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中稻区直纹稻苞虫发生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高霞 王清文 +2 位作者 张勇 何晓霞 刘刚 《陕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2期55-58,共4页
依据陕西省汉中市植保站近20a来直纹稻苞虫发生的数据资料及汉中市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候资料,通过回归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找出与当地直纹稻苞虫发生相关密切的几个因子。结果表明:8月上旬水稻齐穗率是影响稻苞虫为害的最主要因素... 依据陕西省汉中市植保站近20a来直纹稻苞虫发生的数据资料及汉中市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候资料,通过回归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找出与当地直纹稻苞虫发生相关密切的几个因子。结果表明:8月上旬水稻齐穗率是影响稻苞虫为害的最主要因素,而7、8月降雨量、7月中下旬均温等四项气候因子也严重影响当地稻苞虫的发生发展,且这几项因子的变化均有利于稻苞虫的发展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纹稻苞虫 发生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稻区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清文 张勇 +1 位作者 张吉昌 司华 《陕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1期90-92,共3页
通过田间二代幼虫量与花圃二代成虫量、田间二代成虫羽化盛期与花圃二代成虫盛发期比较结果、雌成虫卵巢解剖结果及花圃二代成虫与三代成虫体重差异明显等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危害汉中水稻的三代稻苞虫幼虫(二代成虫)以外地迁入虫源为主。
关键词 稻苞虫 虫源性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纹稻苞虫在长沙地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曾颖 黄昊 +2 位作者 司嘉怡 袁准 曾爱平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第3期37-38,共2页
直纹稻苞虫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2011~2013年对长沙地区水稻直纹稻苞虫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度长沙出现了直纹稻苞虫的爆发突增现象,后2 a发生数量趋于稳定。针对直纹稻苞虫在长沙地区的发生情况,提出了防治稻苞... 直纹稻苞虫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2011~2013年对长沙地区水稻直纹稻苞虫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度长沙出现了直纹稻苞虫的爆发突增现象,后2 a发生数量趋于稳定。针对直纹稻苞虫在长沙地区的发生情况,提出了防治稻苞虫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纹稻苞虫 长沙地区 发生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田间药效试验
4
作者 张保华 王智 杜丰玉 《山东农业科学》 2008年第3期104-105,共2页
以临稻11号为供试作物,选用48%网尽(毒死蜱.柴)乳油,10%铲除(毒死蜱.氟铃脲)乳油,毒死蜱与氟铃脲复配的药剂毒.氟A和毒.氟B,以18%杀虫双水剂为对照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进行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毒.氟A对稻纵卷叶螟的综合... 以临稻11号为供试作物,选用48%网尽(毒死蜱.柴)乳油,10%铲除(毒死蜱.氟铃脲)乳油,毒死蜱与氟铃脲复配的药剂毒.氟A和毒.氟B,以18%杀虫双水剂为对照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进行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毒.氟A对稻纵卷叶螟的综合防效优于对照药剂,每666.7m2用药量60 g,第7天的防效达到79.30%,与对照药剂差异不显著;48%网尽乳油、毒.氟A、毒.氟B对稻苞虫药后第7天防效均达到8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稻苞虫 杀虫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周金铎 曾显光 +1 位作者 赵更云 宋万高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23-24,共2页
我国有关稻苞虫专著中均记载直纹稻苞虫,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当地越冬,但我们1990—1992年研究结果表明:雌成虫卵巢发育为6级;而每年始见雌成虫卵巢发育均在4级以上,且均已交配,末代幼虫在杂草上不能发育到蛹而死亡;越冬期多处调查未发现... 我国有关稻苞虫专著中均记载直纹稻苞虫,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当地越冬,但我们1990—1992年研究结果表明:雌成虫卵巢发育为6级;而每年始见雌成虫卵巢发育均在4级以上,且均已交配,末代幼虫在杂草上不能发育到蛹而死亡;越冬期多处调查未发现稻苞虫的任何虫态;稻苞虫成虫和稻纵卷叶螟有明显的同步发生现象,据此,我们认为稻苞虫在河南南阳地区每年初始虫源来自外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纹稻苞虫 虫原 研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苞虫的简易测报及生物防治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洪元 李兴海 《四川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稻苞虫 简易测报 生物防治 水稻害虫 农业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东地区稻苞虫的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万群 刘轩武 缪新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2期159-160,共2页
