 mg/L,田间用量的安全系数分别为4.52×10^(-4)~9.05×10^(-4)和8.52×10^(-4)~14.22×10^(-4),均为极高风险性药剂。【结论】甲维盐和阿维菌素会引起田间褐飞虱的再猖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刺激褐飞虱雌成虫产卵,二是作为稻虱缨小蜂的高风险药剂,极大地削弱了该蜂对褐飞虱的控害作用。因此,应减少两种药剂在稻田的使用,避免导致褐飞虱的再猖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 稻虱缨小蜂 甲维盐 阿维菌素 再猖獗 繁殖力 寄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在不同寄主上的适合度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居念 连玲 +5 位作者 吴春珠 董萌 施龙清 解振兴 姜照伟 占志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7-983,共7页
【目的】探明繁殖寄主对稻虱缨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室内大量扩繁稻虱缨小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小宽头飞虱为寄主繁殖对应的稻虱缨小蜂品系,比较不同品系稻虱缨小蜂个体大小、体色、怀卵量、寄... 【目的】探明繁殖寄主对稻虱缨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室内大量扩繁稻虱缨小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小宽头飞虱为寄主繁殖对应的稻虱缨小蜂品系,比较不同品系稻虱缨小蜂个体大小、体色、怀卵量、寄生力、羽化率、性比和成虫寿命等适合度指标,以及不同品系对寄主的偏好差异。【结果】以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小宽头飞虱为寄主的稻虱缨小蜂品系成虫体长分别为728.03、715.5、633.17、509.1μm,不同品系成虫体长之间存在差异,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寄主的品系体长最长,显著长于灰飞虱和小宽头飞虱的品系。不同寄主对稻虱缨小蜂的体色也有影响,以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为寄主的品系体色呈浅橙色,少数个体呈黄绿色,小宽头飞虱品系体色较深,呈橙红色,无黄绿色个体。不同品系怀卵量分别为:褐飞虱32.93粒、白背飞虱32.97粒、灰飞虱27.47粒和小宽头飞虱11.83粒,除褐飞虱品系与白背飞虱品系的怀卵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外,不同品系怀卵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系寄生力大小为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小宽头飞虱。不同品系的羽化率、性比和成虫寿命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品系对寄主的选择为随机,未表现出对某一寄主的偏好。不同品系内禀增长力rm由大到小分别为褐飞虱0.1531>白背飞虱0.1482>灰飞虱0.1307>小宽头飞虱0.0427。【结论】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寄主的稻虱缨小蜂品系具有怀卵量大、寄生力强、内禀增长力大的优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稻虱缨小蜂扩繁的合适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寄主 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的识别机制 被引量:22
5
作者 娄永根 程家安 +3 位作者 平霄飞 汤富彬 茹水江 杜孟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0-776,共7页
研究了室内条件下信息化合物及稻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 2种卵寄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差异 ,各自的引诱比例 (头数 )分别为 5 7 5 0 ... 研究了室内条件下信息化合物及稻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 2种卵寄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差异 ,各自的引诱比例 (头数 )分别为 5 7 5 0 % (2 3头 )和 4 2 5 0 % (17头 )。稻虱缨小蜂对 2种飞虱 4组材料 ,完整卵、磨碎卵、带卵叶鞘和若虫为害叶鞘的行为反应 ,除了在褐飞虱完整卵上的搜索时间极显著地长于在白背飞虱完整卵上的以外 ,其余的均不存在差异。挥发物捕集结果表明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组成相非常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水稻挥发物、稻飞虱利它素及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中的作用不明显。文中就稻虱缨小蜂识别 2种寄主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褐飞 白背飞 识别机制 信息化合物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在两种稻飞虱上的生殖力及其应用潜能 被引量:8
6
作者 林庆胜 黄寿山 +2 位作者 胡美英 李娜 张万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95-4302,共8页
