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8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1
作者 刘敏 罗勇强 平卫英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64,共13页
筑牢区域金融稳定防线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保障,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持续深化背景下,厘清数字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稳定的关系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稳定的空... 筑牢区域金融稳定防线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保障,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持续深化背景下,厘清数字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稳定的关系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稳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路径与门槛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发展不仅降低本地区金融稳定水平,也对周边地区金融稳定存在显著负向溢出效应。(2)数字金融发展对中西部地区金融稳定的冲击程度远大于东部地区。(3)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扩张和提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冲击区域金融稳定,其冲击过程存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即冲击力度随着数字金融发展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本文可为政府部门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提供精准施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区域金融稳定 空间溢出效应 中介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金融稳定的新特征与输入性风险因素防范应对
2
作者 邓创 杨晨龙 谢敬轩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44,共15页
本文利用基于期望最大化(EM)算法的混频动态因子模型,从职能发挥能力和冲击抵御能力两个方面实现对我国金融稳定的混频测度,综合运用时变Granger因果检验和条件动态溢出指数方法,考察6类输入性风险因素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并进一... 本文利用基于期望最大化(EM)算法的混频动态因子模型,从职能发挥能力和冲击抵御能力两个方面实现对我国金融稳定的混频测度,综合运用时变Granger因果检验和条件动态溢出指数方法,考察6类输入性风险因素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在助力金融体系应对输入性风险因素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双循环”背景下,我国金融体系职能发挥能力及其在突发事件冲击中表现出的韧性显著增强,冲击抵御能力呈现短时小幅波动态势,总体来看我国金融稳定并未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地缘政治对抗等经济金融事件的持续影响,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全优化,输入性风险因素对金融稳定的溢出影响虽仍表现出显著的时变性特征,但整体上渐趋平稳;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组合对职能发挥能力和冲击抵御能力的调控效果均存在阶段性和针对性特征,其能够助力我国金融体系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周期和公共卫生事件冲击所造成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结论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全面扩大金融开放过程中更好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稳定 输入性风险因素 职能发挥能力 冲击抵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转型风险与金融稳定:传导路径与管理研究
3
作者 吴祯姝 王遥 王嘉祯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144,共16页
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政策收紧、技术范式变革和市场情绪改变给经济社会带来新的冲击,引发气候转型风险。气候转型风险冲击可能打破现有金融系统平衡,影响金融稳定。基于微观视角,气候转型风险通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渠道... 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政策收紧、技术范式变革和市场情绪改变给经济社会带来新的冲击,引发气候转型风险。气候转型风险冲击可能打破现有金融系统平衡,影响金融稳定。基于微观视角,气候转型风险通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渠道威胁金融部门;基于宏观视角,气候转型风险通过政策不确定性、风险渲染、金融弱化、“脱实向虚”等渠道威胁金融稳定。因此,建议通过加强政策协同治理、发展转型金融、丰富监管工具箱和推动气候信息披露等方式,减少这一新的风险点对于我国金融稳定的冲击,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转型风险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稳定视域下股市平准基金的法律规制困境与破解
4
作者 龙圣锦 王亚玲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4,共11页
以金融稳定为核心视角,聚焦股市平准基金法律规制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在资本市场波动率高企、临时性干预策略弊端凸显的背景下,通过解构平准基金的法理基础与功能定位,结合2015年救市等实践案例,系统剖析其在启动规则、运行机制、监... 以金融稳定为核心视角,聚焦股市平准基金法律规制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在资本市场波动率高企、临时性干预策略弊端凸显的背景下,通过解构平准基金的法理基础与功能定位,结合2015年救市等实践案例,系统剖析其在启动规则、运行机制、监管体系及法律衔接方面的结构性缺陷。当前存在启动条件模糊、资金来源不稳定、管理规则缺位及与《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冲突等问题。通过比较美、德、日、法等国的制度实践,提出“量化标准—程序控制—权责明晰”的三维突破路径:构建含跌幅阈值、流动性指标等的量化启动与退出机制,建立“三层储备体系”的资金运作模式,完善“内部治理—外部监督—司法审查”的监管框架,制定《股市平准基金管理条例》并明确与相关法律的协调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稳定 股市平准基金 法律规制 启动机制 制度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险公司风险处置行政措施的协调适用研究——基于金融稳定法草案二审稿与《保险法》协同视角
5
作者 欧达婧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5,共17页
