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粒黑粉病菌次生小孢子在植物体表芽殖附生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富 潘学贤 +1 位作者 程开禄 刘兴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59-62,共4页
通过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表明,稻粒黑粉病菌次生小孢子可在供试的9种植物体表芽殖附生,在四川泸州其附生持续时间可达10月下旬,芽殖附生的次生小孢子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以香蕉状次生小孢子为主,最高可达95 3%。气候因素中适温、高... 通过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表明,稻粒黑粉病菌次生小孢子可在供试的9种植物体表芽殖附生,在四川泸州其附生持续时间可达10月下旬,芽殖附生的次生小孢子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以香蕉状次生小孢子为主,最高可达95 3%。气候因素中适温、高湿有利于田间次生小孢子芽殖附生,孢子量上升。赤霉素(九二○)可促进芽殖附生,杀菌剂多菌灵对芽殖附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菌 次生小孢子 植物体表 芽殖附生特性 赤霉素 田间发病 接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粒黑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试验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占山 任新国 +1 位作者 李霞生 张光利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65-67,共3页
对影响稻粒黑粉病菌(Neovossia horrida)孢子萌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厚垣孢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贮存3年左右即丧失活力;度过休眠期的厚垣孢子在吸湿、感光、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氧气条件下即可萌发;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 对影响稻粒黑粉病菌(Neovossia horrida)孢子萌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厚垣孢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贮存3年左右即丧失活力;度过休眠期的厚垣孢子在吸湿、感光、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氧气条件下即可萌发;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水层厚度小于0.5mm较为适宜;荧光、紫外光或散射光处理均可促进萌发,光照强度以6000lx为宜;每天光照时间为10~12h,5d后厚垣孢子大量萌发;先连续黑暗水培3~4d,再间歇光照3d,也可大量萌发;体积分数为(50~200)×10-6的赤霉素对其萌发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供试的几种营养物质对其萌发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菌 厚垣孢子 孢子萌发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粒黑粉病菌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富 程开禄 潘学贤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稻粒黑粉病菌的分类学研究进展NotesonTaxonomyofPathogenofRiceKernelSmut黄富程开禄潘学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646000)1896年日本学者Takahashi首... 稻粒黑粉病菌的分类学研究进展NotesonTaxonomyofPathogenofRiceKernelSmut黄富程开禄潘学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646000)1896年日本学者Takahashi首次报道稻粒黑粉病.此后,世界许多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菌 分类学 水稻 黑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粒黑粉病菌的分类归属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2
4
作者 曾令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稻粒黑粉病菌自1896年Takahashi命名为TilletiahorridaTak.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菌物学家对其分类归属意见不一。本文研究病菌胞壁形态结构,根据齿黑粉菌属(NeovossiaKornicke)与... 稻粒黑粉病菌自1896年Takahashi命名为TilletiahorridaTak.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菌物学家对其分类归属意见不一。本文研究病菌胞壁形态结构,根据齿黑粉菌属(NeovossiaKornicke)与腥黑粉菌属(TilletiaTulasne)的胞壁结构不同特征,认为稻粒黑粉病菌应归为齿黑粉菌属(NeovossiaKornic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菌 齿黑粉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与稻粒黑粉病菌互作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蒋钰琪 舒新月 +1 位作者 郑爱萍 王爱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8-254,共7页
稻粒黑粉病主要危害水稻不育系花器官,在世界杂交水稻种植区广泛发生,已成为限制杂交稻制种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其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可对挖掘抗稻粒黑粉病基因资源及抗病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稻粒黑粉病菌侵染过程、... 稻粒黑粉病主要危害水稻不育系花器官,在世界杂交水稻种植区广泛发生,已成为限制杂交稻制种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其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可对挖掘抗稻粒黑粉病基因资源及抗病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稻粒黑粉病菌侵染过程、致病相关基因及生物学途径、水稻响应稻粒黑粉病菌侵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现有研究表明,稻粒黑粉病菌能够侵染柱头的外露部分引起发病。脂肪酸代谢和自噬作用是稻粒黑粉病菌成功侵染寄主的关键生物学途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完成及候选效应蛋白的预测,为稻粒黑粉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稻粒黑粉病菌抗病不育系资源的报道,为抗病基因挖掘及抗病机制解析提供了重要的抗源材料。进一步解析稻粒黑粉病菌致病机制,利用抗病资源挖掘潜在的抗病基因,并应用于抗病分子育种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粒黑粉病菌 互作 致病基因 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粒黑粉病菌厚垣孢子休眠期的观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志恒 董国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235-236,共2页
稻粒黑粉病菌(Tilletia barclayama (Bref.) Sacc & Syd.)主要以厚垣孢子萌发侵染,早期的研究认为其休眠期一般在5个月左右,并一直被沿用。林传光(1955)曾报道偶尔遇到个别厚垣孢子采来后不久就能萌发,但同时肯定厚垣孢子需要经过... 稻粒黑粉病菌(Tilletia barclayama (Bref.) Sacc & Syd.)主要以厚垣孢子萌发侵染,早期的研究认为其休眠期一般在5个月左右,并一直被沿用。林传光(1955)曾报道偶尔遇到个别厚垣孢子采来后不久就能萌发,但同时肯定厚垣孢子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休眠期。近年来,我们在试验中发现上述结论与事实的矛盾。鉴于厚垣孢子的休眠期在病菌侵染循环中的重要性,特进行了试验观测。材料与方法 (一)不同时期采集的厚垣孢子的萌发试验 1.供试材料于4种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制种田和杂交稻本田稻穗上采集稻粒黑粉病病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菌 厚坦孢子 体眠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