利用寄生变红卵和仔代成蜂数量作为繁殖力估计等方法,编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pang and wang)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卵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稻虱缨小... 利用寄生变红卵和仔代成蜂数量作为繁殖力估计等方法,编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pang and wang)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卵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殖力,分析了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繁蜂条件下,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10.26,内禀增长率rm为0.2213,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4.52头;寄生白背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8.78,内禀增长率rm为0.1840,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2.20头。两组生命表参数比较分析显示褐飞虱卵具有较强的室内繁蜂潜能,可利用其进行室内繁蜂。应用稻虱缨小蜂、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的生命表参数讨论了稻虱缨小蜂在稻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能及其可能的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生命表 褐飞 白背飞 应用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食物对稻虱缨小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祝增荣 程家安 陈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6-72,共7页
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vàrth))卵内,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parvatae Pang et Wang)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6℃,有效积温为162.3日度,随着温度上升,发育加快;寿命(y_1,D_(10.4)~0C)、产卵量(y_2,粒/♀)、产出卵率则在适... 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vàrth))卵内,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parvatae Pang et Wang)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6℃,有效积温为162.3日度,随着温度上升,发育加快;寿命(y_1,D_(10.4)~0C)、产卵量(y_2,粒/♀)、产出卵率则在适宜温度范围(23—26℃)内最大,高低温区内均呈下降趋势,其方程分别为:y_1=exp(-0.04187+0.3612x-7.4654×10^(-3)x^2),y_2=exp(-1.9539+0.4563x-0.01001x^2),式中x为温度。温度对未产出卵量影响不显著;对子代雌性比的影响也不显著,其平均值为0.7631。温度主要通过对产卵量和产卵速率来影响繁殖力,理论上27.3℃时周限增长率λ最大,达1.2374倍/天。成虫期供蜜加水时的产卵量、产出卵率和寿命显著比仅供水时的高或长。此研究为预测害虫种群发展,充分利用天敌资源,达到综合管理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温度 食物 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稻虱缨小蜂生态适应性的持续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淑平 郑许松 +2 位作者 杨亚军 徐红星 吕仲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26,共7页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22、25、28、31和34℃)对稻飞虱卵期优势寄生蜂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的生态适应性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28℃和31℃对稻虱缨小蜂的幼期发育、羽化率、成虫寿命和性比的持续影响不明显。22、25和34℃下幼...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22、25、28、31和34℃)对稻飞虱卵期优势寄生蜂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的生态适应性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28℃和31℃对稻虱缨小蜂的幼期发育、羽化率、成虫寿命和性比的持续影响不明显。22、25和34℃下幼期发育历期随世代增加而延长,羽化率随世代增加而降低。成虫寿命在22℃下随世代增加而延长,34℃下随世代增加而缩短。22℃和25℃下稻虱缨小蜂幼期发育历期有显著的累积效应,34℃下对羽化率的影响有显著的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稻虱缨小蜂 持续影响 生态适应性 世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物在调节稻虱缨小蜂、黑肩绿盲蝽种内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芳 娄永根 程家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1-406,共6页
研究了由挥发物传递的稻虱缨小蜂、黑肩绿盲蝽种内种间关系。结果表明 ,稻虱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通过挥发物而产生的种内作用不明显 ;稻虱缨小蜂并不明显避开“稻苗 +飞虱雌成虫 +黑肩绿盲蝽”复合体 ,黑肩绿盲蝽则明显地趋向“稻苗 +飞... 研究了由挥发物传递的稻虱缨小蜂、黑肩绿盲蝽种内种间关系。结果表明 ,稻虱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通过挥发物而产生的种内作用不明显 ;稻虱缨小蜂并不明显避开“稻苗 +飞虱雌成虫 +黑肩绿盲蝽”复合体 ,黑肩绿盲蝽则明显地趋向“稻苗 +飞虱雌成虫 +稻虱缨小蜂”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物 调节 稻虱缨小蜂 黑肩绿盲蝽 种内种间关系 害虫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的寄主选择性和适宜性 被引量:17
