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ZSM-5的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及其稳态动力学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秋林 徐海迪 +3 位作者 邱春天 林涛 龚茂初 陈耀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30-1236,共7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u载量的Cu-ZSM-5整体式催化剂.考察了该系列催化剂的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当Cu质量分数为5%时,Cu-ZSM-5催化剂的SCR活性最高,此时催化剂上NO最高转化率高达96.5%,并且催化剂的活性...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u载量的Cu-ZSM-5整体式催化剂.考察了该系列催化剂的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当Cu质量分数为5%时,Cu-ZSM-5催化剂的SCR活性最高,此时催化剂上NO最高转化率高达96.5%,并且催化剂的活性窗口较宽,催化剂在198-470℃之间NO转化率大于80%.H2O和SO2的添加仅轻微影响Cu-ZSM-5催化剂的SCR活性.当Cu载量大于5%时,Cu-ZSM-5催化剂中出现明显的CuO物相.稳态动力学结果表明,在5%Cu载量的Cu-ZSM-5上的SCR反应中,NO的反应级数接近一级,NH3的反应级数接近零级,O2的反应级数接近1/2级.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47.7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SM-5 选择性催化还原 稳态动力学 表观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辛烯的Ziegler-Natta聚合动力学(Ⅰ)——稳态动力学规律
2
作者 杨士林 范志强 封麟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6年第5期475-477,共3页
过去对C6—C_(2)0α-烯烃的Ziegler-Natta聚合动力学仅有少量研究,未发现与乙烯、丙烯的聚合行为有显著不同。但1-辛烯在烃类溶剂中的聚合是溶液聚合,这是与析出聚合的主要差别。本文发现并研究了1-辛烯以α-TiCl_(3)-AlEt_(3)催化在正... 过去对C6—C_(2)0α-烯烃的Ziegler-Natta聚合动力学仅有少量研究,未发现与乙烯、丙烯的聚合行为有显著不同。但1-辛烯在烃类溶剂中的聚合是溶液聚合,这是与析出聚合的主要差别。本文发现并研究了1-辛烯以α-TiCl_(3)-AlEt_(3)催化在正庚烷中聚合时的特殊动力学行为,对此提出了初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动力学 烃类溶剂 溶液聚合 聚合行为 聚合动力学 正庚烷 动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c氧化酶稳态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赵建钢 杨同书 +1 位作者 张学忠 程玉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813-815,共3页
应用分光光度计研究了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稳态动力学。结果表明,酶与底物具有高低两个亲和相,催化反应受底物浓度调节,具有单底物多相反应动力学特点。
关键词 细胞色素C 氧化酶 稳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横摇系统的多稳态动力学及其控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文浩 张文 +1 位作者 李高磊 乐源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92-196,204,共6页
考虑一类非线性船舶横摇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其运动微分方程,通过分岔图、相轨线图和吸引域揭示了系统的多稳态动力学。利用间歇控制方法,实现系统在不同的稳态之间切换。进一步考虑间歇控制力的强度,研究约束控制力对控制效果... 考虑一类非线性船舶横摇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其运动微分方程,通过分岔图、相轨线图和吸引域揭示了系统的多稳态动力学。利用间歇控制方法,实现系统在不同的稳态之间切换。进一步考虑间歇控制力的强度,研究约束控制力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含约束的间歇控制方法,在限制了最大控制信号的情况下,先将当前系统的轨迹控制到一个暂态的轨迹上,再通过间歇控制进行不断的调整,使其最终稳定到期望周期解的轨迹上。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含约束的间歇性控制方法的整个控制过程相对平缓,同时又可以控制单次输入信号的强度大小,更适用于实际的多稳态动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横摇系统 稳态动力学 吸引域 间歇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氯联用降解卡马西平动力学及活性氯物种的功能
5
