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润地区小流域稳渗率计算方法及变化规律的探讨
1
作者 曾德斯 《水利水文自动化》 1989年第2期38-40,共3页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我省小河站的站网规划和水文资料在站分析,多是根据八省一院协作组所编写的《湿润地区小河站网规划分析方法》(江西省水文总站印,以下简称“方法”)所介绍的参数法进行产,汇流分析的。在工作中,我对“方法”第58~59...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我省小河站的站网规划和水文资料在站分析,多是根据八省一院协作组所编写的《湿润地区小河站网规划分析方法》(江西省水文总站印,以下简称“方法”)所介绍的参数法进行产,汇流分析的。在工作中,我对“方法”第58~59页提出的“稳定入渗f_c的计算”的方法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稳渗率 湿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含水率对垂直一维入渗Philip模型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范严伟 赵文举 王昱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64,共5页
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研究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多种典型土壤垂直一维入渗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土壤累积入渗量变化过程符合Philip模型,提出了包括初始含水率、饱和含水率和饱和导... 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研究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多种典型土壤垂直一维入渗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土壤累积入渗量变化过程符合Philip模型,提出了包括初始含水率、饱和含水率和饱和导水率的Philip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利用已有文献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简单地确定吸渗率和稳渗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一维入 Philip模型 稳渗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下土体入渗性能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贵玉 徐学选 +3 位作者 王俊华 张小平 陈天琳 步秀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30,共4页
采用PVC管在野外刺槐林,沙棘林,荒草地3种植被类型下取原状土,土层深度分为0~30cm,30~60cm,O~60cm三个层次。将土柱放回室内,采用无压力的供水入渗装置测定土体的入渗性能。对每个土体的入渗过程进行连续跟踪,测定土体底部稳... 采用PVC管在野外刺槐林,沙棘林,荒草地3种植被类型下取原状土,土层深度分为0~30cm,30~60cm,O~60cm三个层次。将土柱放回室内,采用无压力的供水入渗装置测定土体的入渗性能。对每个土体的入渗过程进行连续跟踪,测定土体底部稳定出水率,以此定为该土层深度的稳渗率。同时提出以土层深度界定稳渗率,并指出低入渗层对一定土层的入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土的入渗性能远大于扰动填装土;不同植被间入渗性能差异很大,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入渗性能差异显著,表层土的入渗结构好于心土层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土 低入 稳渗率 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渗水头对垂直一维入渗Philip模型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范严伟 赵文举 王昱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70,共6页
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入渗水头条件下多种典型土壤垂直一维入渗特性进行模拟,模拟结果采用Philip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入渗水头对吸渗率、稳渗率有一定影响,提出了包括入渗水头... 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入渗水头条件下多种典型土壤垂直一维入渗特性进行模拟,模拟结果采用Philip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入渗水头对吸渗率、稳渗率有一定影响,提出了包括入渗水头和饱和导水率的Philip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利用已有文献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简单地确定吸渗率和稳渗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头 垂直一维入 Philip模型 稳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禹城地区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郑丽萍 郭建青 +1 位作者 徐海芳 刘恩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13,共3页
在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102 m×52 m面积内选择样点,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土壤稳渗率和入渗经验指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稳渗率和入渗经验指数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表现出空间变异结构,但不是完全的随... 在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102 m×52 m面积内选择样点,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土壤稳渗率和入渗经验指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稳渗率和入渗经验指数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表现出空间变异结构,但不是完全的随机变异,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空间相关现象。利用克立格最优内插估值法,绘制了土壤稳渗率和入渗经验指数的等值线图,可准确、直观地了解该地区农田土壤垂向透水性的空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性 空间变异性 稳渗率 经验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沙壤土黏粒量预测土壤水分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 被引量:5
6
作者 夏天 田军仓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0-96,共7页
【目的】建立利用沙壤土黏粒量预测土壤水分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的模型。【方法】设计11种沙壤土中含不同黏粒质量百分比的处理,通过室内土柱入渗试验,研究在干体积质量一致的条件下,黏粒量对沙壤土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深度的影响。... 【目的】建立利用沙壤土黏粒量预测土壤水分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的模型。【方法】设计11种沙壤土中含不同黏粒质量百分比的处理,通过室内土柱入渗试验,研究在干体积质量一致的条件下,黏粒量对沙壤土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深度的影响。【结果】在干体积质量为1.41 g/cm3条件下,黏粒量从4.51%增加至12.03%,沙壤土湿润锋运移至45 cm深度处所需时间由103 min增加至310 min,增幅为2倍;达到相对稳定的入渗速率时,沙壤土累积入渗量由8 cm减小至1 cm,减少87.5%。沙壤土湿润锋运移深度随时间变化模型的经验系数、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模型中吸湿率和稳渗率均与黏粒量呈指数衰减关系,拟合优度均大于0.968。【结论】利用沙壤土黏粒量预测土壤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快速预测沙壤土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绝对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壤土 黏粒量 稳渗率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函数在禹城土壤入渗参数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郑丽萍 郭建青 +1 位作者 张娟娟 刘恩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20,共3页