10
作者 祝增荣 程家安 陈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30-437,共8页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 Wang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卵龄无明显的寄生选择性,但在新鲜寄主中的发育历期较短,育出的蜂体较大,生殖力较高,而弱化率和雌雄性比则不受寄主卵龄的影响。在白背飞...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 Wang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卵龄无明显的寄生选择性,但在新鲜寄主中的发育历期较短,育出的蜂体较大,生殖力较高,而弱化率和雌雄性比则不受寄主卵龄的影响。在白背飞虱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卵共存时,稻虱缨小蜂明显选择褐飞虱。稻虱缨小蜂在褐飞虱卵中的发育显著地比在白背飞虱卵中的慢;褐飞虱卵育出的蜂的初羽化成虫怀卵量显著高于白背飞虱卵育出的,虫体大小也类似,且虫体越大,生殖力越高。从白背飞虱卵育出的蜂供给白背飞虱卵(W→W)时,产卵量低于其它育蜂寄主和供给产卵寄主组合(W→B、B→B、B→W)的,其内禀增长力r_m较其余者小25%。本文还讨论了应用适宜性指数来综合衡量寄主的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白背飞 褐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对稻虱缨小蜂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娄永根 程家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8-36,共9页
水稻品种既能直接地经物理结构,亦能间接地通过改变褐飞虱Niloparvatalugens(Stal)卵的适宜性,影响稻虱缨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PangetWang的发育、存活和繁殖。稻虱缨小蜂的... 水稻品种既能直接地经物理结构,亦能间接地通过改变褐飞虱Niloparvatalugens(Stal)卵的适宜性,影响稻虱缨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PangetWang的发育、存活和繁殖。稻虱缨小蜂的羽化率、怀卵量分别与其寄主褐飞虱卵所处水稻品种叶鞘鞘脊的硅细胞密度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同时,怀卵量和虫体大小还与受水稻品种影响的褐飞虱卵粒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能力指数的组分分析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影响稻虱缨小峰种群增长能力的主要因子不同,显示了水稻品种对稻虱缨小蜂影响的多因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褐飞 稻虱缨小蜂 发育 存活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巢式PCR-DGGE技术分析稻虱缨小蜂体内Wolbachia的多样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淑平 王新 +4 位作者 徐红星 汤江武 郑许松 杨亚军 吕仲贤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54-1360,共7页
以采集自中国杭州和菲律宾的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PCR扩增Wolbachia的16S rDNA和wsp基因片段,并用DGGE分析稻虱缨小蜂体内Wolbachia的多样性。基于16S rDNA基因的分析结果准确地检测到稻虱缨小蜂体内细菌... 以采集自中国杭州和菲律宾的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PCR扩增Wolbachia的16S rDNA和wsp基因片段,并用DGGE分析稻虱缨小蜂体内Wolbachia的多样性。基于16S rDNA基因的分析结果准确地检测到稻虱缨小蜂体内细菌主要是Acinetobacter sp.,Methylophilus sp.,Acidovorax sp.,Burkholderia sp.和Wolbachia sp.。基于wsp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杭州种群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组的Mors亚组,菲律宾种群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组的Dro亚组。结果说明,巢式PCR-DGGE是寄生蜂体内Wolbachia检测和多样性分析的有效方法,其中16S rDNA基因是检测Wolbachia存在的较佳分子标记,wsp基因是Wolbachia多样性分析以及种属鉴定和分型的较佳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WOLBACHIA 多样性 16S RDNA基因 WSP基因 PCR-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稻虱缨小蜂种群生态的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程遐年 徐国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05-412,共8页
