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鸭-虾模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及碳固定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刘银涛 王晓东 +4 位作者 曹凑贵 汪金平 顾泽茂 刘娟 江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4,共7页
为探究不同稻-鸭-虾种养模式与水稻单作模式和传统稻-虾种养模式的碳排放及碳固定特征差异,于湖北省荆州市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肉鸭武禽10号为试验材料,... 为探究不同稻-鸭-虾种养模式与水稻单作模式和传统稻-虾种养模式的碳排放及碳固定特征差异,于湖北省荆州市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华墨香5号、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肉鸭武禽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水稻单作(monoculture,CK1)模式、稻-虾种植(rice-crayfish coculture,CK2)、稻-鸭-虾单元格投放(rice-duck-crayfish unit release model,CRXD)、稻-鸭-虾“游牧鸭”(rice-duckcrayfish“nomadic duck”model,NRXD)、稻-鸭-虾大田块(rice-duck-crayfish large field block model,BRXD)共5种养模式下稻田甲烷(methane,CH4)、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排放、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tensity,GHGI)以及碳固定潜力。结果显示,相比传统水稻单作模式,稻-鸭-虾模式降低了稻田CH4排放、GWP、GHGI,碳中和效应显著增加。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鸭-虾模式CH4的排放量降低了28.1%~32.1%,GWP降低了27.0%~30.7%,GHGI降低了23.0%~26.7%,碳固定增加了2089~2569 kg/hm^(2)。与稻-虾种养相比,稻-鸭-虾模式的CH4排放量降低了18.6%~23.1%,GWP降低了17.9%~22.2%,GHGI下降18.7%~22.0%,碳固定增加了616~1096 kg/hm^(2)。结果表明,稻-鸭-虾模式可以降低稻田碳排放量,提高稻田碳中和潜力,其中稻-鸭-虾大田块模式固碳减排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模式 田种养 碳排放 碳固定 CH4排放 N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虾种养模式水体理化因子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2
作者 徐智威 侯应霞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3,共9页
为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对水质的影响,于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在监利市新沟镇双水双绿科研基地对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进行... 为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对水质的影响,于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在监利市新沟镇双水双绿科研基地对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进行连续采样,并分析2种模式在不同时期(养虾期、水稻返青期、稻-鸭共作期、水稻成熟期和越冬期)的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差异。结果显示:物理因子方面,RDCI模式中水温、溶氧和pH值的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3.23~33.50℃、2.42~11.75 mg/L和7.18~8.32,与RCCC基本一致。化学因子方面,RDCI中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的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54~2.12、0.13~0.50、0.16~0.56、0.06~0.40和5.58~18.35 mg/L,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稻-鸭共作期。与RCCC相比,RDCI在养虾后期水体总氮、总磷、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11.1%、6.1%、14.4%和17.4%;在稻-鸭共作期,上述指标分别上升81%~135%、46%~113%、55%~715%和137%~166%。根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RDCI水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RDCI养虾初期、水稻返青期、水稻成熟期和越冬期的水质符合Ⅲ级标准,养虾后期符合Ⅳ级标准,稻-鸭共作期符合Ⅴ级标准。研究表明,与RCCC相比,RDCI在养虾后期降低了水体养分盈余,在稻-鸭共作期补充了水体养分不足,从而提供了更好的水体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种养模式 -虾连作 水体理化因子 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虾种养模式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
作者 荆煜宸 徐智威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4,共12页
为了精准把握稻-鸭-虾种养模式的投喂及水质调控,2023年3月-2024年1月连续监测了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浮游植物及水体理化因... 为了精准把握稻-鸭-虾种养模式的投喂及水质调控,2023年3月-2024年1月连续监测了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浮游植物及水体理化因子,以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RDCI中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214种,高于RCCC中的8门196种,2种模式群落组成均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裸藻门为主。RDCI中优势种(Y≥0.02)共有18种,多于RCCC中的14种。RDCI中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52×10^(8)~2.19×10^(8)ind/L,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6月;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3.10~29.41 mg/L,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全年均值分别为2.45、0.67和1.15。