作者 马丙瑞 段学斌 +6 位作者 陈澄 王松雪 陈琳 王守成 李金成 武桂芝 闫博引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12-4222,共11页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神经性药物,但其在水生环境中具有抗逆性。本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UV/氯工艺对CBZ的去除效能。研究结果表明CBZ在UV/氯体系内的降解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当p H从5增加到11时,反应速率常...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神经性药物,但其在水生环境中具有抗逆性。本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UV/氯工艺对CBZ的去除效能。研究结果表明CBZ在UV/氯体系内的降解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当p H从5增加到11时,反应速率常数从0.8259min-1降低到0.0343min-1,这可能与自由基种类的更替和表观量子产率的变化有关。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Cl·和·OH是CBZ降解的主要物种,稳态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也证实了Cl·和·OH是单体贡献最高的两种自由基;但在特定条件下,其他活性物质的单体贡献可能会超过Cl·或·OH。在考察实际水基质对CBZ降解速率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天然有机物(NOM)的内过滤效应和竞争效应可以导致CBZ的降解被显著抑制,HCO_(3)-则会轻度抑制CBZ降解,而Cl-对CBZ的降解影响最小。通过UPLC-MS/MS检测获得14种不同的降解产物,并提出了CBZ在UV/氯体系内的降解路径,CBZ的降解主要包括了羟基化、脱氨、多组分重组、双键加成和C—N键断裂过程。综上可以推断UV/氯工艺是一种可以有效解决药物废水污染问题的水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氯 卡马西平 高级氧化 稳态动力学预测 单体贡献 转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2O_3/SiO_2上丁烯-1异构化水分压的影响及稳态和脉冲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维 俞启全 金韵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49-657,共9页
用外循环流动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La_2O_3/SiO_2上丁烯-1异构化稳态及脉冲色谱动力学。随水分压PH_2O的增加,丁烯-1异构化活性随之下降。丁烯-1异构化稳态动力学服从L-H机理动力学方程,可近似表示为一级速... 用外循环流动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La_2O_3/SiO_2上丁烯-1异构化稳态及脉冲色谱动力学。随水分压PH_2O的增加,丁烯-1异构化活性随之下降。丁烯-1异构化稳态动力学服从L-H机理动力学方程,可近似表示为一级速度方程。用脉冲法测得丁烯-1、2-丁烯及水的吸附热,实验值与正交设计法估计值一致。丁烯-1异构化脉冲色谱动力学服从一级反应的Bassett方程。用稳态法与脉冲法测定的丁烯-1异构成t-2-丁烯和c-2-丁烯相对活性及真反应活化能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脉冲动力学 丁烯 异构化 稳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dococcus sp.R04BphD催化C-C断裂的动力学分析
7
作者 杨秀清 高冲 +1 位作者 沈翀 李鹏丽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2-249,共8页
2-羟基-6-氧-6-苯基己-2,4-二烯酸水解酶(BphD)是一种多氯联苯微生物降解途径中的关键酶.本文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分别对突变酶S110A和H265A催化过程中酶-底物复合物进行检测,同时利用停流光谱技术对BphD及其突变酶(S110A、H265A和W266A... 2-羟基-6-氧-6-苯基己-2,4-二烯酸水解酶(BphD)是一种多氯联苯微生物降解途径中的关键酶.本文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分别对突变酶S110A和H265A催化过程中酶-底物复合物进行检测,同时利用停流光谱技术对BphD及其突变酶(S110A、H265A和W266A)催化底物2-羟基-6-氧-6-苯基己-2,4-二烯酸(HOPDA)前稳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BphD催化C-C断裂过程中,产物2-羟基戊-2,4-二烯酸(HPD)迅速生成,其速率常数为22 S-1.底物的消耗(速率常数,220.22 S-1和80.3 S-1)及酶-底物复合物的变化(速率常数,555.56 S-1和66.4 S-1)表明该酶催化过程包括2个动力学阶段:快速底物酮基化作用和C-C键断裂过程.紫外-可见光光谱扫描结果显示,在突变酶S110A的催化过程中,酶-底物复合物在492 nm及510 nm处有最大光吸收,而在突变酶H265A催化中,却没有相似的光吸收,只是在480 nm产生1个新肩峰.BphD及其突变酶S110A、H265A和W266A动力学分析表明,Ser-110主要负责底物C-C键断裂;His-265负责底物由烯醇式向酮式转变,并且与Ser-110和Trp-266共同参与了随后的C-C键断裂过程.结果揭示,除了传统的催化三联体(Ser-110,Asp-237,His-265)外,Trp-266在该水解酶催化反应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发现丰富了C-C水解酶的反应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羟基-6-氧-6-苯基己-2 4-二烯酸水解酶 停流光谱技术 稳态动力学 色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纸结构和折纸超材料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8
作者 方虹斌 吴海平 +2 位作者 刘作林 张琦炜 徐鉴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8,共38页