在南京市郊和我国南方稻区,寄生稻飞虱卵的缨小蜂主要是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Pang et wang和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rvatae Pang et Wang两个种。这两个种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呈明显“此起彼落”的季节性交替。作者以比较生态... 在南京市郊和我国南方稻区,寄生稻飞虱卵的缨小蜂主要是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Pang et wang和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rvatae Pang et Wang两个种。这两个种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呈明显“此起彼落”的季节性交替。作者以比较生态学方法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夏季30℃以上高温对稻虱缨小蜂未成熟期的存活和雌虫产卵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拟稻虱缨小蜂具有耐高温能力。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的理论最适温度分别为27.41℃和31.87℃,最适温度下的种群内禀增长力以稻虱缨小蜂为高。当供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时,拟稻虱缨小蜂只寄生褐飞虱卵,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也有明显的喜好。两种缨小蜂对褐飞虱卵密度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种群生态 内禀增长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稻虱缨小蜂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国民 程遐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3-59,共7页
稻虱缨小蜂未成熟期发育速率与温度间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1l℃和204.56日度。供试温度下的成虫寿命和产卵历期可用指数模型来表示。未成熟期存活率以27℃下为最高。成虫生殖能力以30℃下最高,在此温... 稻虱缨小蜂未成熟期发育速率与温度间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1l℃和204.56日度。供试温度下的成虫寿命和产卵历期可用指数模型来表示。未成熟期存活率以27℃下为最高。成虫生殖能力以30℃下最高,在此温度下实验种群内票增长能力最大,γ_m=0.2387,相应的净增殖率R_o=11.7835,周限增长速率λ=1.1457/天,世代平均历期T=10.33天,种群数量加倍时间t=2.90天。内祟增长能力与温度间呈二次抛物线趋势,适宜实验种群增长的理论最适温度为2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温度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的功能反应和干扰反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祝增荣 程家安 陈琇 《昆虫天敌》 CSCD 1990年第2期51-55,共5页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对寄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卵密度的功能反应为负加速曲线,其方程为:N_a=N{1-exp[-0.2121/(1+0.02935)]},其中N为寄主密度,N_a为日每雌蜂寄生寄主数。瞬时攻击率a为1.2121/天,处理时间Th为0.0242...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对寄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卵密度的功能反应为负加速曲线,其方程为:N_a=N{1-exp[-0.2121/(1+0.02935)]},其中N为寄主密度,N_a为日每雌蜂寄生寄主数。瞬时攻击率a为1.2121/天,处理时间Th为0.0242天,理论上每雌蜂日最高寄生卵数为41.3粒。第1天产出卵率(y)随寄主密度(N)变化方程为y=0.0342N^(0.7223)。搜寻效应a与寄生蜂自身密度P的关系方程为a=1.0913P(-1.1717),寄生蜂个体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功能反应 干扰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虫态稻虱缨小蜂低温贮藏后的适合度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居念 连玲 +5 位作者 吴春珠 董萌 施龙清 解振兴 姜照伟 占志雄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5-1028,共14页
为探究稻虱缨小蜂适宜冷藏的虫态以及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在5℃~12℃范围内对稻虱缨小蜂各虫态进行冷藏。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卵冷藏后部分不能正常孵化,不适合在卵期进行冷藏。稻虱缨小蜂在幼虫期和蛹期冷藏,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 为探究稻虱缨小蜂适宜冷藏的虫态以及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在5℃~12℃范围内对稻虱缨小蜂各虫态进行冷藏。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卵冷藏后部分不能正常孵化,不适合在卵期进行冷藏。稻虱缨小蜂在幼虫期和蛹期冷藏,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缩短;对性比和子代数不造成影响;羽化率随着冷藏温度的下降而下降,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幼虫期不同虫龄之间以及不同虫龄与蛹龄之间的羽化率无显著差异;11℃冷藏的羽化率受冷藏时间的影响最小,冷藏20d的平均羽化率高于80.00%,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隐羽化期和成虫期受低温和冷藏时间的影响较大,不适合冷藏。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冷藏效果最好的虫态为幼虫期和蛹期,11℃为适宜冷藏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冷藏 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的放蜂距离与放蜂数量对褐飞虱寄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居念 施龙清 +1 位作者 姜照伟 占志雄 《福建稻麦科技》 2021年第1期23-26,共4页