与RCCC相比,RDCI中浮游植物密度在养虾期和越冬期较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在养虾期、越冬期和水稻成熟期较高。冗余分析结果显示RDCI中浮游植物优势种受到水温、溶氧、总氮和总磷的影响。综上所述,相较于RCCC,RDCI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更高,均匀度更好,表明其群落结构较为复杂和稳定。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相关指数反映出RDCI在养虾期和越冬期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同时在种稻期增加了水体养分,这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种养模式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冗余分析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病虫害防治与稻鱼鸭种养模式的协同效应研究
4
作者 赵景 《种子科技》 2025年第14期25-27,共3页
聚焦于贵州省从江县刚边壮族乡,旨在全面剖析水稻病虫害防治与稻鱼鸭种养模式的协同效应,为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探寻科学有效的路径。在贵州省从江县刚边壮族乡开展试验,选用“宜香优2115”水稻品种,设置对照组(常规种植并使用化学农药... 聚焦于贵州省从江县刚边壮族乡,旨在全面剖析水稻病虫害防治与稻鱼鸭种养模式的协同效应,为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探寻科学有效的路径。在贵州省从江县刚边壮族乡开展试验,选用“宜香优2115”水稻品种,设置对照组(常规种植并使用化学农药)、稻鱼组、稻鸭组以及稻鱼鸭组共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各重复面积100 m^(2)。记录水稻生长指标、病虫害发生情况及产量等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ukey′s HSD测试等。结果表明,稻鱼鸭种养模式在多方面表现出色,与对照组相比,其显著降低了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以稻鱼鸭组防治效果最佳,达59.6%。该模式可有效促进水稻生长,稻鱼鸭组的株高、分蘖数、穗长和千粒质量等指标均最优,且产量提升明显,达9 450 kg/hm^(2),经济效益也最高。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可减少污染并增加生物多样性,是值得推广的可持续水稻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虫害 种养模式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无抗鸭生产技术
5
作者 张文珍 刘义军 +2 位作者 韩秀秀 刘建军 王军民 《家禽科学》 202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稻鸭共栖模式下,鸭群在稻田的采食与活动,能够有效破坏虫卵和杂草的生存环境,从而遏制病虫草害,减少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农产品品质。因此,我国正大力推广这一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稻田无抗鸭生产技术是将... 稻鸭共栖模式下,鸭群在稻田的采食与活动,能够有效破坏虫卵和杂草的生存环境,从而遏制病虫草害,减少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农产品品质。因此,我国正大力推广这一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稻田无抗鸭生产技术是将稻鸭共栖模式与无抗养殖理念相结合,给鸭食用发酵饲料,有助于提高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有害代谢物,保障肠道健康;鸭舍采用含益生菌垫料,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病原微生物,增强鸭的免疫力,既保护鸭群又保护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栖模式 无抗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个品种鸭稻田控草、除虫及捕食残余克氏原螯虾效率的比较
6
作者 徐智威 胡鉴轩 +2 位作者 顾泽茂 禹淞深 杨正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1,共8页
为筛选适合稻-鸭-虾种养模式的鸭品种,以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为对照,比较肉鸭武禽10号(meat duck group,MG)和农湖2号(laying duck group,LG)的稻田控草、除虫及清除残余克氏原螯虾的能力。结... 为筛选适合稻-鸭-虾种养模式的鸭品种,以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为对照,比较肉鸭武禽10号(meat duck group,MG)和农湖2号(laying duck group,LG)的稻田控草、除虫及清除残余克氏原螯虾的能力。结果显示:(1)控草方面,MG组对喜旱莲子草的防效为50.40%,显著高于LG组的-198.34%;对异型莎草的防效为56.82%,高于LG组的37.88%;对稗草的防效为79.31%,略低于LG组的81.03%。(2)除虫方面,放鸭30 d后,MG组和LG组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为100%,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MG组为74.93%,高于LG组的45.00%;收鸭1 d后,MG组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99.20%,高于LG组的94.60%,二者的二化螟防治效果均达到了100%。(3)捕食残余克氏原螯虾方面,MG组的捕食能力为1.67尾/d,高于LG组的1.33尾/d。MG组的次年虾苗产量为60.00 kg/hm2,低于LG组75.5 kg/hm2,但二者显著低于RCCC组的670.91 kg/hm2。综合控草、除虫效果及捕食残余crayfish能力,相比农湖2号,武禽10号更适合稻-鸭-虾种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种养模式 -虾连作模式 控草 除虫 克氏原螯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稻田“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技术设计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伍祥龙 刘小惠 +1 位作者 刘济丹 冷劲松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2期62-65,共4页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山区开展“稻鱼鸭”生态种养研究示范,实现稻田每667 m2总产值达到6047.9元,比水稻单种增加4237元,经济效益显著。