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丰沿海稻茬迟播小麦品种筛选与抗逆控害技术
1
作者 丁世峰 陈华 +3 位作者 李哲 卞康亚 陈锦珠 顾舒雯 《上海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55-59,共5页
为解决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稻茬迟播小麦生产中出现的倒伏、冻害、病害等问题,从而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特选用多个小麦品种以及控旺药剂、病害防治药剂、抗逆减害药剂,于2022年—2024年开展了相关田间试验。结果表... 为解决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稻茬迟播小麦生产中出现的倒伏、冻害、病害等问题,从而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特选用多个小麦品种以及控旺药剂、病害防治药剂、抗逆减害药剂,于2022年—2024年开展了相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大丰区稻茬迟播小麦生产中,耐迟播小麦品种可选用‘金丰麦1号’或‘宁麦13’;控旺药剂可选用“春泉矮壮丰”,将其结合种衣剂拌种,可达到控旺、促蘖的效果;在小麦越冬前、拔节期,可叶面喷施“百睿”“冠满仓”等抗逆药剂促壮;在孕穗期,可施用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240 g/hm2、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 g/hm2防控小麦白粉病;在抽穗扬花期,可轮换施用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240 g/hm2、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180 g/hm2+250g/L丙环唑乳油150 g/hm2防控小麦赤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逆控害 药剂筛选 白粉病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野县蔬菜茬超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
作者 李雅杰 《河南农业》 2025年第1期22-22,共1页
新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心,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地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光、热、水资源丰富,是全国蔬菜生产十强县,也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约2.33万hm^(2)。新野县自2010年开始试... 新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心,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地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光、热、水资源丰富,是全国蔬菜生产十强县,也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约2.33万hm^(2)。新野县自2010年开始试种超晚播小麦,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探索,目前已研究出比较成熟的“大葱―小麦”“大白菜―小麦”“胡萝卜―小麦”“萝卜―小麦”等一年两熟轮作和“娃娃菜―小麦―西瓜”“娃娃菜―小麦―小辣椒”等一年三熟轮作模式,以及配套的蔬菜茬超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年三熟 小麦 一年两熟 南阳盆地 大陆性季风气候 轮作模式 北亚热带 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播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江东国 黄正来 +2 位作者 张文静 马尚宇 樊永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11-1221,共11页
为给安徽省江淮稻麦轮作区域晚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扬麦18和皖垦麦07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分析施氮量对晚播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糖氮比、氮素同化... 为给安徽省江淮稻麦轮作区域晚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扬麦18和皖垦麦07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分析施氮量对晚播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糖氮比、氮素同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各器官的氮积累量以及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氮素收获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糖氮比值显著降低。小麦的氮素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叶片最高,成熟期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余部位,而小麦的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茎鞘最高,成熟期籽粒较高。在0~27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后,两个小麦品种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显著提高,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均明显增加。继续增加施氮量至360kg·hm-2时,氮素同化酶活性和产量无显著变化,说明施氮过多对小麦氮素同化和产量无益。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推荐江淮区域稻茬小麦晚播条件下适宜施氮量为180~270kg·hm-2偏下限,可兼顾高产及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转运 糖氮比 氮素同化酶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稻茬晚播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欣欣 石祖梁 +3 位作者 王久臣 王飞 徐志宇 江荣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0-148,共9页
