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在不同稻渔共作模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刘雯
李娜
+3 位作者
鞠民
黄琪
倪才英
简敏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8-193,共6页
为研究不同稻渔共作模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该文选择江西省抚州市水稻原种场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设置稻-鳅、稻-虾、稻-鱼、稻-蛙、对照(传统稻作)5种处理.结果表明:等节跳科、毛蚊科、蠓科和摇蚊科为研究区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
为研究不同稻渔共作模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该文选择江西省抚州市水稻原种场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设置稻-鳅、稻-虾、稻-鱼、稻-蛙、对照(传统稻作)5种处理.结果表明:等节跳科、毛蚊科、蠓科和摇蚊科为研究区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占总数的77.36%;稻渔共作模式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传统稻作模式,稻渔共作模式(除稻-鱼模式外)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传统稻作模式.与传统稻作模式相比,稻渔共作模式更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的增加和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提高.在不同稻渔共作模式中,稻-虾模式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为最高,且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都与稻-蛙模式形成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亦显著高于稻-鱼模式.因此,稻-虾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发展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稻渔共作模式
群落特征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稻渔共作对盐碱地稻田土壤质量与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雷璟阳
孙怡欣
+6 位作者
王月
陶莹
马巧玲
袁娜娜
石伟
杨涓
王彬
《农业科学研究》
2024年第4期56-61,共6页
稻渔共作模式将种稻与养殖水产动物相结合,既节省了空间,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为研究稻渔共作模式对水稻生长及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在盐碱地条件下以水稻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组,以环沟中放养中华绒鳌蟹的稻渔共作模式为试验组,于水稻...
稻渔共作模式将种稻与养殖水产动物相结合,既节省了空间,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为研究稻渔共作模式对水稻生长及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在盐碱地条件下以水稻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组,以环沟中放养中华绒鳌蟹的稻渔共作模式为试验组,于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采集样品,测定水稻总根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力及稻田土壤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种植模式,稻渔共作模式下水稻产量显著提高12.50%;在分蘖期至成熟期,稻渔共作模式下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较单作水稻分别提高72.73%、93.22%、50.89%,根系活力较单作水稻分别提高11.76%、27.84%、229.82%;稻田土壤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及速效钾质量比也显著提高,水稻平均自然株高和稻田土壤pH、电导率较单作水稻有所降低。因此,稻渔共作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田土壤质量,促进水稻增产及品质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稻渔共作模式
水
稻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在不同稻渔共作模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刘雯
李娜
鞠民
黄琪
倪才英
简敏菲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8-193,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61102)
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JXARS-12-质量安全与环境控制)
+1 种基金
江西省水利厅科学技术研究(201921YBKT17)
灌溉中心稻鳖课题(201820YBKT25)资助项目.
文摘
为研究不同稻渔共作模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该文选择江西省抚州市水稻原种场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设置稻-鳅、稻-虾、稻-鱼、稻-蛙、对照(传统稻作)5种处理.结果表明:等节跳科、毛蚊科、蠓科和摇蚊科为研究区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占总数的77.36%;稻渔共作模式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传统稻作模式,稻渔共作模式(除稻-鱼模式外)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传统稻作模式.与传统稻作模式相比,稻渔共作模式更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的增加和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提高.在不同稻渔共作模式中,稻-虾模式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为最高,且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都与稻-蛙模式形成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亦显著高于稻-鱼模式.因此,稻-虾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发展最为有利.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稻渔共作模式
群落特征
生物多样性
Keywords
soil fauna
rice-fishing co-cultivation mode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biodiversity
分类号
S151.9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稻渔共作对盐碱地稻田土壤质量与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雷璟阳
孙怡欣
王月
陶莹
马巧玲
袁娜娜
石伟
杨涓
王彬
机构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银川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宁夏大学农学院
出处
《农业科学研究》
2024年第4期56-61,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耐盐高产水稻品种筛选及节水抑盐调控技术”(2021YFD1900603-03)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202310749083)。
文摘
稻渔共作模式将种稻与养殖水产动物相结合,既节省了空间,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为研究稻渔共作模式对水稻生长及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在盐碱地条件下以水稻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组,以环沟中放养中华绒鳌蟹的稻渔共作模式为试验组,于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采集样品,测定水稻总根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力及稻田土壤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种植模式,稻渔共作模式下水稻产量显著提高12.50%;在分蘖期至成熟期,稻渔共作模式下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较单作水稻分别提高72.73%、93.22%、50.89%,根系活力较单作水稻分别提高11.76%、27.84%、229.82%;稻田土壤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及速效钾质量比也显著提高,水稻平均自然株高和稻田土壤pH、电导率较单作水稻有所降低。因此,稻渔共作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田土壤质量,促进水稻增产及品质提升。
关键词
盐碱地
稻渔共作模式
水
稻
土壤理化性质
Keywords
saline-alkaline land
rice-fishing co-culture model
ric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分类号
S156.45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在不同稻渔共作模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刘雯
李娜
鞠民
黄琪
倪才英
简敏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稻渔共作对盐碱地稻田土壤质量与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
雷璟阳
孙怡欣
王月
陶莹
马巧玲
袁娜娜
石伟
杨涓
王彬
《农业科学研究》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