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高活性植酸酶并稳定遗传的转基因玉米问世
1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32-532,共1页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消息称,由中国工程院范云六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在第一代植酸酶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酸酶基因(ZL97121731.9),“利用玉米种子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研究取得巨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培...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消息称,由中国工程院范云六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在第一代植酸酶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酸酶基因(ZL97121731.9),“利用玉米种子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研究取得巨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富含高活性植酸酶并稳定遗传的转基因玉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酶基因 转基因玉米 稳定遗传 高活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 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工程院 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高活性植酸酶并稳定遗传的转基因玉米问世
2
作者 梁冰 《粮油食品科技》 2008年第6期73-73,共1页
《食品科学》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领导的课题组在第一代植酸酶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酸酶基因(ZL97121731.9),“利用玉米种了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研究取得巨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富含高活... 《食品科学》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领导的课题组在第一代植酸酶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酸酶基因(ZL97121731.9),“利用玉米种了生物反应器生产高活性植酸酶”研究取得巨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富含高活性植酸酶并稳定遗传的转基因玉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酶基因 转基因玉米 稳定遗传 高活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 《食品科学》 自主知识产权 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酪乳酪杆菌Zhang连续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郑新飞 刘凯龙 +2 位作者 黄天 姚国强 张和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5-63,共9页
【目的】评估干酪乳酪杆菌Zhang(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CZ)在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在MRS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培养LCZ 100代,分别在第0、25、50、75、100代取样,分析其菌体形态、碳水化合物利用情况及基因组变化... 【目的】评估干酪乳酪杆菌Zhang(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CZ)在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在MRS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培养LCZ 100代,分别在第0、25、50、75、100代取样,分析其菌体形态、碳水化合物利用情况及基因组变化。【结果】LCZ在第0、25、50、75、100代的菌体形态及碳水化合物利用情况无显著差异。基因组大小和GC占比在不同代数与原始基因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SNP突变分析显示,不同代数的LCZ基因组高度保守,突变频率较低。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和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不同代数的LCZ与原始基因组亲缘关系接近。不同代数的菌株所注释到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无显著差异,表明其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一致。【结论】LCZ在连续传代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乳酪杆菌Zhang 基因组 连续传代 MRS液体培养基 遗传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虞美人花部性状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福林 姜淑俠 李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991-5992,共2页
[目的]探究虞美人花部性状的稳定遗传性。[方法]以10个花部性状不同的虞美人植株为试材,2008和2009年观察了各植株花部性状的变化情况;2009年进行套袋试验,观察套袋对虞美人花部性状的影响。[结果]2008年有2个材料的花部性状未发生变化... [目的]探究虞美人花部性状的稳定遗传性。[方法]以10个花部性状不同的虞美人植株为试材,2008和2009年观察了各植株花部性状的变化情况;2009年进行套袋试验,观察套袋对虞美人花部性状的影响。[结果]2008年有2个材料的花部性状未发生变化,但至2009年,这2个材料的花部性状均有较大变化;套袋对于花部性状的变化无任何影响。[结论]虞美人的花部性状不能稳定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虞美人 花部性状 稳定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谷胱甘肽工程菌的生长周期及其遗传稳定性分析
5
作者 张萍 顾晶 +1 位作者 石彦鹏 牛春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24年第4期192-196,共5页