折纸结构和折纸超材料由于其无穷的设计空间,突出的变形状、变大小、变拓扑特性,以及由折叠诱发的超常规力学特性,在最近几年迅速成为数学、物理和工程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折纸结构和折纸超材料在航天、医疗、材料、机器人等众多工程... 折纸结构和折纸超材料由于其无穷的设计空间,突出的变形状、变大小、变拓扑特性,以及由折叠诱发的超常规力学特性,在最近几年迅速成为数学、物理和工程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折纸结构和折纸超材料在航天、医疗、材料、机器人等众多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典型的代表包括大型空间可展开结构、自折叠可重构机器人、微型可折叠器械等.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折纸结构和折纸超材料的动力学问题日益突出,不仅涉及其动力学建模和参数辨识,还包括动力学机制分析与实验测试.折纸结构复杂的空间几何关系、丰富的变形模式、折叠诱发的全局强非线性本构关系等给动力学研究带来了很多新挑战和新机遇.本文首先阐述了折纸结构和折纸超材料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简要概述了折纸的基本定义、假设和分类,以及折纸结构和折纸超材料的几何设计、静力学和运动学特性.随后,本文系统回顾了折纸结构和折纸超材料动力学研究中相关问题的最新进展,包括:(1)动力学建模及参数辨识方法;(2)动力学理论、有限元和实验分析手段;(3)折叠诱发的动力学行为,包括双稳态和多稳态动力学行为、瞬态动力学行为和波传播动力学行为等;(4)典型动力学应用.本文最后提出了折纸结构和折纸超材料动力学研究中若干值得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纸结构 折纸超材料 动力学建模 折叠动力学 稳态动力学 动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周期对促成栽培芍药生长开花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韩婧 吴益 +3 位作者 赵琳 艾云苾 刘燕 高荣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2-69,共8页
为探讨光周期对促成栽培芍药生长开花和光合机制的影响,给予冬季促成栽培芍药‘大富贵’(DFG)和‘桃花飞雪’(THFX)14 h/d和18 h/d光周期处理,以自然光周期9 h/d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14 h/d光周期对芍药2个品种的生长、叶绿... 为探讨光周期对促成栽培芍药生长开花和光合机制的影响,给予冬季促成栽培芍药‘大富贵’(DFG)和‘桃花飞雪’(THFX)14 h/d和18 h/d光周期处理,以自然光周期9 h/d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14 h/d光周期对芍药2个品种的生长、叶绿素积累和开花均有利,并促进PSⅡ最大量子效率(Fv/Fm)上升和增强PSⅡ向下游供应电子的能力,使PSⅡ-PSⅠ-碳同化快速达到动态平衡;与CK相比,18 h/d光周期不利于芍药DFG茎伸长,并对其开花有显著抑制作用;18 h/d光周期处理,芍药2个品种电子传递链均在PSⅠ处受阻,同时PSⅠ-碳同化间电子传递平衡被打破;芍药不同品种光合电子传递对光周期响应有差异,DFG整体电子传递活性比THFX高,在14h/d光周期下,PSⅡ-PSⅠ-碳同化动态变化可更快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并保持稳定,对光周期的适应性也比THFX强,这与其生长开花情况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促成栽培 补光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PSⅡ-PSⅠ-碳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稳态响应求解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辉 赵宁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0-51,54,共3页
文章分析了稳态动力学一般程序的基本原理 ,针对它在模态求解环节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引入ANSYS软件的方法 ,优化了计算流程。并且通过齿轮计算和实验对比表明 ,该方法结合了ANAYS软件和通用程序的优点 。
关键词 稳态动力学 ANSYS 齿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盘菌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的酶学性质(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寒颖 杨谦 李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1-307,共7页
核盘菌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合酶)是AROM多功能酶的活性之一.该酶催化莽草酸磷酸(S3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产生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和无机磷酸的可逆反应,受除草剂草甘膦(N-(膦羧甲基)甘氨酸)抑制.纯化了核盘菌... 核盘菌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合酶)是AROM多功能酶的活性之一.该酶催化莽草酸磷酸(S3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产生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和无机磷酸的可逆反应,受除草剂草甘膦(N-(膦羧甲基)甘氨酸)抑制.纯化了核盘菌AROM蛋白并对EPSP合酶进行了酶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该酶反应的最适pH值为7·2 ,最适温度为30℃.热失活反应活化能是69·62 kJ/mol .底物S3P和PEP浓度分别高于1 mmol/L和2 mmol/L时,对EPSP合酶反应产生抑制作用.用双底物反应恒态动力学Dalziel方程求得的Km(PEP)为140·98μmol/L,Km(S3P)为139·58μmol/L.酶动力学模型遵循顺序反应机制.草甘膦是该酶反应底物PEP的竞争性抑制剂(Ki为0·32μmol/L)和S3P的非竞争性抑制剂.正向反应受K+激活.当[K+]增加时,Km(PEP)随之降低,Km(S3P)不规律变化,而Ki(PEP)随[K+]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P合酶 莽草酸途径 稳态动力学 核盘菌 草甘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A,6A'-苯胺-6B,6B'-硒桥联-β-CD底物的特异性