介绍皖东地区稻苞虫发生特点,分析其重发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稻苞虫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稻苞虫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皖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苞虫自然种群密度数学模型的研究
8
作者 张兴华 雷兴权 +1 位作者 康海成 韩建中 《陕西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8-20,22,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措施与稻谷产量及第3代稻苞虫自然种群密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统计关系。经单双因素分析,在施肥因素中,氮肥的高低对稻谷亩产及第3代稻苞虫自然种群密度的贡献最大,当N在[-2,2]水平时,田间虫量随着氮肥的增加而增大。而... 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措施与稻谷产量及第3代稻苞虫自然种群密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统计关系。经单双因素分析,在施肥因素中,氮肥的高低对稻谷亩产及第3代稻苞虫自然种群密度的贡献最大,当N在[-2,2]水平时,田间虫量随着氮肥的增加而增大。而当N在[-2,0.8431]水平时,稻谷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在[0.8431,2]水平时,产量反而减少。由双因素分析可知:适当的氮肥必须与一定量的磷钾配合,不但能获得高产,还能降低稻苞虫田间自然种群密度。选优结果表明,西乡平川高产田亩产575kg以上,虫口密度在101—124(头/百丛)间,需施纯N9kg、P_2O_54—3kg、K_2O_3—6kg,并在3代卵孵盛末期喷药治虫。平川、丘陵中高产田亩产500kg以上,虫口密度低于76头/百丛,方案为亩施纯N4.5kg、P_2O_54—8kg,K_2O_3—6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苞虫 自然种群 密度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陕县稻飞虱和稻苞虫的发生及防治
9
作者 李婉钰 《农技服务》 2018年第7期35-36,共2页
为对宁陕县水稻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介绍了水稻箱飞虱和稻苞虫的产生特点以及相应的防 治措施.
关键词 水稻 稻飞虱 稻苞虫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市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研究
10
作者 袁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期164-165,共2页
通过2年对南阳市直纹稻苞虫初见雌成虫卵巢发育情况解剖分析和对当地发生情况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南阳每年始见雌成虫卵巢发育均在4级以上,且均已交配,末代幼虫在杂草上不能发育到蛹即死亡;越冬期多处调查未发现任何虫态;当地上、下2代... 通过2年对南阳市直纹稻苞虫初见雌成虫卵巢发育情况解剖分析和对当地发生情况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南阳每年始见雌成虫卵巢发育均在4级以上,且均已交配,末代幼虫在杂草上不能发育到蛹即死亡;越冬期多处调查未发现任何虫态;当地上、下2代幼虫发生数量悬殊;该虫成虫和稻纵卷叶成虫有明显的同步发生现象。认为南阳市直纹稻苞虫每年初始始虫源来自南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纹稻苞虫 虫源性质 研究 河南南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杀虫剂强乐乳油应用技术
11
作者 高菡 李美玲 《四川农业科技》 1993年第2期15-15,共1页
强乐乳油为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农药研究室成功开发的高效广谱性杀虫剂,是四川省科委重点科研项目开发推广的品种。经多年的田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表明,该药剂具有杀虫谱广,使用成本低,杀虫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小,对人畜低毒等多种优良特性... 强乐乳油为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农药研究室成功开发的高效广谱性杀虫剂,是四川省科委重点科研项目开发推广的品种。经多年的田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表明,该药剂具有杀虫谱广,使用成本低,杀虫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小,对人畜低毒等多种优良特性。为了便于广大农民更好地使用,达到低投入,高收益的目的。现将其应用效果和使用技术简要介绍于后。一、防治小麦蚜虫根据在富顺县、都江堰市、双流县、郫县、成都等地几年的田间试验亩用16%强乐乳油25毫升兑水喷雾防治小麦蚜虫,药后3天的防治效果可达98%,7天的防治效果可达99%,10天的防治效果达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强乐乳油 蚜虫 稻苞虫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蛙防除水稻螟虫效果好
12
作者 杜怀芳 《四川农业科技》 2005年第6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水稻螟虫 水稻二化螟 防除 钻蛀性害虫 稻纵卷叶螟 耕作制度 发生时间 防治效果 耐药性 内吸性 杀虫剂 持效期 稻苞虫 三化螟 面积 免耕 机收 为害 蛾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16”杀虫菌研究初报
13
《中国棉花》 1975年第4期30-32,共3页
我站从一九七二年建站以来,全站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贫下中农一起,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开展以菌治虫的科研工作。一九七二年四月,在红... 我站从一九七二年建站以来,全站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贫下中农一起,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开展以菌治虫的科研工作。一九七二年四月,在红铃虫尸体中分离出一株产晶体毒素的芽孢杆菌,经室内试验,对红铃虫、棉铃虫有较强的毒杀能力,于是着手进行研究,代号为'7216'杀虫菌。经过三年多点试验,杀虫效果显著。'7216'杀虫菌在试验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初报 红铃虫 大田示范 稻纵卷叶螟 水稻害虫 三化螟 防治效果 稻苞虫 麦粘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