为提高一株产谷胱甘肽工程菌的发酵产量,增强菌种适应性,对酿酒酵母工程菌GSH21-1097的生长周期进行优化,并考察其菌种性能。考察菌株在不同时间段的单菌落、斜面和摇瓶生长情况,以及菌种外观,摇瓶检测谷胱甘肽质量浓度,确定该菌株的最... 为提高一株产谷胱甘肽工程菌的发酵产量,增强菌种适应性,对酿酒酵母工程菌GSH21-1097的生长周期进行优化,并考察其菌种性能。考察菌株在不同时间段的单菌落、斜面和摇瓶生长情况,以及菌种外观,摇瓶检测谷胱甘肽质量浓度,确定该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单菌落培养约56 h时菌株大小合适、谷胱甘肽产量高,比GSH21-1097工程菌株初筛效价高24.1%;在160 r/min,28℃条件下摇瓶培养24 h,发现培养96 h的斜面的谷胱甘肽产量可达0.55 g/L;接入发酵瓶的种子培养18~20 h为最佳;发酵摇瓶培养33~35 h时谷胱甘肽质量浓度达到峰值。以优化后的菌种生长条件考察菌株遗传稳定性,发现10代以内菌株的遗传性能稳定,摇瓶效价下降幅度小,能长期保存。通过优化酿酒酵母工程菌GSH21-1097的最适生长条件,使该菌株产谷胱甘肽的能力得到提高,菌种遗传稳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酿酒酵母 种龄 发酵代谢曲线 遗传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贵州省前后三次中蜂资源调查结果看蜜蜂遗传的稳定性
6
作者 徐祖荫 《中国蜂业》 2024年第7期47-49,共3页
贵州省曾先后3次开展中蜂资源调查工作。第一次中蜂资源调查经形态测定及生物学特性观察,将全省中蜂划分为云贵高原型、华中型两大生态类型及其处于这两大生态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虽然前后3次调查的时间间隔了38年(1984-2022),由不同... 贵州省曾先后3次开展中蜂资源调查工作。第一次中蜂资源调查经形态测定及生物学特性观察,将全省中蜂划分为云贵高原型、华中型两大生态类型及其处于这两大生态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虽然前后3次调查的时间间隔了38年(1984-2022),由不同的人参与,所测定的形态指标、方法和分析手段不尽一致,但第一次中蜂资源调查的结论得到了第二、三次调查结果的响应和支持,结论是正确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不受人为干预或干预影响相对不大的情况下,蜂种的遗传特性是相对稳定的,表现了遗传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中华蜜蜂 形态测定 生态类型 遗传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桤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择研究——生长的适应性和遗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96
7
作者 王军辉 顾万春 +2 位作者 李斌 郭文英 夏良放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9-66,共8页
对 5个地点 1 3个桤木种源 ,6年生试验林的生长性状作了方差分析及G×E互作分析 ,证实树高、材积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F =7 93 和F =4 83 ) ,种源内家系间差异不显著 ,种源×环境的互作显著(F =2 70 和F =2 2 1... 对 5个地点 1 3个桤木种源 ,6年生试验林的生长性状作了方差分析及G×E互作分析 ,证实树高、材积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F =7 93 和F =4 83 ) ,种源内家系间差异不显著 ,种源×环境的互作显著(F =2 70 和F =2 2 1 )。用bi 和s2 di,Wrick生态价和AMMI模型 3种方法对遗传稳定性和生长适应性作了评价 ,AMMI分析与生态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较一致。 6年生和 1 4年生的树高生长相关显著 (r =0 75 80 ) ,表明桤木早期选择的可靠性。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种源遗传力及其标准误分别为 0 8738± 0 0 482、0 796 1± 0 0 71 8、0 792 9± 0 0 72 7。运用指数选择 ,若各地点选择本地点最好的 1个种源 ,预期增益为39 0 3% ;若各地点选择本地点最好的 2~ 3个种源 ,5个地点材积的平均育种增益为 2 7 5 7%。根据主效应值和稳定性参数分析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桤木 种源 互作 遗传稳定 适应性 遗传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优异资源评价与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5
8
作者 杨亚军 虞富莲 +15 位作者 陈亮 曾建明 杨素娟 李素芳 束际林 舒爱民 章志芳 王玉书 王海思 王平盛 许玫 宋维希 郭吉春 杨如兴 张文锦 陈志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6期1-8,共8页
鉴定评价了200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生化成分、抗寒性等。筛选出品质超过国家品种的优异资源6份、茶多酚含量>38%的资源4份、咖啡碱含量>5.2%的资源6份、咖啡碱含量<1.0%的资源2份。对资源扦插后代的DNA多态性... 鉴定评价了200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加工品质、生化成分、抗寒性等。筛选出品质超过国家品种的优异资源6份、茶多酚含量>38%的资源4份、咖啡碱含量>5.2%的资源6份、咖啡碱含量<1.0%的资源2份。对资源扦插后代的DNA多态性、同工酶酶谱特征以及花粉形态结构研究表明,无性后代的遗传性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资源评价 遗传稳定 种质资源 优异种质 特异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优质资源遗传稳定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陈亮 虞富莲 +3 位作者 杨亚军 陈大明 徐昌杰 高其康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3-16,共4页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汝城早芽、蓝标1号、云桂大叶、日铸茶、举岩茶等5份茶树优质资源及其扦插繁殖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DNA的平均得率为772μg/g鲜重,A260/A28...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汝城早芽、蓝标1号、云桂大叶、日铸茶、举岩茶等5份茶树优质资源及其扦插繁殖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DNA的平均得率为772μg/g鲜重,A260/A280在169~183之间,20个随机引物在5份资源中共扩增出412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206个,每份资源824个位点,扩增产物片段大小约在04~25kb之间,多态性程度达849%。20个随机引物在5份优质资源及其扦插繁殖后代的RAPD扩增结果显示,无论是谱带的类型还是谱带的强弱,资源内是一致的,从而在DNA分子水平上证明了扦插繁殖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优质资源 扦插繁殖 遗传稳定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新杨叶片高频率植株再生体系建立及其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冰玉 苏晓华 郑书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8-73,共6页