金融稳定法草案二审稿应与现行《保险法》形成规范协同。本文采用比较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保险公司风险处置行政措施的协调适用路径进行了明确,厘定了保险公司风险处置行政措施与破产程序间的关系。行政机关对保险公司的风险处置措... 金融稳定法草案二审稿应与现行《保险法》形成规范协同。本文采用比较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保险公司风险处置行政措施的协调适用路径进行了明确,厘定了保险公司风险处置行政措施与破产程序间的关系。行政机关对保险公司的风险处置措施在法律性质上应属行政行为,可通过比例原则确定其合理限度。金融稳定法草案二审稿中的接管、托管措施与《保险法》中接管措施的衔接适用不存在障碍。但对于促成重组措施,则需细化其适用要件。具体到对保险公司实施的促成重组措施,可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且出现损害公共利益情形作为适用条件之一。基于我国实践,将保险公司风险处置行政措施与司法破产程序之间的关系厘定为“衔接型”更具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公司 风险处置 破产前置程序 金融稳定 保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信惩戒嵌入地方债风险防控的理据与进路——基于金融稳定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的联动视角
6
作者 郑乾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2,共11页
地方债务化解工作如火如荼,作为风险防控底线的责任机制应予以重视。由于制度的缺陷,地方债在发行阶段与偿还阶段均存在风险,而现行责任类型力有未逮。滥觞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的失信惩戒,有助于审视发行人的政府信用、弥补传统监管的... 地方债务化解工作如火如荼,作为风险防控底线的责任机制应予以重视。由于制度的缺陷,地方债在发行阶段与偿还阶段均存在风险,而现行责任类型力有未逮。滥觞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的失信惩戒,有助于审视发行人的政府信用、弥补传统监管的失灵、构建持续性的问责制,从而彰显金融稳定法中市场化原则、宏观审慎政策、风险防范机制的内涵。但是,既有的失信惩戒无法与地方债的特性充分契合,贸然移植将面临信息披露匮乏、主体动力不足、影响范围泛化的问题。信用评级恰能链接金融稳定法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担任失信惩戒适用于地方债的改良工具,贯穿惩戒的决策、参与和运行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债 失信惩戒 金融稳定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 风险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金融术语的法律表达——制定“金融稳定法/金融法”的前置性命题
7
作者 杜一华 冯成丰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74,共13页
随着国家对金融安全、金融公平和金融独立需求的增加,制定一部金融领域的基本法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金融稳定法(草案)》率先进入公众视野,并于新近进行了二次审议。金融领域习惯于使用一种更加简洁、非法律的“原创语... 随着国家对金融安全、金融公平和金融独立需求的增加,制定一部金融领域的基本法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金融稳定法(草案)》率先进入公众视野,并于新近进行了二次审议。金融领域习惯于使用一种更加简洁、非法律的“原创语言”描述金融活动,其缺少关于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描述。由于法律和金融之间存在这种固有的间隙,在推进金融立法的过程中,用以描述金融现象的话语体系未能完成向法律表达的转化,这导致立法难以实现对金融领域一般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制目标。受制于此种现象,在当前《金融稳定法(草案)》文本中,出现了权利义务模糊、程序性规定不足、新增制度与既有法律部门冲突等问题,这些都和立法过度倚重金融术语有密切联系。因此,未来立法应明确各类金融风险处置工具的法律效果和程序规则,从金融主体、金融行为、金融制裁和金融政策角度推动“金融术语”向“法律制度”转化,最终实现金融服务实体、法律和金融良性互动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稳定 金融 金融术语 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 金融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稳定的溢出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礼卿 康煜 陶坤玉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7-117,共21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和溢出效应引起诸多学者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影响全球金融稳定的机制与渠道,然后从五个维度选取12个核心指标构建覆盖全球61个经济体的金融稳定指数,接着构建面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和溢出效应引起诸多学者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影响全球金融稳定的机制与渠道,然后从五个维度选取12个核心指标构建覆盖全球61个经济体的金融稳定指数,接着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检验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稳定的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表明:第一,美国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资本流动、政策等渠道对全球金融稳定形成显著负向冲击;第二,扩张型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强于紧缩型货币政策;第三,金融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稳定的负向冲击效果强于金融危机前;第四,美国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金融稳定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实施钉住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较高、与美国贸易联系更紧密的新兴经济体受到负面冲击的程度更大。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应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韧性,防范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货币政策 全球金融稳定 溢出效应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最优规模度量和配置研究--基于宏观经济部门非预期损失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晓婷 赵铖 沈沛龙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43,共18页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是建设金融强国战略背景下维护和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通过编制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金融部门、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宏观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运用宏观在险价值方法度量各地区、各部门资...