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谷蛋白稻米组分蛋白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兰艳 隋晓东 +3 位作者 王锦 吴超越 丁春邦 李天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7-113,127,共8页
为确定低谷蛋白稻米蛋白质组分的最优提取条件,以低谷蛋白水稻D105为材料,用连续提取法,在优化提取液浓度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RSM)优化各组分蛋白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球蛋白提取最适提取氯化钠溶液浓度为0.6 mol/L、醇溶蛋白最适... 为确定低谷蛋白稻米蛋白质组分的最优提取条件,以低谷蛋白水稻D105为材料,用连续提取法,在优化提取液浓度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RSM)优化各组分蛋白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球蛋白提取最适提取氯化钠溶液浓度为0.6 mol/L、醇溶蛋白最适乙醇体积分数为80%、谷蛋白的最适提取氢氧化钠浓度为0.04 mol/L;基于单因素实验,选择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为自变量,以各组分蛋白提取量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BB)中心组合设计4因素三水平实验,确定清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2、提取温度31.6℃、提取时间43 min、提取3次;球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提取温度33.1℃、提取时间22 min、提取3次;醇溶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1、提取温度34.6℃、提取时间40 min、提取2次;谷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6、提取温度34.7℃、提取时间22 min、提取3次。在此条件下稻米各组分蛋白的提取量分别为:清蛋白4.26 mg/g、球蛋白9.76 mg/g、醇溶蛋白2.27 mg/g、谷蛋白23.60 mg/g,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0187、0.0563、0.0308、0.014,表明响应面法优化所得提取工艺条件较好,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谷蛋白 稻米组分蛋白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养模式下华墨香5号黑米的营养组分比较
2
作者 赵小驰 任超 陈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5,共9页
为研究华墨香5号在不同种养模式下营养品质的差异,对水稻单作(monoculture,CK)模式以及稻-虾种植(rice-crayfish coculture,RX)、稻-鸭-虾单元格投放(rice-duck-crayfish unit release model,CRXD)、稻-鸭-虾“游牧鸭”(rice-duck-crayf... 为研究华墨香5号在不同种养模式下营养品质的差异,对水稻单作(monoculture,CK)模式以及稻-虾种植(rice-crayfish coculture,RX)、稻-鸭-虾单元格投放(rice-duck-crayfish unit release model,CRXD)、稻-鸭-虾“游牧鸭”(rice-duck-crayfish“nomadic duck”model,NRXD)、稻-鸭-虾大田块(rice-duck-crayfish large field block model,BRXD)等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的主要营养组分、矿质元素和维生素、花青苷等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通过比较分析,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华墨香各类营养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华墨香5号全谷黑米的营养组分较为丰富,营养价值显著优于其加工后的精米;综合比较得出,不同种养模式各具特色,单作模式在维持主要营养组分稳定性方面表现较优;而综合种养模式提升了稻米的食味品质和某些营养组分的含量;相较于水稻单作,综合种养模式显著降低了蛋白质含量9.17%~13.82%(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脂肪酸含量2.71%~5.30%(P<0.05),有利于其食味品质的改善。此外,综合种养模式的全谷黑米还明显提高了B族维生素(B115.23%~60.58%、B21.13%~16.66%、B327.28%~49.74%、B61.75%~18.21%、B920.17%~48.17%)、谷维素(3.41%~7.27%)、γ~氨基丁酸(9.91%~39.87%)以及大部分可溶性酚酸(比如香草酸29.77%~48.88%、原儿茶酸17.58%~41.54%、阿魏酸6.07%~16.04%、对香豆酸14.58%~33.65%、丁香酸21.52%~27.67%)含量,有利于提升稻米的营养价值。因此,综合种养模式能够提高稻米的食味品质,但降低了部分营养组分如维生素E、花青苷、类胡萝卜素等的含量,但是下降的绝对值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虾种养模式 稻田综合种养 稻米营养组分 黑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穗发芽对四川盆地中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佳影 苏治源 +8 位作者 李秋萍 刘泽茜 徐嘉欣 刘婷婷 刘睿 刘钰婷 何宇欣 邓飞 任万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0-498,522,共10页
【目的】明确田间穗发芽对四川盆地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水稻优质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桂朝Ⅱ号和西科恢768这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于成熟期收集田间穗发芽和未发芽籽粒,分析穗发芽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组分及淀粉RVA谱特... 【目的】明确田间穗发芽对四川盆地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水稻优质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桂朝Ⅱ号和西科恢768这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于成熟期收集田间穗发芽和未发芽籽粒,分析穗发芽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组分及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结果】对于加工外观品质而言,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显著降低4.44%、7.48%、3.83%,桂朝Ⅱ号则分别显著降低13.88%、8.90%、34.94%,穗发芽同时导致西科恢768和桂朝Ⅱ号整精米粒重分别降低10.99%和3.57%。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了23.71%和22.6%,桂朝Ⅱ号则分别显著增加了23.19%和9.98%。较未发芽籽粒(对照),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降低0.9%和1.43%;桂朝Ⅱ号则分别显著降低0.35%和0.33%。穗发芽导致西科恢768的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显著降低82.72%、96.68%和95.66%,进而导致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显著降低127.71%和95.27%;桂朝Ⅱ号则显著降低56.55%、72.63%和57.66%,其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显著降低61.18%和31.8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淀粉RVA谱特性与加工外观品质和稻米组分密切相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与糙米率(r=0.752、0.805、0.695)、精米率(r=0.853、0.904、0.801)、整精米率(r=0.651、0.752、0.584)、整精米粒重(r=0.696、0.731、0.709)、蛋白质含量(r=0.708、0.626、0.728)和脂肪含量(r=0.915、0.861、0.946)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垩白粒率(r=-0.966、-0.963、-0.945)和垩白度(r=-0.812、-0.834、-0.819)则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田间穗发芽严重影响四川盆地中籼稻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且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发芽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稻米组分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