“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可提高土壤的肥力,土样检测结果显示,与试验前对比,有机质含量增加2.3~3.5 g/kg...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山区开展“稻鱼鸭”生态种养研究示范,实现稻田每667 m2总产值达到6047.9元,比水稻单种增加4237元,经济效益显著。“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可提高土壤的肥力,土样检测结果显示,与试验前对比,有机质含量增加2.3~3.5 g/kg,土壤全氮含量百分比增幅0.032%~0.052%,有效磷含量增加2.2~4.3 mg/kg,速效钾含量增加2.0~16.0mg/kg,还能有效控制病虫草的危害,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减轻稻田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该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模式 技术设计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洁玲 《种子科技》 2024年第18期31-33,共3页
2023年于揭阳市揭东区进行了稻鸭共作模式研究,旨在探究该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放鸭密度的处理组,全面评估了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了优化稻鸭共作管理策略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虽... 2023年于揭阳市揭东区进行了稻鸭共作模式研究,旨在探究该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放鸭密度的处理组,全面评估了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了优化稻鸭共作管理策略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稻鸭共作模式略微降低了水稻的产量,但通过提高稻米品质和增加鸭子产值,可以有效提升经济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作模式 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 非化学农药管理 密度 籼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前进农场盐碱地稻-蟹-鸭(鹅)立体种养技术
9
作者 张祯 田生昌 +3 位作者 陈萍 贺萌萌 马玲芳 闫言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1期71-74,共4页
2023-2024年在宁夏农垦前进农场开展了12.0 hm^(2)稻田立体种养,有机稻谷产量达到7105.5 kg·hm^(-2),养殖蟹种525 kg·hm^(-2),不计鸭(鹅)收益,稻蟹种养净收益达1.906万元·hm^(-2),综合种养效益较盐碱地水稻单作模式提高5... 2023-2024年在宁夏农垦前进农场开展了12.0 hm^(2)稻田立体种养,有机稻谷产量达到7105.5 kg·hm^(-2),养殖蟹种525 kg·hm^(-2),不计鸭(鹅)收益,稻蟹种养净收益达1.906万元·hm^(-2),综合种养效益较盐碱地水稻单作模式提高55.8%。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盐碱地稻-蟹-鸭(鹅)立体种养技术,为宁夏地区开展稻-蟹-鸭(鹅)立体种养工作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鹅)种养模式 立体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育模式下水稻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种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廖咏梅 黄元腾吉 +4 位作者 韩宁宁 凌展 邹承武 史鼎鼎 蒋代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67,共9页
【目的】比较稻鸭共育模式与常规管理模式种植水稻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为利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开展水稻生态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常规管理模式水稻根际土壤样品(记为S2)和稻鸭共育模式水稻根际土壤样品(记为S3),采用... 【目的】比较稻鸭共育模式与常规管理模式种植水稻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为利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开展水稻生态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常规管理模式水稻根际土壤样品(记为S2)和稻鸭共育模式水稻根际土壤样品(记为S3),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pH、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针对土壤样品真菌ITS1~ITS2区域和细菌16S rDNA扩增子V3~V4区域进行Illumina MiSeq 2×300 bp双末端测序,分析两种模式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种类及丰度差异。【结果】S3的p H为5.10,有机质含量为23.91 g/kg;S2的pH为5.34,有机质含量为19.84 g/kg。在真菌门水平上,两种管理模式的根际土壤优势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S3中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为42.36%,S2为93.67%,两者相差2.21倍;在真菌属的水平上,S3的优势属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相对丰度为2.63%,而S2的毛壳菌属相对丰度仅为0.26%,两者相差10.12倍;S3中居第2位的属是嗜热真菌属(Mycothermus),相对丰度为2.21%,而S2的嗜热真菌属相对丰度为0.05%,两者相差44.20倍;S2的优势属是黑盘孢属(Melanconiella),相对丰度为6.66%,而S3的黑盘孢属相对丰度为0.26%,两者相差25.62倍。两种管理模式下相对丰度居前2位的细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S3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为40.90%,S2为29.45%,两者相差1.38倍;S3中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为18.90%,S2为27.84%,两者相差1.47倍;两种管理模式下相对丰度居前10的细菌属相同,其中7个属隶属变形菌门[其中3个属隶属于根瘤菌目(Rhizobiales)、3个属于隶属粘细菌目(Myxococcales)、1个属隶属于δ-变形菌纲未分目(unidentified Deltaproteobacteria)]、3个属隶属于酸杆菌门,10个属中仅有红微菌属(Rhodomicrobium)在两种管理模式土壤中相对丰度相差2.23倍(S3为1.18%,S2为0.53%),其他9个属相差均在1.00倍左右。【结论】与常规管理模式比较,稻鸭共育模式的水稻根际土壤pH略低,有机质稍高,真菌的种群结构丰富,而细菌的优势门和优势属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育模式 根际土壤 真菌 细菌 种群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稻-全能杀虫平台-鸭”有机模式栽培关键技术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传华 刘广林 +4 位作者 李虎 陈远孟 蒋显斌 罗华杰 罗群昌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9-91,共3页