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是建设金融强国战略背景下维护和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通过编制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金融部门、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宏观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运用宏观在险价值方法度量各地区、各部门资产和负债市场价值的非预期损失,估算能充分覆盖重大风险敞口的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最优规模和配置比例。研究发现,中国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最优相对规模从大到小依次是: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家庭部门和金融部门。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地区间规模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相对规模水平较低,西部地区较高。政府部门作为公共部门具有对其他经济主体的隐性担保责任,最终承担其他部门产生但未抵补的金融风险,是金融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应当确定风险适配的目标规模,并实现多层级分部门的有效配置,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配置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建设金融强国 宏观资产负债表 宏观在险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贸易隐含碳转移溢出、转型风险与宏观金融稳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孝武 赵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6,共13页
在国际贸易、环境经济与气候金融相互影响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可以观察碳转移溢出效应的全球碳转移联通网络,实证分析了碳转移溢出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各经济体之间碳转移溢出明显降低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气... 在国际贸易、环境经济与气候金融相互影响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可以观察碳转移溢出效应的全球碳转移联通网络,实证分析了碳转移溢出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各经济体之间碳转移溢出明显降低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气候损失较大以及气候表现绩效较差经济体的金融稳定水平,特别是增加了经济体的外债清偿风险、经常账户余额风险和国际储备流动性风险,资产价格重估视角下的转型风险是其中介机制。此外,本文还发现气候适应性措施能够有效减缓碳转移溢出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相比之下,现有的绿色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探讨了气候金融框架下气候变化影响宏观金融稳定的一个可能传导链条,为从双循环视角推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隐含碳转移 气候变化 转型风险 溢出效应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与金融稳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春 袁晓婷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90,共11页
以2012—2023年所有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披露的每半年度股票资产组合为研究对象,考察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具有较低的业绩敏感性、较低的股价同步性且与未来盈余正相关。第二,在... 以2012—2023年所有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披露的每半年度股票资产组合为研究对象,考察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具有较低的业绩敏感性、较低的股价同步性且与未来盈余正相关。第二,在股市异常波动期间的下跌阶段,投资者持股期限与股票价格下跌成反比,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越长(换手率越低),越能缓解股票价格的下跌。这说明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能够显著地稳定金融市场。而在反弹阶段,机构投资者持股期限与股票价格反弹成正比,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越长(换手率越低),越能促使股票价格的反弹,进而促进公司价值回归。第三,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稳定金融的机制在于有效地缓解了市场抛售压力。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能够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有助于机构投资者采取长期持股行为,这对促进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 长期持股 金融稳定 股票异常波动 股票型基金 短期机构投资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气候事件冲击下“碳—金融”系统跨市场风险溢出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娟 何苗苗 杨明远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5,共15页
选取四个重大极端气候事件,运用TVP—VAR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中国“碳—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碳—金融”系统存在显著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风险承受的主要市场也是风险对外溢出的主要来... 选取四个重大极端气候事件,运用TVP—VAR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中国“碳—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碳—金融”系统存在显著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风险承受的主要市场也是风险对外溢出的主要来源;第二,当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碳—金融”系统的总风险溢出水平显著上升,其影响幅度因事件突发性、气候事件特定属性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而异;第三,各金融子市场的净风险溢出效应在极端气候事件冲击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保险市场始终为风险输出者,多元金融市场则为风险承受者。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建议相关部门建立气候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强化保险市场的气候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多元金融市场的气候风险承受能力,有效防范风险的跨市场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金融”系统 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风险 溢出效应 保险市场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不确定性与金融市场稳定——来自股价崩盘风险的证据