建立杨树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是采用生物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的基础和前提。该研究以山新杨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材料,通过对附加不同浓度BA和NAA的MS培养基的筛选,建立了不定芽的高频再生体系,其再生率、生根率及移栽成活率均达到100... 建立杨树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是采用生物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的基础和前提。该研究以山新杨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材料,通过对附加不同浓度BA和NAA的MS培养基的筛选,建立了不定芽的高频再生体系,其再生率、生根率及移栽成活率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不定芽再生和生根的卡那霉素选择压。对再生苗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该再生体系基本能够保持原有供体植株的遗传基础,可以应用于试管苗快速无性繁殖及遗传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新杨 高频再生 遗传稳定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VS乳酸菌种菌株保存过程中遗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衍芬 高学军 +1 位作者 张明辉 葛增广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0,共4页
对从某直投式酸奶发酵剂中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在保存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观察各种保存情况下各菌株复壮时的形态,用RAPD方法分析不同保存方法保存不同时间的乳酸菌基因组的变化,并用SDS-PAGE对比不同保存方法保存不同时间乳... 对从某直投式酸奶发酵剂中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在保存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观察各种保存情况下各菌株复壮时的形态,用RAPD方法分析不同保存方法保存不同时间的乳酸菌基因组的变化,并用SDS-PAGE对比不同保存方法保存不同时间乳酸菌的全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乳球菌在4℃保存和-80℃保存过程中基因组有变化,蛋白质表达无变化;冻干保存前后基因组和蛋白质表达均无变化。杆菌1在4℃保存过程中基因组基本无变化,蛋白质表达有变化;-80℃保存过程中基因组有变化,蛋白质表达无明显变化;冻干保存前后基因组和蛋白质表达均无变化。杆菌2在4℃保存过程中基因组和蛋白质表达均有变化;-80℃保存过程中基因组和蛋白质表达均有变化;冻干前后基因组和蛋白质表达均无变化。采用RAPD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乳酸菌种菌株保存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VS 菌株 保存 遗传稳定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高强纤维主效QTL的遗传稳定性及它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 被引量:24
12
作者 沈新莲 袁有禄 +2 位作者 郭旺珍 朱协飞 张天真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13-16,共4页
从 1个棉属野生种异常棉 (G anomalum )基因渐渗的优质纤维种质系 72 35中筛选出 1个高强纤维的主效QTL ,利用 72 35做亲本杂交的四个不同世代组合的 2 4 3个单株为材料 ,用 2个RAPD标记FSR193 3 和FSR4 10 4 7和 1个SSR标记FSS113 0 ... 从 1个棉属野生种异常棉 (G anomalum )基因渐渗的优质纤维种质系 72 35中筛选出 1个高强纤维的主效QTL ,利用 72 35做亲本杂交的四个不同世代组合的 2 4 3个单株为材料 ,用 2个RAPD标记FSR193 3 和FSR4 10 4 7和 1个SSR标记FSS113 0 研究这一高强纤维主效QTL的遗传稳定性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效果。研究证明这 3个分子标记标记的QTL在不同遗传背景、不同分离世代遗传稳定 ,经多代自交或回交后 ,有 /无标记个体平均纤维强度的差数变化不大 ,QTL的效应稳定 ;用 2个RAPD标记筛选后 ,有 /无标记个体的平均纤维强度分别为 2 5 .68cN/tex/ / 2 4 .0 3cN/tex和 2 6.14cN/tex/ / 2 3.66cN /tex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1个SSR标记筛选后 ,纯合有标记个体的平均纤维强度为 2 5 .94cN/tex ,无标记个体的平均纤维强度 2 4 .0 3cN/tex ,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 ;杂合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纤维强度为 2 4 .94cN/tex ,与另两类基因型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证明仅利用我们鉴定出的 1个主效QTL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棉花纤维强度也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纤维强度 QTL 遗传稳定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品质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葡萄糖氧化酶菌株的诱变筛选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辛国芹 董佩佩 +4 位作者 汪祥燕 赵影 刘秀侠 徐海燕 谷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9-72,共4页
采用平板显色初筛、Underbofler滴定法复筛及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的方法,从临沂果园土样中得到一株产葡萄糖氧化酶(GOD)活性较好的菌株,命名为Bla-6,其产GOD酶活为(10.50±0.25)U/mL,与原始菌株LPA-4产GOD酶活(6.75 U/mL)相比... 采用平板显色初筛、Underbofler滴定法复筛及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的方法,从临沂果园土样中得到一株产葡萄糖氧化酶(GOD)活性较好的菌株,命名为Bla-6,其产GOD酶活为(10.50±0.25)U/mL,与原始菌株LPA-4产GOD酶活(6.75 U/mL)相比提高了55.57%。结合5.8S rDNA-ITS区序列系统进化、菌落形态、生长特性、菌体形态等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所得菌株Bla-6被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经8代传代培养后,GOD酶活维持在10.5 U/mL左右,该菌株遗传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 黑曲霉 诱变 遗传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变异系数分析花生品质性状应对环境变化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郭峰 阮建 +2 位作者 王莹莹 万书波 彭振英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9期25-31,共7页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与经济作物之一,但是有关花生品质性状遗传稳定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连续三年种植的61个花生品种的籽粒含油量、蛋白含量等各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与系统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CV)对各个品质性状的遗传稳定性进...