为了探明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设置了放蜂距离和放蜂数量对褐飞虱寄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距离放蜂点较近缨小蜂的寄生率较高,距离越远寄生率越低,但距离3m和5m的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寄生率也随放蜂数量增加而极显著升高,当... 为了探明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设置了放蜂距离和放蜂数量对褐飞虱寄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距离放蜂点较近缨小蜂的寄生率较高,距离越远寄生率越低,但距离3m和5m的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寄生率也随放蜂数量增加而极显著升高,当蜂种与褐飞虱的数量比超过10︰1,寄生率趋于稳定,维持在96%以上。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劳动效率和成本等因素,在田间释放时,放蜂点之间的间距应控制在5m左右,蜂种与褐飞虱的数量比应大于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放蜂距离 放蜂数量 寄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耐热品系的生物和生态学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冰洋 黄庭发 +3 位作者 马莹 汤冰洁 周强 张古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3-701,共9页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是控制稻飞虱种群暴发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高温是制约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为了解35℃高温驯化获得的稻虱缨小蜂耐热品系(NR品系)的生防潜力,对不同温度下该品系的发育历期、有效积温...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是控制稻飞虱种群暴发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高温是制约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为了解35℃高温驯化获得的稻虱缨小蜂耐热品系(NR品系)的生防潜力,对不同温度下该品系的发育历期、有效积温、寄主卵选择、产卵量以及极端高温胁迫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与未经高温驯化的稻虱缨小蜂品系(HZ品系)相比,20℃时,NR品系雄蜂的发育速率显著高于HZ品系,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卵-幼虫中期和蛹期的发育时间明显缩短。NR品系在高温下能维持正常的产卵能力,35℃下NR品系产卵量仍能达到18.80粒/雌。NR品系有更强的耐极端温度的能力,50℃下NR品系雄蜂的热击倒时间为15.19 min,比HZ品系雄蜂长3.03 min。补充不同营养对NR品系的产卵量存在影响,35℃条件下补充10%蔗糖既能延长其寿命,也能提高产卵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驯化得到的稻虱缨小蜂品系在35℃高温环境中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寄生能力,具备适应稻田夏季高温环境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耐热品系 温度 发育历期 产卵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寄主的稻虱缨小蜂规模化饲养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冰洋 马莹 +3 位作者 汤冰洁 黄庭发 周强 张古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3-721,共9页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是稻飞虱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是调控稻飞虱种群密度的关键因子。本研究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稻虱缨小蜂及其自然寄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产卵的主要因子(温度、光照强度、水...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是稻飞虱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是调控稻飞虱种群密度的关键因子。本研究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稻虱缨小蜂及其自然寄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产卵的主要因子(温度、光照强度、水稻品种、水稻苗龄、寄主卵龄以及接蜂雌雄比)进行分析和比较,优化带褐飞虱卵苗生产和稻虱缨小蜂生产的方法和条件。生产带卵苗时,25℃强光照条件下用10日龄的黄华占稻苗为佳,扩繁稻虱缨小蜂时,30℃强光照条件下用1日龄的褐飞虱卵接入雌雄比5∶3的蜂为佳,平均产蜂量可达481.3头/盆。以此为基础建立四室繁蜂法进行稻虱缨小蜂规模化饲养,该技术能够进行连续饲养,并提供同一发育阶段产品,稻虱缨小蜂培养与收集室在18 m^(2)的规模下,每批次可以生产约58万头蛹或成蜂,且有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自然寄主 褐飞 饲养条件 规模化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虱缨小蜂对褐稻虱寄生作用函数的研究
20
作者 王野岸 《昆虫天敌》 CSCD 1990年第1期40-47,共8页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寄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