旨在为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150,225 kg/hm^2)和种植密度(150×10^4,225×10^4,300×10^4株/hm^2)对稻茬晚播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 旨在为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150,225 kg/hm^2)和种植密度(150×10^4,225×10^4,300×10^4株/hm^2)对稻茬晚播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LAI)均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拔节后干物质积累比例则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特点。不同处理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CDMRG)平均约为40%,干物质转运效率(DMRE)平均约为26%;CDMRG和DMRE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胞间CO2浓度(Ci)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处理下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25 kg/hm^2、种植密度为225×10^4株/hm^2时,有利于维持稻茬晚播小麦的产量稳定,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晚播小麦的适宜氮密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种植密度 干物质积累转运 旗叶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阳关农场晚播稻茬小麦施用新美洲星效果试验
5
作者 朱传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3期352-352,共1页
正阳关农场地处淮、淠、颍三水交汇处的正南洼地,种植模式分-麦-稻和-麦-豆2种。其中一麦一稻模式面积逾533.33hm2,水稻生产方式为早直播方式,品种大都为糯稻,腾茬较晚.常年稻茬麦播种时间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句,冬前生长时间极... 正阳关农场地处淮、淠、颍三水交汇处的正南洼地,种植模式分-麦-稻和-麦-豆2种。其中一麦一稻模式面积逾533.33hm2,水稻生产方式为早直播方式,品种大都为糯稻,腾茬较晚.常年稻茬麦播种时间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句,冬前生长时间极短,甚至不能齐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正阳关 效果试验 美洲星 施用 农场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麦抗灾生产栽培对策——晚播小麦浸种催芽播种试验
6
作者 严厚永 张业宝 《安徽农学通报》 2002年第6期34-34,50,共2页
对江淮丘岗区晚播小麦进行浸种催芽和常规干种播种大田试验。通过同期播种,相同播量及统一田管措施观察比较,浸种催芽播种小麦较干种播种小麦,年前出苗率高,年后基本苗多,成穗率高,穗粒数多,产量高。为江淮丘岗晚播稻茬麦夺取高产提供... 对江淮丘岗区晚播小麦进行浸种催芽和常规干种播种大田试验。通过同期播种,相同播量及统一田管措施观察比较,浸种催芽播种小麦较干种播种小麦,年前出苗率高,年后基本苗多,成穗率高,穗粒数多,产量高。为江淮丘岗晚播稻茬麦夺取高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灾生产 小麦 浸种催芽 种试验 大田试验 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阳关农场晚播稻茬小麦美洲星试验示范
7
作者 朱传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21期352-352,共1页
正阳关农场地处淮、淠、颍三水交汇处的正南洼地,种植模式分一麦一稻和一麦一豆2种。其中一麦一稻模式面积逾533.33hm^2。水稻生产方式为旱直播方式,品种大都为糯稻,腾茬较晚。常年稻茬麦播种时间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冬前生长时... 正阳关农场地处淮、淠、颍三水交汇处的正南洼地,种植模式分一麦一稻和一麦一豆2种。其中一麦一稻模式面积逾533.33hm^2。水稻生产方式为旱直播方式,品种大都为糯稻,腾茬较晚。常年稻茬麦播种时间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冬前生长时间极短,甚至不能齐苗,给小麦的稳产、丰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探索晚播稻茬小麦稳产、丰产的途径。2012年秋种按照神农公司美洲星示范生产要求进行了小麦拌种和后期叶面喷施生产示范,示范区晚播小麦平均产量达5725.5kg/hm^2,较对照增产22.16%,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 试验示范 美洲星 正阳关 农场 生产方式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任立凯 李筠 +1 位作者 李强 孙中伟 《农业科技通讯》 2012年第7期136-137,共2页
在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面积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对本地区主要种植小麦品种在稻茬晚播条件下进行了品种产量对比试验与结果分析。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明伟 马泉 +4 位作者 丁锦峰 李春燕 朱新开 封超年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为给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材料,在稻茬晚播(12月5日,较适播期晚约30~40d)条件下设置不同密度、氮肥施用量及运筹处理,按产量高低划分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6 750kg·hm^(-2)高产;6 000~6 750kg·hm^(... 为给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材料,在稻茬晚播(12月5日,较适播期晚约30~40d)条件下设置不同密度、氮肥施用量及运筹处理,按产量高低划分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6 750kg·hm^(-2)高产;6 000~6 750kg·hm^(-2)中产;<6 000kg·hm^(-2)低产),研究了晚播小麦高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群体质量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稻茬晚播条件下,产量大于6 750kg·hm^(-2)小麦高产群体的平均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16×104·hm^(-2)、36粒、39.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影响较小。稻茬晚播小麦在以下条件下有利于达到6 750kg·hm^(-2)产量水平:拔节期、开花期茎蘖数在1 350×104·hm^(-2)、700×104·hm^(-2)左右,茎蘖成穗率为38%左右;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为13 500kg·hm^(-2)左右,成熟期为18 500kg·hm^(-2)以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于5 300kg·hm^(-2);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LAI控制在7.5、5.5、3.5左右;提高花后旗叶SPAD值以及净光合速率,尤其是乳熟期。本试验条件下,稻茬晚播小麦实现高产的最佳组合为密度330×104株·hm^(-2)、施氮量225kg·hm^(-2)和氮肥运筹6∶0∶2∶2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产群体特征 密度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晚播小麦生育特性及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谢旭东 周国勤 +5 位作者 吴国强 李刚 尹志刚 李宇峰 王磊 陈金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16-18,共3页
