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属和假稻属植物外稃表面乳突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文绪 王荔军 +3 位作者 张福锁 陶大云 胡凤益 王运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 2 1个种和假稻属植物 2个种的外稃表面乳突作了观察。根据乳突的形态特征 ,将乳突分为 6类 ,即双峰乳突、多向双峰乳突、瘤峰乳突、四峰乳突、凹痕乳突和假稻属的嵌硅双峰乳突。根据双峰距、垭深、距 /深比和峰角...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 2 1个种和假稻属植物 2个种的外稃表面乳突作了观察。根据乳突的形态特征 ,将乳突分为 6类 ,即双峰乳突、多向双峰乳突、瘤峰乳突、四峰乳突、凹痕乳突和假稻属的嵌硅双峰乳突。根据双峰距、垭深、距 /深比和峰角度等性状 ,将双峰乳突分为锐型和钝型的两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属植物 外稃表面乳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属植物种在广州自然条件下的光周期反应和分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国昌 卢永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2-18,共7页
试验于1986年,在广州(23°08'N,海拔8.8m)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自然条件下进行,主要结果如下:1.稻属植物20个种的光周期反应,可分为:钝感型、敏感型和极敏感型。亚洲稻(栽培种“白壳金风”)和非洲稻属于敏... 试验于1986年,在广州(23°08'N,海拔8.8m)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自然条件下进行,主要结果如下:1.稻属植物20个种的光周期反应,可分为:钝感型、敏感型和极敏感型。亚洲稻(栽培种“白壳金风”)和非洲稻属于敏感型。2.依光周期反应、谷粒长、谷粒长/宽和护颖长度,稻属20个种可分成4个系,即栽培稻系(seriessativae)、小粒野稻系(seriesminutae)、长粒野稻系(serieslongigrana)和长护颖野稻系(serieslongiglum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周期反应 稻属植物 分系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属植物染色体组多倍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黄雅琴 黄群策 《中国稻米》 2009年第6期19-23,共5页
综述了稻属植物染色体组多倍化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进展情况,讨论了稻属植物染色体组多倍化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系列技术思路。
关键词 稻属植物 染色体组多倍化 遗传差异 同源四倍体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属植物染色体组多倍化的潜在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黄群策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108-113,共6页
植物染色体组多倍化所导致的优势效应及其潜在价值有待于挖掘.稻属植物的遗传改良中存在着两大技术性难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稻属植物染色组体多倍化研究中存在着3大局限性.稻属植物的同源多倍体研究中已经发现了4种值得注意的特异现象.... 植物染色体组多倍化所导致的优势效应及其潜在价值有待于挖掘.稻属植物的遗传改良中存在着两大技术性难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稻属植物染色组体多倍化研究中存在着3大局限性.稻属植物的同源多倍体研究中已经发现了4种值得注意的特异现象.提出了在挖掘稻属植物潜在价值研究中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属植物 特异现象 技术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属植物中敌稗分解酶分布的差异——CCDD 基因组种体内酶活性低的原因
5
作者 许泳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73-76,共4页
一般的栽培稻 Oryza sativa 是属于 AA 基因组,并且有敌稗分解酶(酰胺水解酶),因此能解毒敌稗,显示出很强的抗性。另外在西非州部分地区栽培的 Oryzaglaberrima(A^gA^g)或属于野生稻的 O.sativaf spontanea(AA)、O.breviligulata(A^gA^g... 一般的栽培稻 Oryza sativa 是属于 AA 基因组,并且有敌稗分解酶(酰胺水解酶),因此能解毒敌稗,显示出很强的抗性。另外在西非州部分地区栽培的 Oryzaglaberrima(A^gA^g)或属于野生稻的 O.sativaf spontanea(AA)、O.breviligulata(A^gA^g)、O.punctata(BB、BBCC)、O.minuta(BBCC)、O.officinalis(CC)、O.eichingeri(CC)、O.latifolia(CCDD)、O.alta(CCDD)、O.grandiglumis(CCDD)等也具有敌稗分解酶,对敌稗具有抗性。但是具有 EE 基因组的 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稗 野生 稻属植物 CCDD N-(3 4 -二氯苯基)丙酰胺 酰胺类除草剂 基因组 染色体组 分解酶 酶活性 酶活力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属(Oryza L.)植物染色体组命名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6
6
作者 冯九焕 赵杏娟 卢永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5-370,共6页
稻属约 2 5种 ,分别属于AA、BB、CC、BBCC、CCDD、EE、FF、GG、HHJJ和HHKK等 1 0类染色体组。早在 2 0世纪30年代 ,日本学者Morinaga及其同事开创性地开展了稻属染色体组的鉴定和命名工作。他们采用的常规方法是 ,根据两物种之间的形态... 稻属约 2 5种 ,分别属于AA、BB、CC、BBCC、CCDD、EE、FF、GG、HHJJ和HHKK等 1 0类染色体组。早在 2 0世纪30年代 ,日本学者Morinaga及其同事开创性地开展了稻属染色体组的鉴定和命名工作。他们采用的常规方法是 ,根据两物种之间的形态和生理差异 ,尤其是人工杂交产生的种间杂种F1 的染色体配对行为来鉴定新的染色体组。其后 ,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然而 ,对于一些靠人工杂交难以产生种间杂种的稻种来说 ,就无法利用上述常规方法鉴定其染色体组。最近 ,人们利用分子标记和荧光原位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这些难以与稻属其他种之间实现有性杂交的个别野生种的染色体组进行了鉴定和命名。由于稻属染色体组的鉴定主要是在 2 0世纪 4 0~ 6 0年代间开展的工作 ,为使人们在今后使用时更加明确其本质含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属植物 染色体组 鉴定 命名 配对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吊桶环遗址稻属植硅石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赵志军 《农业考古》 2000年第3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吊桶环遗址 植硅石 稻属植物 野生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小鲁里稻谷 被引量:5
8
作者 严文明 《农业考古》 2003年第3期73-79,共7页
关键词 作农业 起源 小鲁里 稻属植物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草稻的识别与防除 被引量:2
9
作者 高源 陈丽丽 《现代化农业》 2013年第1期11-12,共2页
1杂草稻的识别 杂草稻是禾本科稻属植物,既具有栽培稻的某些特性,又具有野生特性,能够在稻田自然繁殖和延续后代,与栽培稻竞争光、水分和营养,其危害性如同杂草,故被称为杂草稻。秆直立,丛生,高约1m,多数高于栽培稻。分蘖紧... 1杂草稻的识别 杂草稻是禾本科稻属植物,既具有栽培稻的某些特性,又具有野生特性,能够在稻田自然繁殖和延续后代,与栽培稻竞争光、水分和营养,其危害性如同杂草,故被称为杂草稻。秆直立,丛生,高约1m,多数高于栽培稻。分蘖紧凑型或散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识别 防除 栽培 稻属植物 自然繁殖 禾本科 紧凑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栽培稻遗传改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0
作者 陆峰 赵伟 +1 位作者 黄群策 张博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2期4-6,10,共4页
概述了我国第一代杂交水稻育种的艰难探索历程及其主要研究成果,对第一代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评述。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正式揭开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实际性技术探索的研究序幕并建立了杂交水稻育种学... 概述了我国第一代杂交水稻育种的艰难探索历程及其主要研究成果,对第一代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评述。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正式揭开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实际性技术探索的研究序幕并建立了杂交水稻育种学科、在全球范围大力推广应用杂交水稻育种成果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普通栽培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学科框架并指明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染色体组多倍化水平上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是稻属植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属植物 遗传改良 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