通过野外布点试验,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禹城市农田土壤稳渗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稳渗率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空间结构可用球状变差函数模型进行描述。地表层与犁底层稳渗率的相关距离分别为23.7m和17.2m。利... 通过野外布点试验,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禹城市农田土壤稳渗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稳渗率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空间结构可用球状变差函数模型进行描述。地表层与犁底层稳渗率的相关距离分别为23.7m和17.2m。利用克里格法绘制了稳渗率的等值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异 变异函数 稳渗率 相关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退化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振永 杨文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4期260-260,266,共2页
在半旱退化山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不同的水渠工程整地,可以提高土壤的入渗能力,减弱地径流,其中88542水平沟整地在集雨拦蓄方面效果最好;采取不同耕作和生物措施土壤入渗率差异较大,其中人工草地... 在半旱退化山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不同的水渠工程整地,可以提高土壤的入渗能力,减弱地径流,其中88542水平沟整地在集雨拦蓄方面效果最好;采取不同耕作和生物措施土壤入渗率差异较大,其中人工草地地表盖度高,土壤疏松,土壤稳渗率最高,而机修梯田因无任何覆盖,稳渗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稳渗率 水渠工程 耕作与生物措施 半干旱退化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hilip入渗模型的土壤水分入渗参数BP预报模型 被引量:6
9
作者 武雯昱 樊贵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5-29,共5页
基于黄土高原区大量大田土壤入渗实测资料,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基于Philip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预报模型,并分别讨论了BP神经网络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稳渗率预报模型、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稳渗率预报模型和Philip模型的90min累积入渗量预... 基于黄土高原区大量大田土壤入渗实测资料,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基于Philip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预报模型,并分别讨论了BP神经网络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稳渗率预报模型、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稳渗率预报模型和Philip模型的90min累积入渗量预测的单项和综合误差。结果表明:基于常规土壤理化参数土壤含水率、容重、黏粒含量、粉粒含量以及有机质等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Philip土壤入渗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参数吸渗率S和稳渗率A进行预测是可行的。预测参数A和S以及Philip模型的90min累积入渗量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074 60%、3.079 98%和2.037 56%,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研究结果可为世界范围内大量实用的地面灌溉技术参数优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田耕作土壤 Philip入模型 BP预报模型 稳渗率 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供水条件下垂直线源灌入渗模型简化研究
10
作者 王术礼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9-125,共7页
为了定量预测和分析充分供水条件下垂直线源灌土壤入渗特性,基于HYDRUS-2D模型,设置了144种模拟情景,模拟得到了9种土壤在不同线源直径和线源长度条件下的累积入渗量。采用Philip入渗公式对模拟数据进行拟合,从而获得吸渗率和稳渗率。... 为了定量预测和分析充分供水条件下垂直线源灌土壤入渗特性,基于HYDRUS-2D模型,设置了144种模拟情景,模拟得到了9种土壤在不同线源直径和线源长度条件下的累积入渗量。采用Philip入渗公式对模拟数据进行拟合,从而获得吸渗率和稳渗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吸渗率和稳渗率与灌溉参数间的关系,建立了考虑线源渗水面积和饱和导水率的充分供水垂直线源灌土壤累积入渗量简化计算模型。最后,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简化入渗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同一土质的吸渗率与稳渗率均随线源渗水面积的增大而增大,且吸渗率与线源渗水面积符合线性函数关系,稳渗率与线源渗水面积符合幂函数关系。土壤累积入渗量的简化计算模型的统计指标E_(MAE)与E_(RMSE)分别介于1.57~2.05 L与2.38~2.88 L之间,E_(NSE)≥0.92,计算值与实测值一致性较好,简化计算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初步实现仅通过饱和导水率K s这个物理参数来预测充分供水垂直线源灌的入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线源灌 稳渗率 模型 HYDRUS-2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层状土壤透水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丽萍 徐海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6年第6期24-26,共3页
以禹城综合试验站典型农田地块为研究对象,测得102 m×52 m面积内地表层与犁底层两个层面不同水平位置的土壤稳渗率f c与入渗经验指数α。结果表明:地表层土壤的透水性能较犁底层土壤透水性能好;两个层面土壤稳渗率f c与入渗经验指... 以禹城综合试验站典型农田地块为研究对象,测得102 m×52 m面积内地表层与犁底层两个层面不同水平位置的土壤稳渗率f c与入渗经验指数α。结果表明:地表层土壤的透水性能较犁底层土壤透水性能好;两个层面土壤稳渗率f c与入渗经验指数α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土壤入渗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空间相关现象,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且稳渗率的各向异性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土壤 稳渗率 经验指数 空间相关性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time lag and stress loading rate on permeability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被引量:4
12
作者 WANG Rui YUE Xiang-an +2 位作者 ZHANG Wei TAN Xi-qun ZHANG Ya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4期526-530,共5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ime lag and stress loading rates on rock deformation,the conventional stepped stress loading mode was changed into a continuous mod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ffective pressure on ...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ime lag and stress loading rates on rock deformation,the conventional stepped stress loading mode was changed into a continuous mod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ffective pressure on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The time lag effect of rock deformation illust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permeability and steady time was studied.Permeability reduction ratios were measured under different stress loading rates which were achieved by different pump rate settings.The results show that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gradually decrease with increases in effective pressure.Permeability at high effective pressure attains stability quickly.Steady times at low effective pressure are very long.Reduction in permeability at lower stress loading rates is small,while,in contrast,it is large at high stress loading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ermeability stress sensitivity time lag effect stress loading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