12
作者 吕绍武 吕冰聪 +2 位作者 宗慧 陶进 王宏龄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1-964,共4页
运用双酶偶联体系分别测定6A,6A'-二苯胺-6B,6B'-二硒桥联-β-CD(6-AnSeCD)催化谷胱甘肽(GSH)还原过氧化氢(H2O2)、叔丁基过氧化氢(t-BuOOH)和枯烯过氧化氢(CumOOH)3种结构不同氢过氧化物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并考察6... 运用双酶偶联体系分别测定6A,6A'-二苯胺-6B,6B'-二硒桥联-β-CD(6-AnSeCD)催化谷胱甘肽(GSH)还原过氧化氢(H2O2)、叔丁基过氧化氢(t-BuOOH)和枯烯过氧化氢(CumOOH)3种结构不同氢过氧化物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并考察6-AnSeCD催化这3种氢过氧化物的稳态动力学.结果表明:6-AnSeCD还原CumOOH的GPx活力最高;6-AnSeCD的催化机制为乒乓机制;6-AnSeCD的假一级反应速度常数(k max)、米氏常数(K m)和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均显示CumOOH为6-AnSeCD的最适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模拟物 环糊精 稳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nO_(3)/生物炭催化剂低温NH_(3)-SCR催化脱硝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范孝雄 郝丽芳 +1 位作者 范垂钢 李松庚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21-3830,共10页
以La-Mn钙钛矿氧化物为活性组分,生物炭为载体,利用浸渍法制备负载型脱硝催化剂LMO/BCNA。利用固定床反应装置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以及耐硫耐水性能,100~250℃范围内,NO转化率>80%,N2选择性>90%,225℃时NO转化率最高,为95.8%,... 以La-Mn钙钛矿氧化物为活性组分,生物炭为载体,利用浸渍法制备负载型脱硝催化剂LMO/BCNA。利用固定床反应装置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以及耐硫耐水性能,100~250℃范围内,NO转化率>80%,N2选择性>90%,225℃时NO转化率最高,为95.8%,对应的N2选择性为95.4%。与氧化物相比,负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大幅提升,同时也扩宽了工作温度区间;生物炭载体的引入,减弱了催化剂对H2O、SO_(2)的吸附,增强了耐硫耐水性能。应用稳态动力学方法构建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在实验条件范围且O_(2)含量为5%时,催化NH_(3)-SCR反应过程中NO、O_(2)、NH_(3)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66、0、0,并得到LMO/BCNA催化的反应活化能为25.52 kJ/mol,低于商用钒钨钛催化剂的化学反应活化能(40~94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硝 生物炭 钙钛矿氧化物 选择性催化还原 稳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触后膜AMPA受体输运机制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淮瑞 李印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8-744,共7页
突触可塑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基础.AMP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主要的特异性受体,研究AMPA受体在突触后膜上如何迁移运动,可明确突触传递强度的生物物理基础.AMPA受体位于突触后膜的突触致密区,在突触区域以及突触外之... 突触可塑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基础.AMP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主要的特异性受体,研究AMPA受体在突触后膜上如何迁移运动,可明确突触传递强度的生物物理基础.AMPA受体位于突触后膜的突触致密区,在突触区域以及突触外之间的区域输运.本研究建立了AMPA受体的动态输运模型,并且探讨AMPA受体在突触后3个区域中数量与跃迁概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学解析求解方程组的稳定解和特征根发现,AMPA受体在PSD、ESM和细胞内部3个部位的稳态数量,数学解析结果与数值结果相一致,并且不依赖于初始分布.特征根的数学解析解可以表达为各跃迁概率的函数,其大小决定系统演化的时间尺度.我们的模型对于进一步研究调控AMPA受体上下膜的钙离子依赖的化学信号通路,以及介导突触强度变化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可塑性 AMPA受体 转运 跃迁 稳态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