"全能杀虫平台"具有高效、安全、经济节能等优点,将"全能杀虫平台"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稻鸭共育"模式相结合,建立了"优质稻-全能杀虫平台-鸭"有机稻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有机稻的病虫害防治效... "全能杀虫平台"具有高效、安全、经济节能等优点,将"全能杀虫平台"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稻鸭共育"模式相结合,建立了"优质稻-全能杀虫平台-鸭"有机稻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有机稻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该模式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以及关键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全能杀虫平台 防治效果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用——以贵州从江稻鱼鸭共生模式为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琳杰 李峰 崔海洋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1-134,共4页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同时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和思考传统农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同时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和思考传统农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有机农业的生产理念和技术规程天然耦合,蕴含着现代农业所倡导的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价值。从稻鱼鸭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分析了传统农业地区现代化进程所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及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在农业面源污染中的预防和治理作用。以期通过对稻鱼鸭共生模式的价值挖掘和动态保护,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同时也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 共生模式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作模式和传统稻田养鸭比较的思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兴全 陈捷 +2 位作者 李雅乾 袁伟 宋磊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0期120-122,共3页
对上海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和传统稻田养鸭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并将稻田共作生态养鸭密度示范、对稻田水层和土壤中"温室效应"一氧化二氮、二氧化碳、甲烷、溶解氧含量、实施步骤、鸭子数目和水稻品种的筛... 对上海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和传统稻田养鸭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并将稻田共作生态养鸭密度示范、对稻田水层和土壤中"温室效应"一氧化二氮、二氧化碳、甲烷、溶解氧含量、实施步骤、鸭子数目和水稻品种的筛选、对系统生态学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作生态模式 传统田养 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油种养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状况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九红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295,共3页
采用实地访问和田间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句容市稻—鸭—油种养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对氮、磷、钾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及其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鸭—油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平衡比稻—油系统有所改善,氮... 采用实地访问和田间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句容市稻—鸭—油种养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对氮、磷、钾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及其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鸭—油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平衡比稻—油系统有所改善,氮、磷盈余较少,钾亏缺比较轻。氮、磷、钾比例为1∶0.227∶0.436;氮、磷、钾盈亏率分别为25.59%、121.99%、-8.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种养模式 农田生态系统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模式种养技术与前景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建欣 徐志军 +2 位作者 杨洁 李端奇 江汉青 《中国稻米》 2018年第2期24-27,共4页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空间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角度,利用稻田生态位和食物供应链原理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科学性;从共生...