13
作者 王春峰 路羚 +2 位作者 姚守宇 王子伟 程飞阳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150,I0054-I0058,共13页
金融兴,经济兴,金融稳,经济稳。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极端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行为的变化,及其对金融市场... 金融兴,经济兴,金融稳,经济稳。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极端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行为的变化,及其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极端不确定性升高会对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极端不确定性升高会改变公司信息披露决策,降低上市公司披露负面消息的意愿并为其隐瞒坏消息提供机会,进而导致股价崩盘风险加剧,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此外,极端不确定性上升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企业投资决策和人事决策方面。异质性分析表明,极端不确定性上升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加剧作用在经营波动较大、外部压力较大、公司治理较差的公司中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在极端不确定性环境下有效监管企业行为、维护我国资本市场平稳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理论依据,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不确定性 金融市场稳定 信息披露质量 股价崩盘风险 公司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科技发展会提升金融稳定性吗?——基于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的视角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宇峰 吴金旺 吴忠睿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8,240,共13页
金融科技已逐渐成为国内金融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但也引致“涉众太广而不能倒”等一系列难题,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视角,用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金融稳定,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 金融科技已逐渐成为国内金融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但也引致“涉众太广而不能倒”等一系列难题,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视角,用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金融稳定,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会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且具双门槛性质;传染性是风险传递的中介机制;单一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有限,但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缓释金融科技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在经济下行区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为金融科技发展和监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金融稳定 宏观审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信贷与地方债的隐性互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罗美娟 何姣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9,共19页
银行信贷与地方债之间的隐性互惠,表现为银行基于对地方债务的信任和对未来间接回报的期望,自主地为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的贷款条件。中国地方债的扩张除了由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需求所致,也有银行推波助澜的作用,地方政... 银行信贷与地方债之间的隐性互惠,表现为银行基于对地方债务的信任和对未来间接回报的期望,自主地为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的贷款条件。中国地方债的扩张除了由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需求所致,也有银行推波助澜的作用,地方政府举债需求与银行放贷需求产生共振,促成“债务—信贷”循环扩张机制,对金融稳定有重要影响。以2008—2020年地级市的银行信贷、地方债务和金融波动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银行信贷与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互惠关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信贷与地方债的隐性互惠是导致金融波动的重要因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财政压力越大或金融分权程度越高的城市受影响越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隐性互惠使企业融资渠道被挤占、银行贷款集中度上升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增加,进而导致金融波动。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对隐性互惠关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实现控制地方债扩张的同时稳定金融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信贷 地方债 隐性互惠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金融稳定法治建设的困境与改进之策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建鹏 李铖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6,共12页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向我国金融市场传递广泛而复杂的风险,尤其在科技赋能金融的情况下,金融风险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复杂性、传染性、技术性和突发性,对金融稳定法治工作提出新挑战。目前,我国金融稳定法治建设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立法...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向我国金融市场传递广泛而复杂的风险,尤其在科技赋能金融的情况下,金融风险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复杂性、传染性、技术性和突发性,对金融稳定法治工作提出新挑战。