为了提升稻茬晚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产量潜力,研究总结了稻茬晚播小麦的生育特性以及筛选适宜的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合理施肥和加强田间管理等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以此来应对其生育阶段的不利因素,从而使稻茬晚播... 为了提升稻茬晚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产量潜力,研究总结了稻茬晚播小麦的生育特性以及筛选适宜的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合理施肥和加强田间管理等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以此来应对其生育阶段的不利因素,从而使稻茬晚播小麦稳产甚至增产,为豫南弱筋小麦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晚播小麦公顷产8000kg高产群体特征及产量构成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明伟 王梦尧 +6 位作者 马泉 丁锦峰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封超年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94-1205,共12页
为挖掘稻茬晚播小麦产量潜力,以春性中强筋小麦品种扬麦2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密度、氮肥施用量及比例的处理,按实收产量高低划分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了较适宜播期推迟10d左右播种的晚播小麦8000kg·hm^-2高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 为挖掘稻茬晚播小麦产量潜力,以春性中强筋小麦品种扬麦2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密度、氮肥施用量及比例的处理,按实收产量高低划分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了较适宜播期推迟10d左右播种的晚播小麦8000kg·hm^-2高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品质和群体质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扬麦23实现产量8000kg·hm^-2以上,要求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560×104·hm^-2以上、39.0~40.0粒和38.0g左右,总结实粒数在22000×104粒左右。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分蘖期和拔节期的茎蘖数分别为穗数的1.1~1.3倍和2.3~2.5倍,茎蘖成穗率40.0%左右;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5000kg·hm^-2,成熟期为21000kg·hm^-2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6200kg·hm^-2;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群体LAI分别在7.0、5.6和3.2左右,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为0.31~0.33粒·cm-2和11.5~11.8mg·cm-2;各时期具有较高的旗叶SPAD值,花后21d旗叶SPAD值控制在43.0~47.0。8000kg·hm^-2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湿面筋含量,使品质得到改善。本试验条件下,扬麦23晚播10d适宜的栽培措施组合为种植密度270×104株·hm^-2、施氮量225kg·hm^-2、氮肥运筹5∶1∶2∶2或4∶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产群体 产量构成 群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2
作者 濮伟新 黄幸福 《上海农业科技》 2012年第6期55-55,共1页
为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促进小麦高产,通过连续2年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探索总结了以"前期促壮、中期调控、后期稳健"为中心的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 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淮稻茬晚播小麦施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戚尚 许化武 张春瑾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2期49-50,共2页
通过采用播期、基本苗、总氮量、追肥比例四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基追比作主区、追肥时间为副区的裂区设计,对龙亢农场所在的沿淮地区稻茬晚播小麦施氮技术进行建模寻优,结果表明:在沿淮地区稻茬迟播小麦要求抢时早播且施纯氮... 通过采用播期、基本苗、总氮量、追肥比例四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基追比作主区、追肥时间为副区的裂区设计,对龙亢农场所在的沿淮地区稻茬晚播小麦施氮技术进行建模寻优,结果表明:在沿淮地区稻茬迟播小麦要求抢时早播且施纯氮17.5~20.0kg/666.67m2为宜;在氮肥过用过程中基肥与追肥比例为7∶3,追肥时间在3月15日更有利于小麦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种植密度与肥料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杜同庆 李振宏 徐鹏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2年第2期14-20,共7页