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空间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角度,利用稻田生态位和食物供应链原理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科学性;从共生田准备、水稻种植、共生对象的饲养、大田管理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技术流程;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鳖-鱼-”复合共生模式 田生态 种养技术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豆种养模式对稻田主要病虫草害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兆普 马明勇 +1 位作者 易光辉 秦桂泉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1期65-68,共4页
以湘晚籼13号为栽培品种,采用田间普查法对湖南晚稻稻-鸭-豆栽培田、化学防治田中主要病虫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鸭—豆种养模式能明显减少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发生量,提高了天敌对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控制作用,防治效果优于化... 以湘晚籼13号为栽培品种,采用田间普查法对湖南晚稻稻-鸭-豆栽培田、化学防治田中主要病虫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鸭—豆种养模式能明显减少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发生量,提高了天敌对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控制作用,防治效果优于化学防治;稻—鸭—豆种养模式能减少稻田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杂草的发生,但防治效果低于化学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种养模式 病虫草 天敌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生模式下鸭饲养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郝金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7期355-356,共2页
介绍了稻鸭共生模式下鸭的饲养技术,包括鸭品种选择、育雏、适时放养、科学管理、疫病防治、及时收鸭等内容,以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共生模式 饲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三)
18
作者 戴志明 杨华松 +7 位作者 张曦 韩自鸿 余杨 钱国平 张树清 万田正治 中西良孝 魏红江 《云南畜牧兽医》 2005年第B06期92-94,共3页
通过不同放鸭只数的试验,研究了在中高产田单位面积放鸭的数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和病虫草害发生的关系,分析了产量构成,病虫草害发生的情况,为稻-鸭共生模式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共生模式 综合评价 产量构成因素 效益 云南 病虫草害 单位面积 高产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作模式有机肥组合施用效果研究
19
作者 裴正峰 丁朝芳 +1 位作者 向敏 林胜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第9期32-34,共3页
目的:探索稻鸭共作模式下有机肥组合施用效果,解决有机肥合理搭配和施用量问题。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不同有机肥组合施用效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供试田块每667m2施用水稻秸秆堆肥1 000kg+菜籽饼50kg+鸡粪50kg或水稻秸秆堆肥1 200... 目的:探索稻鸭共作模式下有机肥组合施用效果,解决有机肥合理搭配和施用量问题。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不同有机肥组合施用效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供试田块每667m2施用水稻秸秆堆肥1 000kg+菜籽饼50kg+鸡粪50kg或水稻秸秆堆肥1 200kg+鸡粪200kg,可获得有机稻380kg以上的产量。结论:稻鸭共作模式下,施用合理组配的有机肥不仅能够平衡土壤养分供应,维持地力,而且能够优化水稻经济性状,提高水稻产量,但对有机稻米品质的提高没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作模式 有机肥组合 施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鸭”共生模式的技术设计与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孟祥杰 邹紫茵 +3 位作者 梁玉刚 王忍 黄璜 陈灿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共4页
为解决稻、鱼、鸭共生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水稻种植下混养鱼鸭的技术方案,并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实施。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稻-鱼-鸭"共生模式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保持了鱼的水下生存环境及鸭的田间、水面... 为解决稻、鱼、鸭共生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水稻种植下混养鱼鸭的技术方案,并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实施。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稻-鱼-鸭"共生模式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保持了鱼的水下生存环境及鸭的田间、水面活动空间;通过鱼鸭的活动及捕食,能有效防控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除草剂的施用;同时鱼鸭的粪便能够直接还田减少肥料的施用,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轻农田污染有着重要作用;稻田中的深水域还有蓄水、缓解灌溉水短缺等作用。"稻-鱼-鸭"共生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模式 技术要点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