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与经济作物之一,但是有关花生品质性状遗传稳定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连续三年种植的61个花生品种的籽粒含油量、蛋白含量等各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与系统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CV)对各个品质性状的遗传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种植的花生含油量略有不同,脂肪酸不同组成成分的CV差异较大,二十四烷酸、山嵛酸、棕榈酸以及含油量的CV均较小,而油亚比的CV较大,反映出环境因素对花生脂肪酸合成有一定的影响。对蛋白及8种氨基酸CV的分析结果则表明,蛋白、赖氨酸、脯氨酸和苏氨酸的CV较大,反映出它们对环境影响的敏感性。环境因素对不同花生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粤油92和中花5号的各个性状应对环境改变比较稳定,其CV较低;而青花5号、冀花4号等品种各项指标CV较高,发映出这些品种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变异系数 环境变化 遗传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下火炬松种源造纸材材性遗传差异与遗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有明 林汉 +2 位作者 班龙海 刘纪红 胡婉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7-163,共7页
The provenance trials of Loblolly Pine(%Pinus taeda)% were plant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of Fujian, Hubei and Zhejiang Provinces in Southern China in 1983. The 19 provenances with the same genetic bases were selec... The provenance trials of Loblolly Pine(%Pinus taeda)% were plant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of Fujian, Hubei and Zhejiang Provinces in Southern China in 1983. The 19 provenances with the same genetic bases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environments on trees site productivity of Loblolly Pine,its wood properties and their genotypic stabilities with the ecovalence of Wricke’s model an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B_i of the Finlay and Wilkinson’s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ee height, DBH, volume, latewood percent, tracheid length and wood basic density of the 19 common provenances of Loblolly Pine for pulpwood were significant affected by the gene effects of these provenances, planting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f provenance gene and environment.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and ecovalence for characteristics of its tree growth and wood properties in provenance level were different. Genetic stabilities in tre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for these provenances were better, but their genetic stabilities were not good in wood properties. Genetic stabilities were not in the same pattern in characteristics of tree growth and wood properties for provenances. Selection of better provenances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tree growth and wood properties on the bases of trial in local districts and these better provenances are not suitable to other district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trial places of Fujiang, Zhejiang and Hubei were up to 12.6%~18.6% in tracheid length, 62%~159% in latewood percent and 4.8%~13.4% in wood basic density. Trees increment and wood properties of Loblolly Pine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planting environments. In order to increase site productivity for industrial wood in afforestation of Loblolly Pine, superior provenance is important and selecting better sites and their reasonable management is also necess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炬松 种源 生长量 木材性质 环境 互作效应 遗传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岑软3号组培苗遗传稳定性SRAP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鹏良 吴幼媚 +4 位作者 蔡玲 蒋新革 韦长江 路迎春 王以红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19,共3页