本文通过设置稻茬小麦播期(适播10月20日和迟播11月20日)、密度(225万、375万、525万株/hm;)和施氮量(180、225、270 kg/hm;)3个因素试验,研究密度、氮肥对稻茬晚播麦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后,群体质量显著下降,产量与穗数下降... 本文通过设置稻茬小麦播期(适播10月20日和迟播11月20日)、密度(225万、375万、525万株/hm;)和施氮量(180、225、270 kg/hm;)3个因素试验,研究密度、氮肥对稻茬晚播麦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后,群体质量显著下降,产量与穗数下降幅度分别为33.49%~46.60%、16.51%~26.45%。晚播条件下,适当增加密度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小麦穗数,增加叶面积指数,产量相应提高,增幅为3.37%~18.01%。晚播麦穗数、穗粒数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增幅可达到3.46%~15.18%,增施氮肥可以提高上3叶叶面积指数与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因此,晚播大幅度降低了小麦穗数、群体数目、干物质积累量,导致产量下降,适当地增施氮肥和增加密度可以构建良好群体,有利于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地区 密度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播稻茬小麦种植方式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艳 刘为明 +1 位作者 石荣堂 陈玉花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年第1期30-33,共4页
邳州市2014年10月下旬受连阴雨等因素的影响,稻茬麦播期推迟,晚播小麦面积较大。通过对赵墩、八路等镇晚播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产量与效益调查分析,探索补救措施并配套相应的生产技术,以提高晚播小麦抗灾减灾的效果。
关键词 小麦 产量与效益 种植方式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柳志伟 刘素爱 《河南农业》 2004年第12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小麦 高产栽培 品种选择 田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盐城市晚播稻茬小麦优质高效种植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九春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34期72-72,76,共2页
为保障晚播稻茬小麦高产丰产,该文总结了晚播稻茬小麦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包括播期准备、适时播种、田间各阶段管理等技术要点,以期为提升晚播倒茬小麦的种植效益,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 优质 高产 种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麦免耕抑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Ⅰ.小麦和后作水稻的增产增收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汤永禄 黄钢 +2 位作者 袁礼勋 赵玉庭 王少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32-37,共6页
连续多年多点的小区试验、大区定位试验和高产示范结果表明 ,稻茬麦实行免耕抑播稻草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效应 ,一般比撬窝点播栽培省工 4 6 3% ,节本 2 0 6 % ,增产 6 %~ 7% ,增收 2 7 5 % ;比旋耕机播栽培省... 连续多年多点的小区试验、大区定位试验和高产示范结果表明 ,稻茬麦实行免耕抑播稻草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效应 ,一般比撬窝点播栽培省工 4 6 3% ,节本 2 0 6 % ,增产 6 %~ 7% ,增收 2 7 5 % ;比旋耕机播栽培省工 19 1% ,节本 2 6 3% ,增产 9%~ 12 % ,增收4 8 8%。对后作水稻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一般增产 3%~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覆盖 免耕抑 栽培技术 小麦 后作水 效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区晚播稻茬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雯雯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5期246-247,共2页
首先阐述了洪泽区晚播稻茬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总结了晚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
关键词 洪泽 生产问题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机械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薛亚光 石吕 +4 位作者 韩笑 魏亚凤 石晓旭 杨美英 刘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4-98,共5页
为探究稻秸全量还田与小麦丰产增效相协调的机械耕播方式。以镇麦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耕播、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3种机械耕播方式,研究其对稻茬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播相比,翻耕+... 为探究稻秸全量还田与小麦丰产增效相协调的机械耕播方式。以镇麦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耕播、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3种机械耕播方式,研究其对稻茬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播相比,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均能改善种床质量,提高出苗数和最终成穗数,同时二者也能延缓花后绿叶的衰老,提高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促进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方式下小麦增产效果更好。另外,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采用全秸秆茬地洁区旋耕智能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秸秆清分、条带施肥、宽窄行播种、对位镇压以及沟系配套等多道工序,能减少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显著提高稻茬小麦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机械耕 产量 经济效益 秸行间集覆宽窄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