目前,我国金融稳定法治建设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上仍面临困境,包括金融稳定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分工不恰当、金融司法质效不突出。因此,我国应加强金融稳定立法工作质量,顺应时代发展,补足立法漏洞,提升立法灵活性与系统性;推进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发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作用,压实地方机构金融监管职责,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金融司法能力和水平,积极审查并准确适用金融类规范性文件,破解金融司法救济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风险 金融稳定 金融科技 金融监管 金融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稳定视域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与存款保险基金的衔接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小雯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1,共7页
建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和存款保险基金衔接机制,提升金融稳定维护能力,是当前立法所须直面的命题。目前,两种基金的衔接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面临法益价值衡量缺位、权责边界规范欠缺、配套保障机制失灵的衔接困境。立法亟需确立系统性风... 建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和存款保险基金衔接机制,提升金融稳定维护能力,是当前立法所须直面的命题。目前,两种基金的衔接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面临法益价值衡量缺位、权责边界规范欠缺、配套保障机制失灵的衔接困境。立法亟需确立系统性风险底线原则、市场优先原则的价值顺位,补足两种基金功能定位、衔接标准、使用顺序的法律规范,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决策、信息机制共享的配套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款保险基金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金融风险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金融市场稳定——基于尾部系统风险视角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政 赵轶薇 卜林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9,共12页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尾部系统风险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尾部系统风险间呈现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通过影响信息质量和资金状况作用于...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尾部系统风险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尾部系统风险间呈现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通过影响信息质量和资金状况作用于个股的尾部系统风险。就信息质量而言,数字化转型与企业信息操弄程度和股价信息含量分别呈现U型和倒U型关系。就资金状况而言,数字化转型将降低企业内部现金充裕度,并增强企业金融投资趋势。此外,数字化转型对尾部系统风险的影响在有数字化研发项目、高管薪酬水平较低、财务风险水平较高、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地方金融监管强度较差的企业中更显著。本文为深化企业改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尾部系统风险 信息质量 资金状况 金融市场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稳定视角下财政货币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祝林 何剑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59,114,共17页
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重要调控方式,调控效果和如何协调配合是两个关键问题。本文在运用TVP-FAVAR模型测算中国金融稳定状况的基础上,通过CF带通滤波法和转折点法识别金融稳定周期,结合TVAR模型... 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重要调控方式,调控效果和如何协调配合是两个关键问题。本文在运用TVP-FAVAR模型测算中国金融稳定状况的基础上,通过CF带通滤波法和转折点法识别金融稳定周期,结合TVAR模型和TVP-VAR模型重点考察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逆周期和跨周期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第一,中国金融稳定状况经历了五轮周期性波动,呈现出风险“快聚集、慢消融”的特征;第二,在金融稳定恶化阶段,宏观政策可以有效平抑金融风险,在金融向好阶段,宏观政策也能够防止金融过热,两个阶段均能体现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的意图;第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同向性,2017年以后宏观政策具有明显的跨周期调控偏好且调控效应逐年增强。据此,本文提出跨周期和逆周期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现实方案,并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周期调控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稳定法》中危机银行处置信息披露机制的法律完善 被引量:1
20
作者 常健 王清粤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6,151,F0002,共12页
《金融稳定法(草案)》首次将金融风险处置中的信息披露问题上升至法律层面。信息披露一直是金融监管领域的热门议题,已渗透到金融监管的各个环节,在危机银行处置中也不乏信息披露的身影。基于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 《金融稳定法(草案)》首次将金融风险处置中的信息披露问题上升至法律层面。信息披露一直是金融监管领域的热门议题,已渗透到金融监管的各个环节,在危机银行处置中也不乏信息披露的身影。基于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较其他行业而言具有更高的透明度要求。尤其在危机银行处置过程中,信息披露关乎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以包商银行案为代表的危机银行处置中,信息披露仍面临着缺乏系统完备的信息披露法律规则设计、缺乏透明度导向、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缺乏风险预警功效等问题。亟需完善以提高透明度为导向的信息披露相关规则,应从主体、方式、内容层面提高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健全危机银行信息披露的风险预警机制,并注重危机处置后信息披露效应的持续性评估,以期对我国《金融稳定法》中有关危机银行处置中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风险 银行危机处置 信息披露 金融稳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