为了了解油茶在以芽繁芽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无性系变异情况,利用扩增条带清晰的39对SRAP引物组合对油茶优良品种岑软3号组培苗进行分子检测,检测结果表明:39对引物组合对供试的26株组培苗都能扩增出220个条带,总共扩增出5 760个遗传位点,... 为了了解油茶在以芽繁芽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无性系变异情况,利用扩增条带清晰的39对SRAP引物组合对油茶优良品种岑软3号组培苗进行分子检测,检测结果表明:39对引物组合对供试的26株组培苗都能扩增出220个条带,总共扩增出5 760个遗传位点,个体之间未检测到遗传位点的明显差异。这表明岑软3号在以芽繁芽的该组织培养体系中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为油茶良种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组织培养 遗传稳定 SRA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优质资源花粉的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束际林 陈亮 +1 位作者 虞富莲 杨亚军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2-18,共7页
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 4份优质茶树资源 (蓝标 1、汝城白毛茶、日铸茶和云桂大叶 )及其扦插繁殖后代的花粉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 :4份资源与其扦插后代的花粉大小、形状、平均轴径及P/E值均无显著差异。对蓝标 1、汝城白毛茶及其扦插后代... 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 4份优质茶树资源 (蓝标 1、汝城白毛茶、日铸茶和云桂大叶 )及其扦插繁殖后代的花粉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 :4份资源与其扦插后代的花粉大小、形状、平均轴径及P/E值均无显著差异。对蓝标 1、汝城白毛茶及其扦插后代花粉外壁纹饰的三维分析结果表明 ,它们各自与其扦插后代的凹穴数量、密度、两凹穴间的最小距离或凹穴最小面积均较相似 ;对日铸茶、云桂大叶及其扦插后代的花粉外壁纹饰平面分析结果表明 ,它们各自与其扦插后代的长脊长度、粗脊粗度、大穴及小穴长径均基本接近。花粉外壁超微结构所显示的覆盖层、柱状层、基层和外壁内层的形状或厚度 ,4份优质资源与其扦插后代均无明显变化。因此 ,蓝标 1、汝城白毛茶、日铸茶和云桂大叶的无性后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优质资源 扦插繁殖 花粉遗传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掌楸不同交配组合子代苗期生长变异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晓飞 李火根 +1 位作者 尤录祥 曹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种间杂交和杂种优势利用是鹅掌楸Liriodendron spp.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报道了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和不同交配组合子代的生长表现及遗传稳定性,为杂交鹅掌楸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参试鹅掌楸交配组合39个,分属3种交配类型(种间杂交、... 种间杂交和杂种优势利用是鹅掌楸Liriodendron spp.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报道了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和不同交配组合子代的生长表现及遗传稳定性,为杂交鹅掌楸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参试鹅掌楸交配组合39个,分属3种交配类型(种间杂交、种内杂交及回交),以鹅掌楸自由授粉子代为对照,在3个试验点进行子代测定。通过对各交配组合子代2年生苗进行苗高和地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就苗期生长量而言,鹅掌楸种间杂交、种内杂交及回交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种间杂交组合子代生长最好,种内杂交组合子代次之,回交组合优势较小。种间正反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而同一交配类型的不同组合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在鹅掌楸杂种优势利用时,应重视杂交亲本的选择。同时,利用Eberhart和Russell模型评价了各杂交组合的生长适应性与遗传稳定性,并初选出生长快、适应性强、综合性状较优的组合J×L,而组合BK1×H和Z×WYS1生长较快,但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育种学 鹅掌楸 交配组合 遗传变异 遗传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优质资源的同工酶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素芳 虞富莲 杨亚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6-77,共2页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 ,研究了蓝标 1号、日铸茶、举岩茶、汝城早芽、云桂大叶等 5份优质资源及其扦插后代的酯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带特征。结果表明 :举岩茶和其扦插后代的酯酶同工酶缺少了在其它四对材...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 ,研究了蓝标 1号、日铸茶、举岩茶、汝城早芽、云桂大叶等 5份优质资源及其扦插后代的酯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带特征。结果表明 :举岩茶和其扦插后代的酯酶同工酶缺少了在其它四对材料中均出现的Rf =0 42的谱带。而汝城早芽和其扦插后代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Rf =0 39的谱带明显强于其它组的材料。而每一份优质资源和它们的扦插后代间在三种同工酶谱带类型和谱带的强弱上均未发现不一致的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资源 同工酶 扦插繁殖 遗传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投式酸奶发酵剂乳酸菌种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晓辉 冀宝营 +1 位作者 高晓梅 方新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35,共3页
为制备发酵性能优良的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研究乳酸菌Q26菌株传代过程中在转管不同次数时的形态变化,采用全菌体蛋白电泳方法对比Q26菌株转管不同次数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表明,Q26菌株在连续传代30代时遗传稳定性良好,适合作为直投式酸... 为制备发酵性能优良的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研究乳酸菌Q26菌株传代过程中在转管不同次数时的形态变化,采用全菌体蛋白电泳方法对比Q26菌株转管不同次数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表明,Q26菌株在连续传代30代时遗传稳定性良好,适合作为直投式酸奶发酵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VS乳酸菌种 传代 遗传稳定 全菌体蛋白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